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廊桥遗梦电影剧情解说「简介」

2022-03-14 21:59 作者:飞扬心理王老师 围观:

奥斯卡影片《廊桥遗梦》的心理解读与分析,婚姻可以恶化一个人的性格

文,王彦辉

弗朗西斯卡是意大利东部小镇巴里的一个少女,和美国士兵理查德相爱后,来到了爱荷华州农场定居。偶然遇到了来拍摄廊桥的摄影师罗伯特,两人在一起的四天,快乐而满足,给弗朗西斯卡留下永久的美好回忆。直到离世,两人再也没有相见。弗朗西斯卡决定死后火化并把骨灰撒在廊桥下,因为罗伯特的骨灰也撒在廊桥下。

弗朗西斯卡的儿子迈克尔和女儿卡罗琳读到了妈妈的遗作,了解了这些故事,也理解了妈妈的心愿。并从中感悟自己的婚姻,重新做出了人生的选择。

奥斯卡影片《廊桥遗梦》的心理解读,婚姻可以恶化一个人的性格

什么是婚外情

婚外情泛指婚姻存续之外的情感生活,这是不被道德和法律所允许的。法律上要求夫妻之间要感情专一,主流的婚姻道德要求夫妻之间相互忠诚。然而人类的情感又十分复杂,婚姻生活又很复杂,所以婚外情现象也很复杂,并且随着物质需求的满足而越来越受关注。

婚外情按不同情况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按是否有经济交往,分为有经济来往型和无经济来往型;按时间长短分为长期情人型和短暂交往型;按目的来说可分为情感满足型和以婚姻为目的型;按动因来分的类型就更多了,很多情况属于交叉混合型,还有发展演化。

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婚外情感显然属于短暂的情感满足型,虽然两人希望生活在一起,最后还是因为无法抛弃家庭的责任而选择了分手。虽然短暂,我们也看到了,弗朗西斯卡差一点控制不住自己而追随罗伯特而去。如果这种情况发生,这种婚外情显然对家庭的影响是重大的。

虽然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的相遇有很多理由,比如20年在农场的婚姻生活,让弗朗西斯卡产生了倦怠感;家庭的责任让人产生了压抑和困顿;孩子们的长大令人产生失落感和年华渐去的空虚感。眼前的生活虽然没有明显的不适,但不是少女时代所希望的样子,弗朗西斯卡渴望自由、热烈、激情的生活。但这些都不是婚外情的正当理由。在我们的婚姻观念里,既然是夫妻就是相互拥有,而不能留有自己的情感秘地。

奥斯卡影片《廊桥遗梦》的心理解读,婚姻可以恶化一个人的性格

婚姻生活的真相

无论什么理由,都不是婚外情的正当理由。然而婚姻生活又有许多真相摆在眼前,让人不能不正视,更不能忽视。

婚姻的一个真相是,我们曾经在年轻时选择的恋爱和婚姻,可能并不合适。这都缘于缺少经验,或者荷尔蒙的驱使。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在结交和认识的人群较少的情况下,选择很有限,要他们为自己的选择负起一生的责任,恐怕有点为难。因为婚姻不幸福转而到婚外寻找,这是婚外情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真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边的人群在扩展,遇到更合适自己的人的可能性在增大,这是婚外情的另一个原因。

再一个真相是,人的情感和追求是变化的。对于有些已经满足的选择来说,并不是一劳永逸,以前合适的也可能变得不合适,这是婚外情的又一个原因。

最现实的一个真相是,婚姻的存在是多方面整合的结果,不只是两个人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还包括经济、住房、父母、孩子等方面。如果离婚很简单,婚外情也就少了,因为大家说离就离,不存在出轨问题。现实是婚姻不便解体,而感情又出现变化,于是出现婚外情。

奥斯卡影片《廊桥遗梦》的心理解读,婚姻可以恶化一个人的性格

离婚是高尚的选择吗

婚外情被认为是对伴侣的背叛,对伴侣感情的欺骗。进一步说,夫妻之间的经济利益是一体的,婚外情也必须涉及到经济利益的损失。在传统的婚姻观念里,结了婚,你就是我的,你的身体和心灵都应该归属于我,而把常说的“夫妻之间应该保留各自的心灵空间”忘到一边。

弗朗西斯卡遇到了罗伯特,本来想要跟罗伯特远走高飞,最终还是顾及家庭责任、孩子的感受、他人的议论等,放弃了离开的念头,重新回归到家庭之中。一场一触即发的家庭风暴就这样被弗朗西斯卡扛在肩头、压在心头。

人们批判婚外情的背叛和不忠,而因为另寻新欢的离婚就可以避免这些议论和指责。因为离婚自由啊,这是法律和道德所允许的。离婚需要家庭付出的代价更大,却不受指责;婚外情只是满足一时的情感需求,却要背负很大的压力,还要受到道德的指责,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不公平呢?

