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三毛流浪记真人版电影剧情「解说」

2022-03-16 09:53 作者:竹影伴月 围观:

提起抗战题材的电影,人们想到最多的是《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鬼子来了》《举起手来》《紫日》《金陵十三衩》等。

有一部电影,好于88%的抗战片,却很少被人提起。

它就是1992年由张建亚导演的经典影片《三毛从军记》,电影改编自张乐平“三毛”系列漫画。从漫画来看,《三毛流浪记》是一出旧时期苦难少年的申诉,而《三毛从军记》则是充满诙谐调侃的讽刺画卷。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张建亚用一种夸张而充满童趣的笔墨,解构了这样一部经典漫画作品。

说到张建亚导演,在第五代导演中,他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位,张建亚的电影作品与张艺谋、陈凯歌等大导演的主流的宏大叙事背道而驰,讲述的都是小市民、小人物的心声,在当代喜剧电影创作中呈现出多种风格和趋势。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三毛从军记》将张建亚导演的幽默感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创作特点和风格在90 年代独树一帜。这是中国早期电影中少有的以漫画改编的黑色幽默喜剧电影,可以说是80、90后的时代记忆。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但是这部影片真正的意义,可以说是“鲜为人知”的。因为过去近30年,我们总是把它当成儿童片看,小时候每到六一儿童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一起观看。

其实,《三毛从军记》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片,它是一部值得所有成年人去重新认识的作品。

一、鲜明的海报设计

《三毛从军记》在当时有两张海报设计,第一张是以三毛在敌军回头张望的一幕作为海报的主题。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画面中三毛背朝画面,手持步枪弯腰前行,转头回望神色紧张慌乱,夸张滑稽的五官表情十分吸引观者,令人捧腹。这张剧照视角偏低,从下往上仰拍,使三毛的身体显得更加瘦弱,腿长头小,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而画面背景是一排注视着三毛的战友,黑白色调与画面中心三毛鲜艳的绿色军装形成鲜明对比。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第二个版本的电影海报,选择与第一幅海报相同的三毛回头张望的剧照,但是采用的黑白木刻版画的表现方式,既与漫画版《三毛从军记》的艺术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又通过民间艺术形式的木刻版画表现方式使主体人物形象更加突出,具有本土民族特色,也更能够获得群众的喜爱。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90年代,电影人物影像与剧中场景相结合,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感官体验,在视觉上更加容易激发观影兴趣。

二、直面叙事的意识形态挑战

《三毛从军记》讲述的是无家可归的三毛,随老万一同参军,在军营发生的一系列离奇古怪的事情。

影片以一个经典的漫画人物形象——三毛为主人公,讲述了这个瘦小孤苦的流浪儿在抗战爆发后参军打仗的故事,既有可笑之处,更有可悲之处。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三毛身着不合体的特大号军装,和各种年龄的军人甚至是军痞一起冲锋陷阵,尽管他很认真地投入到战斗中去,但还是常常无意间闹笑话。由于三毛歪打正着的“杰出表现”,甚至在战后得到了蒋介石的慰问与关照,从一个最底层的小兵蛋子成为了师部的勤务兵。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经历了师部生活和丛林野战的三毛,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头顶上的三根黑毛已经成了白发。复原之后的三毛回到满目疮痍的城市,发现自己仍旧是一个无家可归、无处可去的孤儿。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三、暗喻和嘲讽,戏谑与调侃

电影《三毛从军记》中的戏谑调侃所指涉的范围非常广泛,首先,一个突出的、也最明显的层面,是对国民党“大人物”和所谓“抗战神圣”的嘲弄。

赶鸭子上架式的新兵训练,前一秒是新兵训练,下一秒镜头就是赶鸭子。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当影片开头三毛面对征兵的国民党军官说出“老子叫岳武穆”时,电影便已开始了对“大人物”的调侃,因为大人物冠冕堂皇的口号正是“要以无数的无名岳武穆,来造就一个中华民族的岳武穆。”随着剧情的展开这种调侃和嘲弄更加深入。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战争开始前,劳军女郎们送上了一场慰问演出,她们火辣的表演,无疑是对“抗战神圣”的辛辣戏谑和嘲讽。而且军官们的望远镜竟然会自动飞起来,也是颇尽调侃之意。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还有一个片段,一群日本军官在等待吃蛋糕,蛋糕到了,他们像野兽一样鲸吞、蚕食,其中一个人吐出来的葡萄籽,下一秒画面变成炮弹。

