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月食电影剧情「详解」

2022-03-13 04:49 作者:李哈哈kkw 围观:

著名辩论节目《奇葩说》提出过《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这样一个辩题,正反双方从生活情趣、伴侣双方彼此的信任、隐私、尊严甚至人性的角度激烈展开,最终正方以微弱的优势获胜。但辩论的获胜,不代表真实的生活,该不该看伴侣手机背后隐藏的逻辑,是对人性的试探——但人性,向来是最经不起试探的。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该不该看伴侣的手机?

现代科技创造出了通信利器——手机,加速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同时,也为个人隐私提供了存储仓库——手机就像我们生活的黑匣子,存储着我们的一切。2016年,导演保罗·格诺魏瑟就以手机为主题,拍摄了电影《完美陌生人》,讲述了步入中年的7个好朋友在一次聚会上以公开手机信息为游戏,揭露了彼此不堪入目的隐私而陷入信任危机的故事。

《完美陌生人》凭借基础扎实的文本、独特的话题和大众化的共鸣,在2016年一举获得纽约翠贝卡电影节最佳剧本奖和大卫奖最佳剧本,此后更是被多个国家翻拍,在中国、西班牙、墨西哥、法国、美国、土耳其、韩国等12个国家上映,豆瓣评分高达8.5。本文希望根据电影的表达和呈现技巧,从月食这个意象的三重隐喻、封闭式空间叙事的细节体现以及开放式结局三个方面,来深入解析电影对于主题人性的揭露和探讨。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完美陌生人》

根据电影意象美学分析月食的三重隐喻

电影如同文学作品,是一门“呈现”的艺术,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质。创作者通常会使用一些醒目的意象,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传递超越意象本身的信息,对电影进行延伸和深化,赋予电影蕴涵哲理和深意的灵魂。意象往往是一部电影中让人印象最深刻或起关键作用的东西,如《情迷高跟鞋》中阿莫瓦多的高跟鞋,《星际穿越》中诺兰的黑色手表,《完美陌生人》中的月食景观。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意象借由具体载体呈现含蓄的思想,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由形传神、由象表意,具有打通电影本体和寓体同时搭建起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精神桥梁的作用,既能增加电影厚重感、升华电影本身,也能为观众带来只可意会的价值意义。

意象脱胎于电影镜头,以或明喻或暗喻的形式付诸电影最基本的构成元素,构图和道具布置也许暗示了某些了潜台词,场景设计、色调搭配和音乐也许渲染了某种情绪,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事物也许正寄托着创作者的意图。

电影《完美陌生人》开篇以主角罗科和伊娃夫妇的家为场所,邀请了好朋友新婚燕尔的卡西莫和比安卡夫妇、貌合神离的莱勒和卡洛塔夫妇以及同性恋者佩佩来参加聚会并观赏难得一遇的月食景观。月食作为最重要的意象贯穿电影始终,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人物关系

01 以月食全过程为隐含时间线,暗示电影情节的开始、深入与结束

电影从根本上说玩的是时间游戏,时间分为真实时间和非真实时间。本片以月食为隐含时间线,展示的是真实时间里发生的故事——也就是电影里流逝的20分钟,就是现实生活中流逝的20分钟。

月食在电影中最重要的出场共有5次,分别是电影的第10分钟、30分钟、45分钟、67分钟和90分钟,对应月食的5个阶段: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月食开始进入坦白局,月食结束则坦白局结束,一切烟消云散。坦白局的整个过程被分割为6个阶段,坦白局从开始的小打小闹逐渐深入,到67分钟后节奏骤然加快,除了罗科之外的每个人都被揭露了自己隐藏最深、最阴暗的秘密。

月食的每一次出现都意味着情节点出现,而每一个情节点都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直到第四个情节点把整部电影的冲突推向顶峰,剧情持续了长达15分钟的爆发后归于平静;月食的出现还意味着中场休息,情节点出现前为观众安排一小段缓冲,承上启下同时缓解观众的紧张和疲劳。《完美陌生人》整部电影通过月食这一重要意象,实现了剧情上的张弛有度和逐步推进,完美地掌控了电影节奏。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月食的过程

02 以月食隐喻人性,揭露几位主角的人性由光明到黑暗的转变

古人常认为月食是不详征兆,电影《完美陌生人》则以月食隐喻人性,月亮有明有暗,人性同样如此。

聚会开始前电影曾给出过对月亮的特写,当时月食尚未开始,一轮明月高高悬挂在每个人头顶,意味着此时没有进入坦白局的每个人看起来都光明正大,这场聚会也仿佛只是罗科和伊娃夫妇、卡西莫和比安卡夫妇、莱勒和卡洛塔夫妇以及佩佩这7人的一次友好聚会;但坦白局一旦开始,这场聚会就变成了众人的丑闻发布会,莱勒和卡洛塔双双精神出轨、比安卡和前男友纠缠不清、卡西莫出轨罗科的妻子伊娃同时出轨同事玛丽卡甚至令她怀孕、佩佩出柜、卡洛塔酒驾致人死亡而丈夫莱勒替她顶罪。

