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北京纽约电影好看吗

2022-02-25 03:24 作者:张聆益 围观:

2020年2月21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了《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其中一条明确规定网络综艺节目不得出现选用外国国籍或港澳台籍人士不当的情况,这就是震惊国内娱乐圈的所谓“限籍令”。一时间诸多明星被波及,不少明星更是卖力自证“清白”,而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发现原来这么多明星居然都是入了外国籍的“外国人”,外国真的这么有吸引力吗,引得诸多国人竞折腰?

其实出国热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兴起,当时在北京各大高校的诸多讲座上,很多留美归来的知识分子激情澎湃地把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形容成了天堂:制度完善、机会均等、社会文明。学生们对于此类演讲的热情绝对远超了对专业课的兴趣,大家对于出国留学或创业充满了渴望和希冀,而此时一部看似顺应潮流实则唱反调的电视剧横空出世了,并且引发了观影热潮,一时间街头巷尾、纸质媒体、广播电台无处不谈,这部电视剧就是《北京人在纽约》。

北京人在纽约:曾经热播但被遗忘的经典,时代的痕迹

顺应热点而生的《北》火爆一时

世界很大,即使借钱我们也要走出去看一看

该剧的导演郑晓龙在中国电视圈绝对是大佬级人物,其代表作《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甄嬛传》、《芈月传》无一不是国民级的热剧。90年代,随着国内掀起的出国热,嗅觉敏感的郑导紧抓热点,找来了市场上热销小说《北京人在纽约》准备开拍同名电视剧(该小说基本算是曹桂林的半自传体小说,书中人物基本都有原型),但故事基本发生在纽约,90年代如果出国实地拍摄资金是最大的问题,制片方粗略一算需要150万美元。要知道当年创下收视全国纪录的《渴望》所花资金也只有102万,但最终制片方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还是亏了将近一半,而《北》如此高的投入怎么赢利?所以其他人建议就在国内搭景,但为了真实的艺术效果郑晓龙力主出国实地拍摄,资金就向银行贷款,这个大胆的决定无意间创下当时一个纪录,剧组也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全程在美国拍摄的中国剧组。

北京人在纽约:曾经热播但被遗忘的经典,时代的痕迹

由于经费紧张,很多镜头都是街头抓拍的

姜文的电视处女秀和消失的陈道明

资金搞定,接下来的选角同样有着一波三折的意思,而结果有惊喜也有遗憾。

男主角王起明饰演者的选定对剧组来说是个意外之喜,恰巧姜文当时筹拍电影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碰到了一点问题正处在真空时期,当听说郑晓龙有新剧要开就表示要出演此剧,理由是《编辑部的故事》让他印象深刻,郑导的新剧一定尝试一下。此时的姜文虽然还没有因《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成为电影圈演、导双开花的大腕,但此前的《芙蓉镇》、《红高粱》已经让他成为了国内男演员的翘楚,绝对顶级的电影咖,出演电视剧确实有点万众瞩目的意思,此谓惊喜。

北京人在纽约:曾经热播但被遗忘的经典,时代的痕迹

姜文和陈道明在《建国大业》中终于完成了第一次合作

所谓的遗憾是指陈道明的缺席。本来片中男二号David的饰演者本来定的是当时在电视圈名声鹊起的陈道明,此时的陈道明已经凭借《末代皇帝》和《围城》拿下了两个“飞天奖”的最佳男主角,在电视圈是当仁不让的红角,而且陈道明当时已经开始为《北》做了充分的准备同,而且连片中女二号阿春的扮演者王姬都是他找来的,可这次他碰到了以霸气著称的姜文。姜文向导演提出应该由美国人来饰演David,这样更能体现中、美两国人民的文化冲突,如果把角色设定为赴美的中国人只能展现一种国人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就不够戏剧化和深刻了。不论是电影咖欺负电视咖还是完全为艺术创作需要,反正最后David一角选择了由姜文亲自推荐的“中国通”、美国人戴博出演,而我们也遗憾地错失了姜文和陈道明两个大腕的同剧“飚戏”的场面,多年以后在《建国大业》我们才看到早已功成名就的两人首次合作,虽然精彩但戏份实在少得可怜,确切来说影迷们希望看到的“双雄会”再无可能上演了。

片中女一郭燕女二阿春的扮演者严晓频、王姬都是在现实中有移居美国的经历。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严晓频之前演艺事业平淡无奇并无成名作品,1989年随丈夫赴美国陪读,她在美国一边读书,一边在当地华语电视台做节目主持,和剧中郭燕类似的生活经历让她成功拿下了这一角色,结果这也成了她演员生涯中最高光的时刻。

北京人在纽约:曾经热播但被遗忘的经典,时代的痕迹

严晓频在《北》中的表现是职业生涯的最高光时刻

而阿春这一经典角色的选定则称得上一波三折了,阿春这一角既有风情万种的一面又有女强人的果敢,关键还有完全西化的思维方式,最早的时候郑晓龙考虑过港台女星胡慧中和惠英红,而王姬的优势应该是在于她丰富的生活经历。北京人艺毕业的王姬之前也曾出演不少电影作品,不过都只是不起眼的配角,而在话剧这一主业又被诸多大腕压着出不头(王姬同班同学里就有宋丹丹、梁冠华这样的大神),于是在1987年6月演完话剧《北京人》后,王姬就离开人艺去美国闯荡了,刚开始生活是相当的窘迫,只能依靠打工来度日,直到当时的男友高峰来到美国后,他们开了一家公司生活才逐渐安定下来,这样的经历和阿春的经历可谓相当相似。1993年王姬回国内处理公司事务刚好碰到了陈道明,一番交谈陈道明把他推荐给了剧组,在导演冯小刚的力推之下王姬进行了试戏,由于郑晓龙当时的第一人选是胡慧中所以没有当场拍板而是让她回去等消息。期间反复几次,终于忍不住的王姬一通电话过去痛骂了郑晓龙,可能是这种火爆的性格与阿春的人设比较契合吧,郑晓龙终于拍板了,阿春就是王姬了!

