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天生情种电影剧情「详细介绍」

2022-03-19 11:25 作者:菜馍君 围观:

读张爱玲的人很多,完全没读过张爱玲的人,也不少。

不读的原因也有意思,举两例。

一则有人觉得她过于刻薄——把人生和爱情看得通透——自带灰暗的通透,万念俱灭的通透,连些微的阴影也不见的通透。一读她,便觉可能会受她影响,丧失掉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世俗美好的追逐。

“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我也相信爱可以排除万难。只是,万难之后,又有万难。”

“摧残爱情的方式很多,不过连根拔起的狂风暴雨,却是借钱。”

“爱情本来并不复杂,来来去去不过三个字,不是我爱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吗,对不起。”

每一句似乎都对——对得让人不想接受——却又让人感同身受。

面对人生粗粝的真相,人们需要一点假象来维持内心的平衡。

二则是因为外貌,这点以男性读者居多,他们认为张爱玲没长在他们的审美点上——她眼神飘渺,神态高傲,甚至有点儿盛气凌人,距离一下子就拉开了。

你看,读书人有时也可笑:轻易带上了偏见,凭几句话几张照片就敢拒人作品,拒得那么坚决那么武断。

张爱玲做过最勇敢最正确的事,就是认真爱自己

有一个谜之现象:很多不读张爱玲的人,书架上倒会摆一本张爱玲作品。

另有一个谜之现象:很多不读张爱玲的人,大多都能聊几句张爱玲,他们多数看过至少一本张爱玲的传记和若干篇文章,对其中的八卦津津乐道。

事实上,多数传记难让较真的张迷满意:作者们一边叙述着张爱玲的故事,一边夹带着滔滔不绝的口水和私货,你分不清那是张爱玲的传记,还是作者的感悟絮语集。

老实说,张爱玲传不好写,除了占有史料,还要对她的作品有真切的认知和理解。

张爱玲传 ¥46 购买

李敖说,做人要幸福,最重要是慎选父母——没有人能够做到,李敖不能,张爱玲也不能。

出身无可选择。

张爱玲生于声名显赫的家族,但这个家族带给她的,更多则是不幸。

父亲张廷重像那个年代的大多数破落子弟,一无所长,浑噩度日,早无其父张佩纶和外祖父李鸿章救国救世的雄心,整日喷云吐雾,狎妓饮酒,沈醉不知归路。

母亲黄逸凡受不了这样的丈夫,毅然离家,出走欧洲。

父亲冷漠,母亲无情,4岁的张爱玲,无人管顾。父母各自只凭了个人的自由,寻找出路。

8岁那年,母亲曾经回来,父亲改过自新,她拥有了短暂的幸福。

母亲教她绘画、钢琴、英文,被扼杀的美好童年终于复苏。但好景不长,父亲重操烟枪,母亲再次离家,这次,他们决绝地离了婚。

11岁的张爱玲彻底失去了完整的家,父亲娶了继母。

父爱母爱全部缺席,张爱玲自小便尝尽孤独——关于童年,她最温暖的记忆,来自于3岁时的一次脚伤,父母曾一同来到床前对她嘘寒问暖。

1937年,张爱玲17岁。跟父亲离婚多年的母亲从欧洲回到上海。

久违的母爱重又回来,她到母亲那儿住了两个礼拜。

回家,后母问她:“这几天去哪儿了?”

张爱玲如实回答,后母阴沉着脸:为什么不跟我说一声。

她说跟父亲说过了。后母立刻抽她一个大嘴巴。

张爱玲凭着本能一挡,哪知后母尖叫连连:“她打我,她打我。”

父亲没站在女儿这边,反而对她拳脚相加:“今天非打死你不可!”