皎洁的月亮逐渐被黑暗侵蚀,除罗科和佩佩外所有人的秘密也暴露得越来越多,同时每个角色的内心阴暗面也随之加深,人性的黑暗显露无疑。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月食暗喻人性

03 以月食结束后的月亮复位隐喻电影的开放式结尾,引发深入思考

《完美陌生人》以月食结束为标志,月亮恢复皎洁,同时给出一个以坦白局从没有开始过的收场为开放式结局。如果如罗科所坚持的那样,众人拒绝参加坦白局,所有人的丑闻和秘密都没有被揭发,大家依旧心知肚明粉饰太平。

莱勒和卡洛塔依旧维持着各自精神出轨的激情游戏,卡西莫依旧与伊娃暗地调情,罗科依旧假装不知道伊娃出轨的事实私下接受心理治疗,佩佩依旧为了自己的同性恋人运动减肥……

开放式结局意味着没有结局,电影以月食为钥匙,用电影剧情背后蕴藏的思想深度和内涵打开观众内心,意象并不是电影的关键,剧情带来的思考和启发才是观众甘愿为之消费的精髓所在。月亮同时存在阴暗面和明亮面,就像人性本身,月亮被阴暗面逐渐覆盖,所有人物隐藏的黑暗面也逐渐暴露;月食结束后,电影巧妙地以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的散场作收尾,赋予了电影强烈的黑色寓言性质。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封闭空间拍摄手法结合微观叙事:以丰富的细节和强烈的对比制造冲突

正如前文提到的,电影应该“呈现”而非“告知”。《完美陌生人》采用了封闭空间拍摄手法,主要情节几乎全都发生于罗科和伊娃的家里,更确切来说是他们家的餐厅的桌上,近乎封闭的场景将电影的景框固定为矩形,界定了画面的表现范围,也框定了所有的人物联系和活动。正如导演保罗·格诺维瑟所透露的,这样的拍摄手法首先起到了省钱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极大地考验导演本人的镜头设计、动作变化和剧本台词。

好莱坞电影通常将封闭空间拍摄应用于古堡探险、巨轮沉海或银行抢劫之类的场景。而《完美陌生人》将其应用于普通的生活场景,在豆瓣获得了8.5的高评分,充分证明了导演保罗·格诺维瑟的功底和实力。

第一从剧情节奏上来说,封闭空间拍摄给观众造成了紧张感和压迫感。《完美陌生人》的主要剧情是发生在饭桌上的坦白局,这是一个类似俄罗斯轮盘赌(Russian roulette)的游戏,以手机铃声为引,紧凑的情节、集中而充满爆发力的矛盾不断刺激观众的神经,引导他们进入剧情。演员则通过精湛表演,人物或坐、或走、或站、或追逐等动作,恐惧、怀疑、吃惊、担忧等情绪,丰富了被限制的场景,实现了“大同中创造不同”,表面平静下的波涛汹涌为观众制造了持续不断的新鲜感。

第二从人物关系上来说,《完美陌生人》的最大特色在于采用中景镜头,通过大量隐藏的细节和对比,呈现了整个故事的核心人物关系,引导观众观察被加工了的、具有某种假定性和表现性的世界,并进行分析、思考、破译和解码,获得主动参与的快感,从而接收到画面所要传达的意义。其中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隐藏人物关系”,是男主角罗科、女主角伊娃和两人的好友卡西莫之间的三角恋关系。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伊娃的站位靠近卡西莫

首先电影在伊娃这一角色上做了多方暗示,表现她和卡西莫双双出轨各自爱人的地下恋人关系:聚会时伊娃戴的是卡西莫送她的耳环;众人在餐桌上谈话时,伊娃经常有意无意面向卡西莫;伊娃对卡西莫的妻子比安卡总是带着若有若无的敌意;伊娃私下准备进行隆胸是因为卡西莫更喜欢大胸女——一切细节都在最后一幕揭晓前,强烈暗示了伊娃出轨卡西莫的事实。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伊娃的坐位朝向卡西莫

其次电影对伊娃的丈夫罗科也赋予了大量细节,表明罗科其实早已知晓妻子出轨的事实:罗科私下进行心理治疗6个月之久,正是因为他知道了伊娃出轨了好友卡西莫,他不愿直接离婚,所以通过心理治疗做婚姻的最后修复;电影高潮部分,卡西莫被众人发现出轨了玛丽卡甚至让她怀孕,伊娃冲到洗手间旁边的房间摘下耳环丢给卡西莫并向他吐了口水表示恶心,罗科看着妻子的举动却没有发出任何疑问;电影最后伊娃从背后拥抱罗科,罗科却并没有给出任何回应——一切都说明,罗科是知情人。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罗科暗示自己知情