小时候看的时候,只是觉得这些人贪吃,直到长大了才真正看明白,这是中国的版图。一个小小的片段,就把日本侵略中国的急迫与残忍表现出来了。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还有一段敢死队喝酒的戏,在悲壮中插进一段闹剧,令人哭笑不得。这是典型的卓别林风格,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影片通过刻画小人物的悲剧,来得到观众的共情。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影片中还有一段,三毛用计智胜敌军后,与“大人物”蒋介石合影却被锦旗挡住了。后来因为抗战有功,三毛又被调去给牛师长一家人当勤务员,给师长太太洗袜子内裤,伺候师长儿子拉屎擦屁股,忙得人仰马翻。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这时出现了一段画外音:“国难当头,自然一切行动都是抗敌救国,反之就是投敌卖国。此时的三毛干什么都应该知道,他这是在为抗战出力。”

这段画外音可看作是对国民党“抗战救国”论调的巧妙调侃,极具戏谑意味。而牛师长一次又次地“再议”,以致贻误战机被迫自杀后,居然被称作是“民族魂”。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还有“大人物”的那句“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更是戳穿了国民党高层的虚伪面目,将所谓的神圣捣得稀里哗啦。

影片中还有好几次画外音:“要以无数个无名的华盛顿,来造就一个有名的华盛顿”。戏仿之中,元语言的调侃和戏谑,使得原本一本正经的文本语言变得更加喜感、有魅力。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四、伪记录片的形式

电视剧中常常出现的“故事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张建亚的《三毛从军记》中同样引用了这句话:本故事毫无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三毛在影片中是虚构人物毋庸置疑,而当蒋介石这一历史人物在新闻片段落中,呈现为由孙飞虎所扮演的形象之时,观众就不得不体验一次“是”与“不是”的辩证过程。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首先,观众既然能认出孙飞虎这名演员,自然也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假蒋介石;然而,作为一名特型演员,孙飞虎却又主要是以蒋介石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换句话说,观众所熟悉的孙飞虎所扮演的唯一角色也只是蒋介石;更何况近十年来,在众多的蒋介石的形象中,孙飞虎所扮演的“蒋介石”更是观众所熟悉的蒋介石的唯一形象,因此,至少对于50岁以下的观众来说,孙飞虎就又正是蒋介石。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于是,眼睛看到的是蒋介石,脑子里又有很多疑问,到底是真是假?这样一种错位,使得观众不得不对该新闻段落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当三毛这一虚构人物与蒋介石这一历史人物发生关系时,其为虚构自是确凿无疑。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而当三毛举着没过头的锦旗和蒋介石合影上报时,时候“小人物”与“大人物”在历史舞台上邂逅,我们又觉得这不是一种虚构,因为片中出现了大量报纸的镜头。

“虚实结合”的手法,无疑增加了电影的趣味性。

五、戏曲、音乐、动画等多元素的融合

《三毛从军记》被认为是国内电影界的一次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性电影实践文本。

影片不仅从题材上把严肃的抗日战争题材,化解为一场对游戏的描绘,而且从叙事手法、造型、音乐等方面都显露出戏仿、拼贴等后现代特征。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影片不仅融合了《地道战》的立意、京剧《沙家浜》的场面、《白毛女》的造型、黄梅戏的意境,还把“西班牙斗牛士”、古典音乐、京剧伴奏、电子游戏的音乐混合在一起,以一种游戏的方式消解战争、历史、英雄的崇高感,以及我们以往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片中以古典音乐、京剧伴奏等作为电影的背景音乐,配上三毛的生存窘境,着实增加了电影的喜剧效果。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例如在送葬这种肃穆的时刻,背景的音乐是“迎亲曲”;战争打响的时候,动员号变成了“婚礼进行曲”,解构了葬礼的神圣感和婚礼的仪式感,只剩下观众们的笑声和欢呼声。

