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第(20)章

2022-02-25 08:01 作者:东方晨曦园 围观:
第(20)章

进入五月,春意盎然,阳光明媚,高大的梧桐树披上了绿装​‍‌‍​‍‌‍‌‍​‍​‍‌‍​‍‌‍​‍​‍‌‍​‍‌​‍​‍​‍‌‍​‍​‍​‍‌‍‌‍‌‍‌‍​‍‌‍​‍​​‍​‍​‍​‍​‍​‍​‍‌‍​‍‌‍​‍‌‍‌‍‌‍​。 校园道路的两旁,五色的彩旗迎风飘扬,增添了节日般的气氛​‍‌‍​‍‌‍‌‍​‍​‍‌‍​‍‌‍​‍​‍‌‍​‍‌​‍​‍​‍‌‍​‍​‍​‍‌‍‌‍‌‍‌‍​‍‌‍​‍​​‍​‍​‍​‍​‍​‍​‍‌‍​‍‌‍​‍‌‍‌‍‌‍​。 学校一年一度的学术讲座召开了​‍‌‍​‍‌‍‌‍​‍​‍‌‍​‍‌‍​‍​‍‌‍​‍‌​‍​‍​‍‌‍​‍​‍​‍‌‍‌‍‌‍‌‍​‍‌‍​‍​​‍​‍​‍​‍​‍​‍​‍‌‍​‍‌‍​‍‌‍‌‍‌‍​。 那几天,各个系的大楼外悬挂了大幅标语,楼内走道的橱窗内,刊登着每场讲座的报告人、讲座内容、时间、地点。 来听讲座的人在大楼内穿进穿出,寻觅着自己中意的讲座。 郑云飞对今年的讲座颇为关注,他从讲座的目录中选取了两个。 去年学校也办过学术讲座,郑云飞没引起重视,一个没去听。 他对学术不感兴趣,那段时间的心思都在诗歌创作上。 后来马力对郑云飞说,学术讲座,机会难得,报告人很多都是声望极高的学者。 利用讲座机会,去听听他们的学术观点,是会有很大收获的。 哪怕对讲座的内容没兴趣,能见上著名学者一面也是福分。 马力说的有道理,郑云飞对讲座的企盼之心就颇为强烈了。 他选的一个是中国古诗词专家林福全的讲座,讲座名是“楚辞探源”。 林福全是系里名气最大的教授,在全国楚辞研究领域已是泰斗级的大师。 林福全平时不上课,只在家教授研究生。 郑云飞慕名已久,他很想见见这位声名卓著的名师风采。 还有一个讲座是鲁迅专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郑云飞最为敬重的人物就是鲁迅。 鲁迅那横眉冷对的傲骨,犀利如刀的笔锋,犹如一块丰碑耸立在郑云飞的心目中。 鲁迅,是郑云飞心中的偶像,也是他效仿的楷模。

到了林教授讲座的那天下午,郑云飞早早地来到了教室。 他找了前排的位子坐下。 刚坐下来不久,他看见李毅、周燕几个同班的走了进来。 李毅走到郑云飞身边坐了下来,有点诧异地问:“郑云飞,你怎么来得这么早? ”

“早点来,坐到前排,看得清楚点。 ”郑云飞回答。

“你也对楚辞感兴趣? ”李毅说着,眼神里满是疑惑。

“兴趣倒谈不上,不过,屈原的作品我非常欣赏。 ”郑云飞确实不清楚楚辞探源到底说些什么。

“是啊,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大诗人。 ”李毅显得很在行地说,“楚辞可以说是屈原开创的,其作品包含了大量的地方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且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我国古代就形成了两大创作流派,一个是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创作,一个是以楚辞创作为基本特色的浪漫主义流派。 两者交相辉映,形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风采。 ”

