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孙子从美国来电影剧情「详细介绍」

2022-03-14 03:26 作者:陈泠然 围观:

《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执导,罗京民、刘天佐等主演的一部家庭类型的电影。该片于2012年2月2日在中国上映,是一部未在电影院上映却获得豆瓣8.4高分的小众电影。该影片让曲江涛在2013年里斩获四次大奖,更有网友高赞这是一部认真不装逼的片子,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影片讲述了发生在陕西小农村里平凡家庭的故事。主人公杨树德(以下称为老杨)是一个独居的皮影戏老艺人。他向所有的中国留守老人一样,过着孤独且平静的生活。然而三年不回的儿子给他带回的美国孙子打破了原本的生活

爷爷老杨崇拜传统文化里的孙悟空,而孙子布鲁克斯则崇尚蜘蛛侠。一开始老杨对这个拖油瓶洋孙子很是嫌弃,而孙子也不待见这个所谓的中国爷爷。生活习惯不同,文化差异,语言不通让爷孙俩在农村的小院里上演了一幕幕喜剧,二十几天的相处让他们从一开始的刀兵相见变成依依不舍,让人感受到了一股浓浓的祖孙情。此外,洋孙子到来时的热闹与幸福和孙子离开后杨老独自空回忆形成鲜明对比,不禁让人引发对当代留守和空巢老人的思考。

这部电影没有明显的特效处理,朴实无华,但平凡之处方显真。曲江涛将陕西方言,中西文化碰撞,传统文化传承,祖孙深情融合得恰到好处。让人在看的时候,不自觉开怀大笑,又猝不及防泪流满面,感动之余,又引发思考。

《孙子从美国来》:比父母更爱我们的是父母的父母

不断碰撞融合的浓浓爷孙情

儿子张栋梁深夜回来,给老杨带回了一个二婚的美国媳妇和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洋孙子布鲁克斯(老杨简称为布斯)。第二天一大早夫妻二人因为要临时接到工作,要前往高原进行藏铃羊考察工作,留下一封信委托老杨照顾布斯。

老杨是个地道忠厚的陕西农村人,有股血缘情结,他觉得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洋孙子让自己在村子里抬不起头。于是,他一开始不是很接纳,表面上很是嫌弃,但总是刀子嘴豆腐心,像所有中国爷爷奶奶对待自己的孙子一样竭尽所能,甚至有求必要。在二十多天的相处里,他们相互排斥、对立、碰撞、融合,爷孙两人从相看两厌到惺惺相惜,温馨的爷孙情让人动容不已。

布斯觉得茅房太臭,不愿意用时,老杨会一边怼他,臭就对了,香的那是厨房,一边给他拿布捂住鼻子,为他准备香烟;在布斯想吃hamburger,老杨尽管不知道什么是hamburger,但还是前往商店求助阿姨,为布斯做一个像极汉堡的肉夹馍;在布斯想喝牛奶的时候,老杨虽然会用中式英语咒骂这个麻烦的孙子dog sun(狗日的),但还是一次又一次厚着脸皮去找王站长要牛奶;当布斯离家出走时,老杨一把抓住他,生气地对他说,中国人民从来不是吓大的,威风过后,又会想尽办法让孙子开心;当布斯第一次把玩自己多年珍藏的皮影时,老杨气得骂他“你个狗,dog太阳的,蹬鼻子就上脸”气急败坏地赶他走,但最后还是胡乱给孙子把玩。

《孙子从美国来》:比父母更爱我们的是父母的父母

“比父母更爱孩子的人是父母的父母”,这句话一点都不假。你想要什么,我都给,只要你开心,大概天底下的爷爷奶奶对孙子都是这般宠爱吧。

在这之前,祖孙的天平一直是倾斜的,爷爷无条件的付出,孙子一如往常地调皮,难侍候。直到爷爷雨中连夜挑灯给孙子做了皮影版蜘蛛侠。这个小魔王才敞开心接纳和理解爷爷。

此后爷孙感情日渐变好,老杨教布斯用筷子,布斯也把自己夹的第一个小番茄给爷爷吃;布斯教老杨唱英文歌;老杨教布斯唱陕西老腔,绕口令。他们躺在床上拿着皮影版蜘蛛侠和孙悟空玩决斗, 在黑暗中玩手影,一起约定过年吃年夜饭。一个老爷爷和一个小朋友,在微黄的灯下,伸出自己的小拇指,大声念叨着,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满屏的爷孙温情,真是令人羡慕不已。

祖孙情是没有国界的,跨越生活习惯、文化及语言障碍,这对半路爷孙终于变成了中国千万祖孙该有的样子。看到他们,就仿佛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和温柔慈祥的爷爷奶奶。

临走前,布斯问爷爷孙悟空真的能打败蜘蛛侠吗?爷爷却说为什么要让他们打架呢,要让他们成为好朋友有一起保护世界。是啊,中国爷爷和美国孙子的碰撞融合,体现的不仅是温馨、浓厚的爷孙情,更是中西文化合璧的过程。

《孙子从美国来》:比父母更爱我们的是父母的父母

孤独寂寞的当代空巢老人

这部电影是在陕西的一个小农村拍摄的,在电影里,除了王站长和趴在老杨墙上的三个年轻人,就再也没有见过其他年轻人,就连小孩也很少出现,有的是老大爷和老大妈。村子寂静而落寞,这是一座没有什么人烟的村庄,就像中国无数个正在等待死亡的村庄一样。年经人为了金钱和事业纷纷离开农村,到城市打拼,小孩子为了受到更好的教育,也出去了。他们逢年过节,甚至好几年才回来一次,留下那些老人苦苦等待。

在影片的开头,昏暗空荡的土房子里,半夜里老杨听着皮影戏,躺在摇椅上睡着了,却被突如其来的敲门声惊醒,老杨踉跄地出去开门。

“你找谁啊?”

