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万国豪炒股

2022-01-01 14:46 作者:南方都市报 围观:
2021深圳金融八问:解锁金融圈的“先行示范”密码2021深圳金融八问:解锁金融圈的“先行示范”密码

2021的深圳金融,“偶像包袱”有点重:前有《前海方案》,让深圳有了一块高度开放的“金融试验田”;后有三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为深圳金融业下一阶段发展廓清迷雾,指明航向。

这一年,金融的“复利效应”也许超乎很多人的想象:跨境理财的财富快车在深圳“通车”,养老理财在深圳试点,专精特新成为金融圈的座上宾,6G、量子科技、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炙手可热。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首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在深圳实施、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开启、首笔数字人民币保险赔付、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纷纷落地……

那么,深圳金融为全国探路了哪些新模式新经验?光环背后又潜藏哪些难言之痛?现在,让我们通过“2021深圳金融八问”,解锁金融圈的“先行示范”的密码。

1问

褪去伪关怀,金融能否为“适老”起个好头?

长寿时代来袭,“夕阳”的行业,突然成为朝阳行业,让很多人猝不及防。作为“最年轻的一线城市”的深圳没有老龄化包袱,但是“老年人办事难”的声音却此起彼伏。

呼应中国银保监会的精神,4月下旬,南方都市报湾区财研社测评团队选择了深圳本土十家银行网点进行银行适老化系列测评,调研内容涉及绿色窗口、智能设备、便利设施硬件,宣传教育、特事特办、客服热线、适老理财、APP等近十个维度,并进行了总结排名。

但是,复盘本次调研中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基础硬件的缺失成为显著问题,多家银行连轮椅、扶手杖、爱心座椅、无障碍洗手间这种“刚需”都是缺失的,与此同时,人工客服成为老年人“难以触达”之痛,老年人钟爱的存折在很多地方同样遭遇无用武之地。火眼金睛下,14家手机银行APP测评总榜有8家APP获得3颗星或以下,整体体验感不佳。

置身老龄化的大背景,这份深度测评触动部分金融机构整改和反思。作为平均年龄不足40岁城市,深圳的人口结构导致很多银行在面对老年服务的时候,常常无所适从。根据深圳市民政局此前的数据,至2017年底深圳全市户籍老年人为28.8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6.6%;如果按照常住人口统计,则大约有90万老年人,再加上内地来深投靠子女和“候鸟”型老年人,实际上有超过120万老年人。

让人欣慰的是,在本次适老化测评之后,深圳监管部门也有了实质动作。今年8月,深圳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业做实做细老年人群体金融服务,其中明确提出打造“智慧颐年”适老金融服务体系,同时以技术赋能推动老年人群体金融服务便利化。督导辖内银行加强科技适老化改造,便利简化老人“健康码”核验、业务申办等操作。开发大字版系统界面,着力消除老人运用智能设备面临的“数字鸿沟”。

无论如何,善待老年人,金融需要带头。深圳不仅要有忧患心态,也需要银行内部考核体系和监管机构的齐抓共管,还需要深圳主流媒体与各界监督审视。

2问

如何利用先行示范优势,闯出一片金融“新绿”?

如果深圳金融有颜色,2021年的主色调便是绿。

在深圳绿色金融的成长轨迹中,一开始就有着顶层设计的加持引路,可谓提纲挈领。3月1日,我国首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全球首部规范绿色金融的综合性法案——《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实施,提出了许多首创性、示范性的举措。例如要求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制度,项目总额达5000万元或年温室气体排放量预期超过3000吨的项目,要开展绿色投资评估。围绕《条例》落地实施,深圳构建起了“1+1+1+N”的绿色金融发展体系,即:一部绿色金融法规,一个绿色金融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一个绿金协会或N项绿金领域的创新举措。6月份,深圳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深圳市银行业绿色金融专营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试行)》,并认定了首批11家绿色金融专营机构。

此时,一张“军令状”,让外界感受到了来自示范区的有力回音。今年4月,深圳头部企业中国平安承诺在2025年之前达成绿色投资+绿色贷款规模4000亿元,绿色保险2500亿元,为业界起了一个表率。深圳各大银行、保险资金在绿色金融板块也积极参与国家在建大型水电站等工程,护航大国重器,保障基础民生,折射了深圳应有的格局。

眼下,碳达峰、碳中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不绝于耳。实际上,深圳对绿色金融的布局,已有很多“吃螃蟹”之举。比如,率先发布国内首只绿色金融股票指数、首支绿色治理指数;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试点在深落地,全国首个投融资活动碳足迹环境信息报告公开发布;正式成立绿色金融行业协会;发放深圳首单碳排放权质押贷款,为深圳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有益经验。

在绿色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深圳金融业利用先行示范的立法优势,正闯出一片“新绿”。

3问

金融力量助力,怎样让更多“小巨人”修成正果?

