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首先对谁说出了自己的罪行,罪与罚中拉斯科尔尼科夫为什么自首

2023-11-05 21:59 作者:岑岑 围观: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总结自己一生的文学创作时宣称:“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是不正确的。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述的是人类内心的整个深度。”

鲁迅曾称他为“人类灵魂的伟大审问者”,这是他文学创作的目的:探索人的心理秘密。

陀思妥耶夫斯基艺术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866年出版的《罪与罚》。

作品以惊悚、谋杀等惊险紧张的情节,将赤贫、奴役、酗酒、犯罪等现实生活场景与犯罪心理、社会思潮、伦理道德的探讨有机联系起来,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冲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动荡与变化。

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揭示了人们心中最隐秘、最罪恶的冲动,他的作品也被认为是“病态灵感激发的杰作”。

01作品的主人公拉斯科尼科夫是一个才华横溢、聪明有为的大学生。但是,他所处的时代并不能让他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反而越来越穷,穷到喘不过气来。

这使他的精神陷入极度痛苦之中。特别是当他从母亲的信中得知,他心爱的妹妹为了给他一个住的地方,宁愿牺牲自己,也要答应嫁给她最讨厌的一个卑鄙的资产阶级鲁人时,“他的心怦怦直跳,思想剧烈翻腾。”

他无法承受妹妹的牺牲。马尔米·拉托夫为了生存,可以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女儿卖淫,但拉斯科尼科夫不忍心让她的妹妹成为鲁人的合法妻子。

然而,拉斯柯尔尼科夫能做什么来阻止这场婚姻呢?如果不犯罪,就只能像马尔米·拉托夫一家一样默默的贫穷而死。

他不想变得软弱。他还记得拿破仑。如果他不能被杀,他必须杀人。残酷的现实最终让他扼杀了自己的善良。

他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成为一个强者,一个社会的主宰,统治别人。经过反复的斗争和善恶冲突,他决定杀死老高利贷者,并试图验证他的“理论”:

做统治者,做奴隶,吃人或者被吃。

但是他的“超人”理论很快就破产了。他不是拿破仑,也没有成为一个强者。谋杀发生后,他“疯狂地陷入了一种可怕的、难以忍受的恐惧之中”。

现实的残酷一度让他摧毁了人道主义原则,但他心中的人道主义原则却让他陷入了更深的痛苦。

拉斯科尼科夫“弄脏了手”,事后又“洗干净了”,但心里的污秽无论如何也洗不干净。

手上的“臭味”一直折磨着他,心中的“善”也一直在谴责着他。在原有的不幸的基础上,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不幸——罪恶感无情地惩罚着他有罪的灵魂,使他几近疯狂。

为了摆脱灵魂的痛苦,在狂热的基督徒索尼娅的感召下,他最终自首,并在索尼娅的陪伴下,服苦役、赎罪,最终在福音书中得到了精神再生。

在这里,拉斯科尼科夫的心同时扮演两个角色,“具有双重人格。”一方面,他“具有高尚的品格和慈悲的心”,另一方面,他总是在考虑个人的前途、得失。

他不满社会的弱肉强食,却幻想成为拿破仑式的“超人”。他努力探索人生的出路,却又忧郁迷茫,逃避现实。他为杀死他的情妇找到许多理由,但他觉得“我杀死了我自己”。

他的内心一直是分裂的,这是特定历史时期普通市民阶层的历史命运和矛盾心理的反映:

19世纪60年代的俄罗斯是封建农奴制解体、被新资本主义取代的过渡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受到双重压迫,戴着双重枷锁。

他们没有政治权利,处于被侮辱被欺负的状态;而社会压迫使他们经济破产,他们从小资产阶级一贫如洗,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他们不断地为自己的出路而奋斗。

然而,他们自身的散漫和无序决定了斗争的悲剧结局和他们对未来的绝望。

愤怒造就诗人,恐惧造就上帝。

陀思妥耶夫斯基恰恰体现了两种人格:残酷的现实激发了他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抗议,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沸腾的革命因素”。

然而,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和多年的囚徒生活使他对未来失去信心,监禁使他变得卑微。