水中劳军的场景中,表演变成了中国国粹——京剧,完全还原了戏曲中的伴奏、服装、唱腔,塑造了一个三毛版的岳飞,甚至连日本鬼子都画上了脸谱;样板戏《沙家浜》中的芦苇荡中隐藏着新四军战士,出现在三毛的梦里,跟样板戏中的鼓点、动作、念白如出一辙。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三毛从军记》中的插曲,接近于说唱的曲风,歌词:

“入伍先当大头兵,顶头上司是班长,班长上面是排长,连长营长司务长……嘿格愣噔哟,扛大枪,嘿格愣噔哟,吃皇粮……”

歌词配合三毛和军营生活的格格不入,快节奏的画面剪接,充满想象力和趣味。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有些音乐加强气氛渲染,这些音乐未必能突出漫画改编电影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但它通过局部的强化,增强了全片的艺术感染力,提升了影片的质量。

影片还把动画片放到真人的电影中,将人类无法演绎的片段,交给后期动画,无疑是后现代喜剧的另一出路。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影片中人物被车压成了纸片人;人物撞在玻璃上留在的轮廓;头部被榔头砸碎后腿仍然在动等,都是借鉴于动画的表现手法,这样的喜剧元素,无疑让张建亚的喜剧电影树立了自己鲜明的风格。

六、心理活动反映小人物的愿望

如《三毛从军记》中,三毛在村庄和小女孩打倒了日本兵后连续出现了两段幻觉或梦境,第一段为归隐田园最终与女孩结婚生子;第二段为继续参加革命报效祖国。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这表现了三毛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对女孩还有平静和谐的生活充满了美好朦胧的向往和幻想,另一方面他又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希望杀敌报国参加革命。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这两段心理动作的描写,体现了三毛在战争中的迷茫与矛盾,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表现了他的单纯和善良。

七、《三毛从军记》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

《三毛从军记》这部电影是不是巅峰不敢说,但肯定是很难逾越的高峰。

如果以儿童的视角和心灵去观察它、感受它,本片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较好地吻合了儿童电影的“快乐原则”,适应了儿童观众的游戏心理,热闹、好玩、情趣盎然。它极尽幽默,带着法式风骨,热闹的地方让人狂笑。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在游戏规则中,一切都是荒诞的。影片对道具、场面、情景的搞笑做到了极致,从头到尾都贯穿了这种能适应孩子们的游戏心理的场面和细节,自然能够获得儿童的认可和喜爱。

但实际上,本片并不仅仅是一部儿童电影,而是一部具有特殊风格的喜剧影片。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这部电影以鲜明的人物形象、荒诞的漫画风格和夸张的滑稽表演结合在一起,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喜剧氛围而“搞笑”,更在嬉笑之间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展现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它绝对是国产黑色喜剧的巅峰,夹杂了关于战争、人性、人生的思辨,画面语言、剧情节奏、剪辑独树一帜。

八、影片结尾是对漫画的神还原

电影的结尾,也是对漫画最后一页的神还原。

影片塑造了“小人物”在现实困境面前所表现出的无力感、绝望感,这样更接近观众的生活,刺激观众的心理。通过疯狂的游戏化和黑色幽默相交织的拍摄方法,将小人物的小事件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它的黑色讽刺,只点到为止,却入木三分。

《三毛从军记》播出29年,长大后才看懂,影片要表达的隐喻和暗讽

影片结尾一句“完了”,把电影里、银幕外的所有人拉回现实,战争完了,电影完了,小角色也完了。三毛和老万得以保全性命,却说明了一个事实:小把戏只能是小把戏,小人物永远是小人物,他们构成了历史,推动了历史,却被默默遗忘在历史的深处。

《三毛从军记》这部电影由许多伏笔和巧合横空交错,彼此结合,破天荒地把幽默建立在国家和战争之上。

影片的叙事显示出导演的掌控能力和自信,演绎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段位之高,立意之巨,足以甩开那个年代其他的喜剧片几百条街,这正是这部影片的引人入胜的根源所在。

所以,请记住这部优秀的电影,《三毛从军记》。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