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总是陷入“为你好”的困境?4招教你《走出剧情》,重获自由人生

2023-11-01 18:29 作者:岑岑 围观:

2019年上映的一部电视剧《恶行》,改编自2015年美国的真实事件。美国的一位单亲妈妈通过下药、心理暗示等方式,活生生地把健康的女儿弄成了只能坐轮椅的残障人士。她用心照顾女儿,付出一切,把自己塑造成励志榜样,赢得社会称赞。后来,这位母亲离奇死亡,凶手竟是女儿,然而在监狱里,女孩却变成了一个健康的孩子。

当然大部分的家庭没有那么极端,但是有些场景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之前有新闻报道,老母亲不辞辛劳,为了给儿子占车位,在太阳下暴晒几个小时。

39岁的演员朱雨辰,他的妈妈不管朱雨辰到哪,都给他炖梨汤,而且早上4点就要起来炖梨汤,熬上一个半小时以上,否则就没法做午饭和晚饭,她一直做了10年。

难道儿子不会自己找到车位吗?39岁的朱雨辰不能够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吗?

在这类的案例当中,父母都是一心为孩子操心的付出者,然而孩子只能被迫扮演无能又缺德的角色,不得不承受这种情况下的羞耻感、愧疚感,进一步让父母为满足自己的剧情而持续的付出。

01.你不可不知的“剧情”

李雪老师的《走出剧情》这本书中提到了“剧情”这个词,剧情是我们内在关系模式对外展现。心理学说的内在关系模式,就是我们内心的剧本。剧本里面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基本关系是童年经历内化到心里形成的。在生理上,他们已经形成了脑神经回路成为记忆细胞。所以成年后的我们,大多也是按照剧本一遍一遍的重复那些体验。

以我们常见的剧情为例:

父母经常跟孩子说:我为你付出了一切,我活着都是为了你,你这点小事都不听我的?于孩子而言,面对付出感如此强烈的父母会感到愧疚,继而感到愤怒和压抑,想对父母喊道:求你们不要再为了我而活,为你们自己而活行不行?当父母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心里也会特别委屈:你这个白眼狼,我为你做了这么多,我还有错了?我真是白养你了!

这一剧情是不是似曾相识?或许在你童年的经常上演,或许在你拥有了孩子之后,你也开始成为了你那个“我长大以后绝对不会成为的父母”。

在这个例子当中,父母就是利用道德资本使孩子感到内疚,然后利用内疚来控制对方的经典套路,似乎这是一个永远也无法逃离的牢笼,使得我们想要去满足父母对于我们的期望。

我们真的需要父母做那么多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父母一辈子陶醉于为孩子付出一切的道德感中,意味着他们没有真正爱过孩子。真实有爱的关系里没有或者很少有付出感。这样的父母一直在自编自导自演,看不到孩子的真实需要,却自私地以为自己的付出在爱对方。更加直白来说,正常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爱孩子为孩子付出,不会让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感到内疚,也不会成为裹挟孩子做事情的理由。

这本书让我对“牺牲”和“付出”有了新的认识,曾经的我认为爱就是要不断地牺牲自己,付出全部去成全别人,然而,我发现,之所以“牺牲”与“付出”与爱形影不离,是因为它们是爱的替代品,心中缺少爱,才需要牺牲和付出来获得爱。

这次我将就本书中关于父母对于我们控制的内容,从另一种角度为你深度解析我们是如何在生活中不停地重复那些剧情。

02.为何我们身陷“剧情”?总是扮演对方剧本中的角色?

如果你陷入别人的剧情,那么一定是因为你的内心中也有一个类似的剧本。

作者李雪在文中写到自身的经历,每当别人恶意定义她、揣测她、污蔑她的时候,她的第一反应都是马上检讨自己,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在哪里做错了,可是思来想去,自己并没有错,觉得很委屈就追着别人解释。就好比被污蔑是贼,然后拼命的自证清白。

她为什么陷入了这个剧情呢?

因为在她童年的时候,她的妈妈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挫折和意外都归结于她。比如出门崴了脚,她都会说“就是因为你一定要出门,我才崴脚的,你就是见不得我好!”所以她被迫接受所有妈妈扔过来的黑锅。幼时的她会想:如果能够和妈妈解释清楚,我不是坏人,我没有恶意,妈妈就会给我笑脸,就会爱我了。

这种方式是她童年幻想母爱的唯一方式,所以对这个方式非常的执著,已经成为她自己内心的剧本。每当别人恶意揣测她的时候,她的剧情就会立刻启动,不受控制的潜意识让她一定要去跟别人解释,一定要让别人看到她其实没有恶意。

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执著于这些剧情呢?