从“小巨人”蜕变为“巨无霸”,需要多久的潜心修炼?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哪怕是金融大佬。

众所周知,深圳民营经济发达,其中“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中小企业表现尤为活跃。按照官方统计口径,目前深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169家,占全国数量的3.55%,在国内城市排名第4位,在全省排名第1位。

据观察,这些企业虽然体量不大,但凭借长期在单个细分赛道里进行技术创新、攻坚,都拥有各自的“拳头产品”,很多是行业内的“单项冠军”。据深圳市中小企业局统计,2020年,深圳这些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达到56.33亿元,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达到7.63%,累计拥有发明3500多项,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20项以上。

企业掌握独门绝技或成为“单打冠军”本就不易,要获得金融的及时雨,更加困难。那么,“小巨人”们何以“耐得住寂寞”?在日前的“百行进万企”专精特新企业专场对接会上,深圳银保监透露,深圳有140家企业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获贷率82.8%,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

获贷率超8成——即使相比其他传统行业,依然让人艳羡不已。据南都记者观察,深圳金融圈对于专精特新企业授信额度水涨船高,有银行给出了最高达到5000万元的综合授信额度。甚至有银行直接表示,可以接受亏损企业,姿态可见一斑。

直面这个拥有“独门绝技”的群体,今年下半年,南都也启动“专精特新精准赋能”金融深调研,揭开企业成为“单打冠军”的密码所在,也探究背后的金融力量。

但是,相较于深圳超过1.8万国高企业、超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甚至230万企业样本来说,专精特新依然属于小众圈层。值得欣慰的是,在上半年发布的《“专精特新”企业服务实施方案》中,深圳明确“力争到2025年,全市市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万家以上,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00家以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00家以上”。

如何鼓励创新产品和服务,以金融力量助力小巨人“修成正果”,是十四五期间深圳金融的重要课题。

4问

从大V跌落到“对不起,我们跑路了”,如何防范平地惊雷?

乍暖还寒的2021年初,北上广深等热点城市开启一轮楼市调控,核心是对经营贷违规进入楼市行为的严查态势,一时间有如平地惊雷。深圳银保监局、央行深圳中心支行两家监管机构在今年3月联合通报了辖内经营贷违规炒房的排查结果:5180万元违规贷款被提前收回,4家违规机构和相关人员被罚款共计575万元。

楼市收紧的话题热度还未褪去,微博网友以104份内幕材料,向监管部门举报“深房理”违规炒房。深圳七部门立即成立联合调查处理工作组,事件相关人员被查出涉及问题贷款金额高达10亿元,共发现21.55亿元经营用途贷款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无论是年初的排查结果,还是8月的通告,金融及地产系统中的主要责任人都收到了相应的罚款与处罚措施。

无独有偶,在投机驱动及巨额利益面前,投资者通常更看重收益,这与今年以来的虚拟货币投资热并无二致。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今年以来几度上演暴涨暴跌,成为投资领域一大观。今年4月14日,比特币价格突破6.48万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后,开始了持续一个多月的震荡,一度跌破3万美元。

然而炒币风险不仅在于投资本身,还包括了随处可见的诈骗陷阱。虚拟币钱包Plus Token用分红和奖励催促会员发展下线,导致200万人卷入传销组织,涉案金额超400亿元。得手后,投资者只见到官网留下的一则信息:“对不起,我们跑路了”。

投资热下,监管三令五申规范炒币行为。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进一步要求,“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6月21日,央行就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问题约谈部分银行和支付机构。9月24日,多部门发文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此时,关于虚拟货币的风口急转直下,国内三大虚拟货币投资平台相继公布落实监管要求整改方案。在深圳区域,南都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人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开展虚拟货币非法交易活动专项整治,及时清理整顿新冒头的11家涉嫌开展虚拟货币非法活动企业。目前已完成对1家国内知名财经网站涉嫌宣传外汇按金交易违规行为的整改,稳妥处置有关网络炒汇、跨境炒股违法犯罪行为举报件8宗。

从大V的跌落到“对不起,我们跑路了”,从严查违规炒房到整治违法炒币,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深圳金融一直在合规路上。

5问

当红包雨洒向直通车,下一个深圳人解锁财富的机会?

当炒房不再成为潮流,居民资产配置的流向成为核心。在楼市运行逻辑发生改变的当下,市场目光将投向金融资产。今年以来,深圳金融界发生了两件与居民财富息息相关的事件。一是金融互联互通深化背景下的“跨境理财通”落地,二是养老理财在深圳试点。

9月上旬,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银保监会结合国家养老或金融领域改革试点区域,深圳成为首批试点地之一。12月6日,首批共2支养老理财试点产品在深圳得以发行。

同样在9月,粤港澳三地同日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标志着大湾区居民有了一条专属跨境理财的官方通道。截至11月19日,深圳地区20家试点银行累计开立“跨境理财通”业务相关账户5079个,办理资金跨境汇划1.04亿元人民币,深圳人“尝鲜”姿态积极。

以先行先试为城市底色的深圳,为市民带来的“头啖汤”不止于此。数字经济时代,金融数字化更为普通市民的“钱包”带来全新变化。早在去年10月,深圳启用数字人民币发放消费红包,拉开深圳试点序幕。8月10日,龙华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深圳农行联同深圳市现代有轨电车有限公司启动数字人民币在“交通出行-有轨电车”领域试点的应用工作。12月,中国香港居民黄麟培在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福田区税务局竹子林办税服务厅成功使用数字人民币缴纳了个人所得税,标志着深圳市数字人民币缴税全面落地,实现政务领域的新突破。

对于深圳人来说,从来不缺解锁新财富的机会。

6问

七连罚单背后:银行业保险业合规管理如何填上漏洞?

