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野草电影剧情详细「详解」

2022-03-13 04:49 作者:狂人先生 围观:

大家好,我是@狂人先生,欢迎来到“走近鲁迅”栏目!从今天开始,本栏目将会为大家解析鲁迅先生的文集《野草》。我们简单审视《野草》这部作品,从1924年9月15日以《秋夜》开始,一直延续到1927年4月26日以《题辞》结尾,一共历时将近三年。

走近鲁迅 | 剖析《野草》,明白鲁迅如何化解中年危机

在开始拆解《野草》之前,先问你一个问题,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到:只要人生过了35岁以后,就会经历诸多的不顺。比如说,当35岁以后,就不敢任性地辞职;万一不幸失业了,也很难找到工作。因为,现在多半用人单位都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不招35岁以上的人。什么原因,我就不多说了,大概你懂的。万一侥幸能够找到工作,也要经历“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事情,就是不得不接受比你小一轮的人,当你的顶头上司,在你头上作威作福,而且你还不敢反抗。总之,说起来也真的是泪啊!这正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中年危机”,如果你没有遇到,只是因为你还没到那个年龄段而已。

撇开鲁迅的光环,其实鲁迅也是普通人,他也同样遇到中年危机。在这个阶段,他也苦不堪言,只不过迅哥的内心稍微强大一点,到了40多岁,中年危机才真正全面爆发。《野草》这部经典作品,正是迅哥在“中年危机”的至暗时刻所写出来的散文集。这段时期,迅哥到底经历了什么?读过这段时间的历史,大家都知道的,我也不过多赘述了,而他自己也经历了不少的郁闷事情,比如说,在北京的教书工作混不下去了,工资被拖欠;与周作人兄弟失和,这么好的兄弟关系,败给了那个恶心的日本媳妇羽太信子;她的学生许广平向他示好,他有点好感,但又不想害了人家,这让他纠结不已……

这段时间的迅哥,内心都充满着负能量,而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那怎么办?说实在的,鲁迅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就是情商特别高,因为他所经历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小时候从一个富家子弟沦陷成为一个穷苦人家,父亲因为被医生误诊而去世了,到南京求学也学不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到了日本学医也跟不上,还被母亲硬生生地安排一个“漂亮”的媳妇。迅哥心里苦啊,谁知道呢?其实,鲁迅并不是啥也“满不在乎”,只不过是存在内心深处,然而再大的垃圾桶,也需要有一个清理的地方。因此,鲁迅就在对自己的经历作了一次深刻的梳理,写成了《野草》的24篇散文诗。

我们可以把《野草》看作是鲁迅写的日记,但这并不是一份普通的日记,它并非叙事,而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心境。“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只是用“我”去描述“我”,很多的东西是无法放得开写的,所以在《野草》中,鲁迅制造出另一个角色,这就是“另一个自我”,在这部散文集中,都是用“另一个自我”来审视自己。

1 “我”的分身术

《秋夜》是本部散文集的开山之作,第一句话大家都非常地熟悉: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你觉得这句话有语病吗?如果不是鲁迅写的,而是别人这么写,你一定会觉得这个人有病!但因为这是鲁迅写的,我们都说“这简直妙不可言啊!”为什么,这只是因为鲁迅“自带光环”吗?其实,第一株枣树,我的本身,而另外一株枣树,这是我的自画像,也就是被制造出来的“另一个自我”,用这个视角观察我本身。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用大家听得懂的话说吧,也就是说,你用你的微信号来发朋友圈;然后,你再注册一个小号,这个小号刚注册的时候,并没有你的任何元素,甚至银行卡都还没绑定,可以看做是另一个角色,来看你主号的朋友圈。小号站在这个角度,去理解你主号所发的朋友圈,为什么要发这些内容。这正是我说的“另一个自我”,用来审视自己。

明白了“两个自我”以后,我们再看看《影的告别》里边的“形”和“影”两个角色,鲁迅也是在审视着自己的灵魂,用自己的语言在说出黑暗面。正如“影”所说的“然而我不愿彷徨与明暗之间”,他深入到那个被观察着的灵魂之中,看到了他“彷徨于无地”的命运,所以决定投入于黑暗之中。这个“影”正是鲁迅的自我,而“形”正是观察着“影”的想法 ,最后作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就是要沉没在黑暗之中,把光明留给别人,这才是正道。

除此以外,鲁迅还给自己塑造出各种各样不同的角色,比如《过客》里边的老翁,《这样的战士》里边那个举起投枪的战士等。总之,不论给自己设定的是什么样的角色,他都明白一点,自己之所以陷入中年危机,是因为具备这种“反抗”、“不满现状”的执拗性格,更是因为“我还有梦”!