北京人在纽约:曾经热播但被遗忘的经典,时代的痕迹

阿春的风采让人难忘

出国打拼的苦与乐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对于美国这样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知甚少,只能从《加里森敢死队》《神探亨特》、《成长的烦恼》这些为数不多的引进片中看到一鳞半爪,更多的只是听那些海归神乎其神地口头描述,那里似乎就是天堂,而我们国人通过观看《北京人在纽约》好像有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但这一切与我们的固有印象有很大差别。电视剧片头那句“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也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就特别让人感慨。该剧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我们看到了东西方文化冲突和碰撞所带来的新奇感,个人事业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但好像更多的是痛苦、无助和彷徨,中国第一代“出国淘金”人的经历,其中的悲伤、欢乐也是独属于那一代人的,但却也有角度狭窄的问题。

男主角王起明去到美国纽约所见识到的重商主义、强者崇拜,让他发现中国人那种讲人情、看面子、论关系的普世观念似乎都失效了,亲戚之间不一定要讲情面,即使向情人借钱也一定是要还的……。在这种情景之下,每个中国观众的情感都有具体投射点,共鸣自然而然就产生了。经过短暂调整王起明迅速适应了西方思维,他从中餐厅洗碗小工开始一路上行有了自己的企业,但当他面对老婆郭燕离开自已、女儿叛逆、好友老李的意外去世时,他骨子里的中国人传统观念又再次浮现。他能够以美国人的思维去面对自己的债务危机,但却无法面对女儿的、老李的离世,那一刻他又开始对美国产生了情感上的疑惑和迷茫。

阿春,这个王起明的红颜知己,她是全剧中真正融入美国的中国人,不论是能力还是文化认同。她是王起明在美国的导师,通过她的口,观众得以了解美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是通过阿春我们得以看到中国人在美国受挫的文化根源。

剧中阿春是引人注目的,但看似拧巴的郭燕却有着更为广泛的代表性。她显然是最不适应美国文化的一个角色,哪怕后来和前夫王起明离婚嫁给大卫,她也无法像美国人那样做到“公私分明”。出于对前夫的愧疚让她无意之间将现任丈夫大卫公司的商业秘密透露给了前夫,从而导致了大卫的破产;而与大卫离婚后,她又“争气”地不要任何大卫的财产,以证明自己不是为了钱才嫁给大卫。在剧终字幕对剧中人的交待里,她在攻读完学位后,选择回国工作,她融入美国社会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很无奈也很现实。

北京人在纽约:曾经热播但被遗忘的经典,时代的痕迹

饰演女儿的马晓晴其实只比姜文小了5岁

而王起明和郭燕的女儿宁宁则是作者曹桂林又一个对美国文化的疏离点。马晓晴饰演的宁宁来到美国后由于无法接受父母的离异,从而开始自暴自弃,以一种美国式的放纵来报复父母,虽然主创人员没有狠心给这个角色一个悲惨的结局,但她要与美国男友的父亲结婚就够让我们糟心了。

西洋镜?

剧中出演重要角色的美国人只有两个:男二号大卫和配角安东尼,他们在剧中几乎就代表了整个美国,却没一点角色成长的轨迹,是那么的脸谱化,他们只是用来营造不同类型的中国人在人情世故、文化习惯和个体性格在西方背景下冲突的催化剂。 但到了今天,我们国对美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一方面,它枪支横行、价值观冲突严重、种族歧视始终严重、贫富差距严重;另一方面,美国又拥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这里的人们相当一部分同样热情、善良、乐于助人,人类共同的美好情操他们也同样具备。

所以说,《北》称不上是什么现实主义作品,本质上和某些西方电影以奇观化甚至妖魔化来塑造中国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真正关注还是中国人的民族性格的挖掘和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悲欢离合。当年《北》创下了67%的超高收视率,但与其他经典作品相比多年来它的重播率却不并太高,这与国人的眼界开拓有着莫大关系,大家学会了全面去看待出国这件事,一种相对片面的视点并不能给我们更多共鸣。事实上,如今当然出国也并不意味就是移民一种方式,求学、工作也有着庞大的基数,至于在海外学习、生活或者定居有着怎样一个境遇则几乎已经是一个崭新的话题。

聊回《北》剧,试想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现时二、三线城高的年轻人们来到北上广这些一线大城市打拼所遇到的生存、发展、文化理念冲突等等问题也不比去到西方发达国家少吧,而且海归反流回国也已渐成潮流,所以该剧早就跟不上我国发展的脚步,被大家慢慢遗忘只能是必然了。不过,就如一句歌词“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呢,这部特定时期的杰作不该被忘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