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唐乔瓦尼电影剧情「解说」

2022-03-18 01:38 作者:乐艺会 围观:
话说世界系列:天籁之韵: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

音乐作品是从对痛苦的理解中产生的,而那些从痛苦中产生的作品将为世人带来欢乐。

话说世界系列:天籁之韵: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

19世纪欧洲富有家庭在客厅放置钢琴,以备家庭成员或来访的音乐家演奏。他们经常邀请音乐家为朋友或家人演奏。

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在欧洲兴起,艺术家批判地继承了古典音乐的优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他们强调音乐要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提倡音乐标题化,重视对民间音乐的汲取,发扬音乐的民族特色。在音乐手法上,它赋予作品更强烈的夸张性,突破了古典音乐的结构限制,具有高度自由感;在音乐形式上,它以单乐章题材的器乐小品为主,如叙事曲、幻想曲、圆舞曲和夜曲等都是音乐家喜爱的形式。浪漫主义者特别强调音乐的原创性,他们的并不真正把音乐看成是纯客观的美,而是热爱诗意的大自然、感伤的情绪和抒情的效果。浪漫主义音乐崇尚对主观感情的宣泄,对自然和对未来的幻想,并通过多种形式,激起听众的共鸣。

歌曲之王

舒伯特(1797—1828年)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一位知名的音乐教师,他常给儿子讲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从六岁起,舒伯特跟随父亲系统地学习音乐,同时学校里也开设了音乐课。在美好的童年时光里,他爱上了小提琴,在父亲的指导下,演奏水平进步神速。对舒伯特的音乐才能,教堂乐队长霍尔泽都被惊得目瞪口呆,他甚至完全教不了舒伯特任何东西。1808年,年仅十岁的舒伯特,考进了皇家音乐学校,并在教堂童声唱诗班担任领唱。他学习了莫扎特(1756—1791年)的交响曲以及大量不同音乐形式的曲谱,还经常欣赏歌剧,这些学习为他后来高超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舒伯特的音乐天赋引起了皇家音乐学校首席作曲家萨列里(1750 —1825年)的注意,他决定亲自教授舒伯特高阶音乐和作曲理论。

话说世界系列:天籁之韵: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

舒伯特(1797-1828年)是奥地利作曲家,处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接期,享有“歌曲之王”的声誉。其最著名的歌曲有《摇篮曲》、《魔王》、《 野玫瑰 》等。图为《弗朗茨·舒伯特》肖像画(1825年)。

舒伯特以歌曲创作而闻名,他的一生共创作了600多首歌曲,是名副其实的“歌曲之王”。后来,他的器乐演奏造诣也逐渐为人们认可,其中以《魔王》和《小夜曲》最具代表性。1815年创作的《魔王》,是一首具有悲剧色彩和哲理内涵的叙事曲,取材于诗人歌德的同名诗歌。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在一个寂静的黑夜,一位慈爱而勇敢的父亲,怀抱着发高烧的孩子,骑着骏马在黑森林里狂奔。森林里恐怖的魔王,想要吃掉这个孩子,便不断引诱他的魂魄。孩子非常害怕,连连惊呼,父亲为保护自己的孩子,与魔王殊死搏斗。然而不幸的是,孩子最终抵抗不住魔力,在父亲的怀抱中死去。魔王如愿以偿,最终吸食了孩子的魂魄。《魔王》采用通谱手法,气势宏大、一气呵成。舒伯特利用音色变化和感情处理技巧,来丰满地表现旁白、魔王、父亲和孩子四个不同角色,通过不同的旋律,配以相应的唱腔,表现出每个角色的特点和周围环境,使得曲调自由发展,形式完美,结构和谐。

《小夜曲》,根据德国诗人和作曲家莱尔斯塔勃的诗篇谱写而成,是舒伯特短暂生命中最后完成的独唱艺术歌曲之一。它的旋律缠绵委婉、悦耳悠扬,常用吉他进行伴奏,是向心爱之人表达情意的最好礼物。青年男女间的深情对白,在钢琴和吉他的烘托和导引下展开。随着感情的升华,乐曲走向第一次高潮,在男子恳求和期待的状态中结束。静谧的间奏之后,乐曲转入大调,情绪更为激昂,第二次高潮随之形成。由第二部分引申而来的后奏,仿佛爱情的音符在小夜曲动人的旋律中跳跃、回荡。舒伯特的小夜曲虽无歌词,但听众依然能感受到它包含的真挚而热烈的感情。

