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星际电影好看吗

2022-03-11 10:52 作者:界面新闻 围观:

作者 | 星河

抛开原著不谈,对电影《沙丘》就很难有一个科幻概念上的清晰阐述,只能就各种场面来一番观者的评判。而大多数科幻影片也难以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赏析把玩,最多给出一个相对客观的文化分析。所以我们讨论的前提是放下原著,暂且不去理会改编的比例。

《沙丘》无疑是一部饱含史诗感的浩瀚画卷,但不得不说其世界观依旧乏善可陈。无论漫漫黄沙下血与火的洗礼如何努力,照样抹不去故事构造中的童话痕迹。这类影片的标志性作品当推《星球大战》,尽管从原著先后来看一定是“沙丘”影响了“星战”。遥想当年《星球大战》问世之初,就有人评价它展示的是“五千年后的技术和五百年前的故事”,正义骑士屠斩妖龙拯救公主寻得圣杯。其实眼下的《沙丘》,同样有着类似的观感。

为了避免这种童话色彩过于浓烈,后来这类史诗式科幻更喜欢让传统的忠君卫冕晋级为利益争端,将不同族群对权势的追逐理解为促使利益最大化的绝佳捷径,其实这一观点在《星球大战》近乎旁白的背景中就有所牵涉,如今在《沙丘》中则成为炮火连天的底层基础。美国科幻中的星际征讨,总是带有一丝隐晦的早期扩张思路,当然《沙丘》等电影略有调整,更贴近当下的政治正确,只不过又被简化为过于直白的“一切行为均源于利益驱动”。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否则在以宇宙和星系为尺度的巨幅背景下,用其他理由很难圆满解释这样那样的诸多分歧。在美国科幻片中,鲜少描述真正因观念相左而导致的激烈冲突,也许好莱坞电影人认为宇宙间不应该存在认知程度上的差异与争论,殊不知这恰恰有可能是异族之间的分歧源头。这是题外话。

《沙丘》自然也表达出了方方面面的文化冲突,各种细节刻画得十分到位,从对要员的警惕卫护到相互误解的见面礼节。尤其是遍历了各种语言,包括主要语言英语、各种奇奇怪怪的语言、手语甚至还有汉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难以消弭的鸿沟。此外还有许多近乎完美的细节化描写充斥其间,信手拈来,不着痕迹。即便如此,还是存在不够和谐的地方,那就是在一个如此巨大完备的管理体系下,领导者居然不是机器智囊集体而是一个个活生生具体的人,这样一来个人性格与情感就上升为左右政策的溯源要素,加之“人质”“救母”等传统片段,在这种宏大场面下让人难免摇头困惑,种种这些都给人一种情感上似乎可信但又不乏逻辑不足之感。

个人意见 |《沙丘》:星际尺度下的大漠奇观

但在另一个极易产生违和感的方面《沙丘》却做出了非凡的良好处理,那就是宏观与微观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在影片中,首先我们能够体味到各种的“大”——巨大的飞船,巨大的采集车,巨大的各种阵列……相比之下作为个体的人类则显得异常渺小。想要展现一种能够与无垠沙漠相匹敌的文明,只能采取这样一种夸张的等效方式。非文明的自然生命也得到了同样的合理适配,在沙海里穿梭游弋的沙虫如同海中巨鲨,作为故事中唯一存在的非理性自然化危害,昭示出一种超脱于人类掌控的力量所在,人类在其面前唯有闪避。

但是,我们在仰视和震撼于机器文明的巨大威力同时,一定也会注意到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便有了如此强大的高端技术,真正的机器之战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战斗场面反而是单兵鏖战近战搏杀。不过这些短兵相接的场面掺杂在星战交锋中却显得恰如其分理所当然,与巨大的飞船背景相较竟毫无违和之感。

回到最初的童话模板。有与星际帝国极不相称的君王体制,有不同派系的利益纷争,有传奇组织神秘力量在跃跃欲试,有边缘游民救助王公贵胄的浪漫情怀,有不同种族与文化间的误会、冲突与弥合……所以这些因素叠加起来,简直集齐了此类科幻的标配。舞台早已搭好,故事常用常新——

