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回族电影好看吗

2022-03-05 19:19 作者:终南影话 围观: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通过各自的精神与智慧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艺术,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性格与特色,不同的民族文化又相互交融、互相影响,成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大文化中的重要板块。回族是我国第二大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宁夏、甘肃、河南、山东、新疆等地,其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分布较为集中,由此地域特色与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充分融合,形成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现象。

《清水里的刀子》| 老人、老牛与民族文化

石舒清从宁夏走出,其文学作品基本聚焦于回族,尤其是宁夏西海固的回族民族群体内部,破除对民族、宗教的奇观化展现,展现少数民族群体中的普通个体的日常生活。《清水里的刀子》是石舒清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其丰富的含义与成熟的笔触,一经发表便荣获鲁迅文学奖,成为宁夏当代中短篇小说的里程碑式作品。

《清水里的刀子》| 老人、老牛与民族文化

2015年青年导演王学博将其作为自己的处女作改编后搬上荧幕,在对小说做出近乎还原式呈现的同时,加入自己的风格,以镜头展现回族独特的生死观,讲述了回族老汉马子善在经历妻子归真后,儿子坚持宰掉家中唯一一头老牛以搭救亡人,妻子“四十”的三天前老牛便不吃不喝意图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清清洁洁地归去,从而引发老人对生与死的思考的故事。

《清水里的刀子》| 老人、老牛与民族文化

一、 牛与老人

小说开头写道:“和自己在同一面炕上滚了几十年的女人终于赶在主麻前头埋掉了。坟院里只不过添了一个新的坟包而已。这样一种朴素的结局,细想起来,真是惊心动魄。”电影同样以一场穆斯林的葬礼开端,黑、白、黄的主色调下,头戴白帽的人们赶往头顶新月的房子里,一系列井然有序的仪式过后,妻子很快下葬,变成广袤无垠天地间渺小的坟包,这样一场独特的仪式与死亡基调使电影自始便充斥着浓重的黑色韵味,死亡与如何面对死亡成为电影躲不开的结。

《清水里的刀子》| 老人、老牛与民族文化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牛”都是文本中不可或缺的主人公,对于老人而言,家中这头牛从青年、壮年直至老年都陪伴着自己,不仅是耕地锄地的主要劳动力,是贫困的家中的最大财富,而且多年的陪伴老牛早已不是自然界中随处可见的普通生物,而被披上家人的外衣,与马子善老人有着“手足“之情,也正是半生的陪伴,在面对儿子要宰牛搭救亡人时,不舍之情溢于言表。除此之外,马子善老人与老牛就像福贵与牛一般,有着命运与共的心心相惜之情。

《清水里的刀子》| 老人、老牛与民族文化

同样的衰老,同样面对死亡,老牛不再是一届牲畜,而是马子善老人的隐喻与对照,这样的对照性首先体现在牛与人的窥视中。自从老牛走上”搭救亡人“的命运道路,老人便开始了对老牛的关注与审视,老人始终站在远处观察四十天以来老牛的变化,期间导演大量使用隔窗拍摄的手法,在窗户的阻隔之下,老人与老牛在身体上形成距离感,这种带有距离感的审视让老人在以“将死之躯”的眼光看待老牛时,产生对即将到来的可知与不可知的死亡的恐惧与思考,而老牛即将要面对的也是老人终会面对的,从窥视中产生人与动物命运与共的对照感。

《清水里的刀子》| 老人、老牛与民族文化

二、 牛与羊群

导演对极简化的追求其一体现在色调的简洁,其二是人物与故事简单,原著小说的短篇篇幅,限制了作品在讲述单一线索的同时无法塑造多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但出于叙事需要却又不得不出现多个人物并对事件表达态度与看法。电影的改编是忠于原著的,老人马子善作为绝对主角成为电影主体,同时进行电影式极简化改编,以声音代替人物,弱化次要人物的形象特点,从而突出马子善。对人物极简化的处理的同时,电影以其视听语言将镜头对准牛、鸡与羊群,从动物视角反观主体,构成诗一般的审美效果。

《清水里的刀子》| 老人、老牛与民族文化

羊群作为重要意象两次出现在电影当中,电影开始,大全景之下,广袤的山峦笼罩下,穆斯林女人在地上割草,随着割草动作的暂停,镜头对准山坡上吃草的羊群,特写镜头下羊群欢脱地一边移动一边吃草,流露出旺盛的生命力。镜头再转,同一天空下的不远处,正在举行庄严的穆斯林的葬礼仪式,生与死在天地间同时进行着。

《清水里的刀子》| 老人、老牛与民族文化

当羊群再次出现,是老牛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不吃不喝的洁净仪式,而马子善老师也在凝视中逐渐领悟死亡的真谛,马子善老人带着老牛穿过重重山峦走到草木旺盛处,大远景的长镜头下,老牛独自在草地上缓缓行走,反打同一草坪上,羊群在年轻人的带领下觅食,羊群为了生命的继续而移动着进食,羊群成群结队在山峦间白茫茫一片,长镜头中无论是奔驰的羊群还是手脚利索的牧羊人,那种跳动的、积极的、旺盛的生命力与天地间孤独的老牛形成强烈对比。当影片触及到死亡叙事时,羊群就会出现,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生命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循环往复。

《清水里的刀子》| 老人、老牛与民族文化

三、 牛与民族文化

民族作为历史长河的发展中不断形成的一个有着共同语言、共同文化与共同信仰的共同体,历史。民俗与传说是民族与地方的文化素养与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其背景隐含的是不同民族的文化感官。《清水里的刀子》从老牛与老人的故事中体现的便是回族面对生死的态度与体验,而牛作为重要意象突破了单一的自然界中的动物属性,在宗教的影响与澄净后凸显出其神性的一面,虽为动物却有强于人类的灵性。

《清水里的刀子》| 老人、老牛与民族文化

面对死亡生命体应该是充满恐惧的,对于马子善老人而言,其对生死的思考与恐惧来源于“未知”,当老牛临“四十”时开始不吃不喝以洁净自己时,他想起了关于牛的传说,即牛在被宰前几天水里能照到刀子,而对此他表示“知道这件事又害怕又高兴”,害怕在于“不如牛”,对于自己终会到来的死亡“眼前黑黑的啥也不知道”,而高兴则是陪伴自己一生的老牛终将走上正确的道路,即在安拉的指引下搭救亡人。

《清水里的刀子》| 老人、老牛与民族文化

牛在这里不仅是农耕文明的代表,在回族文化中,牛作为大牲是高贵生命的存在,得以看到清水里的刀子,安然面对死亡,充斥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记忆。比起对民族文化的猎奇式表达,电影重在表现普通西海固回族家庭的日常,将民族传说日常化表达,将宏大的生死问题放置在老人与老牛身上,并通过老牛面对生死的平静态度引发人们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