2 “黑暗”的梦境

我们平时都会做着各种各样的梦,有美梦,也有噩梦。但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梦想”永远都是正面的。关于“梦”的理解,对鲁迅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因为当年鲁迅在翻译这部作品。在《苦闷的象征》中认为,梦虽然看似空想、虚幻,但这都是人们最真实、最深入的一种体验和表达方式。在《野草》以外,鲁迅也写过几个梦的情节。

比如,在《呐喊自序》中写到:

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捂得病人的疾苦……

在《娜拉走后怎样》写到:

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在《野草》里边的梦,就与这些梦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这是一种内心情感的象征,鲁迅通过用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梦与现实,正是“两个不同的自我”,用画梦的方式来描述出自我来,这样表达显得更加自由,不会被现实限制了想象力。因为,以“梦”为叙述,说明了这个东西是虚幻的,而不是真实的,但却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走近鲁迅 | 剖析《野草》,明白鲁迅如何化解中年危机

纵观《野草》里边,大部分的梦都不是美梦,而是噩梦,即使是《好的故事》里边,梦见这么优美、令人向往的梦境,最终都会被打破,回归黑暗的现实。以鲁迅看来,正是这个巨大的“暗夜”,笼罩着整个“梦”的瞬间。这个“暗夜”指的是什么呢?不仅仅是身外黑暗,而且自己的内心也是黑暗的。我们看《希望》怎么写的:

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原来,这个“希望的盾”前面抵挡的是黑暗,而盾牌后面的于是黑暗,这正是鲁迅当时的心境。如何去理解呢?如果把盾牌前面的黑暗,比作是社会现实的黑暗,那么盾牌后面的黑暗,正是自己内心的空虚和绝望。既然里外都是黑暗,还有救吗?我有必要来用数学来描述一下,到底黑暗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吧?没错,我们看到的是黑暗,那么“光明”的希望是否存在呢?有的,光明是等于“无穷小”,用100%来比喻的话,可能“黑暗”是99.99%,那么还有0.01%是走向光明的希望。

既然希望不等于0,那就意味着有希望的存在,在《过客》里边,出现过“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也许这正是传说中的“希望的路”。为什么会有一直往前走,不知道目的地的过客,他到底要走向哪里?正是要走向这微茫的希望之路。鲁迅的梦是绝望的梦,但在绝望中也看到了这一丝丝的希望,只要反抗就有机会走出黑暗,如果不反抗,就永远走不出这个“真正的暗夜”。

3 野草:鲁迅的生命观

在前面的23篇完稿一年多后,1927年,鲁迅写出了《野草》的最后一篇,也就是我们能够朗朗上口的《题辞》: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与死亡而朽腐……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生命观,他并不希望做一个太过高调、张扬的人,也不想取悦于任何人。尽管如此,依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威胁。我曾经看到一出电影,有人要来抓周树人,幸亏当时没有大数据,鲁迅说了一句:“你们要抓周树人,关我鲁迅什么事……”这样才顺利解围。在鲁迅的一生中,尽管他不惹事,但也树立了不少敌人。然而,尽管如此,鲁迅也从来没有害怕过。

走近鲁迅 | 剖析《野草》,明白鲁迅如何化解中年危机

在鲁迅的生命观看来,“野草”是“过去的生命”死亡朽腐之后的产物,它的生存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之上,而同时生存也时时为死亡所威胁,一直与死亡相伴随。这23篇散文,就是一幅幅用文字完成的自画像,即使为当下的生命作出的写照,又是用以向未来证明他曾经这么活过,并且这么写过。

4 《野草》给我们带来的现实价值

在当今这个年代,谁不曾迷茫过?尤其是35岁以上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都会遇到不少的困境。说实在的,我们遇到再大的困惑,都没有鲁迅当年这么大。要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呢。但是,鲁迅先生还是通过《野草》这部作品成功地自我疗愈了。在《野草》以后,鲁迅的思想又开始进一步地升华,满血复活。

要是中年危机在我们身上发生,应该怎么做呢?从《野草》里边,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发:首先,我们要把另一个自我,从自己身上分离出来,再综合评估,我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到底有哪几个角色?然后,再梳理一下,到底自己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情?之所以不如意,可能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货不对板”。我们能够做的唯一办法,就是放平心态,正视“绝望”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同时在绝望中有一线希望,这一线的希望,正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最后,我们看淡生死,平常面对一切的意外。当然,并不是说不怕死,而是明白生死都是人间的常态。所以,不必追求华丽的外表,只做有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的事情。

从本周开始,我将会用三个月的时间,陪你一起研究鲁迅的《野草》,每周为你拆解两篇,希望《野草》的解析能够对你有所帮助与启发。我是@狂人先生,欢迎关注“走近鲁迅”,我们下一篇不见不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