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打虎上山电影剧情「梳理」

2022-03-13 13:32 作者:舒心酱 围观:

这届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爱看主旋律影视剧?

答案很简单,当然是因为好看。

《觉醒年代》引发追剧热潮,自来水一波又一波源源不断。

剧早已播完,却依旧能不断登上热搜。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回顾这几年的影视剧作,主旋律作品叫好又叫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两部作品,连续在两年国庆档斩获几十亿票房的好成绩。

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再到即将上映的《狙击手》《长津湖》等大制作,红色大片已然非常风靡。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事实上,2014年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就已经显露出主旋律动作商业大片“很能打”的一面。

时隔数年回头看,依旧非常可圈可点。

影片改编自经典作品《林海雪原》,众多人物和故事桥段、对观众来说都早已耳熟能详。

而《智取威虎山》换了一种载体和模式,重新回望经典、焕发出新的光彩和吸引力。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一,不同的时空模式。

《智取威虎山》中加了一些引入桥段,并置了1947年冬天和21世纪的两条线。

韩庚饰演的孙辈Jimmy,即将开启在硅谷工作的IT人生。

他的小伙伴们都热热闹闹唱着流量曲目,ktv里京剧声音响起时、一群人目瞪口呆很诧异。

唯有Jimmy满脸深情,又投入又唏嘘。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他知道这“打虎上山”的“老旧”旋律背后,有怎样历久弥新的动人故事和精神。

曾经有网友调侃,说电影中这条现代线是为了“方便品牌植入”,事实显然并非如此。

这条年轻人的故事线,体量固然不多、内容也相对简略,但却代表着传承和理解的新含义。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智取威虎山》讲的不仅仅是几十年前的故事,也是这一代年轻人理解长辈、理解历史的故事。

这个看起来像“方便植入”的模式,纵向来看,其实是一条很重要的传承线。

如今的年轻观众们越来越爱看《觉醒年代》等剧作,自发在延乔路鲜花纪念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俩,也是戏外的真实传承。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二,红色故事的新呈现。

提起徐克,第一印象自然是武侠。

事实上《智取威虎山》中几场重要的动作大戏,动作设计和呈现节奏,都颇有“红色武侠”式的风范。

203小分队在装备落后、人员稀少的情况下,打法很有智慧,很漂亮。

能让观众产生看动作大片的“爽”感,更有正义战胜邪恶的道德精神层面的愉悦感。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比如203小分队没有大炮,用手榴弹和汽油桶,自制“简易大炮”。

很有威力,还自带震慑力。

分分钟让土匪惊魂不定“他们居然有大炮,一定是主力大队人马在这里”。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再比如203小分队的成功布局、巧妙打法,都很吸引人。

早早观察形势,在敌人绕行的必经之路上,布下陷阱;

一抽绳子,掉坑里一大片;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用几床棉被和几条绳子,形成相对隔绝的空间,“关门打狗”模式,打得坏土匪们落花流水抱头鼠窜。

再比如我方神枪手埋伏在核心关卡处,面对列队前来的敌人,来一个打一个,百发百中、非常神勇。

娴熟的动作片节奏,红色的热血核心,完美融合在一起。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这部《智取威虎山》当时徐克筹备了5年,事实上早在几十年之前,徐克就对这故事很有兴趣。

70年代看过京剧版《智取威虎山》之后,徐克研读了大量相关书籍。

开拍之前,也曾前去拜访小说作者曲波(也是故事原型)的遗孀。

在北京和东北零下极寒的条件中,带病拍戏,依旧不减热情。

你看,技术固然重要,信念和情感也同样很重要。

前者是肌理,后者是骨相。

二者兼备,才有可能内外兼修,拍出好看又动人的作品。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三,落地的细腻细节。

《林海雪原》中的诸多细节,都值得反复品味。

比如几次出现的食物。

一开始,高波(陈晓饰)和小白鸽(佟丽娅饰),热情帮助在火车站捡到的孩子栓子。

但小孩刚刚见到土匪们穿着我军衣服作恶,误会穿着一样衣服的他们也是坏人,不肯接受这份善意。

甚至一巴掌打翻了高波送来的面条。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接下来的细节很值得注意。

高波蹲在地上,认认真真捡着地上的面条。

混在雪后泥地里全是灰尘,汤汤水水洒了一地看起来一副没法吃的样子;但对于极度缺乏粮食的人来说,那是非常珍贵的一碗面。

纵使被打翻在泥水中,也不会舍得就此丢弃。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和这个细节相对应的,是此后的一根玉米。

高波好心给栓子一根玉米,栓子没吃而借机跑路。

此后高波为救栓子而受重伤。

栓子又感动又愧疚又后悔,万分难过。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他捡起地上的那根玉米,怎么捡很有故事。

雪地里有不少从玉米棒上掉落下的玉米粒,栓子拿起玉米棒之后、也努力捡起这些玉米粒。

还是那句话,对食物极度匮乏的人来说,几粒玉米同样很珍贵。

正是这些看似不动声色实则很重要的细节,让故事的逻辑闭环更完备,让角色更有鲜活的颗粒感。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四,演员和角色的契合度。

张涵予一身正气,但出演略带几分不羁的杨子荣,也非常合适。

内心的坚定,外表的“野性”,都拿捏很到位。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独自一人打虎,这样的情节张涵予来出演,也很有可信度。

(他看着就是很能打的模样)

上山卧底于土匪群里,在龙潭虎穴始终镇定自若,外表不拘小节、实则小心谨慎,很有张力。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杨子荣和座山雕的故事,观众就算没看过京剧,也大概知道结果是“我方好人胜利”,所以电影其实是没有悬念的。

虽然没有悬念,但影片通过节奏的张弛变化,成功营造出了“悬念感”和紧张感,很抓人。

故事里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梁家辉饰演的座山雕。

真“自己都认不出来”系列。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特效老师化完妆之后,梁家辉对着镜子问“这是谁”,甚至不敢相认。

同剧组的林更新和佟丽娅,也一直没认出来那个乐呵呵在剧组讲戏的高个子“怪人”,居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影帝梁家辉。

梁家辉本人的形象,观众们都太熟悉,而且和大家印象中的大反派、土匪头子“座山雕”没什么关系。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所以,徐克导演安排的第一步,就是最大可能从外形、长相、气质上消除一切关于“演员梁家辉”的痕迹。

走过外形这一关之后,梁家辉更是成功演活了座山雕的性格,多疑、狠辣、恶毒、阴鸷。

第一次亮相,就森冷放鹰、活生生啄食自己的两个弟兄,让人毛骨悚然的压力感扑面而来。

徐克翻拍的这部红色经典,为何格外能打?

影片对于故事中反派群像的塑造,也相当鲜活立体。

个性比较沉稳的老大,好色的老四,反派阵营中“丑角笑点担当”式的老九,人物角色虽然多,但不乱。

期待未来更多优秀的主旋律作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