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山西省太原简介,山西省会太原市

2023-10-31 21:11 作者:岑岑 围观:

不知不觉,在太原已生活了30多年,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太原,总不免要和他们聊起太原的风土人情历史。大家行色匆匆,总想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太原的过去故事,于是笔者删繁就简,写了此文,作为大家了解太原历史的快餐。

共计4917字|建议阅读时间 15 分钟

太原拱极门(小北门)

每一座城市都有故事,对于太原这座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更不例外。

当你踏上山西这片土地,行走于古城并州,是否听过下面这个故事?

周武王姬发死后,年幼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继位不久,发生了武庚(纣王之子)叛乱事件,经过三年的艰苦战争,周公平息了这场商代的残余势力引发的战乱,唐国首领因暗中支持叛乱也遭到了打击而被要求离开唐国属地。

一天,成王正在后花园与弟弟姬虞玩耍,成王随手捡起一片桐叶,三下两下把它剪成玉圭形状,说,带上这个信物,去唐国做诸侯吧!站在一旁的史官立即跪下说:“请天子选择吉日,立姬虞为唐侯。”成王说,我只是和弟弟开个玩笑。史官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姬虞就被封到了唐。

古籍记载的桐叶封弟

这个故事就是“桐叶封弟”,《吕氏春秋》和《史记》等古书对这个故事记载略有不同,但基本情节相同。史学家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当权者应言而有信、谨言慎行……但这个故事真实与否,我们已无从晓得;姬虞的封地具体在哪里,史学家们也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就在山西,也许就在太原。

这个故事流传了两三千年,至今为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

姬虞被后人称为唐叔虞,他死后,其子燮父继位,改国号为晋,这就是晋国的由来。

“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据说唐叔虞在其封地励精图治,开山治水,重视农业生产,爱戴百姓,后人就在晋水边修建了唐叔虞祠纪念他,即现在的晋祠。晋祠公园里有周柏,但据史学家推测,晋祠大约修建于南北朝北魏时期。

晋祠

地质学家经过考证,认为太原地区在远古时代是汪洋大泽,或者是一座湖。斗转星移,随着大自然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太原盆地,这样的地理条件很容易引发洪水泛滥,因此,在太原这片土地上,人类一直与洪水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至今,太原仍流传着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和台骀治水(后人尊台骀为“汾河之神”,太原晋祠内有台骀庙)的故事。

汾河之神 台骀

据《山西通志》记载,太原最早的原住民,是轩辕帝的五世孙实沈和他的部族。距今约4500年前,尧帝部族由河北唐县、望都一带向西迁徙,定居太原。(《汉书·地理志》载:“晋阳本唐国,尧始都于此。”)后来,随着部落的逐渐壮大,尧帝又迁都到了晋南的平阳。由此,许多山西的历史学者把太原也看作是唐尧故都之一。

不过,有史可考、有址可寻的太原(晋阳)古城,兴建于公元前497年,至今已有2500多年。春秋末期,超级大国晋国逐渐衰落,大权旁落于智、韩、赵、魏、范、中行六卿手中,中行氏、范氏和赵氏为争夺地盘,打得不可开交。后来,赵简子有些支持不住了,很有战略眼光的他家臣董安于在晋水之北,悬瓮山东侧修筑了一座周长六里的城,作为退守之地,公元前497年,这座城初步建好,称晋阳;后来赵简子的另外一位家臣尹铎继续增修加固,聚集粮草,招兵买马,晋阳成为赵氏军事要塞。赵简子从邯郸来到晋阳后,把这里当做自己的根据地。

晋国的六卿后来只剩下四家,其中智氏最强,其首领智伯野心勃勃,想进一步吞并韩、赵、魏三家的土地,那时已是赵简子的儿子赵襄子当家,他没有屈服于智伯的胁迫,而是牢记父亲的遗言坚守晋阳。

智伯为攻下晋阳城,挖了一条渠,试图水淹晋阳城。那年,阴雨连绵,智伯放水直冲晋阳城,城内顿时汪洋一片,水位几乎和城墙一样高,但老百姓宁可淹死也不投降。在这紧急关头,赵襄子的家臣张孟谈自告奋勇,偷偷出城,先后找到韩庚子和魏恒子,陈说了唇亡齿寒的利害,韩魏两家最终同意共同攻打智伯。

阵前倒戈与利益集团的重新组合在一夜之间竟然迅速而又简单地完成,三家齐心协力,一战将智伯彻底歼灭。后人多把智伯与吴王夫差相提并论,作为骄傲轻敌、“极武而亡”的两个典型案例而警示后人。

智伯在晋水上游挖的那条渠,后人称为智伯渠,如今已成为晋祠公园的一处旅游景点。

晋祠公园里的智伯渠

智伯死后,其家臣豫让为回报主人当年的知遇之恩,多次刺杀赵襄子,但都没成功,最终赵襄子感其义气,将自己的衣服脱下,允许豫让朝衣服砍了三剑,随即豫让自刎而死。“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史记·刺客列传·豫让》)

