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50000一边哭一边弹钢琴,那个一边踉跄行走一边嚎啕大哭的悲伤男人,来自《钢琴家》

2023-10-30 07:54 作者:岑岑 围观:
50000

不知道大家在刷视频的时候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画面:一个人穿着便装,边走边哭,身后的街道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散落的家具和行李,还有尸体。大家经常给的BGM是俄语歌曲《摇篮曲》。

这组镜头来自波兰电影《钢琴师》。这是那个男人和他的妻子在去集中营的路上从逃亡中回来,看到空一条冷清凄惨的街道,忍不住哭了。电影中比这更凄凉更震撼的场景应该是下图:

这是二战中一个犹太钢琴家的真实故事。《钢琴师》是一部基于波兰犹太钢琴家瓦迪斯瓦夫·席皮尔曼真实经历的电影。1946年,瓦迪斯劳·斯皮尔曼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回忆录《城市之死》。这本书改名为《钢琴师》,并于90年代再版,成为畅销书。

2000年,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去世,享年88岁。两年后,电影《钢琴师》问世。

这部电影开始于1939年德国突然袭击波兰。男主持人Wladyslaw szpilman当时正在波兰电视台表演,电视台遭到袭击。画面也在短短一分半钟内从平静的生活变成了瑟瑟发抖。男的是犹太人,影片从男的角度开始讲述犹太人在这场战争中的悲惨遭遇。

wladyslaw szpilman在收音机里弹钢琴。

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瓦迪斯劳·斯皮尔曼一家听到英法这样的大国对德国宣战,非常激动。他们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我不知道,德国在短短28天内占领了波兰全境。作为一个犹太家庭,等待瓦迪斯劳·斯皮尔曼一家的将是无尽的折磨。

起初,犹太人被要求家庭资产只有2000比索,不能进入公共场所,甚至不能坐在公共长椅上。后来,他们被要求在街上佩戴醒目的标志。就算不想穿,也只能跟着穿。不久德国纳粹在华沙建立了犹太区,所有犹太人都被要求进入。

1940犹太人搬进了犹太区。

犹太人进入特区后,整个特区被围墙与外界隔离。犹太人在这里挣扎求生。不仅要忍受饥饿,还时不时被纳粹戏弄,还担心晚上会被纳粹随机抽到,成为枪下之鬼。他们生活在阴暗的阴影中,死亡紧随其后。

他们以为这是最坏的,却不知道这是开始。1942年,犹太人搬出生活了两年的特区,被送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

1942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

幸运的是,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被他身为犹太警察的朋友救了,没有踏上那趟再也没有回来的火车。但是他的生活并不容易。如果他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他就会被鞭打,过着被随机抽成枪下鬼的生活。他加入了地下工作者的活动,为抵抗活动收集材料。

就这样,过了一年,在朋友的帮助下,瓦迪斯劳·斯皮尔曼逃离了纳粹的视线,开始东躲西藏。从那以后,大部分时间我们只能透过窗户观察外面情况的变化。

波兰人开始抵抗,并得到了德国人的猛烈反击。经过几轮交火,一度繁华的华沙变得荒凉。

wladyslaw szpilman逃进了废墟。

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躲在一栋稍微好点的房子里。这一次,他遇到了一名德国军官。正是在这位德国军官的帮助下,瓦迪斯劳·斯皮尔曼躲过了苏联援军的到来。

影片以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弹钢琴开始,以他弹钢琴结束。从头到尾演奏的曲子都是肖邦的C小调夜曲。影片中没有其他配乐,军队的脚步声和枪炮声成了常见的背景音,衬托出纳粹的残忍和战争的残酷。

wladyslaw szpilman假装在弹钢琴。

本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两军激烈的对抗,却有一种无形的张力,让读者沉浸其中,慢慢被一种悲凉的情绪笼罩。也许他在流泪,自己却不知道。也许要哭很久。

没有战争有无数种可能。影片一开始,波兰电视台被炸,正是在这个时候,瓦迪斯劳·斯皮尔曼遇到了让他一见钟情的女人多洛塔。他们只匆匆见过两次面,再次见面时,多洛塔已经是一个女人和母亲了。

想想吧。如果没有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和多洛塔,他们会是非常恩爱的一对。

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的父亲是小提琴手,妹妹是律师,弟弟正值壮年。我还记得在我去集中营的广场上有一个卖糖的小男孩。想想死在集中营的数百万犹太人,无论老幼。如果他们没有死,没有遇到战争,他们可能会为理想奋斗,谋生。他们会成为医生、商人、律师、画家、音乐家和科学家...

