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爱的守望电影剧情「梳理」

2022-03-12 20:16 作者:巴渝文学 围观:

这是一个老师与一个学生之间的故事。

半山腰是小学,谷底是缓缓流淌的小河,山谷上是一条气势恢宏的高速公路,那是连接贵州省和重庆市的渝黔高速公路。这所小学与其他的乡村学校没有太大的差别,一所典型的江南农村小学,二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教学楼前的操场不大,半个篮球场,一个乒乓台,原来比较大的校园因学生逐渐减少而慢慢缩小,把前面已经荒芜的校地隔断修建了一堵矮小的围墙,围墙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那一张一张的叶子是春天的请柬,整个校园精致小巧,唯一的就是没有人气。教学楼更是有点凄凉,两层楼的教室只有一间是开着的,拐角处的办公室也只有两间的门敞开,一间是老师的办公室,另一间是老师临时借用的宿舍。

偌大的一所山村小学,只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学生。

每天早上七点钟刚过,老师准时出现在学校操场,打扫操场树上的落叶,挑中午做饭的水,教室的黑板擦得亮晃晃的,办公室的教学用具整理出来摆好,一个人站在操场的旗台上向山下望去,那长长的、笔直的高速公路上汽车一闪而过,村庄却显得有些寂静与荒凉,学校也在慢慢荒废……但老师对学校的爱、对学生的爱从来没有荒芜。

老师爱的故事真不少。

暗号

老师早上在学校忙完教学准备工作,休息一会儿,八点四十分左右,他就要走到学校后面那个乡村公路上,双眼睁得大大的,往太公山顶上望去。那里准时会出现一个小小的身影,那小小的身影旁边有一个步履蹒跚的影子,在两个影子同太阳重叠的那一霎那,他挥挥手,那步履蹒跚的身影看见后,也挥挥手。那个小小的身影开始下山,一步一步地向学校走来,那太阳的光芒洒在孩子身上,有时像金色的羽毛,那蹦蹦跳跳的影子到了公路上以后,他上前接过孩子的书包,同时向还在山顶上那个蹒跚的影子挥舞一下,表明孩子已经安全到达学校,那个蹒跚的身影才缓缓离去。下午放学的时候,他要把孩子送上公路,看着孩子背着书包一步一步也走到那个山顶,步伐不快不慢,一直到孩子的身影被那个早晨送她的身影接着,挥挥手,这个时候老师也挥挥手,两个的暗号对上以后,他才放心地回到学校。山里孩子嘛,倒不算苦,可一个孩子真是苦,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每天从山顶下山上学,放学以后又上山回家,一去一来时间不短,又需要两个人挥挥手的暗号来保障安全。太阳天还好,最恼火不就是火辣一点吗?顶多就是晒得黑黑的,那没什么?落雨天就不一样,一身泥一身灰,说不定就有可能滚进田边地坎,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所以每一天都要看着孩子安全的来到学校,婆婆才放心,看着孩子安全地爬上了山顶有人接,老师才会放心回学校。

在孩子上学的每一天,老师每天的早晚功课就是这样子,从来不会耽误一天。那暗号的故事在村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嘟嘟嘟”

手机是现代人离不开的交流工具,但老师的手机不只是这点,它有一个特殊的功能,那就是有时不接电话,听见手机“嘟嘟嘟”三声,直接就挂了,好像知道是谁的电话一样,根本不需要看。

原来这是老师跟学生父亲每天的约定。早上学生没有准时来学校,老师一个电话铁定打给他的父亲,他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还没有来学校?孩子没有按时到学校,那是老师的失职啊。如果电话不接,“嘟嘟嘟”三声响过,知道孩子已经从家里出发,迟一点到校,这个迟一点可揪心了,学生的安全太重要,直到看见孩童到了学校,“咚咚”跳的心才安定下来。下午三点放学后,学生回到家中的第一件事,拿大人的手机拔老师的电话,待电话接通后,响“嘟嘟嘟”三声是约定,响三声不用接,说明他已经安全回了家,不用老师担心,又为双方都节约话费。

有一次,学生回家找不到大人,自然没有办法给老师打电话,这让老师着急地从学校急急忙忙地赶往学生的家,一问才知道是孩子的父亲送婆婆到镇上去看病,手机没有电。孩子已经跑到外边去玩疯了,高兴起来就把这件事忘了,惹得老师跑了这么远的路,事后家长专门到学校道了歉,还差点动手打了儿子。

在老师的心里,学生的安全是第一位的,那是老师的爱汇聚在他们身上,是一种跟父母一样的无私的爱。

两块菜地

在学校的旁边,有两块菜地,是老师从乡亲们手里协商过来的,用于自己种菜。也不大,只有几分地,他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的老师,种菜自然是行家里手,他一个人吃不了几窝窝,种菜是为了贴补学校食堂的不方便。上学期种了两块,两个人中午吃菜还有剩的,摘了可以带回家,这学期只种了一块,两个人都完全够吃,学生不但可以不掏一分钱,还可以参加劳动。

学生跟着老师吃饭,学校又没有专门的炊事员,原来是老师的妻子来学校义务做,后来因为家庭原因,他妻子没有时间,这就还需要老师在上课之余,自己一个人动手,给自己和学生做饭。

乡亲们知道是老师为学校的学生种地,都愿意主动把学校周边的土地拿出来,无偿提供给学校种植,不但不要一分钱,有时间还来帮忙。

菜地的菜新鲜出炉,厨房的饭菜新鲜出炉,尝第一筷子的往往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自己,学生有时不好意思,旁边坐的是自己的老师。他就会主动给学生夹菜舀饭。

“尝尝我的手艺,看看咸淡怎么样?”

“不要客气哦,自己要吃饱, 不然回家后怪我做少了。”

其实,这顿中午饭是老师义务提供的材料和义务做的,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倒不是显示老师的高尚,他最简单的想法:拿村民的土地拿过来种菜,土地不要钱,种菜也是一门需要学的手艺活,顺便给孩子做一些,两人吃着才香。

有村民说:“这个老师与那个学生哪像师生?到像爷孙俩”。

早上学生到学校上课,重要的一课是要向老师鞠躬行礼,这份礼节在很多学校已经没有了,好像消失得理所当然似的,谁也没有想过为什么?中午两个人在一起午餐的时候,一定是老师先给学生夹菜,那不是爷孙俩的关系,是什么呢?三年的时间,老师记不清家访了多少次,有时也不是特意去家访。那次电话打不通,担心学生安全时去的那一次,了解到他母亲不在家,外出打工多日,父亲在镇上临时打点短工,找点零花钱,上有婆婆和太婆,年龄都不小,有时也需要小孙子一丁点儿的照顾,跑跑腿的活儿可以干点。所以老师的家访主要对象是上了年纪的两个老人,学生的父亲几乎见不着,母亲又长年在外头,少许的是跟两老太婆说几句,九岁的孩子懂事,在家知道尽可能照顾老人,这一点是老师感到很欣慰的。

作为一个乡村老师,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也没有获得过各种各样的至高荣誉,是实实 在在的奉献,没有任何一句怨言的奉献。

在中国的农村,在农村的学校,这样的老师还不少,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是为每一个农村孩子负责任,让他们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享受城里、镇上孩子同样的教育资源。

一面之缘的乡村教师告诉我,他这是在守望着乡村,是爱的守望。

(原载《贵州民族报》)

爱的守望 (作者:刘泽安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