之后她被父亲囚禁了半年之久。

若不是找机会逃出来,她可能死在自己生父手里。

张爱玲说,“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神与魔。属于我父亲的这一边必定是不好的,我咬着说,‘我要报仇,我一定要报仇’。”

缺爱的童年让她对爱倍加渴望——想获取来自父母的爱,却只得到偶尔的片刻的温存,当她意识到爱之无望,又怎不绝望。

她恨父亲,但内心深处又藏有切切期许。成年后,这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到另外的男人身上,终于演变成一场疯狂而又投入的爱恋——23岁时遇到大她15岁的胡兰成,她不顾一切地迎身而上。

作家梅娘说:张爱玲的悲剧在于没有爱心。

梅娘在信里跟别人说,“北京这几天中央台正在放映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的电视剧,尽管电影导演增加了许多小故事,基本上体现了张爱玲的衷情,那就是冷眼看人,人在尔虞我诈当中互相伤害,全是坏心眼,看得你浑身披冰浴雪,其实这也是张爱玲的悲剧,她没有爱心,以至于生活在冗语的冷光当中直到逝世。”

梅娘这段话,乍看有道理,实际无意义——她的柔情,她对于父母的爱,被这个原生家庭消耗得一干二净。这种爱再纯粹再浓郁,都无法抵挡长期的冷暴力与热暴力的浸蚀,张父和张母在某种意义上,不配为人父人母,开心了施舍一点爱,不开心了给你白眼、抱怨和拳脚。

不是她没爱心,是这世界对她爱得不认真。

她终于报了仇。

她将才气化为文字,得大名,人们竞相传诵,相形之下,父亲的人生愈显失败和没落。

她在杂志上控诉家庭,令父亲难堪。

1957年,黄逸凡病重,在伦敦的她给张爱玲写信:“我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见你一面”。

张爱玲给母亲寄了一百美金,她拿定了主意从此不再往来。

几个月后,母亲的遗产寄到了张爱玲在美国的住所,一箱子都是古董。

到底没有和解——有些情况下,未必一味追求和解。

像鲁迅所言,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但我们可以相信,最终张爱玲从心底原谅了母亲。

因为自始至终,她一直在克服童年,一直在自我疗伤,一直在向更完整的自我靠近。

张爱玲林徽因陆小曼三传 ¥19.9 购买

胡兰成与张爱玲的故事,坊间已挖掘殆尽,不赘述。

她如此不管不顾,兀自投入,像极飞蛾扑火——他的人品她不考虑,他敏感的职务她不考虑,他是否花言巧语她亦不考虑——她爱的是这个男人,她只知道他懂她,认她,爱她,欣赏她,喜欢她。

至少在单方面,她的爱纯粹,掺不得一粒砂。

张爱玲做过最勇敢最正确的事,就是认真爱自己

她写小说,写尽世间男女的情缘,写得百转千回,写得老辣熟练,但一到真实的情场里,却像个固执的小女孩一般,只取自己喜欢的那颗糖,细细咂摸,认真回味,却不在乎那糖里是否藏着毒。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他懂,她亦认为自己懂——他懂的她是真实的她,但她懂得真实的他吗?

她低到尘埃里,心甘情愿地陪衬,心甘情愿地依附,一切听他安排,听他指挥。

亦不否认,胡兰成真正爱过,但他真正爱过的女人,又何止一个张爱玲。他是天生情种,不停地挑逗,不停地勾引,不停地做尽滥情之事。

他是情场老手,几句话几个眼神便将女人俘虏,初涉情场的自卑女子,哪里是他对手,只几招下来,她便一败涂地。

或许,她明明知道,这个男人未必值得托付终身。但,这爱炽热如此,超出她控制,不托付终身怎么收场?所以她便不管不顾,彻底地委身于胡兰成。

一般女人敌不住胡兰成这种男人的攻势,张爱玲尤其不能。某种意义上,她渴望的父爱和安全感能从胡身上获得——但讽刺的是,胡从未真正地给她安全感。

二人的婚书上,张爱玲写前半句,“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生,结为夫妻”,胡兰成加上后半句,“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岁月并未静好,现世也从不安稳,在战乱和流离中,他们分分合合,她在家里苦苦等候,他在外面勾三搭四。

终于她忍不住,写了诀别信,随信附上了给胡的生活费。

“兰成,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说不喜欢,仍然是喜欢,只不过内心已彻底绝望,与其绝望下去,不如彻底放手——她是决绝的,真正斩断了的——从此胡郎是路人,她写,“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没有爱情的张爱玲,她的心连同才华一起,终究是萎谢了。她再也不能轰轰烈烈地爱,她再也无法不顾一切地投入。