所以,《廊桥遗梦》不是一个单纯讲述婚外情的故事,而是关于个人理想与家庭责任之间冲突时,应该如何慎重选择的思考。弗朗西斯卡最终选择了家庭,这是影片传达的行为导向。

奥斯卡影片《廊桥遗梦》的心理解读,婚姻可以恶化一个人的性格

理解人性和情感

有人说“中年人的爱情像老房子着火,不可救药”,怎么理解这话呢?大抵是青年人的爱情是基于荷尔蒙的驱使,而中年人更懂得情感,一旦遇到意中人而动了真感情,那是不容易控制的。

人之所以是高级生物,就在于人有丰富的感情世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顾,两者皆可抛。”其中的爱情和自由都属于广义的情感范畴。为了情感可以抛弃生命,足见情感需求对人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能赞成那种简单抹杀情感需要的观点,也不盲目支持不顾家庭责任的情感泛滥。

人们在考量和评判问题的时候,往往会产生立场和角度的问题。立场就是不同利益方,角度就是不同的侧面。

反对派认为宽容派是在为婚外情开脱,宽容婚外情就是宽容自己,为自己开脱。如果你们的伴侣出轨了,你还会宽容吗?如果不宽容,那就是双标,是欺骗,是男盗女娼;如果宽容,那样的婚姻将是搭伙过日子,只有欲望没有真情。

宽容派认为反对派是虚伪的卫道士,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不懂生活,没有情趣。指责反对派脱离实际,忽视人性,封建自私。

奥斯卡影片《廊桥遗梦》的心理解读,婚姻可以恶化一个人的性格

学会与婚外情和解

我们尽量客观地来看待婚外情的问题,既不为婚外情盲目开脱,也不一味否认情感的多样性,而是公正地站在社会责任与情感需要之间,综合各方面的情况来审视婚外情,以期有一个中正客观的看法。

如果你不否认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就一定不会否定自己可能产生婚外情感,也能理解伴侣可能的婚外情感。虽然道德和法律有这方面的规定性,但人们在理解问题时,显然不能白纸黑字理解得过于死板。

这是相对中正的认识。所以,你不能在自己婚外情的时候,宽容自己。而在伴侣婚外情的时候,强烈反对。这样会在自己婚外情的时候,既考虑到自己的情感需要,又考虑到家庭责任;在伴侣婚外情的时候,既考虑到维护自己的利益,也理解对方的需要,因此保持理性与平和的态度。

道德与法律要求夫妻之间的专一和忠诚,但这个界定又相对模糊,并不容易操作。人们对专一和忠诚的理解也不一致,还涉及到行动上和思想上的一致性。所以,情感问题不是一加一的数学题,而是要综合考虑和权衡的事情。

也许我们可以做好自己,但无法保证伴侣,虽然伴侣之间要求是相互信任,但人心隔肚皮,谁也不能保证谁。伴侣之间,不要追求纯粹,因为做不到。所以,不追究也不计较,而是以当下的生活状态来判断夫妻关系是否还能保持和交好。

以现实的标准来判断现实的状态,看看双方是不是都在为共同的生活努力,也在为对方考虑。正在做一个伴侣应该做的事,而不是逃避和推卸,这是共同关系仍有必要存续和发展的状态,那么这个日子就要好好经营,努力过好。

如果这些问题考虑透了,就能与婚外情和解,就能轻松面对婚外情。作为一个成年人,成熟的成年人,这是一项幸福生活的基本功。

奥斯卡影片《廊桥遗梦》的心理解读,婚姻可以恶化一个人的性格

争吵的关系都不会善终

弗朗西斯卡与罗伯特有过两次突然的争吵,一次是罗伯特问弗朗西斯卡是否要离开丈夫。另一次是弗朗西斯卡询问罗伯特处理旧女友的惯例。

其实这是两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却是以突然暴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生本能心理学的交流沟通原则来看,这是不成熟的表现,至少是不温和的表现,很少有人会持续包容这种表现。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份关系慢慢被消磨而变了味道。

