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2021年医药行业投资策略,医药行业投资机会

2023-12-11 12:21 作者:岑岑 围观:

(报告出品方/作者:湘财证券,许雯)

1、看清周期位置:当前医药产业发展处于什么位置?

从十年维度去复盘全市场涨幅位列 TOP15 的公司,所属行业比例最高的便是医药生物行业,会得出医药行业是黄金投资赛道。无容置疑,长期维度医药行业体现出了时间玫瑰的行业魅力。但着眼于当前,从三到五年维度去复盘 位列 TOP15 的公司,又会发现公司的所属二级行业差异性巨大。医药行业看似黄金赛道,但在不同的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及产业运行趋势下,众多二级行业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投资逻辑。因此,把握行业底层运行逻辑,找准产业运行 所处位置,是医药生物投资取得优秀业绩的核心利器。医药生物行业在经过了 疫情高光时刻,2022 年后疫情下如何把握医药生物投资主线,我们认为需站 在产业运行维度,深入分析政策运行周期,看清当前位置,才能找准医药生物投资脉络。

1.1 政策复盘:医改由药品合规转向医疗服务效率管理

医药作为特殊消费品,价格体系不仅仅具备普通商品所具备供求决定价 格的关系,更重要的因子为经济体顶层的施政策略。世界范围的医疗体制改革 均源自于无限的医疗需求与有限资源的矛盾,各个经济体均在经济学、社会学 及伦理学之间寻求三角平衡。始于 2009 年的新医改同样源于此,经过多年摸 索,2015 年成为新医改系统化改革破冰元年,改革也从过去单一药品降价进 化至由支付端主导的医药、医保、医疗联动地系统化改革。

1.1.1 医药:顶层设计搭建完成药品制造产业升级框架

此次新一轮产业变革始于药品制造,2016 年国办发 11 号文《关于促进 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作为此轮变革纲领性文件,规划了药品研发、 审批、生产、流通、使用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医药产业智能化、服务化、 生态化,实现产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转型。 药品审批体系与国际接轨:2015 年国务院 44 号文发布《关于改革药品医 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至今,已基本建设完成科学、高效的药品医疗器 械审评审批体系,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持续推进。临床亟需的创新药已建立完成 四大快速审批通道,审批体系不断与国际化接轨。

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审批时间方面,创新药临床试验审批时间由 15 年超 过 20 月下降至 3 个月,降幅达到 87%。新药获批数量方面,2016 年仅有 7 个 新药获批,2020 年新药获批数量上升至 45 个,已接近国际成熟市场每年新药 获批数量。

一致性评价持续推进:2020 年 CDE 完成审评的一致性评价申请共 1136 件,审评通过 577 件。其中,口服固体制剂 456 件,注射剂 121 件。

1.1.2 医保:追求高性价比地支付逻辑已有充分预期

支付端承压,追求性价比将是长期主旋律:自 2014 年医保基金收入端增 速滑落至中双位增长,2018 年支出端增速超过收入端增速,人口结构变化对 支付端影响加剧显现。

医保基金支付端节流措施:中期控费方面,以常态化药品集中采购、医保 目录谈判逐步实现腾空间、调结构的目标。长期控费方面,创新支付体系持续 探索,目前已有 71 个城市纳入试点。十四五创新支付体系将重点落地,2021 年国务院 36 号文关于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中已经明确提出量化要求,到 2025 年目标预计完成 70%。

集采持续扩围,边际影响持续减弱:药品方面,仿制药已经形成一年两采 的常态化采购方式,截至到 2021 年 11 月份共完成 218 款仿制药集采,涉及 市场约 2200 亿元,占全国总销售额约 25%。未来 1-2 年集采趋势:一、从口服 推至注射剂,预计未来 1-2 年,注射剂集采将占主导。注射剂药品是当前医院销 售额最大剂型,预计市场容量在 5000 亿以上。二、从化药扩张至生物药,今年 11 月份开展的第六批集采专门针对胰岛素,平均降幅在 44-56%区间,降价幅度 略低于化药。医疗器械方面,打破市场非标产品难以集采的预期,首批高值耗材 冠脉支架的降幅超过 90%。品类不断在扩大,从支架拓展至关节、IVD 及种植牙 系统。全国集采的降幅力度远远大于地方集采降幅力度。到 2025 年药品集采品 种将超过 500 种,高值耗材超过 5 大类。

医保基金收入端开源,鼓励商业医疗保险创新,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中 国医保基金建设以来医保基金覆盖人群达到 13.6 亿人,覆盖率稳定在 95%以 上,个人卫生费用支出占比从 2001 年 60%降低至 2020 年 27.7%,全民医疗 保障制度顶层设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十四五” 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指出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坚持医疗保障需求侧 管理和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并重,加快建设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 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提供医疗、疾病、康复、照 护、生育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逐步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 新器械应用纳入商业健康保险保障范围。

