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时光插班生好看吗电影

2022-03-09 17:35 作者:投资潮 围观:

6月9日,小成本IP电影《李雷和韩梅梅》上映,主人公来自上世纪90年代的初中英语教科书,听名字就情怀满满,上映三天票房三千万,却在豆瓣只拿到了4.2的评分。因此出品方发怒了,新锐女导演杨永春在微博上发文喊话豆瓣CEO阿北,要求给个说法,下图是杨永春微博原文。

《李雷和韩梅梅》豆瓣3分,难道是因为豆瓣网友没有青春?

除了讨说法,还怒怼影评人——“来拿个方案吧,这片名给你了,你怎么拍?骂都能耐着呢,你来写一个剧本晒出来!大家围观,豆瓣给你五分以上,我给你找钱投!在线等!”虽然这位名为“taoxinxu释凡”的影评人风评并不好,但是直接说出“你行你上”这样的话,显然导演的双商并不在线。

杨永春微博对于豆瓣的“控诉”主要基于几个点:

1.该片获得了广大师生、许多著名专家学者及影评人的高度认同和中肯评价,央视和团中央热情推荐。

2.上映三天,在国外大片夹缝里仍然拿到三千万票房,是同期国产片的突出代表,为国产电影的发展而奋斗着。

3.这样的好电影在豆瓣上只有4.2评分,置顶评论均是差评,并伴有谩骂式攻击。

4.其他平台的评分还不错,豆瓣评分低那一定是豆瓣有问题。

5.观众五星评分被豆瓣封禁,好评的心声无法登上豆瓣。

6.水军找上门,要为《李雷》刷分,兜售豆瓣账号。

以上种种,杨永春判定豆瓣是恶意给差评,然后“绑票”、“敲诈”。

《李雷和韩梅梅》是杨永春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从拍摄到宣传都非常用心,上映以来,每天都在微博上宣传,并且认真地回复留言,但是评分一直在降,杨导当然坐不住了,遂开始卖苦情套路——“他那么努力ㅠㅠㅠ”。

《李雷和韩梅梅》豆瓣3分,难道是因为豆瓣网友没有青春?

到目前为止,《李雷和韩梅梅》的豆瓣评分已经掉到了三星半,3.0。电影上映之后,观众褒贬不一,好评和差评实属正常现象。《李雷和韩梅梅》热评榜上的评价大多是吐槽剧本,表达不满,一般电影的差评基本都是这样的画风,并没有杨导演控诉的“谩骂式攻击”。

《李雷和韩梅梅》豆瓣3分,难道是因为豆瓣网友没有青春?

而“五星评分被豆瓣封禁”的说法,经过笔者亲测,显然也是不成立的。打了五星力荐,并且留下评论“非常好的片子!”在最新短评中顺利显示出来。

《李雷和韩梅梅》豆瓣3分,难道是因为豆瓣网友没有青春?

关于和其他平台评分比较的问题,显然初出茅庐的杨永春并不了解电影市场,她的微博截图显示,在豆瓣4.2分的同时,微博电影评分8.3,淘票票评分7.5,猫眼电影评分7.2。网络购票平台是面向大众民意的,对立于精英式评判体系,通常购票平台的评分都会高于豆瓣、时光网。而豆瓣这样的平台起步较早,聚集了大量的资深影迷和专业影评人,阅片量有一定的积累,不管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都有相对来说较为丰富的经验和认识,对于作品评分的考量方向更加全面,对于作品的评价也相对来说更加准确。因此购票平台和豆瓣二者没必要追求“相等”。每个平台的评分机制不同,我们只能在单个平台上与同期或同类作品相比较,跨平台对比没有太大意义。猫眼7.2分,豆瓣也要达到7.2,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况且在猫眼电影上,7.2分本来也算不上太好的成绩。

此前,豆瓣电影一直是广大资深影迷的阵地,算得上是国内公信力较高的平台,豆瓣被严厉质疑是在去年的《长城》和《摆渡人》上映之后,《人民日报》也发文抨击恶意刷差评的现象,称恶意刷差评伤害了电影产业。《长城》在豆瓣评分很低,但是在国外上映之后,烂番茄新鲜度也基本和豆瓣评分持平。相对来说,豆瓣还是较为公正的,如果有刷差评现象,那么刷好评也一样存在,同理也应当给评分高的电影予以否定。关于《李雷和韩梅梅》叫板,豆瓣回应说有完整的反水军机制,所有非正常的评分都会被排除在外,不计入总评分。

微博电影视频自媒体“TNABO北美票房吧”给出了一份数据(下图),显示了去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过亿的85部影片在豆瓣上的平均分是6.4,猫眼平均分8.3,像《李雷和韩梅梅》这样豆瓣4.2分,猫眼7.2分的水平,按照去年的基准基本可以排到75名之后,相当于垫底,因此豆瓣并没有恶意黑《李雷和韩梅梅》。豆瓣评分不是一个人打出来的,不可能符合所有人的预期,导演不从自身和作品找原因,而仅仅是质疑评分网站,此举也引起广大网民的不满——“如果是刻意黑,那么同期还有许多热度非常高的影片,为什么专挑《李雷与韩梅梅》?”