舒伯特不但继承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而且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尽管舒伯特英年早逝,可他却赋予短暂宝贵的生命以无限的激情与创造力,在30年的人生历程中,奉献了一千多件音乐作品,极大地推动了欧洲音乐的发展。

钢琴之王

李斯特(1811—1886年)出生于匈牙利的雷汀,幼年即为钢琴神童。他先后师从多位钢琴名家,一生将钢琴技艺发展至无与伦比、登峰造极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作为一种乐器的表现力。1822年,他来到维也纳,拜皇家音乐学校首席作曲家萨列里和贝多芬(1770—1827年)最得意的弟子、著名钢琴教育家车尔尼为师,刻苦学习钢琴作曲。一年之后,李斯特在伦敦举办个人演奏会,因其完美的表现,受到英王乔治四世的隆重接见。后来到巴黎,他在法国作曲家柏辽兹(1803—1869年)和波兰钢琴家肖邦( 1810—1849年)的指导下,音乐造诣更上层楼。1848年至1860年,他出任魏玛公国宫廷乐队长,指挥了大量优秀作品,特别是他的女婿、德意志著名音乐家瓦格纳(1813—1883年)创作的歌剧,使魏玛公国成为与维也纳比肩的欧洲音乐中心。晚年的李斯特,接受圣职、成为神父后,不减对音乐的热情,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音乐,其中包括《基督耶稣》和《圣玛丽亚轶事》等。他还致力于音乐教育,培养了很多音乐大师。

话说世界系列:天籁之韵: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

弗朗茨·李斯特(1811-1886年)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将钢琴技艺发展到无与伦比、登峰造极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演奏的表现力。图为李斯特照片(1858年)。

作为著名的钢琴家和指挥家,李斯特深受意大利“小提琴王子”帕格尼尼的启发和鼓励,决心在钢琴上创造更大的奇迹。他的演奏风格,继承了贝多芬的动力性特点,并发展成一种为音乐会服务的炫技性格调。在作曲上,他主张将音乐标题化,独创了交响诗体裁和自由转调技巧,将诗歌内容和情感融于交响乐,大大升华了交响乐的艺术价值,为无调性音乐的兴起和流行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赋予管弦乐新的艺术形式,采用主题变形和单乐章结构,确立了与充满学院气息的古典主义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将钢琴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成为了浪漫主义的艺术大师、举世公认的“钢琴之王”。

圆舞曲之王: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年)出生在维也纳,六岁时在家里的钢琴上弹奏出自己构思的圆舞曲,八岁能独创圆舞曲。他的音乐天赋却使父亲深感不安,因为老约翰·施特劳斯希望儿子将来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音乐家。尽管如此,小约翰还是痴心不改,在从艺道路上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从19岁起,他在欧洲各地举办巡回音乐会。1848年维也纳三月革命后,他相继担任国民军乐队队长和宫廷音乐总指挥,写下了大量的圆舞曲、波尔卡舞曲、卡德雷尔舞曲和进行曲。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以至于他在美国演出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当然,他的名字最终是与老约翰和圆舞曲联系起来的,他继承了“圆舞曲之父”的事业,将圆舞曲推至顶峰,赢得了“圆舞曲之王”的称号。

话说世界系列:天籁之韵: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年)是奥地利作曲家,他继承“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事业,一生创作了400多首圆舞曲,将圆舞曲推至顶峰,赢得了“圆舞曲之王”的称号。图为维也纳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塑像。

