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小说涉过愤怒的海,涉过愤怒的海原著

2023-12-15 02:22 作者:岑岑 围观:

曹保平+周迅+黄渤,这三个人名,让电影《涉过愤怒的海》自带号召力,宣传期的“大尺度”、“复仇”等标签,更让电影看点不断叠加。

正式上映后,迅速领跑同档期的票房,同样证明了观众的热情,而对这部电影的口碑反馈,则属于普遍认可,11万余观众打出豆瓣7.7的好分数。

但评价两极分化的情况,同样存在,喜欢的观众觉得《涉过愤怒的海》是近几年国产电影最佳,被作品震撼;不喜的观众则认为它是文艺版的青春无病呻吟。

不同观众有不同的看法,也可能对电影产生不同的感悟。

对七话来说,《涉过愤怒的海》存在瑕疵。

它不是一部会让观众觉得酣畅淋漓的作品,略显散慢的叙事节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绪代入,前期老金的“复仇”线,经常让人忍不住看手表的冲动。

然,当得到答案后再细品前情,又似乎有点能理解导演的意图,它不是一部把复仇“爽”感渲染到极致再进行反转,以呈现超强视听张力的电影作品。

而是会在前半程的“复仇”过程中不断给观众埋下“不合理”的种子,情绪不断累积堵在那里,直到最终揭晓答案,去承受绵密地刺痛。

也许过程不够有力,后劲却很强。

讨论电影里的这份“刺痛”,需要聊聊电影的三层叙事,下文会涉及到电影剧情部分剧透,尚未观影的朋友请谨慎选择。

第一层,陌生的父母

渔民老金(黄渤饰)的独生女小娜(周依然)在日本遇害,行凶者疑似小娜的男友李苗苗,看到女儿的惨状后,多年来支撑父亲拼命赚钱的天,塌了。

绝望的老父亲,想亲手为女儿复仇。

另一边,富二代李苗苗( 张宥浩饰)在日方正式通缉之前回国,鉴于两边需要进行程序交接,暂时拿不到卷宗的中方警员亦无法对李苗苗采取什么行动。

这是老金亲手复仇的最佳时机,也同样是李苗苗母亲景岚(周迅饰)将儿子护送到海外的最佳时机,愤怒的孤狼与护崽的母狼开始博弈。

这段剧情,已经在铺垫两个年轻人性格的形成基石。

女儿的死对老金刺激很大,但从听到女儿遇害消息的那一刻,他的表现就让周围的人包括观众觉得奇怪,似乎痛到麻木疯狂,似乎,又有不寻常的感觉。

比如,前妻见到女儿遗体悲痛昏厥,老金见到女儿的遗体却忍不住呕吐,再比如,除了凶手外,他对女儿遗物、在日本的生活,没有丝毫探知的欲望。

陪行的警察忍不住质问:你真的爱女儿吗?但七话觉得,与不爱相比,老金的反应,用“陌生”形容更为贴切。

失去女儿的痛是真,一个为女儿未来在拼搏的父亲,内心的痛不可能造假;而见到女儿遗体的微妙反应也是真,因为他对亲眼看到的女儿太陌生了。

同样陌生的,还有加害者父亲。

面对儿子李苗苗疑似是杀人犯的事实,他的父亲李烈(祖峰饰)表现地相当坦然,没有对受害者家属的愧疚,亦没有一丝想要赢得对方原谅的行为。

只有冷漠地回应:我们父子很久没联系了。

外表看起来漂亮精致的母亲景岚,第一次与老金交手,便打起了攻心战,试图以“父母的心”让对方心软,只为对方放弃亲手复仇,将儿子交给警方制裁。

是真的会将李苗苗交给警方吗?

把镜头拉到景岚母子团聚,没的指责,没有痛骂,甚至没有询问儿子为何要做这么残忍的事,只有利用人力财力打通关系,护送儿子出国。

失去孩子的父亲发现自己并不了解女儿,在自责与愤怒中冲进复仇情绪。发现孩子可能杀人的母亲,则第一时间包庇维护,把对方当“柔弱孩子”纵容。

很讽刺,很让人气愤,却又是普遍的现实。

每一个残暴的“孩子”背后,总有一对更加冷漠的家长,他们纵容出一个怪物,却由无辜者在为其买单,然后他们再将伤害扣在无辜者家人身上。

第二层,疯狂的孩子

与老金复仇线并行的是小娜与李苗苗的“爱情故事”,这一段是被不少观众质疑“无病呻吟”,有点扭曲的青春爱情线。

看起来如小白兔的小娜,被表面温柔善良其实性格变态残酷的李苗苗吸引,两人的爱情上一秒天堂,下一秒地狱,总是情欲与血腥并存。

这样所谓的“爱情”,无论现实还是影视剧,都只可能有一个残酷的结局,小娜的悲剧,似乎在她遇到李苗苗的那一刻,便已经注定了。

恶狼与小白兔,被碾压的,永远是兔子。

一开始,观众会不理解小娜的选择,这样性格偏激的男生,为什么要接近?为什么要沉迷于他扭曲的爱?为什么又要为一个“疯子”不断伤害自己?

