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答案电影剧情「简介」

2022-03-12 20:15 作者:最后一米阳光 围观:
“女人和博士都是第二性的”‖《丑闻》

​“这些狰狞的菩萨就是人类内心最深的恐惧,他们把自己的恐惧塑造出来再加以供奉,就成了菩萨。”——孙频·《丑闻》

作者丨谢丹儒

摄影丨谢丹儒

1.

“疼”从外表上看是分析不出来它的成分的。蹙着眉头可能是因为烦恼,也可能是真的疼,疼出了骨头,骨头发生了扭曲,最终也只能在表情上窥见那么一丝丝的蹙眉而已。又或是,再逼真些,嘴角僵硬的咧着,牙齿紧咬着下嘴唇。但,话又说回来,烦恼是不是也是疼的一种呢?如此说来,好像它们都在诠释着同一种东西——疼。可它们终究是不同的吧。

一如疼痛也有等级之分,一如伤到极致便会麻木,几乎和正常无异的麻木。但,它们终是不同的,而这一点,我们既骗不了任何人,更无法自欺欺人。细究它,不难发现,这其中始终贯穿着的,是洞察,是清醒,是对身体和灵魂的冲击,直至它疼痛到我们无法忽视它的存在。然而,也正是这些疼痛本身,传达出一种讯息,我们还活着,我们尚且还懂得疼痛,希望也由此孕育而生。

想要发现它,终究不是疼痛的目的,我们也断不会为了发现疼痛而加剧疼痛,真正使我们疼痛加剧的是,接受它和治愈它。这个过程可能是痒,是更加剧烈的伤,是把伤口揭开放在阳光下暴晒,是心口的挣扎和无数心理建设架构起来然后崩塌再建设,一如以《疼》之名的五个关于疼痛的故事。

《丑闻》集情欲、荒诞、邪恶、恐惧于一身。其中,恐惧是最主要的养分,因恐惧而衍生出情欲的表象,透过表象则不难发现这其中邪恶的人,人性,人心,透过这些再去看这个时代,它是荒诞的。而将这一切串联起来的人,张月如,她的挣扎,她的疼痛,她的伤口,又是多么狰狞可怖呢!又该如何接受它,接受着疼痛,接受这恐惧,从而面对它,治愈它?一如这个故事般赋予它具象的表皮、骨肉、灵魂,使这一切逼真,然后战胜它,最终战胜自己。

2.

有趣的是,即使最后,作者也未对张月如的命运明确的给出答案。

只是说:“她没有报警也没有穿衣服,整晚上就蜷缩在半张床上,另外半张床上散落着一张银行卡,一把带血的匕首,还有一张她熟悉的死灰色的脸。它们摆在那里错落有致,好像都不过是她今晚的一场游戏里的逼真道具。”

这是旁观另一个人的生命,他的欲望,索求,他的恐惧,和因恐惧而自毁的结果。

那个维修工,最后化身为打劫的强盗,在面对一张银行卡和张月如的身体之间,他选择了一张银行卡。原本,这也无可厚非,因为原本真正使他恐惧的是钱。而女人,不论什么身份,博士,又或是老师,又或是出来卖的女人,终究不过是女人而已。在褪去衣裳之后,知识也不能附加在身体之上,身份更是连带着衣裳一同褪去了。在那一刻,女人是平等的。可最终,他还是沦陷了,臣服于自己的本能,一个男人见到一个女人躯体的本能。那是他新的恐惧,新的欲望。胜券在握,银行卡马上就属于他,所以,女人,他也要。

然而,这一切,最终都不过像是一场游戏里的逼真道具罢了。一如张月如设计好的道具,他只能被动的选择,又或是被逼着作出了新的选择。

在张月如的指引下,又或是戏弄,或刻意的安排之下。不出意外,维修工终是无法战胜自己的本能。至于说,维修工究竟是死于自己的恐惧,还是死于自己的贪欲,又或是死于女人?从事实的角度而言,他死于一把匕首,他用以行凶的刀;死于一个女人,褪去衣裳之后的女人,别有用心的利用了他的恐惧的女人。

张月如是看戏的旁观者,也是戏中人,亲历者。是她亲手结束了维修工的生命。但,这生命在此之前,也不过是侮辱的化身,恐惧的化身。

“她同情地想,她和他的优劣之分其实并不在出身,一个出身就能把人捆死吗?根本不可能的。”