因为我们内心还是那个可怜的幻想父母爱我们的孩子,但是事实的真相是:我们的父母不爱我们,因为没有能力爱我们,无论我们如何表现,他们都不可能爱我们。

这个真相真的太残酷了,残酷到我们真的没有办法直面它,所以必须幻想各种剧情:将来我做到XX,父母就爱我们了;假如我做到完美,父母就爱我们了……这些幻想的剧情会像病毒程序一样植入我们的潜意识,让我们成年后的人生总是跳进类似的陷阱,然而即便你知道是陷阱,也控制不住自己往里面跳。

03.如何摆脱“剧情”束缚,重获自由人生掌控权?你需要学习这4招

摆脱剧情确实不容易,因为童年潜意识中的剧情套路不仅是心理层面的,甚至是生理层面的。剧情一旦形成脑神经回路,全身的经络记忆,就已经显化成客观物质世界,改变起来着实不易。——《走出剧情》

其实剧情就像被水流冲击形成的河道,新汇入的水都会按照原有的河道流动。水就像我们的情绪感知,河道就是惯性剧情。

为何人们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因为这就好比因为一场地震改变了河道,让河流朝向也改变了。

摆脱剧情就像是涅槃重生的过程。就像减肥一样,不可能今天想减肥,明天就减肥成功。摆脱剧情也是如此,只能靠一次次的自我觉知来让河道改变,每次的觉知就好比铲一把土,日积月累,再深的河道也终究会改变。

①自我觉察剧情时刻

摆脱剧情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觉察出自己在剧情当中,也就是说当你发现自己在剧情当中时,你就成功了一半。

李雪老师在讲述自我察觉剧情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个特别需要注意的观点:

当你发现自己又要重蹈覆辙的时候,不要指责自己,埋怨自己,而应该表扬和鼓励自己,鼓励自己:“真棒啊,我终于觉察到这个坑了,这就是一次跨越性的成长,非常棒!”哪怕你已经跳进坑里,也要允许自己在坑里,觉察跳进去的感受,觉察受伤的感觉。这些会慢慢培养出观察者的距离感。

比如,你今天再次被同事误会,再次想要去解释自己的时候,不要埋怨自己“怎么这么傻,又掉进坑里”,而是表扬自己“真棒,我这次察觉到这个坑了,比之前有进步”,或者说你已经向同事解释了,那也不要紧,你可以回想一下同事误会你的时候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其实就是,最初你扮演这个剧情角色的投入度是百分之百,此时你跟这个角色完全是融为一体的,你就是它,它就是你。而你的一次觉知会让你慢慢抽离角色,你的对于角色的投入度会越来越低,你就会知道:这些角色确实是存在于我身上,但那不是真正的我,我可以自由的选择想要的方式。就这样,慢慢的你就会摆脱剧情对于我们自身的影响,按照自己意愿自由的生活。

②敢于直面冲突重塑体验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既然存在剧情,那么当你想摆脱剧情时,自然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

在我们的世界里,冲突似乎是特别可怕的事情,特别害怕在关系中发生冲突,好像一旦发生冲突,这段关系只能结束,所以我们采取的方法往往是“忍”。直到有一天实在是忍不住了,来一场世界大战,伤人伤己,关系确实也只能结束了。然而对方只会觉得,这么一点小事,也太小题大做,其实他不知道的是所谓的“小事”,已经叠加了许多的不满,而引起爆发的只是一件小事,仿佛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李雪老师在书中针对避免冲突的来源这样描述:

我们总是内心上演这样的剧情:避免冲突,忍到最后实在忍不住了,来一场爆发。是因为在我们的童年,尤其是婴儿期拥有糟糕的经历。

比如婴儿掐咬妈妈,表达攻击性,或者哭闹不休的时候,有的妈妈会因为哄不好婴儿而责备自己:我真差劲,带不好孩子,我不配当妈妈。面对婴儿的哭泣,妈妈的反应是进行自我攻击,变得特别可怜,特别抑郁,表现为一个脆弱的妈妈。脆弱妈妈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我绝不能表达自己的攻击性,否则妈妈就崩溃了,我自己也完了,整个地球都要“毁灭”了。

跟脆弱妈妈表现相反的是还有一类歇斯底里的妈妈。发生冲突时,妈妈首选攻击孩子。孩子咬了妈妈一口,妈妈很生气,给孩子两个耳光:你哭,再哭我就把你嘴巴塞上,把你扔到外面去!这种妈妈给孩子的感觉是,如果我表达攻击性,就会被报复,所以要压抑,要隐藏,绝对不能惹妈妈不高兴。