他身上抗议与屈尊的矛盾决定了他刻画人物的基调和主要手段:在描写善恶对立的过程中,他以一个罪人和一个审问者的双重身份,一层一层地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以罪与罚命名,鲜明地体现了犯罪与审判的对立。

从拉斯柯尔尼科夫到马尔米·拉托夫乃至斯维德里盖洛夫,每一个对社会、道德乃至上帝有罪的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严厉审判。

拉斯科尼科夫作为一个罪人,一边为自己的被害创造各种理由,一边试图侥幸蒙混过关,甚至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几乎到了疯狂的状态。

但他善良的本性让他无法全身而退,他无时无刻不在审判自己:

“哦,我的上帝,这是多么愚蠢!我今天说了多少谎,做了多少卑鄙的事!”一个有良知的人,如果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误,就会感到痛苦。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惩罚,一种除了苦役以外的惩罚。"

正因为如此,在地狱里像鬼一样忍受鞭笞的时候,景慷慨地拿出仅有的20卢布资助死在大车下的马尔梅拉托夫一家。

一个白色的灵魂也在拷问中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人居然拿起斧子杀人,谁才是真正的罪人,谁该受到惩罚?

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社会压迫的反抗,以及他编造的强者有权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他人流血之上的理论,构成了罪与罚的悲剧基础。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实验使拉斯柯尔尼科夫相信,对现存社会的非人反抗本身就是非人的。

拉斯柯尔尼科夫被谋杀后,他的内心感受和矛盾成为无情的道德和心理探索的对象。作者一刻也没有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内心生活与外界隔绝。

当他与人接触时,内心的感受和挣扎变得更加复杂和矛盾。作者将小说主人公引向一个新的外部冲突,主人公在良心中和周围人的良心面前经历一场痛苦的道德考验。

谋杀发生后,拉斯科尼科夫并没有成为所谓的强者,反而越来越感到沉重、孤独和痛苦,甚至觉得自己最亲近的母亲和姐姐都成了陌生人。他觉得自己同时杀死了老婆婆和自己。

杀人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理论”不人道,不人道。他的灵魂在颤抖,他的非人化理论和他的人道主义思想之间有着激烈的斗争。

尤其是他杀了一个无辜的女人,给他造成了无限的精神痛苦。他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对法律隐瞒了自己的罪行,但在道德和道义上受到了严厉的斥责,在思想上也在善恶之间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嘴,作者惊恐地喊道:

“难道我杀了那个老女人?我自杀了,不是一个老女人!我一下子就毁了自己,永远!杀死老太婆的是魔鬼,不是我。”

作家以此证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谋杀是有罪的,他践踏了人道主义原则,他在良心和道德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为了拯救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灵魂,使主人公在道德和精神上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了一个自觉为人类受苦并体现基督教精神的形象索尼娅,作为拉斯柯尔尼科夫精神复活的向导,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索尼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理想人物,他赋予了索尼娅基督的精神。

她信仰上帝,在上帝的眷顾下,她愿意为自己对人类的爱牺牲一切。她因为爱人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

在索尼娅基督教精神的鼓舞下,拉斯科尼科夫的精神开始“复兴”。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索尼娅说:

我不是在崇拜你,我是在崇拜人类的苦难。我这样说你,不是因为你卑微和有罪,而是因为你有伟大的受苦精神。

在索尼娅“伟大苦难精神”的感召下,他自首认罪。他跪在广场中央,在地上磕头,快乐幸福地亲吻着肮脏的土地。

通过索尼娅的引导,拉斯科尼科夫在精神上和道德上屈服于现实,将他引上宗教之路,成为一名受难者。

拉斯科尼科夫愿意接受法律的惩罚,来救赎道德,良心的安宁,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救赎。

小说最后试图通过认罪、服苦役的方式让拉斯柯尔尼科夫痛苦,以换取主角的精神复活。但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流亡生活呢?他的精神真的复活了吗?他的罪真的被洗净了吗?

作者本人没有写答案,他在小说的结尾写道:

然而,一个新的故事,一个男人逐渐重生的故事,一个他逐渐翻开新的一页,从一个世界逐渐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一个熟悉一个直到现在都没有人知道的新现实的故事正在开始。

参考

陈深。陀思妥耶夫斯基书信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