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柳德米拉电影剧情「详解」

2022-03-14 21:51 作者:阅读时代杂志 围观:

冬天适合读什么书?《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下文简称《冬夜》)听起来就很不错。

即使对它一无所知,书名也会让人浮想联翩:冬夜,一个人,在旅途中……会有多少陌生的人和风景不期而遇?

这本书是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是一本“奇书”。由于王小波的大力推荐,中国读者比较熟悉卡老师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而卡尔维诺从来不会重复自己,《冬夜》可以说是他探索文学无限可能的征程中走得最远的一次。

这本书,每个冬天都要重读一遍,一读就是一个冬天!

(意大利)卡尔维诺译林出版社/2012.04

戏中戏

——整体结构

初读这本书,可能会觉得有点无聊甚至难读。因为一开头,作者就絮絮叨叨地用第二人称“你”讲一个读者可能的阅读状态,仿佛在跟读者聊天——

你即将开始阅读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先放松一下,然后集中注意力。抛掉一切无关的想法,让周围的世界隐去。最好关上门,隔壁老开着电视。立即告诉他们:“不,我不要看电视!”大声点,否则他们听不见。“我在看书!不要打扰我!”

有哪一本小说一开始就写“你在读这本小说哦,要专注认真地读哦”?这几乎是废话,因为这不是小说的序言,而是正文。读者一般期待在开头直接看到故事,哪怕是一段场景描写。至于我是怎么读、在哪读这本书的,你管得着吗?

这正是这本书的奇特之处——所谓“元小说”的叙事结构。《冬夜》不是一部老老实实讲故事的传统小说。它实际上在一个大框架中嵌入了十个小说,因此整本书的情节跳跃而破碎。

大框架的主人公是“你”(一个男读者)和一个叫柳德米拉的女读者。你们俩因为阅读而相识,你们的阅读过程就成了主要的故事情节。而第一部内嵌小说正是前面引文提到的“伊塔洛·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因此,这里的书名并不是指这本书,而是指第一章中一部同名的小说。

这本书,每个冬天都要重读一遍,一读就是一个冬天!

这种“戏中戏”的结构很容易把初读者绕晕,如同一幅艾舍尔风格的怪诞画。但如果非要把整部小说的情节概述出来,似乎也并不复杂——

一个男读者买了一本《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兴冲冲地回家阅读,结果读了三十多页却发现书籍装订错误,后面的内容缺失。于是第二天去书店换书,才知道自己昨天看的那个开头并不是《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而是一个波兰作家的小说《在马尔堡市郊外》。

男读者想继续看完《在马尔堡市郊外》。他在书店认识了跟他有同样阅读口味的一个女读者柳德米拉。男读者回去才发现,拿回来的这本书并不是之前读过的那本,而是《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同时印刷再次出错,只能读到第一章。

于是他给女读者打电话,两人一起去寻找书的完整版,但总是不能找到。经历了一次次寻找和意外之后,男读者阴差阳错地读到了十个小说的开头,并和女读者建立了感情,成了夫妻。

这本书,每个冬天都要重读一遍,一读就是一个冬天!

卡尔维诺

男读者读到的那十个小说开头也被完整地放在了书中。因此割裂地看,我们能读到十一个故事。内嵌的十部小说风格不一、内容迥异,但把它们的名字连起来,却又能勾勒出另一部小说的幻影: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在马尔堡市郊外,

从陡壁悬崖上探出身躯,

不怕寒风、不怕眩晕,

望着黑沉沉的下面,

在线条交织的网中,

在线条交叉的网中,

在月光照耀的落叶上,

在空墓穴的周围,

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阅读学

——表层故事

《冬夜》可以看作一个关于阅读的故事。卡尔维诺通过“你”、柳德米拉和其他人物,表达了他关于读者、作者、书籍、小说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思考。

阅读的动机、方式、条件、状态、影响……等方面都被谈及,几乎无所不包。同时,阅读并不是一个单向的接受过程——作者写,然后读者读——而是一个由读者主导的创造性过程。在这本书中,你会看到读者走向了作者,两者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甚至,阅读反过来对写作产生了奇妙的影响。

例如,第八章中写道:“任何一部小说的作者都是真实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是在虚构之中代替作者的一个替身……所谓的理想作家,即完全溶解在严严实实包裹着的现实世界的虚构之中的作家……”

在这里,卡尔维诺提出的其实是一个叙事学中的“隐含的作者”观点,即一部创作完成后的作品,它的本意并不完全由作者本人说了算。而是有一个“隐含作者”,是由作品本身所分析归纳出来的,隐含作者与作者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作者抱怨读者批评作品不好是因为看不懂,其实从“隐含作者”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读者的批评是应该的。就像罗兰·巴特提出的“作者已死”观点一样,作品的本意跟作者已经没有关系了,而如何感知作品,就需要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了。

这本书,每个冬天都要重读一遍,一读就是一个冬天!