“你说得有水平。 ”郑云飞听了李毅的述说,从中悟出了一些道理,或许这些老师在课堂上也说过,只是郑云飞没用心听。

“人家是学习委员,学习比我们用功。 ”坐在后面一排的周燕插话说。

“哪里,哪里。 ”李毅笑着摆手说道,“我来听讲座,自然要预先准备一下,否则,林教授说的不一定听得懂。 郑云飞,你喜欢诗歌创作,多了解一些中国古代诗歌作品及其艺术特色会有好处。 我看你的诗歌创作,浪漫主义的气息很浓,这点倒与屈原作品的风格相接近。 ”

正说着,教室的门口拥进来一群人,坐在讲台上的主持人站了起来,显然林教授来了。 坐在座位上的人都伸长脖子朝后望去,有的人还直起身子。 郑云飞看见,果然有几个人搀扶着一位老人走了进来。 那位老人手里拄着拐杖,脚步蹒跚、颤颤巍巍地朝前迈着步子。 那面孔蛮熟的? 郑云飞在心里不禁嘀咕,好像在哪儿见过。 他想起来了,林教授就是那个摔倒被自己扶起来的老人。 时隔一年多,林教授的面容苍老了一些,身体羸弱。 然而,更令郑云飞惊奇的是,他发现在林教授一边、搀扶着他胳膊的女孩,竟然是林倩倩。 林倩倩是外语系的,她怎么来了? 而且,她好像跟林教授关系很亲密。 难道林倩倩是林教授的女儿或孙女? 他们有亲戚关系?

林教授在讲台上坐定,主持人介绍了几句,林教授开始说话​‍‌‍​‍‌‍‌‍​‍​‍‌‍​‍‌‍​‍​‍‌‍​‍‌​‍​‍​‍‌‍​‍​‍​‍‌‍‌‍‌‍‌‍​‍‌‍​‍​​‍​‍​‍​‍​‍​‍​‍‌‍​‍‌‍​‍‌‍‌‍‌‍​。 林教授带有一点吴语系方言口音,有些词句郑云飞听不大懂。 林教授没用讲稿,侃侃而谈,平缓的声音如行云流水,旁征博引如在知识海洋的深处悠然漫步。 郑云飞听得有点云里雾里,他对林教授讲的楚地方言、神话风俗以及文字的考证不是很明白,听不出有趣的内容,再加上林教授说话声音不高,听起来很吃力。 他有些失望,听课的效果没有原先想象的那么好。 坐在椅上,他倒有点如坐针毡的感觉。 他很想起身离去,但看在场的人一个个毕恭毕敬地坐着,脸上一副肃然聆听的神情,也就打消了念头。 再说,今天还有林倩倩在场,只身离去目标太大。 好不容易熬到散场,郑云飞浑身舒坦了许多。

第二天上午的鲁迅专题讲座,郑云飞听了却深感过瘾。 本来他不是很想去,干坐在座位上两个多小时,那滋味蛮难受的。 但犹豫了一下,还是去了。 讲座的报告人是一位姓秦的中年老师,他讲了鲁迅弃医从文的缘由,《阿Q正传》、《狂人日记》的创作背景及思想意义,尤其突出解说了鲁迅写作的批判精神。 今天两个小时的讲座时间过得飞快,郑云飞一点没分神,听得十分专注,还不时心潮澎湃。 这位秦老师口才很好,他思路清晰,表达简明扼要,说话声调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很能调动听众的情绪。 散了场,郑云飞没急着离去,而是走到了讲台跟前,他想跟秦老师做些交流。 秦老师身边围了一圈人,人们不停地提出各种问题,秦老师面带微笑地耐心解答。

“秦老师,鲁迅与许广平的相爱属于真挚的爱情吗? ”有人问。

“鲁迅原先的婚姻是包办的,他与朱安之间文化素养相差太大,无思想交流、情感慰藉,可以说是死亡婚姻。 他与许广平是在革命事业中相识相爱,鲁迅既给许广平传授了知识,又让她感受到了人格魅力,而许广平给了鲁迅思想探索以极大帮助,是鲁迅精神世界的可靠依托。 因而,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也是高尚的,他们冲破了师生不能相爱的传统樊篱。 ”由于问话的人多,秦老师只能匆匆回答。

