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色戒》女主原型:为了国家牺牲了青春和爱情,有遗憾却不曾后悔

2023-12-15 15:51 作者:岑岑 围观:

有书君说

她是《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的原型,真实经历却与文学作品中相差甚远。

她中日混血,容貌倾城,19岁加入中统,没多久就成长为谍报奇才,被委以重任,却在22岁那年,血染锦衣,香消玉殒。

她的一生,虽常在声色场所多番辗转、言笑晏晏,却也真真正正的爱过、付出过、战斗过,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诗篇。

她就是中统女特工郑苹如。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她的谍海情愁。

在上海重庆南路的万宜坊88号,坐落着一幢三层小楼房。

窄窄的木楼梯旋转而上,绛红色的油漆稍有些脱落,乳白色的石灰墙,星星点点的突起上挂满了尘土。

任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个普通的弄房,却是电影《色戒》原型中统女特务郑苹如的居所。

前些年《色戒》热映,我们对剧情早就耳熟能详。

电影讲述的是1939—1942年,一群爱国青年为了暗杀汪精卫手下的特务头目易先生,派年轻美貌的女学生王佳芝假扮香港贵妇,借机色诱暗杀的故事。

这个计划在两年后的上海得以实施,可是佳芝却在生死关头因暧昧的情愫动了恻隐之心,放走了汉奸,暗杀计划失败,王佳芝和同学们惨遭杀害。

很多人觉得电影中的易先生属实无情。

却不知道,现实与电影大相径庭,且现实比电影更加残忍。

《色戒》就是郑苹如刺丁默邨案的投影,抗战期间国民党刺杀汉奸之事虽时有发生,但以一弱女子血肉之躯对抗恶魔的,却只此一桩。

郑苹如的惊世之举,也让我们得以揭开她短暂而热烈的一生。

谍影重重

1937年,发行量最大的《良友》画报第130期的封面上,刊登了一妙龄女子的照片,备受人们关注。

照片上,女子明眸皓齿,风姿绰约,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正是彼时年仅19岁的郑苹如。

从她姣好的容貌,优雅的气质中我们不难猜出,郑苹如家境殷实,事实也确实如此,他的父亲郑英伯是国民党元老,月工资800银元,在当时是不折不扣的富户人家。

而母亲木村花子,是日本的名门之秀,郑苹如完美地继承了母亲的美貌,又因有着中日两国的血统,出落得愈发标志。

很快,明艳动人、开朗活泼的郑苹如就在上海小有名气。

汪伪政府的媒体巨头金雄白曾形容说:

“万宜坊“活跃如邹韬奋,美艳如郑苹如,都是最受注意的人物。”

可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位年轻貌美,出身富贵的娇小姐,在19岁那年,就已经加入了中统,成为了抗日的中坚力量。

父亲的人脉,母亲的关系,自己一口流利的日语,为郑苹如打入日伪组织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她游刃有余地周旋于日方高级官佐之间。

19岁,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却成长为了一名训练有素的中统特工,不知这个本不知愁的少女,独自承受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痛苦。

刺杀行动

1939年,中统上海潜伏特工部接到一则密令:暗杀丁默邨。

丁默邨是什么人?