小娜,为什么,不好好爱自己?不选择一段健康的情感?

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李苗苗吸引小娜的,其实并不是他最初伪装的“温柔”,而是骨子里的疯狂,是会因为小娜和别人在一起疯狂报复的那个偏激情感。

李苗苗的“疯”,是不断残害弱者。

给这个角色盖一个“恶童”的标签并不为过,面对无力反抗他的人时,他总是带着残忍地欲望,以让他人恐惧、痛苦而感到快意。

比如失去自控能力的老人、幼小的妹妹、懦弱宅男的宠物、爱自己的小娜以及知道父母能搞定的下属们,他总是肆意蹂躏,知道母亲永远会替自己兜底。

小娜的疯,则是不断伤害自己。

她喜欢被偏执爱着的感觉,喜欢被当做他人生命里唯一的感觉,这种他人看来窒息病态的关系,反而会让她不断付出去抓住,无法自拔。

或者说,她一直不懂如何爱自己,什么是爱,甚至,自己所存在的意义。

第三层,沉痛的真相

为什么,小娜会喜欢沦陷在这种病态的关系?她又为什么,不懂得如何爱自己?

绝望的复仇之后,真相其实更加残酷。

孤独的童年,无言的父亲,一个人的黑夜,封闭柜子营造的“安全岛”,处处都是一个无助的小女孩被漠视、被遗忘的碎片,她的阳光,在封闭的柜子里。

父亲的爱,也许藏在了心里,放在了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打渔的拼搏中,可父爱的体现,是一次次让女儿的窒息中被遗忘,在恐惧中被忽视。

四面环海的岛屿,没有玩伴与社交的生活环境,更把这些中式父亲教育中的问题无限制放大,曾经孤独寻找父母的小女孩,逐渐失去了爱与被爱的能力。

被父亲用冰毛巾降温险些窒息,却不知道要求救的女儿。

想和父亲交流,却只会站在床边傻傻等待的女儿。

在柜子里画满太阳却不知道开口说害怕的女儿。

最终,成为那个在病态爱情中死亡的女儿。

整个影片中,最让人心疼的便是小娜的死亡方式。

在绝望恐惧中,她如幼时般躲进了柜子,不断画着太阳。

很多观众说这是一场悲惨的自杀,但七话觉得,小娜应该是不知道插在自己身上的十七刀会夺走她的生命的,或者说,她没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在流逝。

她不知道,要呼痛,要呼救。

她不知道,怎么救自己,如何救自己,又为什么救自己。

正如现实中很多犯罪份子喜欢把恶魔之手伸向成长幼年经历痛苦的受害者一样,后者对爱的渴望与对健康情感关系的不知,成了他们肆无忌惮伤害的筹码。

老金想手刃杀害自己女儿的凶手复仇,最终发现,自己是最早下刀的刽子手,这是整个电影最沉重的真相,也是故事最刺痛的主题。

家庭教育,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未来太重要,不能被忽视,然,在传统的教育中,它恰恰是被忽视最多的,痛与伤,在被忽视的柜子里不断延续。

当然,这个主题,也是电影受到争议的一个关键点,有部分网友觉得电影刻画地太偏颇了,只看到了孩子的伤,却丝毫不讲父母的难,把父母的爱完全否定了。

电影里的父母,更多是在爱他们父母的身份,以不断强调爱儿女为名彰显自己的伟大,并不是真正的爱子女,甚至接受不了子女真实的样子。

但电影里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困难与付出,他们所受到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同样被忽略了,父母的虚伪和与父爱母爱的表演,似乎成了主题。

若把时光倒退回老金的未成年时代,会有观众觉得,他可能也是另一个小娜,只是沉默的父亲选择了内耗自己与家人,沉默的女儿选择了疯狂伤害自己。

不可否认,除了极端类型外,大多数中国父母教育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包含着他们纯粹的爱,正如徐志胜所说“原生家庭已经是他们能给你的全部了”。

一味地批判父母爱得“虚伪”,要求他们天然会正确的爱,也是种不公。

但有时候,批判不代表完全否定,在这方面,七话觉得,电影选择极致化的案例去批判普遍存在的现象,没什么大问题,因为它想要批判的,并不是一个老金,亦不是某一个人。

而是在批判一种不断迭代却有很多人始终意识不到的现象。

电影里所有的批判与刺痛,目的都只有一个,在通过极致的故事让大众重视一个应该被重视的问题,让小娜的悲剧不再重演,同样,也让老金的痛不再重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