然而,事实却似乎截然相反。他的身份,他的出身,男人,乡下人,修马桶的“生意人”,非知识分子。而她,是知识分子,是女人,显然,她更在意的是“城市人”的身份,是知识分子,其次才是女人。

“这可是两种不同的人种,中间隔着一个太平洋。”

可即使这样,命运还是将他们安排在了同一时空,命运交叉在了一起。他化身为抢劫的强盗,她则是受害者。但,他又死于她之手,他成为了牺牲品。与其说,这是一种轮回,倒不如说在他们的骨子里都隐藏着相同的邪恶,侮辱。初看,似乎是维修工受不了诱惑,细思,那何尝不是作为男人的尊严,作为强盗的尊严。她在挑衅他,她在侮辱他。这对张月如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她一个知识分子,却需要靠作为女人的资本,还需要刻意的引诱他。这是对她身份的侮辱,更是对她灵魂的侮辱。

“她无法再忍受这样的侮辱,前两次的侮辱在新的侮辱面前全部复活,带着一种加倍的力量向她扑来。”

而这时,恐惧消失不见了,侮辱驱使着他们。凭借着这侮辱的力量,他们的本能终于战胜了恐惧。可结果,一个成为了死人,另一个则犯下了罪恶。这是何其荒诞呢?

3.

院长与单身女老师的“一夜情”是一种丑闻;女博士和酒吧小老板上床的事也是一种丑闻;那么,女博士和维修工之间又算不算是一种“丑闻”呢?说到底,如果这其中抛去身份的标签,那也不过是女人和男人的那点事儿吧?若再抛去“院长死了老婆”,酒吧小老板已婚,单身的维修工,那也不过是出于某种原因女人和男人的那点事儿吧?

丑闻为何称之为“丑闻”呢?——“正在着床上也不会有人鉴赏她是不是女博士,是不是中文系的讲师,鉴赏她究竟发表了几篇论文。”

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真正能有什么身份是能附加在身上的,院士,酒吧小老板,又或是维修工,包工头,甚至结婚、已婚、单身,又有什么不同呢?

难道真的只有“和男人在一起女人才有存在感”?还是说,“男女之间,很多时候都是始于暧昧,终于上床。”大家都是平等的人,不是吗?

而睡觉,只是为了睡觉而睡觉,不给一些具象的好处,这又算什么呢?

纵观张月如的所作所为,也许正如她自己所发现的那般:

“本质上她不过就是个可怜的女奴隶,她既不愿自由也不愿解放,就是给她摘了镣铐,她也还要做出戴着镣铐的样子。她甚至一心幻想着通过性关系就把两个人的一切永远绑在一起。”

而这一切的起因,说到底,她急需一个地方为她的灵魂提供一个栖身落地之处。所以,那些无耻的隐秘的小情绪才会如此肆无忌惮的充盈着她的生命。自暴自弃,堕落,沉沦,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男人,试图用性关系将对方捆绑在一起,找到那么些许的存在感。从别人那找存在感。

这何尝不是如山本文绪所说的那般,“比世人的目光还要可怕的,实际上是你自己那颗在意世人目光的心。”

再说她的闺蜜,解青燕,一个自由散漫的画家,她和男人的关系是恋爱。只是,如同列车一般,轨道早已经铺好了,即使恋爱了,再过几天列车还是要照旧滑回原地。“她下次还是要分手的,所有的恋爱都不过只是强迫症的再一次发作而已。”

女人与男人的关系,恋爱,结婚,偷情,丑闻,又或是别的,本质上又有什么区别呢?道德观念的冲突,还是自我认知的束缚,又或是在世人看来如何。

说到底,还是那颗在意世人目光的心,是那恐惧,于是导致了“丑闻”曝光后的喜见乐闻和幸灾乐祸,也正是这种恐惧孕育了“丑闻”本身,不是吗?

就如,一次在张月如和酒吧小老板周小华谈及的文学:“你知道什么是文学,它就是与宗教与哲学有暗合之处的一种艺术形式,就像宗教向人类提供了最大的慰藉与满足,通过丧失自我,人便能够与上帝和自然合而为一。事实上任何一种对精神的献身和自我沉湎都能够获得这种满足。”

丑闻,说到底可不就是为人类提供了慰藉和满足,有人将此理解为报应,有人满足于曝光他们以达到报复的目的,有人满足于丑闻本身的创造,而受害者,丑闻的亲历者,他们是为了精神的献身还是自我沉湎呢?说到底,即使是爱的形式,似乎也是为此而存在吧。对精神的献身和自我沉湎,以获得最大的慰藉与满足。

4.