说他是魔鬼一点也不为过。

别看他身材瘦削,戴着一副眼镜,看着好像斯文有礼的样子,却是汪伪政府里的超级特务。

他组建的76号特工总部在1939年至1943年不足四年时间内,制造了三千多起血案,人称"丁屠夫"。

作为上海日本特工部的领头人,丁默邨生性多疑,不是日本人的邀约,他不赴,不是亲信的请求,他不见。

他行事缜密,从无纰漏,谨慎到令人发指,永远背靠墙壁,睡觉只睡在浴缸里。

而他的弱点也非常明显,好色。

郑苹如的美貌,拥有的特工素质,以及她和丁默邨之间师生的渊源,让郑苹如成为刺杀丁默邨的最佳人选。

天生赤子,热血难凉。

对于这个凶多吉少的艰难任务,21岁的郑苹如毅然决然地一口应下。

一个是正值芳华的少女,一个是居心叵测的色魔,郑苹如与丁默邨的接触非常顺利,短短几个月,两个人就约会50多次。

时机越来越成熟,1939年的圣诞前夕,郑苹如接到了期待已久的暗杀指令,她需要让丁默邨没有防备地到达指定暗杀地点:静安寺路上的西比利亚皮货店。

12月21日,机会悄然来临,丁默邨在一位朋友家吃午饭时,临时打电话邀请郑苹如,机敏的郑苹如马上意识到,因是对方主动邀约,必不会对她起疑。

于是酒足饭饱之后,郑苹如谎称与丁默邨顺路,一起同行,就在车子行至静安寺的时候,郑苹如恰到好处地叫停,撒起娇来,对丁默邨说想买一件皮大衣做礼物,请他一起帮忙挑选。

不知是计的丁默邨在郑苹如的温柔攻势下,打消了自己的疑虑,陪她走进了早就有人埋伏在周围的皮货铺。

许是郑苹如有些紧张,又或是久干特工的丁默邨异常警觉,他很快便发现橱窗外有两名彪形大汉挟一纸包逡巡不去,形迹可疑。

发觉不妙后,丁默邨本能地从另一处店门狂奔而出,冲上自己那辆早已候在街边的福特轿车逃命。

待行刺者举枪射击时,为时已晚,子弹只打中了车身,暗杀失败。

老奸巨猾的丁默邨在看到两个彪形大汉的时候就已经明白,郑苹如定是重庆方面特工,他未有丝毫流露,按兵不动,让郑苹如以为自己的身份尚未暴露。

还很稚嫩的郑苹如果然中计,假意打电话慰问,丁默邨顺势与她约好三天后的幽会,那时还在庆幸敌人未发觉的郑苹如没想到,自己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为了不让目标再次逃离,郑苹如在腰间藏了一把勃朗宁手枪,那是她最后的希望。

但没想到,对方布下天罗地网,刚一到达约会地点的郑苹如还没见到丁默邨,就被他的亲信林之江逮捕,关进了无限恐怖的76号。

香消玉殒

不知道严刑拷打之下,郑苹如靠着什么在支撑,我们只知道,关于组织,她未曾吐露一个字,咬定是为情所困而雇凶杀人。

我想,在那些刑具之下,恍惚之间,郑苹如的面前一定出现过自己的爱人王汉勋那英俊的脸,还有他们曾经书写的对彼此的爱恋。

她曾唤他“最最亲爱的汉勋”,落款是“你的苹如”,而他回应“给我最最亲爱的人,苹如”。

这些温暖的回忆,支撑郑苹如在地狱般的黑暗魔窟熬过一天又一天。

眼看从郑苹如的嘴巴里撬不出什么秘密,日伪开始向她的父亲郑英伯下手,以让他出任伪职作为交换条件保释他的女儿。

郑英伯太知道如果答应意味着什么,答应就意味着自己将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意味着郑家满门清誉受损,最重要的是,即使答应也并不一定能换回女儿的命。

最后关头,郑英伯理智地拒绝了,在他对敌人说出“不”的时刻,他知道,自己的女儿,没了。

1940年2月,受尽了凌辱与折磨的郑苹如被秘密带到沪西中山路旁的一片荒地,三声枪响过后,血染锦衣,香消玉殒,仅仅22岁。

对于郑苹如的结局,有迹象显示似乎丁默邨并未决意将其置之死地,他对郑苹如仍余情未断,颇有怜香惜玉之心。

推动郑苹如走向死亡的,是汉奸们的妻子,《审讯汪伪汉奸笔录》中记载,郑苹如之弟曾说:

“丁逆之妻、李士群之妻、吴四宝之妻均主张将我姐处死,(我姐)遂被杀害。”

但这对于郑苹如来说,没有什么不同,当得知任务是刺杀魔鬼的那一刻,她就知道自己凶多吉少。

国家大义面前,她从不让个人情感影响决断,不管是出卖色相诱敌深入,还是一身孤勇单枪赴会,她所做这一切都是为着这个在风雨中艰难前行的国家。

父亲郑英伯对女儿的要求从来就很明确:

“只要涉及为国家做的事情,什么都可以牺牲,父亲并不多过问。”

1941年,听闻爱女的死讯,父亲郑英伯一恸成疾,抱恨而终。

1944年1月19日,郑苹如的弟弟郑海澄在保卫重庆的空战中壮烈牺牲。

郑氏一家,满门忠烈。

而她的挚爱王汉勋一年之后才知道郑苹如已经牺牲,悲痛欲绝的他说:“我宁可她移情别恋,也希望她能够活着……”

1944年8月7日,王汉勋在衡山执行军事任务时牺牲。

爱着她的人,都随她去了。

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回溯时光中的故事,不免感叹唏嘘。

时至今日,对着照片,我们依稀能看到里面走出了一个明媚的少女,眼含秋波,桃腮生春,着一身婉约旗袍,一个对视,绽出一个明朗的笑。

一代传奇,比死在沙场上还壮烈。

在过往的景片和血污之间,远为繁复沉重的现实仍在蔓延,文字之外,历史并未终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