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坑村炒股(黄埔区大坑村)

2022-01-04 18:42 作者:春风的笔记 围观:

九十年代初,深圳有一个低调的首富村,人均净资产高达200万,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首富村。说起这个村子的发家史,真叫人拍案叫绝。

事情要从大亚湾核电站说起,80年代初,香港电力供应紧张,内地与香港决定在靠近香港、深圳、广州等电力负荷中心的地方建设一座核电站,最终地址选定在大亚湾畔的深圳市大鹏镇大坑村,需要占用大坑村村民世世代代耕种的农田,还有居住的房舍。深圳市政府决定,对大坑村实行整体征地搬迁。

被幸运之神点中的大坑村,命运便由此开始走上转折点,一番际遇之后,更是一飞冲天。

彼时的大坑村是个什么样的景象呢?当时的大坑村,位于深圳市大亚湾的一隅,卧伏在一片凹凸不平的山梁上,村民们以耕种和打渔为生。但是由于土层浅薄、土质瘦脊,又有台风和旱涝灾害的破坏,种植农作物收成很差。仅靠农业无法维持生计,村民们还会去海里抓一些鱼虾来补贴家用,过着半农半渔的艰辛生活。村里的交通也很不方便,仅有一条崎岖狭窄的山路通向外界,去镇里只能靠这条山路步行。像大多数山区一样,这里又封闭又枯燥。

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随着大亚湾核电站选址的落地,一下子被上帝之手送入了小康社会。深圳市出台的安置大坑村征地农民的方案是:第一,大坑村村民全部农转非,成为有城市户口的居民;第二,大坑村的老人(男五十五岁,女五十岁)办理退休手续,同城镇职工一样享有退休待遇;第三,在深圳市大鹏镇繁华地段批拨四十亩住宅用地,用于重建新的大坑村;第四,给大坑村村民每人发放生态补偿金,用于补助他们的生活。这个安置方案,很实惠,很有人情味,大坑村村民很快接受了。

1983年,大坑村人恋恋不舍地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家园,搬到了王母墟的大坑新村,家家都是崭新的两层小楼。政府给每户每人补偿了1万元,加上部分搬迁费,人均2万元,在那个“万元户”异常稀缺的年代,这可是一笔从天而降的横财,优厚的安置待遇安慰了大坑村人对故居的眷恋和不舍,也让大坑村人实现了财务自由。

然而,属于大坑村的奇迹才刚刚开始,接下来的际遇更让大坑村坐上火箭一般直冲云颠。

这又要从中华第一股——深宝安说起了。斗转星移,岁月蹉跎,股票在今天的生活中已经司空见惯,但在40年前,并没几人知道股票是什么玩意儿。

“深宝安”是“深圳宝安”的简称,这支股票是由宝安县政府主导,由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募集的一支股票。这支股票的诞生,是因为宝安县建设初期开发资金严重不足,为了募集资金,才大着胆子第一个吃螃蟹。宝安县虽然有千年历史,但是1979年了为设立深圳特区,国务院批准撤销了宝安县,同时成立深圳市,老宝安县的那点本不富裕家底也全给了深圳市。1981年,被撤了3年的宝安县重新恢复,辖区1577公里,面积是深圳经济特区的5倍多,但是没有什么家底了,连县衙都没有,暂借在西乡,满目黄土,一片瓦都没有。深圳特区建设初期,中央只给政策,没有资金支持,新宝安县政府也只能自己开动脑袋想办法,想来想去,就搞出来这么个中华第一股——深宝安。

股票印好了,要说服老百姓掏钱购买,也实属不易,毕竟国内没有发行过股票。这个时候,大坑村的这笔横财就被县政府“盯”上了。在县政府和镇领导的建议下,大坑村村委没有将土地补偿款给大伙儿全部分掉,而是于1984年和1985年分两次投入了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一共投了130万元。

