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观音山电影剧情详细「解析」

2022-03-13 13:25 作者:红旗下的乌拉 围观:
《观音山》:范冰冰也拍文艺片,让艺术的杀伤力来得更猛烈些吧

《观音山》没有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它的剧情像一锅煮烂的挂面,支离破碎:三个高考落榜的年轻人,因为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在四川的小城肆意挥霍着青春;一个女京剧演员,始终放不下车祸去世的儿子,抵触排斥周遭世界。因为机缘,四人互相扶持;因为信仰,一起修复坍塌的寺庙;又因为“人不能永远孤独”,她从观音山纵身一跃。这部片子告诉我们,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生活不仅无聊,还很颓废;不仅颓废,还很残酷;不仅残酷,还很血腥;不仅血腥,还很要命。

很多时候电影是在表述一种压抑的意念,而非情节。结尾的画面是三个年轻人彷徨无助死鱼般的眼神,一如他们在影片开始时的表情。我还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时候,漆黑荧幕上出现的演员列表提醒我,这电影已经结束,再无机会“且听下回分解”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冷冰冰的曲调毫无先兆地在我头脑里浮现出来,这个曲调里面像是注入了太多的二氧化碳,我立刻感到胸口发闷,不想说话,内脏纠结,伴随轻度脑供血不足。我痛苦地想了半天终于想起了这个曲调的名字,叫做《黑色的星期天》。

《黑色的星期天》是匈牙利作曲家赖热·谢赖什谱写于1933年的一支歌曲。据说是他和女友分手后在极度悲恸的心情下创作出来。这首歌曲曾一度遭到了BBC等国际知名电台的禁播,因为数以百计的人在听了它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曾经对这首歌很好奇,想不明白一首歌何以有这么大的杀伤力,于是听了,听后信了。当时的感觉跟看完《观音山》的感觉一样,我被歌曲中流露出的慑人心魄的绝望情绪所感染,惊奇地发现艺术不光有魅力,还有杀伤力,就像观音菩萨给孙悟空念的紧箍咒,写在纸上是文学,加上有技巧带情感的朗诵,就成了索命利刃。多亏当时的我生活一片坦途,只是纯粹抱着科学探索精神来听这首歌,否则可能就不是胸口发闷这么简单了。

艺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不但让人哭让人笑,还能让人寻死觅活喝农药。虽然《观音山》还不至于具有可以杀人于无形的力量,但它完全能让观众抑郁,产生出莫名的绝望情绪。电影里的庙倒了,佛像毁了,杰克逊都死了,人也就失去了依靠和希望;重建观音庙是重建内心的希望,建好了,人超脱了,爱情有了,虚无感却出来了。无望和不安像空气一样牢牢包裹着你,然而你什么也抓不住。

我既不属于小资,也不是文艺青年,又没有电影角色中的悲催际遇,但那些摇晃的镜头让忧伤逆流成河,不可抑制,没有希望。影片最后一句台词说:“孤独不是永远的,在一起才是永远。”这句话过于抽象,抽象得让我感到窒息和寒冷,我想它的意思是,要么死去,要么孤独——人生就是各种两难命题的集合。

我们的艺术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看到光明,但越是这样越有人喜欢探究光明的背面,那些阴暗潮湿的深井黑洞隐藏着人生的秘密,无人可知。观众试图通过《观音山》揭示这秘密,却不料如同揭开伤口般疼痛。影视剧里常有这样一个情节,一把手枪顶在某人的脑门上,一个声音说道,“你知道的太多了”,然后“啪”,爆头。有时候知道的太多反而会毒害自己,所以说无知者无畏,难得糊涂。一个人,如果每时每刻都沉迷于探究事物的终极意义,他的未来不难预期:或者成为伟大的哲学家,或者走火入魔精神失常,或者成为精神失常的哲学家。作为身心健康的普通观众,我们大可不必深究电影中那些玄奥的隐喻。比如《观音山》中多次出现的一个场景,列车轰隆隆地在隧道中行进,隧道口的那团光飘忽明灭,这其实是个陷阱,让人陷入对生命意义的探究,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还搞得人精疲力竭,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杀伤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