1.1.3 医疗:由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

医疗机构为医药产业链产品终端使用场景,其不同阶段的发展模式会直 接引发医药产业商业模式的变化:回顾改革开放 40 年医疗机构发展历程,与 中国经济体制休戚相关。1992 年之前,医疗机构以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为主。 1992 年之后伴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背景,医疗市场化成为 主流,民办医疗机构蓬勃发展。2003 年 SARS 疫情引发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 的反思,公立医院进入黄金十年快速发展期。2012 年之后,公立医院发展由 规模扩张进入精细化管理发展阶段,十四五阶段明确提出公立医院发展进入 提质增效阶段,对增加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优化医疗收入结构、提高效率和 节约费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保基金十三五期间落地政策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机构的上游,针对于 医疗服务机构的直接政策相对有限,十四五期间落地的支付方式主要针对于 医疗服务机构。我们认为 DRG/DIP 付费模式的实施后,医疗机构的行为模式 会从收益最大化转向成本最小化,对医药产业将产生深远影响,但不像带量集 采政策短期影响剧烈。

医疗机构行为模式的转变给医药产业链带来的变化分析:1、从全球经验 来看,DRG/DIP 的实施更多的是结构的调整,院内端周转大幅提升,住院费 用占比、人均住院次数及时常均有大幅下降,高周转诊疗方式占比提升,以门 诊、日间手术等诊疗方式提升,医疗费用支出仍然持续保持持续增长趋势。2、 医药端盈利模式由过去依赖药械转向依靠服务,大幅提升单床周转,药、械及 检测端成本项大幅控制,进而引发处方外流、器械国产替代、检测项目外包率 提升。3、专科医院将会迎来更多发展机遇:基于费用方式的考虑,医药更倾 向于高质量患者,对于低附加值患者且追求高质量医疗服务患者会转向专科 医院,进而也会带动商业保险的发展。

1.2 疫情复盘:口服药获批,关注产品放量投资主线

回顾人类历史,疫情的爆发往往被定义为一次性黑天鹅事件,在大部分投 资人的投资框架里也被视为一次性影响因子。但从产业角度来看,疫情对产业 的影响可能不是一次性事件这么简单,我们从关注公司的历史复盘中可以看 到上次的 SARS 疫情事件催生了行业医疗器械龙头公司长达十几年的快速增 长,成为全球有竞争力的公司。我们认为此次疫情对产业的影响更加深远。

疫情后时代下,如何思考短期、长期的疫情线的投资机会,我们对疫情的 整体判断倾向于以口服用药广泛使用,疫情走向流感化趋势。当前我们认为新 冠口服用药投资主线仍然存在投资机会,口服用药市场规模可能会高于预期。 但以新冠防护、检测类主线边际增量相对有限,短期建议规避。长期来看,我 们认为疫情可能给中国医药生物产业带来三个变革主线:一、mRNA 新技术 提早被验证并成功商业化,该技术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二、新一轮全球医疗 基建将迎来新的投资机遇。三、稳定产业链的竞争优势有望推动产业向全球高 附加值端延伸。

疫苗的大范围接种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 Omicron 变异病毒出现后, 疫苗的有效性面临挑战,以目前发现 Omicron 新增病例最多的两个地区英国、 南非数据来看,Omicron 传播速度快于之前病毒,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新增病 例已经突破前几次变异病毒。港大医学院研究认为 Omicron 本身致病性或较 低,但其极高的传播能力或可引致更多重症及死亡,另外 Omicron 有能力逃 避疫苗或康复者所产生的免疫力,故此 Omicron 的整体威胁可能非常显著。

口服小分子药物较疫苗、中和抗体药物具备明显优势,从作用机制来看理 论上口服小分子药物会对所有变异病毒同样有效。其次口服小分子药物的给 药途径非常便捷,没有产能瓶颈,生产成本相对比较低廉。

疫苗及中和抗体对 Omicron 有效性大幅下降: Davide Corti 评估了几乎 所有上市 COVID-19 疫苗接种两次后(强生为一次)的接种者血清对于 Omicron 的中和活性,均出现大幅下降。中和抗体大部分失效,尤其是作用于 RBD 与 ACE2 结合的中和抗体活性严重降低,仅有三种中和抗体有效,包括 模 拟 ACE2 的 GSK 的 S2K146 、部分识别 RBM 外 抗 原 位 点 的 sarbecovirus,包括 sotrovimab2、S2X2593 和 S2H974 有效。