“爸,是我,栋梁。”

“你不是死在外头了吗?”

原来是三年未回的儿子回来了。看到这里不禁鼻子一酸。到底是有失望,老杨才会说出“你不是死在外头了吗”这句话。

在当今中国社会,像张栋梁这种多年不回家的年轻人比比皆是,像老杨这种独居的老人也是一抓一大把。很多年迈多病的人,常常因为得不到很好的照顾,而孤独的在家死去。因此,我们常常在新闻看到某某老人死于家中死后多少天才被发现了。不知什么时候,“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变成了一句空谈,而“你陪我长大,然而却独自终老”变成了无数老人的晚年写照。可怕的是,很多儿女并没有意识到这么做有何不妥。

儿子张栋梁说这次准备回来十几天,但是第二天一大早由于工作原因就留下一封信和年幼的洋孙子,匆匆离开了。

信中说短则一个星期回来,长则半个月回来,然而这一去便是二十多天。好不容易盼到儿子回来,老杨却被告知儿子和儿媳分开了,布斯也要回美国了,他们三人晚上就会离开。老杨对儿子痛心疾首地说道,“你是我这一生最大的败笔”。

儿子回来时,老杨立马给儿子做一碗热腾腾的油泼面,儿子走时,没有挽留也没有咆哮,像大部分中国老父亲老母亲一样,无论儿女什么时候回家,总会给他们家的温暖,但是儿女离开,再多不舍,也不会说出口。对他们来说,不束缚儿女,不牵绊儿女,让儿女们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

布斯走后,院子里不再有一大一小的衣服了,只剩下老杨的灰褐色中山装随风飘扬。昔日的热闹已不复存在,老杨还是原来孤独寂寞的老杨。独自一人躺在摇椅上,听着皮影戏,闭眼想着,梦着自己和孙子的点点滴滴,睁开眼又是无尽的失望。

老杨在打完水后,还是会把石头搬到井盖上,甚至打开井盖,望着身不见底的井底,默默地回忆起自己和孙子大喊对方的那一幕。因为他曾告诉布斯,如果只要想对方了,只要对着井口大喊,对方就能听得到。可怜的老杨最终信了自己骗孙子的话。

影片看到这里,很难受,有一种无助感。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孤独落寞的老杨,而是中国千千万万的空巢老人。他们或在村头,在街边,在门口,在心里盼着子孙,期望着,同时又失望着。

《孙子从美国来》:比父母更爱我们的是父母的父母

传统皮影艺术的拯救之路

如果说祖孙情是影片的主线,那么影片的副线便是皮影老艺术的拯救之路。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这种老手艺容入不了当代的社会,逐渐没落,最终落得个无人看,无人传承的悲剧。

王站长多次请求老杨出师带皮影戏班子,他很真诚,开出的条件也很丰厚,然而老杨不为所动。他不再相信有人会认真发展皮影,他怕王站长像以前的大部分官员一样只是做做样子,来了搞点所谓的政绩,官一升,屁股一拍就走了。他更怕现在没人看皮影戏,忙活一场,不过是大失所望。

这其实就是大部分政府官员对待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不过是借着拯救传统文化的名义让自己升官发财。不过好在影片中的王站长是在认真搞文化。

艺术有它特定的生存法则,不管你多用力,用心去把它留住,老艺术终究融入不了这个快节奏的科技时代。当皮影培训班开课的时候,来学习的却是一群50多岁的老大妈和老大爷。这暗示了皮影文化已经走向没落之路了。偌大的村庄,不可能没有年轻人,只是大家不喜欢皮影罢了。

于是,这个皮影戏班子变成了一群老年人的狂欢。老杨在教大家制作皮影时,侃侃而谈,精神气十足;大爷大妈学习时也都是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然而,回到家,老杨就变成了那个躺在摇椅上做梦的可怜老人。原来,除了热爱,学习皮影更多的是让空巢老人忙碌起来,让自己的内心和精神有一个依托。

《孙子从美国来》:比父母更爱我们的是父母的父母

在影片的尾声,布斯临走前,刚好见证了这一伟大的皮影艺术盛宴。忽明忽暗的场地设置,惟妙惟肖的皮影表演,独特唱腔加上或低或高的管弦之音,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走遍天涯,到处是吾家。步长途,风吹雨洒;登高台,讲经说法;论琴音,六音通造化;言字意,四音不敢差;论情节,一白二笑三哼哈,老外末帖须象他;演苦戏,引人泪巴巴;演乐戏,惹人笑哈哈。常言道,戏假情不假,怎能说演者疯子笑着傻。遇知音,欢迎迓,技艺虽高不可夸。这也是一宗文化,任凭他庸夫俗子耻笑咱。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曲子唱出的不仅是皮影的落没之路,更是唱出了老杨人生的心酸之路。

《孙子从美国来》:比父母更爱我们的是父母的父母

在文章的结尾,过年的时候,老杨独自一人躺在摇椅上睡着了,睡梦中听见孙子呼唤自己,梦见了自己孙子相约吃年夜饭的场景。突然被电话声惊喜,这个电话正是孙子布斯打过来的。突然门被推开,儿子带着复合的洋媳妇和孙子回来了。

一家四口窗唐装,在院子里别扭地拍全家福。老杨终于等到三代同堂,实现和孙子一起吃上年夜饭的愿望。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个结尾生搬硬套,太过美好,不现实。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曲江涛实现了千万空巢老人的愿望,几代同堂,膝下承欢。灯火通明,家人可亲。

电影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按着导演的既定思路拍摄,然而生活往往不能如愿。在现实生活中,有千万的留守和空巢老人不得善终,希望天底下的儿女常回家看看,莫要落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