“秦老师。 ”郑云飞好不容易挤到跟前,赶忙称呼了一声。

“你是? ”秦老师笑眯眯地问道。

“他是我们系里有名的诗人,叫天歌。 ”旁边有认识郑云飞的人介绍道。

“哦,天歌,我知道,就是那首《盗火之神》的作者。 ”秦老师连连说道,“诗写得不错,不错。 ”

“秦老师,我有一个问题。 ”郑云飞不想占用秦老师太多时间,已快到吃午饭的时间了。

“你说,你说。 ”

“当代中国文坛,需要鲁迅这样的文人吗? 或者说,需要具有鲁迅精神的作品吗? ”郑云飞问道。

“这……”秦老师像是一愣,眉宇间微起皱纹,稍作沉思,迟疑地说,“你这个问题,我一时解释不清。 这样,以后有时间我们再详谈。 ”

“好的,方便时我再向您请教。 ”郑云飞看出秦老师心有疑虑,没再多问,打了个招呼,就挤出人群有些遗憾地离去了。 他不明白,秦老师为什么不能坦然地回答自己所提的问题。

仅仅过了一天,小赵来找郑云飞。 说如果有时间,下午三点秦老师在家里等候。 郑云飞问,秦老师住在哪里。 小赵说,秦老师住在历史系大楼一楼的楼梯道旁。 进了大门,朝右拐就能看见。 郑云飞问小赵,你怎么跟秦老师那么熟悉。 小赵说,他们是老乡,以前就认识,秦老师在他们县里中学当过老师。

到了下午三点,郑云飞来到了秦老师家。 秦老师的住所在楼梯道下,面积很小,不规则的空间,让人有窒息的感觉。 走进房间,里面光线昏暗,阴森森的,空气中还散发着一股霉味。 虽然是大白天,房间内还亮着白炽灯。 见郑云飞进来,秦老师很高兴地倒上一杯热水。

“秦老师,你的居住条件怎么这么差? ”等坐下,郑云飞无法抑制住心中的疑惑​‍‌‍​‍‌‍‌‍​‍​‍‌‍​‍‌‍​‍​‍‌‍​‍‌​‍​‍​‍‌‍​‍​‍​‍‌‍‌‍‌‍‌‍​‍‌‍​‍​​‍​‍​‍​‍​‍​‍​‍‌‍​‍‌‍​‍‌‍‌‍‌‍​。

“还好,有个居住地就很不错了。 ”秦老师倒一点没在意,仍是笑呵呵地说,“这儿挺方便的。 上课,去图书馆,到食堂吃饭,都不远。 ”

“那你家属呢? ”郑云飞看见房间内只搁置了一张单人床,便又问。

“我现在只一人生活,家属在外地。 ”秦老师有些尴尬地解释说。

郑云飞看出秦老师面部不自然的表情,知道不便多问,于是,他不再说话,静静地坐着。 他心想,大学老师社会地位不算低,可过的日子也不比普通百姓好多少。

“你叫什么名字,天歌恐怕是你的笔名吧? ”秦老师亲切地问。

“我叫郑云飞。 ”

“噢,郑云飞,你那首诗我读过。 应该说,还是写得不错的。 诗中充满了激情,文思深刻,情感奔放,诗的节奏舒缓有序,语言别具一格。 这首诗,虽然思想表现不够机智,手法还不够娴熟,但体现出年轻人积极探索、勇于坦言的大无畏精神,其精神确实令人可敬可佩。 ”秦老师态度很认真地说。

“老师过奖了。 ”郑云飞有意谦虚地说。

“不,不,我不喜欢随意夸人。 ”秦老师连连摆手说道,“好啦,我们还是来讨论你所提出的问题。 嗳,你先喝点水。 ”

郑云飞喝了一口水,默默地望着秦老师。 秦老师面部清瘦,颧骨微突,脸色发黑,头发稀稀疏疏的。 四十多岁的人,面容有点老相。 但他双眼有神,浓黑的眉梢微微上翘,挺直的鼻梁,流露出一股坚毅的神态。 他说话声调不高,语速平缓,吐字十分清晰。