不得不说,老宝安的村干部是很有眼光和见识的。虽然那时候都很穷,但是这里离香港近,年轻人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就偷渡到对岸的香港去了。老宝安人天然离市场经济近,有搞钱意识,敢花巨资买股票是又稀奇又不稀奇。

神奇的结果是:“宝安县联合投资公司”改制为“深圳宝安实业有限公司”,1991年在深交所一上市,市值就翻了数十倍,大坑村获得1500万法人股,大坑村两个自然村组上村和下村稳居深宝安的第三、第四大股东,法人股股票市值达到2个多亿,人均占有净资产近200万(1992年大坑村仅有39户共130人,年轻人大多去了香港)。大坑村当初130万元的投入,获得了巨额的回报,堪称股票史上的神来之笔。

低调的大坑村按人均净资产值,与当时号称“全国首富村”的天津静海县大邱庄和闻名全国的江苏江阴市华西村相比,均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人们改称大坑村为“中国首富村”,也有“北有大邱庄,南有大坑村”之说。

靠着股票这根神奇的魔棒又一次大爆发的大坑村,并没有被巨额的财富冲晕头脑,村里的资金和资产的管理仍然和以前一样,由上村和下村分别成立的“理财小组”进行集中管理,小组成员4到5个,都是60岁左右的老人,这个年龄段的人理财,既有魄力又稳健,并且保持了中国人特有的省吃俭用的传统。他们陆陆续续套现了约三分之一的股票6000万元,这笔钱一是为每户村民再建设一套高规格别墅,用于改善生活;二是成立了一个投资公司;三是买了2万平方米的地,办一个工业区,准备发展实业;四是拿出60万元支援镇里的扶贫工业区。

大坑村对财富管理的总体的思路是:集体有钱,个风和日丽:

人并不那么富有,村里分给大家的钱,只能维持与周围其他居民相近的生活水平,钱多了并不一定是好事。鼓励年轻人自食其力,待生产发展起来再享福也不迟。坐吃山空,再大的家产也是不能长久的。

我们来看看1992时的村民分配方案:小孩子从出生之日起,每月可得200元生活费;上小学后每月250元;中学生每月360元;成年人无工作或丧失劳动力的,每月400元。每年另有两次分红,去年底每人分红3000元。遇有死亡,一次性给丧葬费2000元。

这些费用在当时可以维持体面的生活了,但和村里的集体资产相比,仍然是九牛一毛,真是低调又节俭的广东人啊。

纯朴的大坑村人脑子很清醒,很明白这些巨额的财富是因势而来,与个人能力并没有太大关系,要想守好、管好这笔财富,必须要修炼真正的实力。大坑村一向缺劳力,如今更觉得缺人才,村里人非老即少,年轻人最大也才25岁,但是村里管理经济、对外交往、与外商谈判、管理企业等都急需人才。村里许诺考上中专每人发1000元奖金,考上大学则更高,另外还有其他对年轻人的鞭策鼓励政策。

但是由于村里人外出香港等地的人比较多,一直到现在,村里的人口数量仍没有上来。村里一直想发展的实业也没有发展起来,好在当初买的工业区已多倍增值,并且已列入旧改计划,后来村里又购买了一些土地,目前也升值不少。在深圳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又不断诞生新的首富村,和如今动辄几百、上千亿的城中村比起来,大坑村虽然已不再闪亮耀眼,但人均资产仍然相当庞大,这与外界关于大坑村已经没落的传闻并不相符。

大坑村的成功,一方面是命运的垂青,另一方面是对机遇的把握,这坐火箭一般的传奇经历,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产生了多么大的冲击力。

90年代初,深圳有一个低调的全国首富村,如今怎么样了?

90年代初,深圳有一个低调的全国首富村,如今怎么样了?

90年代初,深圳有一个低调的全国首富村,如今怎么样了?

90年代初,深圳有一个低调的全国首富村,如今怎么样了?

90年代初,深圳有一个低调的全国首富村,如今怎么样了?

上一篇:炒股的零线 下一篇:炒股龙向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