与合规内控的主旋律相克相生的,大概就是罪与罚了。

11月8日,中国银保监会深圳监管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分行因违规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深圳银保监局对其罚款人民币30万元。此前,深圳金融监管三部门下发《关于推动金融业服务新发展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控房地产业务风险等要求。

按照南都记者的梳理统计,截至目前,深圳银保监已经开出了超过100张罚单,从处罚原因看到,保险行业方面,主要是涉及给予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合同外利益、财务数据不真实、未按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或保险费率等问题。银行业方面,则涉及违规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贷款“三查”不到位、信贷资金被挪用等问题。

梳理这些罚单里的“之最”,同样触目惊心。7月底,深圳银保监在同一天连开了9张罚单,其中7份罚单同时指向国寿财险深圳分公司,主要是因为涉及“给予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保险合同外利益”。今年3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被罚款76万元,与此同时,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揭阳中心支公司因为“给予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保险合同外利益”等多项违法违规事由被罚91.5万元,成为第二季度罚单中单笔罚款金额之最。

如果把统计数字放大到全国,2021年上半年全系统共针对保险业务开出罚单1074张,惩罚机构679家次,负责及代理人789人次,罚款总金额高达1.32亿,较去年同期上涨9.6%。

实际上,今年是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的第五个年头,深圳金融生态进一步净化。但是部分金融机构在内控合规管理上仍存在薄弱环节,有监管人士提醒,深圳相关行业应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内控合规的意义,金融的“内控合规”对于深圳来说依然任重道远。

7问

金融开放释放红利,海外“朋友圈”扩容带来什么信号?

一份文件,打开新世界。

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下称《前海方案》),明确提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国家金融业在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支持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在前海合作区落地实施,在与香港金融市场互通互联、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便利化等领域先行先试。

《前海方案》有如定心丸,加持了深圳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信念。外汇管理改革,是深圳金融加入世界经济版图的突破口。3月16日,在非洲手机市场一骑绝尘的深圳本土品牌传音控股获得批复,成为全国首家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试点的企业。这个试点,为大量企业跨国跨境开展业务带来便利。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先行先试,更是释放诱人“红利”。深港通方面,2020年深港通交易金额14.32万亿元,突破10万亿元大关。债券通方面,“债券通”是内地与香港债券市场互联互通的创新合作机制,“北向通”于2017年7月3日正式开通,“南向通”则在今年9月24日正式开通。

随着金融开放步入“深水区”,深圳也在拓宽国际“朋友圈”。2021年6月,星展银行投资入股深圳农商行,持有深圳农商银行13%的股份,成为了深圳农商银行第一大股东。2021年3月,摩根资产管理出资约26.67亿元向招银理财增资,增资完成后招商银行、摩根资产管理分别持股90%、10%。换而言之,外资金融机构布局深圳的步伐正在快马加鞭。金融开放春风化雨,“钱”景无限。

8问

自带光环、顶着包袱,深圳距离“全球金融创新中心”有多远?

梦想多大,舞台多大。深圳从来就是不缺舞台的追梦人。

自带光环,顶着包袱,寄予厚望,深圳究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还是难以承受之重?

按照今年发布的《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圳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金融创新中心”。回顾这个目标,深圳走了好几步棋。棋高一着,便是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具体包括支持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优质创新资本中心和世界一流交易所,深化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打造科技创新企业直接融资高地。

剑指全球金融创新中心,深圳也在努力建设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按照《2020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显示,深圳在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的排名仅为第六位,距离一流水平仍有差距;前五位依次是北京、旧金山(硅谷)、纽约、上海和伦敦。

深圳的第三步棋是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包括试点外汇管理改革,有序推动不可兑换项目的开放;先行先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业务试点等。

随着深圳“朋友圈”日益扩大,深圳金融开放也步入“深水区”。在今年3月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深圳排名全球第八。世界级金融中心排名的稳步提升,展示了深圳金融走向全球的雄心。

换而言之,深圳金融改革创新,不仅对内肩负着先行先试的经验探索,也承载着对外开放门户的枢纽构建。

从过去一年的“偶像包袱”中,虽然暴露了诸多问题,但深圳已经在努力树立先行者的形象。我们相信,深圳可以通过金融开放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增强对全球优质资源的集聚能力,在自身加快发展成为国际标杆城市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而深圳在先行先试过程中也将面临诸多新课题,同样需要积极应对新挑战。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记者 卢亮 叶霖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