一个拥有贵族血统的王族之后,被神秘力量教诲培植出了特殊能力,在经受了背叛、颠覆与流离失所的苦难之后,又经历了荒蛮之地游牧阶层的地狱式磨练,最后终于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天选之子”。我们相信,在后续的故事里,当上述操作都彻底完成之后,一个脱离了哈姆雷特式原始复仇的、放眼和心系整个宇宙的、众人敬仰可歌可泣的时代英雄必将宣告诞生。

还是忍不住要说一下原著。

按照动机化的经典解读,评论家总是试图将《沙丘》与20世纪60年代的海湾局势相联系,毕竟那时石油危机已露端倪。仿佛“沙丘”中的“香料”就是沙漠里的石油,“谁掌握香料谁就掌握宇宙”的谶言始终回响在人们耳边,结果《沙丘》中的一切矛盾症结,自然被归咎于战略争夺与利益驱动。

纵观整个故事,似乎未尽其然,至少在电影《沙丘》中,作为能源与个人需求的香料的作用已被明显淡化,退居为征战搏杀的模糊背景。电影想要表达的,恐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与隔阂,观众看到的更多的只是权力之争,至于此后鹿死谁手的故事延续不在本片范畴之内。另外上述关于管理者的人机矛盾等等,在原著的历史回溯“巴特勒圣战”中也有交代,只不过同样游离于该片之外,这倒是给了电影制作者更加人性化处理故事的可能。

个人意见 |《沙丘》:星际尺度下的大漠奇观

还是忍不住要说一下导演。

丹尼斯·维伦纽瓦,近年来这位深度介入科幻的导演被大家一致看好,但笔者对其作品总是缺乏足够强烈的共鸣。《银翼杀手2049》毕竟是致敬之举,是昔日经典的续作,同时加成了此前的文化隐喻;《降临》除了水墨氤氲泼洒开来的中国画式泼墨技巧,其他叙述颇显苍白(也许笔者对原著《你一生的故事》太过喜爱)。说起来《降临》改自短篇,所以维伦纽瓦要不停地做加法,加来加去难免蛇足,特别是最后的结局令人不忍卒读;而如今《沙丘》改自鸿篇巨制,他就只能不停地做减法。

减法方式有利有弊。比如对生物多样性的回避处理,或者说科幻中常见的智慧多样性并没有得以体现——不妨回想一下《星球大战》中的各个种族;但《沙丘》与《星球大战》不同,电影里没有生殖隔离的其他智慧存在,顶多只是变异,对沙漠游民弗雷曼人的处理,仅仅是因香料存在而导致蓝眼,原著中皮革般坚硬的皮肤等均被舍弃,这样就没有了繁缛的支线,突出了主要矛盾——这是“利”。但“弊”也十分明显,即便绵延了两个半小时的篇幅,对很多线索也只能蜻蜓点水般地散文化处理,这才勉强完成了“第一本上半部”这道半截子题目,“最终成为一部冗长的开场序幕”(美国《名利场》评述)

当然,在这种奇观般的宏大背景下,无论怎么减还是难掩其美,所以非要笔者为维伦纽瓦排序:《沙丘》胜过《降临》,近乎持平《银翼杀手2049》——观赏性还要超过《银翼杀手2049》。

最后还是忍不住要让人未必愉快地说一下受众。

看到不少评论,似乎对《沙丘》的问世充满欣喜与期待。这也难怪,影视改编不止一次,不是夭折就是失利,不幸的历史已在痴迷者心中铭刻下一种无法容忍失败的脆弱,有些痴迷者等待的时间实在太久,甚至遥远到对当年同名游戏的追忆。但期待总归是期待,终究还要面对现实

一个完全个人化的结论:《沙丘》——就科幻角度来看必将为迷所喜但仍会意犹未尽;从奇观感上来说必能吸引年轻的非科幻观众;但就一部电影真正的大众意义而言能否出圈尚未可知。

(注:星河,著名科幻作家,著有长篇科幻《残缺的磁痕》20余部、中短篇科幻《聚铁铸错》等数百篇,科幻作品集《时空死结》等20余部。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宋庆龄奖、冰心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银河奖等诸多奖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