“女人,其实你们院长和这个酒吧小老板对你来说,本质上是一样的,通过他们不同的身份,你想获得的不过是这个世界对你自己的认可。你这其实是在索取……”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解青燕一语道破这其中的“真谛”。虽然同样是丧失自我,然而献身和索取终是在朝着不同的方向出发。而如果出发点错了,那么重复某种行为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加重它。

可这一切,即使知道了又如何呢?深陷其中的人,无法自拔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一寸一寸的陷下去,清醒的体会着这疼,如此卑微,如同乞求。可这一切就像会上瘾,讨好,殷勤,假装、逃避,设置一道道的心防,又一一亲手摧毁这心防。

“好像她本来就该如此。好像她天生就是如此。她再一次觉得自己正变矮变丑变老。”

这是如此清醒的、真切的感知,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了。可若是真的如此,又何必说“好像”,而不是本该如此呢!

换来一种又一种的新身份,重生,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种只是因为男人的存在吗?她要的尊严难道只能借助于男人,又或是借助自己的身份,知识分子的身份,以那样的无耻的勾引,就能真正获得世界对自己的认可了?在知识上,她的学生是无心听课的,她也只能耍耍小手段,以点名的方式,努力而屈辱的维持着这份尊严,然而这不是她,这不过是身份赋予她的权利,并非出于知识本身。而她,有什么呢?三十多岁的年龄,单身,博士的头衔,平庸的姿色,除去这些也不过是女人而已。难道读几次《第二性》,就能真正带她走向独立女性?

殊不知,“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而索取、侮辱和恐惧,并不能,只有面对它们,看清自己的恐惧才能真正宽恕自己,战胜自己。否则,即使不是男人的奴隶,也会是自己的。

一如解青燕在西藏的一座寺庙的证悟:“昨天我去了一座寺庙,里面有很多很丑陋的菩萨,我看着那些菩萨想明白了,其实这些狰狞的菩萨就是人类内心最深的恐惧,他们把自己的恐惧塑造出来再加以供奉,就成了菩萨。其实你要的尊严和我要的陪伴都不过是我们内心的恐惧,这恐惧像鞭子一样在后面抽着我们无休无止。”

也许是高烧的契机,也许是解青燕的一番话,她终于选择正视自己所受的侮辱,那为了尊严所承受的侮辱,正视自己的恐惧,一次又有一次索取过后发现背道而驰的真相所带来的恐惧。只是这代价,需要卸下自己的身份和一个年轻的生命一起。

“你不得不承认这世界上很多材料都是天生的,当然,她坚定地认为,女人和博士都是第二性的,这世上没有天生的女人和天生的博士。”

是的,女人和博士都是第二性的。最起码,对于张月如来说是这样,她坚信这一点。从她的故事中,也确实似乎验证了这一点。我想,不论“丑闻”也好,献身也罢,丧失自我,又或是自我沉湎,这些都不过是一种如同宗教、哲学、文学的形式而已。尊严、侮辱、恐惧、女人、博士,这些都是张月如信仰第二性的养分罢了。

女人和博士都是第二性的,这世上没有天生的女人和天生的博士。菩萨也是一样的。

5.

旁观以《疼》之名的五个关于疼痛的故事,也是一种疼,心疼。人的悲欢兴许并不相通,但不可置否,旁观疼痛的表情,聆听疼痛的故事,叙说着疼痛,又或是真的疼痛了,那种感觉便会深入脊髓般刻在骨子里,刻在脑海里。轻轻一碰,就会发出爆裂开来的声响,会惊醒,会重新唤醒那种疼痛的感觉。至此,疼痛的不同不再是隔阂,而是一种近乎相同的、真切的疼痛,仿若发生亲历,仿若我就是他们,彼此是共同体,密不可分。

佩索阿在《我与世界同在》中写道:“唯一的悲剧并非是把我们自身设想为悲剧。我始终清楚地知道,我与这个世界同在。我从未清晰地感觉到,我需要与这个世界同在。这是我始终不曾正常的原因所在。”

《丑闻》中的张月如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尊严,为了第二性,面对着这个时代,面对这种种荒诞,她又何曾正常过?否则,又何来“丑闻”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