罗伯特问弗朗西斯卡,“你想离开丈夫吗?”弗朗西斯卡感觉受到了冒犯,大声否定,把罗伯特吓了一跳,马上意识到自己说错了,并连连道歉。

原本美好的交流就这样被破坏了。这反映了弗朗西斯卡处理不同意见的反应方式是具有破坏性的,两人之所以仍有良好发展,是因为罗伯特的包容,因为两人看重这份感情而做出了让步。否则,这样的关系就结束了。如果这种情况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出现,罗伯特的包容也会有限,两个人的冲突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现在有一句话说,你以为你和别人都处得来,是自己包容别人?错了,其实是别人包容你。

四天的时间马上要到了,罗伯特也要走了,弗朗西斯卡追问罗伯特是如何对待旧女友的。言下之意是了解罗伯特这样周游世界,是不是到处留情,自己是不是也是他谈资中的一个。

这样的问题根本不用去问,二人一起度过了美好的四天,就享受这美好的四天,不要问过去,也不要问将来。过去不可信,将来未可知,为什么要一个人向你保证呢?这就是女人常有的通病,喜欢了解自己在男人心中的地位,以防自己不是受真情对待的那一个。你应该从现实的感受中去判断,而不要依赖别人说的话,因为话可以说谎。

结果弗朗西斯卡又发脾气了,把盘子扔到了水盆里。如果这样,两个人的关系是不会长久发展的。一个人脾气好不好,不是看他平静时的样子,而是看他遇到挫败和麻烦时的表现。

奥斯卡影片《廊桥遗梦》的心理解读,婚姻可以恶化一个人的性格

不爱交流的孩子

弗朗西斯卡遇到的一个家庭问题是,两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爱和她交流。这让弗朗西斯卡感到很失落,她认为是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世界,现在开始不与你交流,以后会有自己的爱情和未来,自己将会更加失落,而这也将是生活的常态。

这种情况反映了这样的现实,当你做为一个家庭主妇把精力都放在老公和孩子身上时,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有自己的生活,慢慢的不再需要你。本来你在习惯的生活方式里很重要,现在会变得不那么重要。如果你没有新的生活目标,这样的日子就会停顿,也将感觉到没有意义、无聊和空虚。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问题,看似是一种常态,其实并不正常,只是这种情况多了,让人感觉是大家都有的常态。和孩子沟通交流的问题实际反映了家长在这方面的欠缺,应该积极学习才行。

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不爱交流,而是不喜欢和父母交流。这就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问题了。

纵观那些不爱和父母交流的青春期孩子,他们大都是因为父母说教太多,对他们的兴趣不理解、不支持。就像卡罗琳喜欢的音乐和弗朗西斯卡就不一样,妈妈不喜欢这样的音乐,也无法和女儿交流这些音乐,没有共同话题还怎么谈?从这个角度说,父母要多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接触一些新的事物,不至于和孩子们的世界脱节。这既是和孩子交流的需要,也是自己避免衰老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正是避免你衰老的积极力量,你拒绝向他们学习,就是拒绝年轻。

要善于把人生的经验以生动的形式讲给孩子听,他们是喜欢的,但不要唠叨。比如你的爱情、你人生的弯路、你遭遇的挫败,孩子们都喜欢听。和孩子们交流他们的朋友,分享孩子和朋友们的一些趣事,都是很好的交流话题。如果你总是不识趣地指责孩子,警告他们不要跟谁玩,打击他们的朋友,虽然你的忠告是为了孩子好,但也无形中打击了他们的兴趣,下回就不跟你交流了。要在大部分欣赏中,夹带一点教育的成分,而不是像审查电影一样,只为挑出你看不上的东西,那样只会让孩子们反感。

奥斯卡影片《廊桥遗梦》的心理解读,婚姻可以恶化一个人的性格

不合时宜的妻子

影片最后,迈克尔和卡罗琳读完妈妈的遗作,内心都有不同程度的震动。迈克尔一直讨厌自己的妻子贝蒂,通过了解妈妈的故事,迈克尔知道了妻子也是有血有肉的女人,也有梦想和希望,也需要被关注和满足。

