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台湾电影剧情电影在线观看「分析」

2022-03-30 19:16 作者:不值得影评 围观:

作者 | 温棠

“等一下见到爸爸要讲中文啊。”影片是这样开始的。  

《美国女孩》拉开了这样的序幕:美国梦碎,离乡又回乡,疫情、癌症、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压力下,一个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

《美国女孩》是近期上线Netflix的热门华语片,背景设定于2003年非典期间的中国台湾,移民美国5年的母亲王莉莉(林嘉欣饰)因为罹患乳腺癌而不得不带着两个女儿梁芳仪(方郁婷饰)、梁芳安(林品彤饰)从洛杉矶回到台湾,与丈夫梁宗辉(庄凯勋饰)团聚。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美国女孩》海报

在学校,芳仪被同学戏称“美国女孩”,这也是片名的由来。

在家里,又要面对母亲的软弱。她一心想回美国。

但“美国”之于她到底象征了什么?

《美国女孩》其实是由导演阮凤仪的亲身经历改编,她7岁去美国,12岁因为母亲罹癌回到台湾,也于是影片中的情节像是她对现实的反刍。

本片被誉为“近年来最好的台湾电影之一”。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美国女孩》豆瓣评分7.4

台湾电影和台湾文学有一种类似的美学:克制,以冷静的镜头或文字去演绎浓烈的情感,不追求大鸣大放,更倾向小而美。

所以这部电影除了内容外,最大的看点便是林嘉欣和素人演员方郁婷,母女之间情感的对峙、矛盾与冲撞、恨与爱。

而一句“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也折射出当时整个台湾的时代氛围。

注:以下内容含有剧透。

“回乡是一种失败”

台湾在经历了50-70年代的经济腾飞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开始放缓。

2000年美国发生互联网泡沫危机,间接导致台湾经济在2001年出现自1947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失业率升至历史新高。

也就是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很多台商和个人外出寻求新的机会,影片中的父亲宗辉即是如此,他的工作需要他往返于海峡两岸,否则“这个景气留在这边是等死”。

妻子王莉莉另有打算,移民美国。一方面是为了逃离不景气的台湾,另一方面是她想让孩子实现自己当初未竟的美国梦。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王莉莉(林嘉欣 饰)

然而,一场疾病把一切打回原点。因为罹患乳腺癌,莉莉不得不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台湾,上初中的芳仪,上小学的芳安。

回到故乡的母女三人并不如鱼得水,这个家庭的每个人都有了新的生命课题需要去面对。

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几年父亲都是“缺席”的。

但这种“缺席”并不是在外组建家庭或不照顾妻女。他的“缺席”反而是为了支撑这个家庭:为在国外的妻女提供经济支持,为圆妻子的“美国梦”。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影片中的父亲宗辉

但美国真的更好吗?

至少美国没有为莉莉带来更好的医疗,以及更好的术后及孩童照顾。对莉莉来说,回乡是一种失败,而这种失败正在消磨整个家庭;

回乡更是一种矛盾,是与家人的矛盾,以及与自我拉扯的矛盾。

莉莉觉得老宅不够两个女儿住,希望可以换房子,但这对丈夫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莉莉也希望丈夫可以多陪伴自己、少去大陆出差。

表面上看,莉莉显得有些无理,但这正是她内心矛盾的体现。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莉莉希望丈夫可以多陪伴自己、少去大陆出差

而她的失败感,也不是来自于外力,而是来自她自己。

面对眼前的生活,莉莉是如此无奈、无力、无所适从。但作为母亲,她又必须表现出坚强,与此同时,她又不自觉地向家人表现出软弱。

她表面平静地与丈夫、女儿提到自己可能会死,但这对丈夫和女儿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希望她能积极地面对疾病。

可“积极”两字又谈何容易呢?

于是整个家庭,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更深一层,疾病也是莉莉梦想的破灭,不仅是美国梦,她也许还有“母职”之外的梦想。

丈夫为芳仪买了梳妆台,而不是书桌,这件小事违背她的意愿,她爆发的情绪袒露了心声:“你以为我的梦想就是整天伺候你们啊?没有你们的话,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丈夫为芳仪买了梳妆台,而不是书桌

这句话是不是很熟悉?这是很多母亲都曾说过的话吧。

电影中琐碎的矛盾,其实也发生在无数普通家庭,《美国女孩》用最小的切口反映了最普遍的家庭矛盾。

“我最不想成为人是我的母亲”

在整个家庭中,上初中的大女儿芳仪,是最想回去美国的人。她真的那么喜欢美国吗?明明最恨在美国剪折价券了。

她只是用一种青少年的抵抗着眼前的一切。

从美国回到台湾,受到最大文化冲击的人就是芳仪。芳仪是在故乡长大,却突然被带去一个新的国家,她要努力适应与融入;但当她融入后,却又突然被带回故乡。

台湾对她来说,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从美国回到台湾,受到最大文化冲击的人就是芳仪