没有战争,他们的生活有无数种可能。他们会有一段浪漫的爱情,和心爱的女孩结婚生子,他们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二战和犹太人现在经常看到二战犹太人被屠杀,他们自找的。因为在二战之前,德国由于一战的影响,经济非常萧条,物资匮乏,德国人民的生活非常艰难。但是,一些经商的犹太人把资本家的丑恶嘴脸发挥到了极致,一片面包就要几十万帝国马克。

犹太人和我们大多数民族一样,有好人也有坏人,有精英也有平民。商人中有这么多奸商也就不足为奇了。少数犹太人的错误不能归咎于所有犹太人。

如果说奸商哄抬物价是导致德国人仇视犹太人的原因之一,那么也应该是愿意利用这种心理宣传雅利安人高等犹太人低等思想的人,以至于德国民众反犹情绪高涨的原因之一。

而且德国一开始集中犹太人,强迫他们做廉价劳工,为德军入侵提供物资。但这并没有缓解德国的物资短缺,反而越来越严重。可见犹太人并不是德国陷入困境的主因。但他们把问题归咎于犹太人,开始大规模屠杀犹太人。

德国纳粹随意枪杀犹太劳工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可能会想,为什么犹太人不反抗?

当时有人认为,为了生存不抵抗,换来的是日寇惨无人道的屠杀。但幸运的是,我们中间总会有这样一群人,在带领我们挺身反抗侵略。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犹太人最初希望其他国家的援助来赶走入侵者。他们的希望破灭后,基本都顺从了,并期望逃离。差不多过了一个小时,电影才开始组织反抗。这时,犹太人已经被迫害三年了。这些反叛似乎来得有点晚,也比较分散。这与犹太民族的分布有关。犹太人散居在各个国家,愿意反抗,但也很难聚集。或者按照电影的时间线来说,抵抗有点晚了。

最后,在月光电影中,瓦迪斯劳·斯皮尔曼四次演奏了肖邦的《C小调夜曲》,有几次都是徒劳无功。最让边肖难忘的是他在破败的房子里为德国军官弹琴的那一段:静谧的月光透过窗户静静地照在钢琴和钢琴师身上,德国军官坐在阴暗的角落里静静地听着钢琴。

wladyslaw szpilman在废墟中弹奏钢琴,旁边是威廉·霍森菲德。

这似乎表明,在德国纳粹即将失败,德国军官即将步入黑暗的俘虏生活之际,德国军官给生活在黑暗中的瓦迪斯劳·斯皮尔曼带来了一束光和一丝希望。

帮助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的德国军官,名叫威尔姆·霍桑菲尔德,于1952年在苏联战俘营被折磨致死。瓦拉迪斯劳·斯皮尔曼直到1950年才知道这位恩人的名字。他和那些被霍森菲德营救的人一起请求波兰政府营救这名德国军官。但当时的波兰政府拒绝了,因为霍森菲德在苏联,苏联政府不相信一个德国军官会做这些事,反而越来越折磨霍森菲德。霍森菲德死后,瓦迪斯劳·斯皮尔曼并没有放弃对恩人名誉的损害。他死后,他的儿子继续为恢复霍森菲德的名誉而战。直到2009年,以色列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追授霍森菲德为“国际义人”。

回到1945年,回到瓦迪斯劳·斯皮尔曼弹钢琴的那个晚上,那束月光照亮的不仅仅是钢琴和人,还有战争中微不足道的人性。

Hozenfeld坐在角落里看着wladyslaw szpilman弹钢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