上述2种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不接受和解的妈妈。当孩子跟妈妈发生冲突、情感失联时,大部分孩子都会试图和解。比如婴儿咬了妈妈一口,过一会儿,他可能会对妈妈笑一笑,或者向妈妈爬过去,靠近妈妈,但有的妈妈却不接受和解,继续冷漠地对待婴儿。大一点的孩子跟妈妈道歉:“妈妈,我错了。妈妈,你别生气。”可是妈妈却说:“你错什么了?你还知道错啊?”这等于在告诉孩子:你想和解?没门!我不接受。你只要跟妈妈发生冲突,咱们的关系就毁了。

有一个不接受和解的妈妈,孩子也会觉得自己不能表达攻击性,万一发生冲突,自己和妈妈的关系就完了;关系出了问题,也不用去主动和解,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继续被攻击、被羞辱。不接受和解的妈妈,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焦虑,不敢在关系中放松做自己,一有冲突就会从关系中撤离。

这些糟糕的经历会使得我们面对冲突产生恐惧,避免冲突的解决方法就会形成我们内心的剧本,在某些时候触发。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冲突?

首先得有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是结实的,不会因为对方表达了攻击性而破碎,不会因为害怕被报复而压抑攻击性;相信父母是结实的,虽然我们表达了攻击性,他们可能会难受,但是不至于陷入无休止的抑郁和痛苦中。——《走出剧情》

也就是说,相信自己的内心是坚强的,相信父母的内心也是坚强的,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关系当中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要,表达自己的攻击性,让对方明确自己的底线。即便发生了冲突,也能够和解,这样的关系才是可持续的。

无论是谁,多么好的关系,发生冲突是必然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面对冲突,怎么去修复关系的裂缝。

③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

很多人会说,我摆脱了剧情,可是对方没有跳出来,我的父母还是一见到我就不停的强调他们的付出,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问题,李雪老师在书中给了我们的答案:

我们需要做的重要而艰难的功课是——允许。活在真相中,承认真相,允许每个人如他所是。允许父母没有自我,整天活在付出感中。允许别人恶意地定义自己。这些其实都只是他们自己的剧情而已,可能我们看着会觉得他们很苦,那就允许他们受苦,受苦也是他们的权利。

其实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界限,或者自由。当我们能够尊重每个人的界限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是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如果你觉得你真的非常想要去帮助他,那么正确方法一定不是进入对方的剧情去扮演其中的角色,或者硬要打破他的剧情,强迫他认清现实。

最好的帮助对方的方法就是尊重他,如他所是,活好我们自己。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当我们自己摆脱剧情,让自己获得自由,不失为亲朋好友做的好示范,让他们也能够感受到摆脱剧情的可能。

④百分百自我负责

百分之百的自我负责指我不再要求任何人为我的痛苦做出改变,我直接去为自己的幸福做事情。

每个人都想要自我负责,可是这件事情在精神上做到是非常不容易的,为什么这么难呢?

比如说,你想换一份工作,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若是家人认可,自然是皆大欢喜,如果家人不支持呢?你会怎么做?大部分人肯定都想的是,我要去跟家人解释,乞求支持和理解。

当你百分之百为自己负责时,你会直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就算遇到问题,只要解决就好了。虽然不能保证选择是百分百正确的,但至少不会后悔,无论结果如何,对自己负责。

当你完全能够自我负责,不再期望别人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反而会自发去改变。

比如,当你期待自己的男朋友能够重视仪式感,你就能够感觉更开心的时候,往往你的男朋友就更加不会重视仪式感,更加坚定的不改变。但是当你想要仪式感的时候,愿意自发去做,去改变,他也会随着你的变化而变化。

所以当你能够自我负责的时候,也许能够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改变。当然也有可能无论你如何成长和改变,对方都没有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怎么做,应该怎么样就不用我说了吧?(实在不懂的可以私信跟我说,我告诉你!)

结语: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可以从一个角度衡量:他能够多大程度地走出剧情,看见真实的外界。

对于那些会要求周围的人,尤其是家人,必须要接受自己的人物设定。如果对方不肯按照他的剧本扮演,他就会勃然大怒,威逼利诱其回到既定的角色中,往往不惜伤害自己和对方。面对这样的家人,我们应该如何破局?

1.自我察觉剧情时刻;2.敢于直面冲突重塑体验;3.允许每个人如他所示;4.百分百为自己负责。

剧情中没有爱,“为你好”是一种攻击而不是爱。摆脱剧情是痛苦的,但是痛苦过后,我们将获得自由。

李雪老师在书中的一句话让人印象深刻,也是我认为整本书中最核心的主旨内容:

允许父母按照他们的意愿过一生,允许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就是对父母和自己最大的慈悲。

愿你我都能够过好这有且仅有一次的人生。

我是仙人一万吨,希望世界充满爱跟和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