迈克尔回家了,妻子贝蒂和两个孩子在家,贝蒂质问迈克尔为何彻夜未归,两人来到隔壁,迈克尔问贝蒂“我能给你带来快乐吗?我想给你快乐”,然后一个深吻堵住了贝蒂的嘴。

然而,深吻可以堵住嘴,却堵不住婚姻里的裂痕。

贝蒂的问题在哪里呢?看看影片开头十分钟就明白了。

妈妈去世前将一些物品留在银行保险箱,迈克尔签字解除银行保管后就可以取回了。贝蒂掩饰不住开心地说:“有点激动吧,也许我们会发现***妈有几百万呢”,迈克尔和卡罗琳一脸责怪地望着贝蒂,贝蒂无趣地收敛了笑容。丈夫的妈妈刚去世,作为儿媳这么说话和表情,恐怕是太不和时宜了。

接着,迈克尔对妈妈遗嘱火葬感到惊奇,贝蒂也表示不可理解。可是当迈克尔说“没听说谁要火葬”时,贝蒂又附和道,“许多人都这样”,迈克尔狠狠地瞪了她一眼说,“我们家没这样的”。贝蒂无趣地整理自己的围巾以掩饰尴尬。

这还没完。迈克尔得知母亲遗嘱不但火葬,而且要把骨灰从罗斯曼桥撒下去时,更加惊异了,“把她的骨灰从桥上撒下去,随风吹散,像倒烟灰缸那样,让我们以后无法祭奠”。贝蒂已经挤到迈克尔身边,马上附和说,“被人践踏,还有狗……”还没说完,迈克尔赶快抬起胳膊打断了她的话,“我们不会那样的”。手差点拍到贝蒂的脸上,贝蒂灰溜溜地把没说完的话咽了下去。

迈克尔说,“这有点不像基督徒会干的事”,快嘴的贝蒂又插话说,“也许意大利人会这么做,***妈是意大利人”,迈克尔再次狠狠地瞪了贝蒂一眼,咬牙切齿地说,“这并不重要!”

对迈克尔来说,贝蒂就是传说中的猪队友吧。看妈妈的照片时,贝蒂饶有兴趣地挤了过来,被迈克尔挤开,但贝蒂仍十分主动地拿过一张照片,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事情,“她没有穿内衣”。迈克尔不满而无奈地瞥了贝蒂一眼没说话。

最后,迈克尔和卡罗琳兄妹到隔壁商量事情,贝蒂满怀期待和天真地问律师彼得森,“她有提到我吗?有特别留给我什么的吗?”律师摇摇头说,“没有”。

丈夫的妈妈刚刚去世,你在此时说的话都不过脑子吗?贝蒂,我确定你不是来砸场子的,但你是来搞笑的。

这就是迈克尔和贝蒂之间无法融合的婚姻冲突,你有办法解决吗?贝蒂的所做所为,无伤大雅却令人不悦,长期生活在这样不满的状态里,就是一种内耗。看得出来,迈克尔专断的说话方式恐怕也和这种夫妻相处模式不无关系。焦虑的婚姻确实可以恶化一个人的性格。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说,有这样搞笑的一个妻子不是也很好吗?就当是生活的笑料了,虽然有时候不合时宜,但也没有恶意。

奥斯卡影片《廊桥遗梦》的心理解读,婚姻可以恶化一个人的性格

卡罗琳的婚姻委屈求全

卡罗琳的婚姻则是遇到了一个不合适结婚的男人史蒂夫,卡罗琳说史蒂夫是一个“懦弱、下流、爱撒谎”的人,但也不是坏人。谁又是坏人呢?只不过习性不同罢了。

卡罗琳说自己在婚姻里蹉跎了二十年,许久没有激情缠绵的恩爱了。这都缘于自己的婚姻观,因为在她所受的教育观念里,离婚是不正常的。卡罗琳在为这种僵化的观念付出青春的代价,而母亲的故事,让卡罗琳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变得更从容和淡定了。

作者简介:

王彦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16年,创立生本能心理学及简快咨询疏导技术,著有教学讲义《用教育孩子的三驾马车理论,都能教出好孩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