第三从隐喻暗讽手法上来说,电影在剧情中铺排了大量充满反讽意味的对比:电影开头,伊娃和罗科的女儿化妆打扮准备出门,女儿为了躲避母亲的问责,撒谎说是和同学出门而非和男友约会,伊娃对女儿说“撒谎害的是你,又不是我”,这句话是在说伊娃的女儿,也是在暗示伊娃自己;电影中途伊娃的女儿打电话给罗科,罗科希望女儿和妻子能好好交谈,女儿说“你是太爱她了,才看不到她有多讨厌”,有意思的是这里的中文将bitch翻译为讨厌,我却觉得直接翻译为“她有多婊”更为贴切,这也证明女儿早已发现母亲出轨的事实,因此才和母亲有强烈的矛盾冲突。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女儿的暗示

类似的隐喻式铺垫充满了整部电影,这也正是它的的精妙之处——准确做到了通过人物动作、情绪等细节呈现,而不是直接告诉观众。这也是这部电影采用封闭空间叙事的出彩之处,电影画面被限制在狭小的景框之内,但电影的内涵却以丰富的形式进入了更为广阔的文化交流领域,触及生活的本质和人性。技术的一个功能就是超越它自身,超越“单纯的故事”,去寻求更大的意义。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开放式结局,开放的是关于电影的价值观的思考

电影《盗梦空间》中的最后一幕,观众并不知道陀螺最后是否会停止转动——停止或不停止都有可能,如同薛定谔的猫,我们在没有打开盒子的时候,两种状态都是存在的,这就是所谓的开放式结局。

观众或者创作者都习惯一个故事必须要有个结局,比如“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这是因果定律对情节的定义:时序的先后不构成情节,因果才构成情节。就像音乐,当一个旋律展开,结局只有回到主音上才能变得和谐、稳定,如果一个乐句滚来滚去最后停留在7上,就会让人不舒服,人们会追问然后呢?就这样没了?

电影是对生活的缩影,《完美陌生人》这部电影把婚内出轨、婆媳关系、同性恋、亲子关系、激情减退等热门话题集中在一起,有谁不希望看到一个美好的结局呢,至少能得个安慰。但事实上,故事该有结局,而生活本身没有。

电影结局时月食结束,皎洁的月亮与开头没有发生月食的月亮呼应,把电影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开头结尾组合在一起的光明面,另一个是中间月食期间的阴暗面,暗示真实的生活。就像电影中人们观察月食时问,你看到了几个月亮?大部分人回答两个。这是在说月亮,但也是在说生活,我们有一个表面的、可以展露给所有人的生活,也有一个隐私的、暗藏许多秘密的不可显露于人的生活。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两个月亮,多重人生

开放式结局的意义在于给观众一个想象的空间,让观众深思故事背后隐藏的内涵。每个人都是电影中某一人物的映射,夫妻、父子/女、最好的朋友之间都隐藏着秘密,我们也不自觉地做着彼此“完美的陌生人”——生活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它存在着大量的灰色地带;生活也同样有好有坏,让人又爱又恨。

电影通过开放式结局巧妙转化,表现了人际关系的脆弱性。第一是想警告个人,人需要隐私,但隐私不是为所欲为的保护伞,隐私的底线就是做人的底线,每个人都应该以隐私为镜,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越界;

第二是想警告他人,人与人之间依靠维持一定的体面来维持关系。西方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在真相永远不被人所知的情况下,你的所作所为代表你的真实品格。”人际关系脆弱之时,最好不要把隐私当作人性的试探,难得糊涂才是生活的最高智慧。

第三通过揭露生活血淋淋的真相和人性真实的绝望,达到反思的目的。只有知悉并接受生活的一切不美好,我们才能更勇敢地追求希望、更宽容地接纳一切,珍惜当下,积极生活。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人际关系是脆弱的

总结

导演保罗认为,喜剧应当以悲剧为内核,电影《完美陌生人》以看似轻松欢快、诙谐幽默的方式,诠释了人人戴着面具相互伪装的悲剧内核,突破了以往人们对喜剧的固定印象,同时从生活的细微处发散,折射出了具有一定深度的社会现象。

电影在手机这样的小事物上大做文章,在一个半小时的有闲时间内,通过揭露夫妻、朋友、亲子等亲密关系的脆弱性,浓缩出高度戏剧化的故事,普遍放大了人们的秘密并彼此关联,酝酿出多向的破坏力,讽刺了现代社会人们满目疮痍的感情生活,体现了人性和生活的复杂性。

正如韩版《完美陌生人》所说,每个人都有三种人生:对外的人生,个人的人生,以及隐秘的人生。

《完美陌生人》:从意象隐喻、封闭叙事和开放结局解读生活的本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