后人把豫让列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我们耳熟能详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就是典出豫让。据说当年豫让替主报仇的地点就在今天太原晋祠附近的赤桥村,豫让桥的遗址尚存。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晋阳成为当时赵国初期的都城,太原号称九朝古都,即始于此,共计74年。公元前248年,秦国攻打赵国,占领了晋阳一带37座城,并于次年(公元前247年)在晋阳设置太原郡,从此,“太原”作为行政建制名称专属于今天的太原。

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将太原郡和雁门郡合并,改成代国,都城依旧在晋阳,刘邦年仅8岁的儿子刘恒做了代王。经过在太原的锤炼,刘恒后来成为西汉出色的皇帝,即汉文帝,“文景之治”肇始。到了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06年,全国被划分为13个州刺史部,太原设并州刺史部,后来的人据此称太原为并州,太原简称“并”,亦由此而来。

“英雄立马起晋阳,叱咤青史尽锋芒。龙城何惧水火劫,余脉犹能铸辉煌。”从东晋十六国开始,至北宋前,一个又一个王侯将相、乱世英雄凭借太原完成了化蛇为龙、黄袍加身的华丽转身,这些真龙天子们为太原赢得了龙城的美誉。

作为龙兴之地,太原亦称“九朝古都”。哪“九朝”?有两种说法,其一是,自公元前497年太原建城以来,太原先后是赵国、前秦、李晋、北汉四个政权的都城,是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五个政权的陪都;说法二,太原是赵国、前秦、北汉三个政权的都城,是东魏、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六个政权的陪都。

南北朝时期,高欢父子先后把持北魏末期、东魏、北齐政权,晋阳是高氏父子的创业之地,北齐统治者遂将晋阳定为“别都”。北齐历代皇帝在此大兴土木,起造宫殿,凿建石窟寺庙,高欢父子在晋祠背后雕凿了天龙山石窟,代表着我国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此外,北齐天保年间,还开凿了蒙山大佛。

蒙山大佛

晋阳是唐朝的“龙兴之地”,李渊、李世民父子在此起兵,建立了强大鼎盛之唐王朝。武则天时期,太原被定为北都。唐玄宗年间又改太原为北京。晋阳成为当时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全国第三大都会,唐代的晋阳由西、东、中三座城池组成,仅城门就有24座。整个太原府城俨然一座城中有城、城外有城、群城丛峙的巨大城市集群。其规模恢宏,经济富庶,人文昌盛,水光山色,可谓太原史上的黄金时代。太原,不仅成就了李唐王朝,也为国家贡献了名相狄仁杰等一批栋梁之才。

狄仁杰 剧照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第三次攻伐北汉,击退契丹援兵之后,就在当年占领晋阳。在那次战斗中,北宋收降了北汉名将杨业,杨业父子因抗辽战争中屡建奇功,杨家将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赵光义为消除为祸百年的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决定破坏晋阳“龙脉”,下令城内居民一律迁出,然后火烧了晋阳古城,没来得及撤离的老弱妇孺,皆葬身火海。随后,赵光义又引汾水和晋水灌入晋阳。千年古城从此长眠于泥沙之下,如今,唯有古城营、南城角、城北、罗城这些村庄,以其特殊的的名称昭示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与苦难。

晋阳古城遗址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宋代词人沈唐曾这样感怀昔日太原的风光形胜。赵光义毁灭的不仅仅是一座繁华的城市,更有历经千年的灿烂文化!

晋阳城被毁之后,很多流离失所的百姓逐渐迁到晋阳古城以北的唐明镇,公元982年,宋将潘美扩建唐明镇,修筑了新的太原城,又过了70多年,宋仁宗将并州城升格为太原府。

北宋至金元时期,太原城只有四座城门,城周5.38公里,故址在今太原市西羊市街附近,如今的后小河一带是当时的城北护城河,桥头街则为东门外吊桥。城市的手工业和商业兴盛,如今,太原有很多街巷,如米市街,柴市巷、帽儿巷(食品街)等,都是当时工商业聚集之地。

汾河公园内的雁丘遗址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是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在太原汾河岸边(今汾河公园有雁丘遗址)挥毫写下的千古名句,令这座城市多了几许浪漫的情怀。

虽然太原的地位和影响力较之以前都急剧下降,但其军事价值却没被削弱,金元争夺太原,三度易手;红巾军进攻太原,几经反复;元朝末年,两支贵族军阀在太原的拉锯式火并更是残酷至极,以至生灵涂炭,居民住户多数流离散失。有学者甚至认为:太原居民基本都是明朝光复以后的外地移民,明朝之前的太原原住民,只有小剪子巷的陈氏一家。

