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追梦少女电影好看吗

2022-02-26 21:39 作者:新周刊 围观: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文 颖宝

再举报下去,孩子们就没动画可看了。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连《小猪佩奇》也被指“存在危险模仿行为”问题,猪猪到底做错了什么?/《小猪佩奇》

从《菲梦少女2》到《迪迦奥特曼》,再到《小猪佩奇》,动画领域已然成为“举报重灾区”。

4月6日,又有一批动画片被推向风口浪尖。

江苏省消保委发布调查报告,称在21部具有代表性的未成年人动画片中,共找到1465处问题点,包括《迪迦奥特曼》中奥特曼持械斗殴、《熊出没》中光头强手持电锯、《名侦探柯南》中杀人见血等暴力画面。

调查人员访问了1026位家长,其中近70%家长认为“孩子会模仿动画人物的行为”、超80%家长支持“进一步严格把控动画放映尺度”——设置禁止未成年人观看动画黑名单,或者将“问题动画”从儿童栏目中移除。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1465处问题点,包含用语、场景、剧情、动作、引导暗示5种类型。/钱江晚报

家长爱子心切是人之常情,但对动画片的筛选原则,竟演变到如此苛刻的程度,到底是如今的动画片越来越低俗,还是孩子们的分辨力越来越差?

更可能的答案是,家长对“暴力”与“家庭引导”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举报动画的理由大赏

调查报告中,除了这21部动画的名称,还列明了问题的具体出处和理由。

《小猪佩奇》中,猪爸爸从飞机上坠落,猪妈妈背着降落伞、打开舱门扑向猪爸爸,两只猪相拥着陆。地面上的猪都高兴地鼓起了掌,屏幕外的家长却觉得这画面颇为暴力,“存在危险模仿行为的风险”。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百变马丁》中,癞蛤蟆被小女巫亲吻后变身情歌王子的桥段,虽然改编自经典童话《青蛙王子》,但也被指“会引发模仿”。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可能是担心孩子集体去亲癞蛤蟆?/《百变马丁》截图

另有家长指出,动画中的暗黑元素,会助长孩子的焦虑情绪,比如《名侦探柯南》中,钥匙孔里的眼珠子、窗外飘过的人头、被捆绑成团的尸体等,都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同属“暗黑范畴”的,还有《小马宝莉》中,恐龙在岩浆泡澡、喷火;《芭比梦幻屋冒险旅程》中,动画人物悬吊在篮球框上、踩着人体玩冲浪机;《迪迦奥特曼》中,每一集都出现的丑陋怪物和打斗场面,更是家长们的“眼中钉”。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家长们还认为,《小伶玩具》中上课传纸条、与老师斗嘴等情节,虽然算不上暗黑,但也不利于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21部动画中的踩雷片段逐一看下来,我发现家长的看法确实有道理,翻越高墙、跳飞机等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不可取。

然而,这是动画片,不是现实。动作夸张、视觉冲击与故事的戏剧性,是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要求动画人物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现实生活,比如《猫和老鼠》中的汤姆不能穿墙而过、《刺客伍六七》中的刺客不能用剑砍人,那这些动画还有什么可看的?

家长们对待动画的态度,未免有些不近人情。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其他被指存在问题的动画(部分)。/取自 人民日报

然而,此前还出现过更匪夷所思的举报理由。

《菲梦少女2》讲述的是女主角“乔可星”与队友们共同追梦、共同成长的故事。

一部主题正能量满满的动画,却在2020年被扣上“人物把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衣着花里胡哨”、价值观导向有问题的帽子。

即便制作公司第一时间回应,称将人物头发设计成不同颜色,是“为了提高辨识度,并非提倡染发”,但依旧惨遭停播。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可是,这种服饰装扮在动画世界里,不是很常见吗?/《菲梦少女2》

《葫芦兄弟》不能看,因为孩子会模仿虐杀野生大蛇;《舒克和贝塔》不能看,因为他们非法持有重型武器;《齐天大圣》更不能看,还有人(猴)比孙悟空更暴力的吗?

如果随便挑一两个情节或设定,就能断言“暴力、暗黑”,那没有一部动画是纯净的。而在动画世界中自由浸泡过的90后一代,是不是就思想扭曲、三观尽毁了呢?

事实恰恰相反。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海尔兄弟也衣不遮体、十分不雅。(对不起,我不该拉踩!)/《海尔兄弟》

一丁点儿“暴力”都不让看,

孩子就能健康成长了?

暴力能否以合理的形式存在?现实生活和文艺作品中,尺度是不一样的。

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有法律约束。但文艺作品中的暴力元素,却有一定的存在意义。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本能说”中提到,暴力作为人类的本能冲动,是最原始的客观存在。

暴力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它取材于现实、反映现实、警示现实。

1974年,塞尔维亚艺术家玛丽娜(Marina Abramovic)在表演行为艺术《节奏0》期间,将自己麻醉后静坐。她眼前的桌面上放置了玫瑰花、蜂蜜、枪、子弹、菜刀等72种道具,允许围观者对她的身体做任何事情。

起初,围观者们温柔地将玫瑰花放在她的手中;慢慢地,有人撕碎她的衣服、划伤她的胸部,甚至有人举起手枪、将枪口对准了她。

这场行为艺术,意在提醒人们正视人性阴暗面、关注到美与和谐之外的生命本质。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看上去暴力,就是真正的暴力了?/《节奏0》

