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让《四郎探母》更完美

2023-12-15 05:29 作者:岑岑 围观:

作者:舒光

京剧《四郎探母》是一部名剧,《坐宫》的九折贡献了很多著名的段落——全剧因为咏叹调而更受欢迎,用咏叹调来传播全剧。就连我这个从小听豫剧长大,偶尔听京剧的人,也为《坐宫》的唱段而疯狂。

最近看了第七届中国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四郎访母》的演出。剧情跌宕起伏,唱腔或激烈或委婉,京胡跳跃流畅。回家躺了一会儿,还是很长时间坐立不安,昏昏欲睡。感觉虽然是代代相传的经典,但还是有改进的地方空。

这部剧的长度大约是180分钟。观众要按住,年轻人要有耐心,老年人要有耐心。《四郎探母》既然属于戏剧,就必然遵循戏剧“无冲突则无戏”的一般规律,结构安排要根据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高潮、解决大致布局,细节适当,不要散漫。

另一方面,探索母亲的情节和情感并不深刻。既然叫“四郎探母”,重点应该是探母九折,也应该是最出彩的部分。但四郎急忙去见他的六哥,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然后腾跃回辽。俗话说,人世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久别重逢的亲人,更何况一个半夜奔波,一个措手不及;一个是我非常想念胡地,另一个是我不知道我是生是死。尤其是一场激战后,死了几个儿子,一个儿子失联。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人生走到黑暗时刻后,老人突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看到自己心爱的儿子,各种复杂的情绪顿时涌上心头。十五年前,你逃到了哪里,在你的资助下生活如何,来的时候旅途是否顺利...一连串的问题滚到了你的嘴边,都是人之常情。即使是阳门女将、女中豪杰,也历经沧桑,真情终将流露。然而在这部剧中,这些都缺乏应有的表现。

此外,坐在宫中的十倍延伸,常常让母亲偷偷哭泣,这也为母子相遇生成做了铺垫。可惜剧中没有完整的表演,让观众为打孔空感到惋惜。相比之下,《坐宫》成了全剧最出彩的部分,唱段也是最受欢迎的。这样心理描写,气氛渲染,歌词研究,情节设计都不够。

我们一直强调振兴京剧,拉近和年轻人的距离,让他们爱上京剧。但剧场里老年人比年轻人多,京剧和手机争夺年轻人的注意力,似乎就是效果好坏的佐证。有人认为传统戏曲难以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是节奏慢。不是说快就好,而是说快不合适。就这部剧而言,九折通关既不能推进剧情,也不能吸引人的剧情和唱段,消耗观众的耐心,但实际作用不大。以拙见,可以借鉴影视拍摄中的蒙太奇手法,与金箭齐飞,与宗保巡营相连。回到营地,一个场景完全可以删掉。萧太后愤怒的歌词加一句是描写,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一般的用力不容易突出重点。全剧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环节,从思念母亲偷箭,到出关被俘,从见到母亲和妻子,到回营被判斩首,都一丝不苟,孜孜不倦,看似口若悬河,实则迷失。该剧可以从四郎和访母开始,以四郎为中心;以铁镜公主和母亲为辅,重点渲染来访的母亲;辅以坐宫、量刑、求情等情节。京剧虽然是中国传统戏曲,但唱、念、演都很重要。毕竟也是讲故事——讲故事必须遵循讲故事的规律,讲故事的节奏。

大道至简,有些角色可以删除。没有人否认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角色是为全剧服务的。戏剧大致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而这个正剧无疑就是戏剧。我不拒绝插入喜剧元素,但这些元素或角色必须起到调节节奏、推动剧情的作用。剧中两个大叔的出现有些莫名其妙——突然出现在剧中让人莫名其妙;最后一场的插科打诨与全剧风格大相径庭。作者甚至认为,宗保这个人物和场景也可以删掉。

提出以上意见,未免有些放肆和批判,只是为了让这部《四郎访母》更加完美。(曙光)

来源: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