文中的“我”一直期待自己的作品能有一个真正的读者,以至于他拿着望远镜去看一个认真读书的女士,嫉妒她那本书的作者。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读者呢,第八章出现的两个读者显然不是,他们一个只注重文字层面的内容,一个只注重结构与手法的形式。而“我”需要真正的读者,因为“只有作品得到某个读者的阅读,才能证明该作品具备了作者赋予它的功能”。

在小说的最后,男读者在图书馆里遇到了几位读者,他们讲述了自己的阅读方式。分别有:带着发散性思维去推理和想象文中的内容;集中注意力去挖掘细节;不断重读,去体会上次的感受或获得不同的感受;将其他的作品积累起来与这部作品相比较;带着先验的知识去阅读;带着期待去阅读;把作品中的个体和整体联系起来,看到它的独特之处与新颖之处……而什么是真正的读者,并没有标准答案。

这本书所带来的的阅读过程同样是一种非同寻常的体验。它并不适合常规的、由故事情节引导的水平阅读,而是要用裁纸刀一般锋利的感觉切入到深层,将阅读变成向本质突进的无限过程。

本质的东西都是无形的,只能进入而不能一劳永逸地获取它。所以“阅读就像在密林中前进”。和男读者一样,每当你觉得抓住了一点什么,想继续追踪时,中断就出现了。于是表层的时间结构消失,深层结构呈现,你将和书中的男读者一起进入梦幻般的世界。

这本书,每个冬天都要重读一遍,一读就是一个冬天!

象征之林——深层游戏

除了在阅读中感受和思考阅读本身的复杂性,书中的那十个小说开头同样别具深意——

“我”来到一个陌生的小镇进行一场间谍活动,却忽然被告知情况有变,要求必须马上乘一趟并不存在的列车离开;杀人之后准备用大塑料袋移尸的时候,在电梯口遇到了三个人,他们发现了塑料袋里的尸体;慢跑的时候听到邻居家的电话铃声一直响了近半个小时,好奇之下接了电话,电话那头告知在某处有一个姑娘被绑架,必须马上去救,连忙跑去救下姑娘,姑娘却只说了一句:“你这人顽固不化。”

其他的故事也与之类似——模糊的人物属性、不确定的情节走向让这些故事充满了多义性和象征性,具有一种朦胧的氛围和广阔的阐释空间。每个故事又对应着某个主题,卡尔维诺在前言中给出了这样一张表作为阅读提示——

这本书,每个冬天都要重读一遍,一读就是一个冬天!

以第一章中的故事——即内嵌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为例,在作家残雪看来,它是关于人自愿历险,经历绝望的故事。

故事的地点是在一个不知名的小镇火车站,时间不明。男主角则是身份不明的“我”。这是一个一切都看不透的地方,周围一片漆黑,小酒吧里虽有灯光,但空气中烟雾腾腾,只能看到一些模糊的影子在晃动。对这个地方“我”很熟悉,可从未来过。

生活中的很多场景会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感觉——似曾相识又无法言明。“我”手里推着一个旅行箱,这个箱子是一个重要的道具,它连接过去,指向未来。这种箱子既不能寄存,也不能丢弃,压缩着“我”所有的过去。

暂时摆脱了时空连接的“我”,坐火车来到一个小镇,一个灵魂的入口,向内观察其中那朦胧显现的、深奥的本质生活,以完成一次生命的过渡。

这本书,每个冬天都要重读一遍,一读就是一个冬天!

“我”在这个车站里进入了一种陌生的生活。最初“我”是作为旁观者进入的,小站里的氛围对于“我”来说熟悉而又隔膜,但又总有某种说不出的吸引力牵制着“我”的注意力。“我”是一个不愿在世俗中生活的人,“我”愿自己成为那种随时可以消失的幽灵。但这种想法无法实现。

“我”记起了自己的“任务”,也记起了作为一名下级间谍的身份,也就是说,“我”必须逃避追捕。

然而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小镇生活的本质一下子就在“我”的眼前展开了。人们进入这个悬置地带,以打赌(“无中生有”的营造)作为追求。

“我”身不由己地被卷入了小镇生活,开始同女主角进行那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对话。在那种对话里,久远的、精神的记忆复活了,“我”不知不觉地向身旁这个美和温暖的化身靠拢。

几乎是一瞬间,障碍就出现了,首先是手中的箱子决定了“我”不能同她交往,接着是她前夫的出现,暗示了我们之间的三角恋(过去?现在?将来?)。此时,读者将深深地感到:美是追求不到的。惟一可以感到宽慰的是,这种煎熬也是一种释放。

“我”必须继续逃亡的旅程。当“我”在茫茫的黑夜里旅行之际,那个温暖的、弥漫着水汽和咖啡香味的小站,那几个忧郁的模糊的人影将会出现在脑海里,给“我”慰籍,也给“我”勇气——“我”渴望的不就是这种小站的体验吗?人都有一死,一次次模拟这种死里逃生的游戏显然是作者也是读者的最大爱好。

这本书,每个冬天都要重读一遍,一读就是一个冬天!

可以说,《冬夜》里的每一篇小说开头都停在恰到好处的地方,让人很难不想继续读下去,于是男读者一直耗费精力去寻找下文。为何这么处理?正如卡尔维诺在前言中所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由有开始但没有结束的故事构成的世界里。”而人生也是如此,保持对未知的期待,往往能读到更多有趣的篇章。

因为各种原因,男读者十次都没能读完小说。那么,当一本创作认真、翻译准确、装订精良、版权无误的小说来到你手中时,你是否愿意成为它真正的读者呢?

来源:微信公众号“卓尔书店”

作者:Paul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