《李雷和韩梅梅》豆瓣3分,难道是因为豆瓣网友没有青春?

近几年从《老男孩》、《那些年》、《致青春》开始,青春片一度掀起了热潮。由于80后这个群体,从青春期到现在,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导致他们的消费、情感、观念等等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因此这类人群与90后、00后不同,在怀旧方面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这也是为什么除了大牌堆砌、装X到底的《小时代》系列这样的PPT类型片之外,其他的青春片几乎都是为80后量身定制,他们成为了青春怀旧电影消费的主力军。

回顾这些年豆瓣网友给青春片的评分:

2010年的《老男孩》8.5分;

2011年的《那些年》8.1分;

2013年的《致青春》6.6分;

2014年的《同桌的你》5.9分,《匆匆那年》5.3分;

2015年《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4.9分,《左耳》5.4分;

2016年《谁的青春不迷茫》6.4分,《夏有乔木雅望天堂》4.7分,《致青春2》4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5.3分;

另类的PPT类型片《小时代》系列4~5分。

整体趋势是在下降的。演员咖位对于票房有很大影响,但是对于评分的作用并不算大。除了影片本身的质量之外,整体评分越来越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青春片堆砌,审美疲劳所致。

过去的这些国产青春片,拍过焦虑,拍过反叛,拍过爱情,拍过和长辈之间的代际战争。好坏分明,主人公的性格最终被那个时代的大环境覆盖,时代强加给了人们各种各样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他们变成了各种各样与原来不同的人。

如果说那些影片还算有一些想象空间,那么《李雷和韩梅梅》又有什么样的价值?每一次都回忆着一样的青春,当90后也被判定为“中年人”的时候,90后回忆青春与80后的青春片有什么关系?《李雷和韩梅梅》这样一部青春片,在市场中处于什么位置?

商业电影应该贩卖的是黄金故事,没有那么好的故事,就用大流量的青春偶像来拯救自己,靠白描、流水账般地记录发生的一切,显然是没有任何竞争力的。

80后的课本,到90后上学的时候,已经不再是李雷和韩梅梅了。90后学英语的那几年,李雷和韩梅梅已经毕业了,大火的应该是戴眼镜的李明、金发小姑娘Jenny和绿色大龙Danny,到00后,李明、Jenny和Danny也跟着一起毕业了。剧情无看点,情怀也只能卖给80后,而目前对于《异形》、《神奇女侠》、《木乃伊》等等这类商业大片更加感兴趣的90后、00后群体,显然《李雷和韩梅梅》里并没有他们的情怀。

《李雷和韩梅梅》豆瓣3分,难道是因为豆瓣网友没有青春?

拍电影是很难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烂片也绝对不是制作里面最烂的电影,观众从来不吝于将口碑和评分奉献给优秀的作品,没有人会刻意刁难一位导演,非难一部作品。但是平铺直叙、缺乏想象力、同质化的青春片,缺乏可以宣扬价值观,没有亚文化的传达,只是简简单单渲染一部小清新式的美好,导演和制片方对于电影市场的认识太过美好了,也同样低估了观众的需求。

IP劲不足,没有流量花生加持,如果说这样缺乏双商的指责是为了这部不可圈点的青春片炒一把热度,那显然导演和出品方的路子并没有走对。有人说去年冯小刚和王思聪骂战是为《我不是潘金莲》炒作,但是《我不是潘金莲》就制作团队、导演、演员阵容来讲,并不需要那样的炒作,连续几个月炒到影评人和影迷都厌烦的程度, 冯小刚无非是要争万达的排片,并且作品本身也极具话题性,《李雷和韩梅梅》的炒作没有那样的底气。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出现了一部名为《回不去的李雷和韩梅梅》的网大,又名《时光插班生》,我们不去计算VIP实际有效点播率和收入,不谈剧情。单单讲这部作品的题材,亮点在于通过录音机倒带而实现的“穿越”。并不是要拿网大与院线电影比较,也不是要赞美穿越题材,只是想要说明,虚拟人物IP相对于其他已有深厚根基的小说、游戏IP改编,有更大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去年有一部流量剧叫做《翻译官》,里面也轻松地植入了李雷和韩梅梅,并且受到了观众和网友的好评,李雷和韩梅梅的IP并不是没有价值,关键在于炮制作品的人如何将这一IP变成人们的思念。经过了,还要有对那些经历的思念,才是一部成功的青春电影。

关于电影市场格局、国产片与外国片的票房、电影资本泡沫等问题,我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探讨。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要分析国内商业电影市场是否贫瘠到要靠网大级别的作品来填补,不是吐槽国产电影表现出的尴尬,不是要预测投资人应该投什么样的片子,不是谩骂《李雷和韩梅梅》导演事件有多么令人咂舌,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反思国产电影,思考对于好电影的评价标准和认识。大多数人认为,豆瓣用户偏“文艺”,不屑于商业电影,但实际情况是,阅片量充足之后,才能对于不同的电影类型有更深刻的解读,不同的观点对于电影产业是有益的。确实购票平台才是能直接反映影片是否适合市场口味的镜子,但是制作方、导演、电影人在看到市场需求的同时,更加需要看到认真的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