在影视范畴,《杀死比尔》《英雄本色》《喋血双雄》等“暴力美学电影”同样是为了揭露与还原现象,并非单纯地制造快感与宣泄戾气。

因此,暴力艺术是合理存在,也有必要存在的。

但随着“暴力艺术”一步步向各受众圈层渗透,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学习、效仿并酿成大祸的事件,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为了区分哪些“暴力影视”适合孩子观看,哪些不适合,国内学者宗伟刚划定了“写实的暴力”和“软化的暴力”的界限。

写实的暴力,指直截了当的肢体、语言暴力表现。

早前被举报下架的《疯狂小糖》中有一幕,主人公爱德花一边说“我空虚、寂寞、孤独、觉得好冷哦”、一边撩裙子,就表现得过于成人化,而且这段对剧情的推进作用不大,存在的意义就是博眼球。孩子们看了,除了能背下这句露骨的台词,什么都没学到。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这类台词,确实不该出现在动画中,没意义,纯粹为了制造噱头。/《疯狂的小糖》

软化的暴力,则是艺术化的抽象暴力形式,暴力本身并不是目的,作品本身的主题才是最重要的。

《黑猫警长》中,黑猫警长一次次痛歼搬仓鼠、擒拿袭击森林的食猴鹰、抓捕潜逃的“一只耳”老鼠,是孩子们心中的英雄,即使他经常用枪指着犯人。

而《黑猫警长》也不乏“母螳螂吃丈夫”“白猫警长被咬破喉咙、抽干血液而亡”等情节,但最终正义都会战胜邪恶、坏人都会受到惩罚。

对孩子来说,这已经足够了。他们崇拜的,是惩恶扬善的黑猫警长,而不是举枪翻墙的“黑猫混混”。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他天天举枪、扛着大棍子、追杀老鼠,但他是一只好猫。/《黑猫警长》

小孩子虽然判断能力较弱,但也知道世界有黑即有白,与其等他们自己去下载真正暗黑暴力、人物关系复杂的限制级电影,倒不如先让他们接触善与恶二元对立的动画,并告诉他们:

世界上,任何人都有暴力的一面。但好人的拳头,是用来维护正义的。

锅不能全让动画来背

然而,新的问题出现了:

既然合理的“暴力”有教育意义,为什么偏偏就有小孩跟着学坏呢?

早在1982年,人类社会学书籍《童年的消逝》就指出,“童年”一词诞生于儿童与成人世界之间的文化鸿沟。社会迈入电视时代后,一切信息都能够在各圈层群体间共享,儿童与成人的界限逐渐模糊,“童年”也随之消逝。

书中提到的“童年”,指孩子的童真与无邪;“消逝”则指孩子的思想趋向成人化,包括但不止于模仿成人粗俗的举动与言语。

这是正常的,影视媒介会给孩子带来正负两极的影响,不只有动画。但随着学者继续研究,却发现媒介发展并非导致孩子“学坏”的唯一因素。

家庭沟通模式,才是关键。

家庭沟通模式分为“多元型”与“保护型”。

前者鼓励孩子发表观点、提出质疑,抱有这种观念的家长,更注重电视节目中的历史、文化与科学知识含量;

后者希望孩子保留意见、避免与长辈发生争执,坚持这种模式的家长,更担忧节目中的不幸、灾难与阴暗情节,会带来负面影响。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多元型”家长看《柯南》,看到了柯南的思维逻辑与勇敢精神;“保护型”家长看《柯南》,看到了尸体、爆炸与凶器。 /《名侦探柯南》

在这一概念基础上,国内学者刘灿权访问了16位家长,发现亲子之间存在偏好代沟,是他们普遍面临的难题:

“我小时候喜欢看《哆啦A梦》,但女儿好像不感兴趣。现在电视里播放的动画都太成熟了,真的适合小孩子看吗?”

一位“保护型”家长借助网络电视上的屏蔽操作,斩断女儿接触“暴力”动画的渠道,“这样她看不到《熊出没》了”。同时,他会强行让女儿观看自己筛选过的动画,“如果不看这些,她就不能看电视了。所以看着看着,她也会跟动画人物一块哭、一块笑”。

这位家长认为,自己成功“纠正了”女儿的审美。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越不让孩子看,他们就越想看,倒不如讲解清楚,为什么光头强要举着电锯。

但效果事与愿违,结合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后的结果显示:

将自己的品位强加于子女,会导致孩子抗拒与家长交谈,家长也更难了解孩子近期在看什么动画、无法帮他们过滤不良信息,亲子关系进入死循环。

相反地,尊重孩子偏好,一边陪他们看动画、一边讲解内容的“多元型”家长,取得了更好的亲子沟通效果,“孩子更容易养成适应社会的性格”。

被家长盯紧了的动画片,太难了

“小孩子看完《小猪佩奇》后模仿冲浪,万一在海中遇到危险怎么办?”“你要告诉他不该一个人冲浪呀!啥都要动画讲明白,家长的角色又是用来干嘛的呢?”

归根结底,家长对动画的态度,万万不能一刀切,孩子需要合理地接触“暴力内容”。何况,家长们认为的暴力不一定是真暴力。

至于孩子学坏了,这锅不能全推给动画,家庭沟通方式才是根源——

什么级别的“暴力”可以看、背后的价值取向是什么、应该向哪一位人物学习,这些家长都该告诉孩子,而不是一味地阻拦、削减孩子们的娱乐方式。

参考资料

[1] 家长对儿童动画片教育意义的认同研究——基于家庭传播模式理论视角|刘灿权

[2] 国产动画的媒介暴力研究|宗伟刚

[3] Adolescents, Parents, and Television Violence|Chaffee S H ,Mcleod J 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