不过,施特劳斯的作曲风格有别于父亲,他将目光投向青年学生和民族主义者,《捷克波尔卡》、《塞尔维亚进行曲》等反映了波希米亚人和斯拉夫人争取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总体上,他的创作活动分为三阶段:早期以维也纳圆舞曲模式为基础进行创作,但在作品中突出了音乐表现力;中期为创作的黄金期,作品从青涩走向成熟,从锋芒毕露转为沉稳内敛;后期持续时间最长,逐渐将重心放在轻歌剧的创作上。他一生作曲多达四百余首,其中《春之声》、《美丽的五月》、《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都是经典之作。他成就了《蓝色多瑙河》的传奇,《蓝色多瑙河》也成就了他的伟大。1899年,施特劳斯与世长辞,维也纳举办了十万人参加的盛大葬礼,人们相信他将在音乐世界里永生。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是施特劳斯最富盛名的浪漫主义杰作,被奥地利人民公认为第二国歌。它采用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模式,由序奏、五段小圆舞曲以及尾声三部分组成。序奏初始,如同黎明的曙光照耀平静的河面,唤醒沉睡的大地,多瑙河水波光粼粼,小动物们都跑出来欢快地觅食。在这春意盎然的背景下,圆号吹奏出这首圆舞曲的第一个转折,活泼轻盈、连贯优美,象征着黎明的力量。紧接着,五段小圆舞曲相继登场,都包含了相互映衬的主题和旋律。第一小圆舞曲描写多瑙河畔的人们陶醉在大自然中,欢快、忘情地起舞。第二小圆舞曲构思巧妙,富含变化,描写了身穿鹅绒舞裙的美丽姑娘们,在阿尔卑斯山下纵情舞蹈,画面明艳动人。第三小圆舞曲主旋律呈现歌唱和舞蹈的双重特色,新颖又不失亲切。第四小圆舞曲自由奔放,沁人心脾。第五小圆舞曲是前四支小圆舞曲的继续和发展,一段欢腾炽热的音乐,将人们带到多瑙河的小船上,惬意的荡舟画面映入眼帘。最后全曲的尾声,在暴风骤雨的狂欢氛围中结束。

话说世界系列:天籁之韵: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

维也纳国立歌剧院,位于维也纳,原为奥地利皇家宫廷歌剧院,是世界四大歌剧院之一,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初为新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始建于1861年,二战中被盟军炸毁;重建以后,这座殿堂又给人们带来了魅力独特的音乐盛宴。

小专题:莫扎特

莫扎特(1756—1791年)是奥地利18世纪伟大的音乐天才,第一位不依附于贵族的自由作曲家。这位“音乐神童”,3岁会弹琴,4岁开始创作,12岁写成第一部歌剧,14岁因创作的第一部正歌剧《米特里达特》一举成名,并受到教皇的奖赏。青年时期,莫扎特更成为贵族的宠儿,接受过奥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和波希米亚女王特里萨的奖赏性拥抱。他的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唐·乔瓦尼》、《魔笛》等,他的天才让每一个人的激情都转化为美和音乐,充分展示了人类的灵魂。

话说世界系列:天籁之韵:欧洲的浪漫主义音乐

《话说世界》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著名世界史专业教授和研究员组成编委会,由世界史专业教授和博士为主组成创作队伍。《话说世界》共20卷,每卷约25万字,并配450幅左右精美图片,内容囊括了从史前至2018年的世界历史。详实充沛地介绍世界历史的方方面面,全景展示世界历史的曲折发展轨迹,并以丰富精美的图片再现历史现场。

【内容简介】

《民族时代》(待出)是《话说世界》的第10卷,本书图文并茂地从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政治、文史、思想、艺术等多维度生动叙述了十九世纪民族主义,特别是欧洲的民族主义。拿破仑战争过后,欧洲很多国家的边界得到重新划定,拥有共同历史和文化的民族试图组建独立的国家,并时而获得成功。拉美独立运动也如火如荼展开。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扩张之路。

【主编简介】

颜玉强,南京大学历史系1989届英国史硕士。毕业后在人民出版社担任编辑。1995年,与出版界前辈共同创立北京大江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总编。2015年至今为独立图书策划人。代表性的策划并主编有《西方哲学画廊》(7册,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外文明同时空》(6卷,入围第11届上海图书奖,获得首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再现世界历史》(100册,台湾畅谈出版社)、《再现世界地理》(100册,台湾畅谈出版社)、《再现中国地理》(100册,台湾畅谈出版社)。 著作:《戊戌变法》(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五四运动》(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海上人事》(鹭江出版社)、《青田人在荷兰》(中国华侨出版社)、《安徽人文地理》和《安徽城市地理》(台湾莎士比亚出版社)等。译著:《牛津英国史》(合译,商务印书馆)、《里根自传》(合译,东方出版社)。

【作者介绍】

姜守明,南京大学世界专业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述有《从民族国家走向帝国之路》等。

汤晓鸥,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

朱文旭,南京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硕士,学术论文有《探析亨利八世与波尔的决裂》等。

本文已经获得话说世界公号授权发布

本内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话说世界》20卷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