2021 年 12 月 22-23 日辉瑞、默克两款口服新冠小分子药物相继获得 EUA 上市,用于治疗非住院、具有发展成重症疾病高风险成人 COVID-19 感 染患者。从披露临床数据来看,Paxlovid 的有效性更加突出,均未有死亡事件 发生。但从药物作用机制来看,Molnupiravir 有潜在诱导基因突变风险,而 Paxlovid 为 3CL 蛋白抑制剂,不存在基因毒性风险。

目前新冠疫情预防及治疗药物主要为疫苗、中和抗体药物及一款小分子 药物,我们统计 2021H1 上市公司产品销售规模(销售规模大于 2 亿美金, 因国产疫苗无公开数据,统计数据不包含国产疫苗),9 款产品销售规模达到 290 亿美金。其中疫苗销售规模为 201 亿美金,占比达到 69%,mRNA 疫苗 BNT162b2、Spikevax 销售分别为 127.3 亿美金、59.3 亿美金。治疗药物方 面,中和抗体药物 Regen-COV、Actemra 及 Bamlanivimab 销售额达到 35 亿美金、17.9 亿美金及 9.6 亿美金,小分子药物瑞德西韦销售额达到 22.9 亿 美金。

复盘 SarS 疫情小分子明星产品达菲的销售规模,2005-2021H1 合计销 售规模达到 142 亿瑞士法郎,峰值为 27.03 亿瑞士法郎,疫情结束后,产品 的生命力一直持续至今。(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1.3 行情复盘:产业翻天覆地,行情绝处逢生精彩纷呈

2015 年作为医药产业新时代元年,我们以 2015/7 为起点复盘六年多医 药生物二级市场走势,政策变动成为主要影响变量。跟随政策推进节点不同, 我们将行情详细划分为七个不同阶段,并筛选出不同阶段剔除次新后涨跌幅 前十位的个股,详尽还原当时的投资主线。

第一阶段 2015/7-2016/6,杠杆牛市崩盘后熔断阶段,医药生物指数下跌 22%,同期沪深 300 下跌 29%。在大熊市背景下,依然有医药二级行业血液 制品及免疫疗法概念公司跑出了大幅绝对收益,血液制品量价齐升为主要投 资逻辑,以博雅生物、派林生物等公司涨幅超过 40%。而大幅下跌逻辑一为 医疗器械并购逻辑遭到抛弃,同期新医改政策正式开启,由 722 临床数据核 查打响第一枪,同时国务院发布 44 号文,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全面改革, 当时政策框架初露冰山一角,市场对整体的政策框架相对模糊,当时仅仅引发 了临床研究细分行业大幅下跌,以泰格为例,最大回撤达到 46%。

第二阶段 2016/6-2017/6,超跌反弹跑输指数,医药生物指数上涨 5%, 而同期沪深 300 上涨 16%。核心投资逻辑依然延续了血液制品提价的逻辑及 大宗原料药比牛磺酸提价的逻辑,天坛、中国医药等个股涨幅超过 60%。政 策方面,2016 年正式提出一致性评价,当时市场对一致性评价解读为利好, 认为上市公司有可能提价。同时市场形成了以外资为导向的核心资产投资,医 药板块恒瑞、华东及丽珠均被纳入核心资产,涨幅位列 TOP10。

第三阶段 2017/6-2018/5,医药生物指数上涨 17%,同期沪深 300 上涨 5%,跑赢指数。国务院 42 号文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引发市场追捧创新及 创新商业模式,也是第一轮创新炒作。创新药及器械方面智飞、科伦、恒瑞、 乐普等个股大幅上涨,创新商业模式泰格、爱尔、通策等均大幅上涨。

第四阶段 2018/5-2019/1,医药生物指数下跌 34%,而同期沪深 300 下 跌 19%,大幅跑输指数。全市场因中美贸易战、去杠杆出现大幅回撤。而医 药生物基本面方面,2018/5 香港 18A 上市推出后推动医药指数在 5 月低创出 新高,而在 7 月《我不是药神》的放映引发市场一部分资金的思考,11 月推 出 4+7 带量采购政策之后,市场对一致性评价的误判纠偏,以华海、信立泰 及丽珠等仿制药个股大幅下跌,下跌幅度超过 50%,直到 2019 年 1 月全国 集采正式推出后,指数才跌到底。

第五阶段 2019/1-2020/3,医药生物指数上涨 48%,而同期沪深 300 上 涨 22%,大幅跑赢指数。这个阶段投资主线清晰转向政策免疫消费类品种及 创新药卖铲子的细分行业,并且这个逻辑一直持续到现在。 第五阶段 2020/3-2020/8,疫情行情,医药生物指数上涨 47%,而同期沪 深 300 上涨 32%,大幅跑赢指数。医药行业为疫情下最高光赛道,疫情受益 行业迎来戴维斯双击。