第一个冲突很快就来了。2003 年的台湾还有“发禁”,她必须剪掉长发、穿上和别人一样的制服,这是一种“集体”的“规训”,显然和崇尚“个人”与“自由”的美国是背道而驰的。

她已经无法适应故乡。

接过老师的东西必须用双手;下课铃响的时候不代表已经下课;最令人灰心的是,明明自己努力了,数学却成了班上的垫底,还被老师当众体罚,用戒尺打手心。

芳仪在自我认同上也是迷茫的。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同学会叫她“美国女孩”,妹妹芳安也被同学嘲讽“讲英文了不起哦?你不是美国人,干嘛还补英文?”

很多电影都会表现移民在异乡的自我认同落差,但是像芳仪这种离乡又回乡的青少年角度其实很少见——世界仿佛变得真空,失去脚踏在泥土上的踏实感。

芳仪更是孤独的。好不容易结交了一个朋友,对方的母亲却找莉莉劝阻她们来往,理由是自己女儿因此成绩变差了。

而在家里,面对“妈妈可能会死”这头房间里的大象,芳仪亦是难以呼吸的。

芳仪听到父母在房间里争执,莉莉说就算这次治好下次也可能复发,万一她走了需要丈夫多为孩子费心。宗辉心烦地说去抽根烟,一开门,芳仪就站在门口,看着母亲的狼狈,她说:“你一天到晚就只会说你要死。”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于是“回去美国”成了芳仪唯一的出口。

那里代表着“延续之前熟悉的生活”——她的朋友、她喜欢的马、她爱吃的冰激凌,都在那。

那里或许还有“妈妈没生病”的假象,眼不见为净。

表面上,芳仪非常想回去美国,但实际上,这是她面对“妈妈可能会死”的逃避。就像她在网络日志上写的:“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想成为人是我的母亲,她的恐惧会成为我的恐惧,而她的软弱会使我变得软弱。”

因为家人既是一体又是独立的,尽管有拉扯,但情感却是互通的。

“这就是家啊,这么麻烦”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导演阮凤仪引述了日本导演是枝裕和散文中的一句话:“家人就是一种很麻烦的东西。”

是枝裕和最擅长拍摄家庭伦理电影,一切爱与冲突、不舍与怨怼、快乐与遗憾,都通过人物的对话、细节来体现。小到不能再小的举动,却真实到不能再真实。

平静的镜头下,是暗涌的情绪波涛。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一切爱与冲突、不舍与怨怼、快乐与遗憾,都通过人物的对话、细节来体现

《美国女孩》也是这样,正因为家人很麻烦,家人之间的情感羁绊太过幽微,所以导演在拍摄时更应该冷静、克制。

所以全片的最激烈的一场戏,也就是一场家人的争吵戏,却让人心生共鸣,仿佛就发生在自己少年时期。

这场争吵,正好发生在疫情与隔离的背景下。

母亲莉莉带发烧的小女儿芳安去医院,结果检查出疑似非典,被强制隔离。全家人也只好在家自主隔离。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妹妹芳安发烧了,母亲莉莉带她去看医生,结果检查出疑似非典

但芳仪隔天有演讲,她的演讲内容是无法对母亲说出口的那些话,老师希望她找母亲来听。

焦头烂额的莉莉完全没有心思,她要打电话去学校帮芳仪请假,两人起了冲突。

一口气四个大奖,近年台湾最好的电影

▲芳仪隔天有演讲,她的演讲内容是无法对母亲说出口的那些话,老师希望她找母亲来听

“你一天到晚只想到自己。”莉莉撕掉芳仪房间里她心爱的马的图片。芳仪去阻止母亲。这被母亲理解成女儿打自己,两个人产生了肢体冲突。

芳仪离开家,独自搭乘大巴去一间她想去很久的马场。她喜欢马,她在马场里看到一匹与在美国的Splash相似的白马,恍惚间,她的想念、委屈和迷茫全都寄托在这匹马身上,“我好想念你啊”,她对着这匹马说。

但这终究不是她的爱驹Splash,这里也不是美国,现实仍是一地鸡毛。她想牵着白马去兜风,白马不认识她、拒绝了,无论芳仪如何哀求,白马都不为所动。

芳仪的“美国梦”终于也破碎了。

破碎的同时,也许是新生的开始,是对家人的谅解与接纳,她接受了母亲的恐惧与软弱,也直面自己的恐惧与软弱。

影片结尾,父母去接被误诊的芳安,芳仪在阳台上,望着。远处终有光。

刚看完整部电影,会有一种“这样就结束了吗”的突然,可是仔细想来,“不然还要怎样呢”。

这就是家啊,这么麻烦,又有这么多的羁绊。

作者 | 温棠

编辑 | 阿树

排版 | 杨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