“小郑,”秦老师轻声称呼了一声,又开口说道,“你上次问到的中国当代是否需要鲁迅,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命题。 的确,当今中国与鲁迅所处的时代已大为不同。 民国时期,政权无能腐败,外敌入侵,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国难当头,知识分子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理应痛伐时弊,为民解忧。 鲁迅的精神就是与黑暗的现实采取不妥协的态度,以一己之力,抗争不平等的制度。 他是以手中之笔,投掷出一把把利刃,刺向反动阶级的心脏。 因此,他的呐喊在全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如今是社会主义制度,已与解放前大不一样,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渐渐走上正规,人民的生活逐步改善,科学兴国的理念开始兴起。 在这个时刻,人们关注的是如何齐心协力将祖国建设好。 国家强大了,老百姓才有一个稳定、幸福的生活环境。 所以说,你问中国需不需要鲁迅精神,我想就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而是看你如何理解。 ”

秦老师说的,郑云飞听出一些眉目。 的确,时代不同了,人们所呼唤的时代精神也有不同。 但秦老师所言的“如何理解”,郑云飞还不是很明白。 于是,他又说:“秦老师,对社会不公和腐败等现象的批判,本是文学的职责。 现今的社会,也不能一味地歌功颂德,毕竟社会制度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有许多不合理的成分,这是否需要我们用批判的武器去针砭时弊呢? 有的作家不也是强调真实地表现现实,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的吗? ”

“这……”秦老师欲言又止,神情凝重。 他紧抿嘴唇,目光直直地一动不动,似乎陷入了沉思。 郑云飞察觉出自己提的问题可能过于敏感,但这也是困扰他心头很久的迷惑,他很想从秦老师那里得到一些启发,或曰思想的启蒙。

“小郑,”秦老师语气低沉地又说,“解放以来,大大小小的运动不断,反胡风、批《武训传》、批《红楼梦研究》、反右、‘文化大革命’,这些运动将知识分子视为批判的对象,不仅在肉体上,而且在精神上,知识分子都受到很大的摧残。 在那些岁月,说真话是一大犯忌,轻则定为反革命,重则坐牢,死亡。 遇罗克、张志新不就是因为坚持了真理,丢掉了性命。 因而,长期以来,人们不敢讲真话,不敢随意地评论时势,更不要说揭露社会的阴暗面。 思想界是雷区,稍一不慎,踩上地雷,就会抱憾终身。 中国古代的文字狱是很残酷的,‘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往往一个字、一句话,就会被定为死罪,株连全家​‍‌‍​‍‌‍‌‍​‍​‍‌‍​‍‌‍​‍​‍‌‍​‍‌​‍​‍​‍‌‍​‍​‍​‍‌‍‌‍‌‍‌‍​‍‌‍​‍​​‍​‍​‍​‍​‍​‍​‍‌‍​‍‌‍​‍‌‍‌‍‌‍​。 此一陋习,并未根绝。 有位著名的作家,在去世前嘱托后人不要学文科,就是被文字狱搞怕了。 小郑,你们年轻人思想活跃,敢于创新,这些都是好的。 但一旦触及思想雷区,还是谨慎为好。 坚持真理,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有时会遇到很大的风险。 ”

秦老师语气沉重,有点苦口婆心,但听得出都是肺腑之言,可能是他人生历程中所省悟出的感言。 确实,秦老师所言,颇有道理,思想的禁区充满了风险。 郑云飞不知如何深入交谈,便默默地喝了一口水。

“我帮你再倒点,你那水凉了。 ”说着,秦老师站起身来,帮郑云飞加了点水。

“秦老师,”郑云飞想起小赵说过的有关秦老师的一些事,便有意从这方面找话题,“我听小赵说,你在他们县里当过中学老师? ”

“是啊,当过两年高中老师,就调到了大学。 ”秦老师面无表情、波澜不兴的样子。

“那你当老师前是干什么的? ”郑云飞好奇地问。

“干什么……”顿时,秦老师脸色阴沉下来,眼神暗淡,嘴唇不自在地抽搐了几下。 沉默良久,他才长长叹了口气,语气沉重地说,“之前我是一个农民。 ”

“农民? ”郑云飞颇为惊愕。 秦老师是大学毕业,怎么会去当农民? 难道他有过不寻常的人生遭际?