真是敢爱敢恨,爱起来奋不顾身,恨起来亦不加辞让。

转身离去,只留下一个背影,背影上写着决绝。

多少人在无爱的婚姻里挣扎,他们找各种借口不离婚,只是衡量得失和代价罢了——张爱玲则永远纯粹——爱就是爱,不爱那就彻底断了。

相较之下,我愿意称这是成熟并且理性的决定。

如《少有人走的路》中所言——要使心智成熟,就须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责任之间,取得微妙的平衡,这就要求我们利用机遇,不断自我调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

勇敢地断绝不良的亲密关系,是心智成熟的体现。

胡兰成这块狗皮膏药,终于被她甩进了垃圾堆里。

张爱玲传 ¥29.9 购买

许多人竟自作主张地认为,张爱玲的人生是一场悲剧。

这真是极大的误读。

她爱得果敢,爱得投入,通过努力,她完成了自我拯救,拥有了真正的幸福,成为举世闻名的女作家。

她不曾虚掷时光,也不曾碌碌无为。

这是悲剧?

——吃瓜群众和不负责任的传记作者集体夸大了自己的想象。

在人生这条窄路上,张爱玲够勇够猛。

张爱玲做过最勇敢最正确的事,就是认真爱自己

她没有停留在童年阴影中,主动追求爱情,追求成功,她跨越了自卑,实现了超越。

她有极感性极投入的一面,又有极理性极沉静的一面。

离开胡兰成,日子并不好过,她的标签里,除女作家之外,又多了一个“汉奸之妻”。带着这样的标签,依然可以勇敢追求爱。

她说,“心死了之后的勇敢不足贵。真勇敢是有可能赔上一切时,在生命与爱情之盛之时。”

她遇到桑弧,又重燃爱火。如果在一起,还真是才子佳人,二人接连合作《不了情》和《太太万岁》两部电影,配合默契,大获成功,大约此时他们之间已生情愫,更有身边朋友极尽撮合,但两人却最终错过。

桑弧是个好导演,却不是个好恋人,他谨小慎微,没有胡兰成那般的手段,也不够浪漫。

张爱玲说,我们就是好朋友啊。桑弧则一直缄默。

她未和桑弧恋爱的真实原因可能是,她那颗被胡兰成伤成千疮百孔的心,短时间内没办法容下别人——她需要时间治愈,桑弧则出现在尚未治愈的时间界限里。

又几年后,在美国,她遇到一个叫赖雅的老头。赖雅大张爱玲30岁,她的城池又一次沦陷,比胡兰成那次更为彻底。两人在文学营认识后,“便相见日欢,谈文字,谈文化,谈人生,谈阅历,越谈越投缘”。

张爱玲说,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了解我。她遂委身于这个老男人,不能自持。赖雅又穷又老,她不在乎,赖雅体弱多病,她亦不在乎。

“我喜欢他,这就足够”。这还是她一贯的纯粹。

她一生一世,只求了解,只求喜欢,其他的,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两人共同生活了十年,直到赖雅去世,此后,她一直以赖雅夫人自居。

有爱的人生才值得过——受过伤,流过血,不改为爱而活的信仰,还有比这更勇敢的吗?

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彻底与这个世界隔断了联系,她离群索居,将自己安放在书斋里,潜心于写作,研究红楼梦。

想要采访的人,前来拜访的人,她都拒绝见面;电话她从来不接,信件也很少回复,出版社想联系她出书,也只能将传真发到隔壁的杂货店。

晚年的她寂寞吗,孤独吗?

或许是,一个人形影相吊,想找个倾诉的人儿也无。

又或许不是,她爱过恨过,热烈过,世间的一切都已看透,更何况赖雅死后,再没有了解她的人了,何必与世人枉费口舌。

1995年9月,她在洛杉矶的公寓里去世。

世事人心皆凉薄,张爱玲比谁都懂,比谁看得都清。

所以,她选择为自己而活——这是真正的自由,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是自己的意愿。

少年时离家出走,为了尊严,远离屈辱;

勤奋写作,只为早点自立,自己养活自己,她说“成名要趁早”;

无法挽回多情丈夫,她决绝离开,一生不允许自己回头;

当环境让她压抑,毅然去了美国;

当爱上一个大她30岁的多病老头,不管不顾地和他结了婚。

想来,她心性如此自由彻底,才不管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意见,别人的风言风语,她说,我不太依照别人的标准而活。

她活给自己看,不要别人的脸色。

“我用不着全世界来爱我,我爱我自己就行了。”

这样的一生太酷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