1376年,朱元璋的封三子朱㭎为晋王,太原城扩建,规模是原来的三倍,形成了近代太原城的基本格局,太原的政治地位大幅度提高。明朝时期,蒙古势力一直是心腹大患,为防御蒙古骑兵南侵而设置的九边重镇,仅山西就有两座,而太原则处于防御缓冲区,所以军事地位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太原又逐渐兴盛起来。

古城太原变迁图示

明末,回归故里的官员傅霖,不甘太原自北宋以来的平庸与黯淡,一心想恢复太原文运,于是率众在太原东南修起了文峰塔(与后建的“舍利塔”合称双塔,后成为太原的标志性建筑)。

太原双塔寺

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后来傅家还就真出了一位山西历史上最伟大的学者——傅山,这位世所罕见的全才,哲学、儒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考据等等无所不通,并且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梁启超称他是大河以北无人能及,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并列的清初六大宗师之一。据说太原的特色小吃头脑,就是傅山发明的。

傅山

明清时期,太原商人的足迹已经半天下,大中市、开化市、天禄堂、书业城等便是当年晋商在太原扎根与兴盛的证明,柳巷和桥头街是当时北中国最繁华的闹市之一,大德通、清和元、益源庆等商号是当时的知名品牌。山西布政使胡聘之于清末创办的山西火柴局是太原最早的企业。

清代,对太原影响最深的事件,莫过于几场洪水。1815年,太原东山山洪暴发,浪高丈余,水从东关南街绕城冲入大南关,“为害甚大”;1886年和1892年,汾河两次决堤,满洲城、学台衙门、文庙以及不计其数的民宅刹那间荡然无存,大南门外沦为沼泽地并形成一个小湖,20世纪50年代,这里修建成迎泽公园。

灾难过后,是百姓的流离失所,清末,山西又失去了明朝以来的繁华,据统计,1900年,太原的人口只有三万多,这恐怕是太原历朝和平时期的人口最低数。清末太原城灾难频发,似乎预示着一个旧王朝气数已尽。

1911年10月19日,刚刚主政山西仅23天的陆钟琦面对突然闯入的辛亥革命起义军,虽惊愕,但没有表露出求饶或投降的意思,暴动者没有犹豫,乱枪击毙了这位山西末代巡抚。同时倒在血泊中的还有他的儿子陆光熙,陆家幸存者此后均移居北京,陆光熙的女儿陆士嘉后来成为著名流体力学家,在北京航空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当代著名音乐人高晓松是她的外孙。

就在同一天,起义领导人姚以阶、阎锡山等人召集各界人士开会,选举山西都督。虽是民主选举,但同盟会会员张树帜在会上采用了非常规手段,使得年仅28岁的阎锡山在“选举”中获胜,当选为都督。

阎锡山

从此,山西进入阎锡山长达38年的统治时期,阎治理下的山西,一度成为民国时期全国的模范省;还值得一提的是,阎锡山在教育上很舍得投入,办了不少学堂,使山西的义务教育在各省遥遥领先,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个普及了四年义务教育的省份。

1912年9月,太原文瀛湖畔的海子边,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他就是孙中山,他富有激情的演讲多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太原人从这位平民领袖身上仿佛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的太原城,被称作“大革命时代的广州”和“小延安”,中共刘少奇、周恩来、彭真、徐向前、薄一波等人风尘仆仆的身影曾穿行在这座城市,与阎锡山交涉和谈判,促进国共合作,以求民族解放。1937年11月8日,太原会战失利,傅作义率军突围,古城太原沦陷于侵华日军之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太原光复。

1948年10月,徐向前,这位军事素养与彭林刘粟不相上下的军事家,抱病指挥数十万解放军陆续集结太原,兵临城下,将阎锡山的军队团团包围。历经半年多的激烈残酷争夺,双方都付出了惨痛代价。1949年4月24日,由彭德怀代指挥的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历时四个半小时的艰苦战斗,解放了太原。

孙楚等被俘照,摄于督军府门前

这场持续了半年多,近1000000人被卷入的战役,成为解放战争期间,历时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迎泽大街

建国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太原形成了今天的城市格局和面貌。今天,当你行进在宽广的迎泽大街上时,可曾想到,这是当年岳维潘市长力排众议做出的决定。

造型独特的南中环桥

抚今追昔,今天的太原人依旧怀念着唐风晋韵。历史的辉煌与文化的厚重,经济的落后与思想的保守,巨大反差所带来的尴尬,是需要今天太原人直面的,如何缩小这种反差甚至逆转,则是晋阳儿女必须用行动和智慧承担的使命。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及作者的微信公众号(铂明,ID:mingtianshe)

参考资料:

《古今太原漫谈》(王爱萍、张德一著)

《太原这座城》(张珉著,微信公众号“太原道”)

《太原史话》(张德一、贾莉莉著)

《太原简史》(太原市教育委员会,1992年第一版)

《名都自古并州》(王进、吉红枝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