“是的。 ”秦老师点燃了一支烟,深深地吸了几口,白色的烟雾笼罩在满是皱纹的脸上,更是增添了几分沧桑。 “小郑,我就是因为在上大学时说了几句针砭时事的话,被打成右派,发配到了农村。 算起来,差不多有二十年的光景,而且还是我人生最为宝贵的时光。 否则,这二十年能干多少事啊。 等我回到教学岗位,已感到自己的知识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要。 我现在拼命地读书,搞科研,就是想将失去的损失补回来。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感到有点力不从心,难出成果,这是我非常痛苦的。 过去有些学者,在我这年龄,已经写出高水准的论著,奠定了一生的学术地位。 人生啊,一步不顺步步落后,以后也难成大器。 当然,现在的国家形势比过去好多了,政治氛围宽松了许多,但极‘左’思潮还时常沉渣泛起,你们年轻人还需谨慎,毕竟一个人经不起大的折腾啊。 ”

当听到秦老师的右派身份,郑云飞并没有感到很意外。 对那个政治风云变幻的年代,他知之甚少,但也知道知识分子的处境艰厄,历次运动都是被整的对象,也被整怕了。 很多人谈到政治,都如惊弓之鸟,心有余悸。 这时,秦老师眉头舒展,脸上露出微笑,话头一转:“我们不能老沉湎于过去,放下包袱,轻装上路,人生旅程才会有诗与阳光。 小郑,你喜欢诗歌创作,这挺好。 在大学,做学问,搞创作,这是两条不同的道路,只要做得好,也不必厚此薄彼。 我最近留意到,有一种新的诗体正在流行,人们称作朦胧诗。 有几个年轻人很活跃,如北岛、顾城、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还有江河、杨炼等人。 ”郑云飞插话说。

“当然你也有所了解。 ”秦老师很兴奋地说,“这些诗歌我看了一部分,有的诗写得挺好,像北岛的那首《回答》,顾城的《一代人》,舒婷的《致橡树》。 朦胧诗理性成分很重,情感的表达不是那么直露,由于大量采用了象征、隐喻、反讽、暗示等手法,读起来不那么好懂,但能令人体会出其独特高深的意境,深刻而含蓄的思想,个性鲜明,我觉得这种表现手法是诗歌形式的创新,反映了时代的需要。 ”

“不过,人们对朦胧诗争议很大,有的老诗人很反感,说太晦涩,看不懂。 ”

“这很正常。 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如果颠覆了人们以前的审美习惯,引起争议不奇怪。 ”秦老师停住了话头,意味深长地注视着郑云飞良久,才深有感触地说,“其实啊,过去几十年的诗歌值得留恋的很少,那时的创作千人一面,充当了政治的传声筒,表现不出人性的力量。 我倒认为,诗歌创作必须要有个性,要能呼唤出人性深层次的思想与情感,至于说采取何种形式,则因人而异。 噢,对了,还有一部小说《人啊,人! 》,不知你看过没有? ”

“哪能不看,此书在同学中反响太大了。 有人说,这是宣传人道主义的第一部小说。 秦老师,你的看法如何? ”郑云飞十分羡慕作者戴厚英,一部小说能产生那么大的社会效应,这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

“可以这么说。 ”秦老师语气肯定,“此书的标题,实质就是强调个体的存在价值,这与人道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这么多年来,我们搞政治斗争,思想上习惯了阶级划分,以阶级斗争来看待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这其实是很残酷,也是很无理的……”

不知不觉中,窗外的光色暗淡了下来,两人交谈已久。 郑云飞估计食堂已经开饭,就起身向秦老师告辞。 秦老师将郑云飞送出门,离别时还希望郑云飞有空来坐坐。 郑云飞边走边回味与秦老师谈话的内容。 秦老师可谓是历经磨难,身世坎坷,他们这一代人生不逢时,正当风华正茂的年龄,却遭遇到政治的寒冬。 相比较,我们够幸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