第六阶段 2020/8-至今,疫情后周期行情,医药生物指数下跌 11%,而同 期沪深 300 上涨 1%,大幅跑输指数。疫情行情淡化,逐渐回归常态行情,政策因素占据主导。集采范围大幅扩展至医疗器械、生物类似物及非医保基金占 用品种,曾经的偏消费类政策免疫品种也陷入集采范围。2021/7 月 CDE 出 台临床实验指导意见,研发门槛大幅提升,对 CXO 板块造成一定压制,这个 阶段投资主线不明晰,以结构性自下而上行情为主。

通过复盘我们发现:一、这六年多行情,出现两个明显的行情周期,长周 期大概在 12-15 个月区间,短周期大概的 6 个月区间,从 2020 年 8 月至今, 医药生物指数调整周期已经持续 15 个月。二、各个阶段表现居前的个股均需 要有较高的业绩增长,即医药行业核心投资还是以成长为主,而非账面价值。 三、作为一个成长型赛道,每次市场情绪极度悲观的时候总有不同的逻辑演绎 酣畅淋漓的行情。

中国医药产业长期趋势可以借鉴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成熟市场产业发 展趋势,从人口结构及医保基金支付方式来看,中国医疗体系更接近日本,我 们对中日医疗产业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复盘对比。2015 年之后的医疗政策路 径与日本 1984 年之后的医疗政策路径相似度很高,2015-2017 年密集出台的 医药政策与日本在 1990-2005 年路径相似,日本医药产业经历了政策淬炼后 完成产业升级,成功拓展国际市场。我们认为中国医药生物产业正开启硬核周 期,在需求端产业升级带动下,上游供应链也将迎来全面升级及国产替代投资 机遇。

2、药品开启源头创新周期,带动上游需求爆发

2.1 科学服务产业链:科研领域消费品,长坡利基市场

科学服务产业链服务于制药企业及科研单位,主要包括实验分析仪器/试 剂/耗材三大细分领域。根据赛默飞及德国默克两家龙头公司预计,全球科学 服务行业市场规模预计 1600 亿美元,未来仍有望保持中单位数稳定增长。赛 默飞 2020 年收入为 322 亿美金,市占率约 15%。

科学服务产业链受益于研发投入提升,属于需求端稳定,政策免疫的长坡 赛道: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投入长期保持稳定增长,从研发费用率来看,近几年 研发费用率快速上升,打破了自 80 年代以来 15%左右的中枢区间。

诞生大市值公司的长坡赛道:受益于下游企业研发投入长期稳定需求,科 学服务赛道是仅次于药品及医疗器械赛道,能诞生多个大市值公司的赛道,龙 头公司赛默飞、丹纳赫市值均超过 2000 亿美元,位列生物医药板块 TOP10, 且两家市销率分别为 6.4X、8X,高于医药公司 3-5X 市销率区间。

中国“十四五”进入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阶段,研发投入 将进入继续维持高增长阶段,据沙利文数据,2020-2024 中国药物开发支出 增速将在 17%,我们认为科学服务产业将受益于中国这轮创新驱动周期。

2.1.1 试剂及耗材:疫情重塑供应链格局

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市场规模于 2015 年达到 72 亿人民币,并以 17.1% 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至 2019 年的 136 亿人民币,增速高于同期全球生物 科研试剂市场。这一投入预计于 2024 年达到 260 亿人民币的规模,期间年 复合增长率为 13.8%。中国生物科研试剂可分为细胞类,蛋白类和核酸类三 种, 2019 年,细胞类、蛋白类及核酸类生物科研试剂市场占中国生物科研 试剂总体市场分别为 51%、20%和 29%。

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领域的研发投入逐年快速增长,对生物试剂 和技术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但由于国内企业发展起步晚,技术相对落后,国 内市场长期以来对进口生物试剂的依赖度较高,存在因贸易争端导致价格上 升和断供的风险。随着国内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产 生物试剂市场占有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国内科研试剂及耗材产业链主要海外以进口品牌为主,国内企业体量较 少,平台型品牌公司尚未形成,企业发展空间弹性巨大。建议积极关注供应链 卡脖子领域投资机会,比如 IVD 检测试剂上游酶原材料,生物药产业链上游 反应器、一次性生物用膜、基因治疗耗材等领域国产化产业机会。

2.1.2 高端科学仪器:引领科技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科学仪器,被称作科学家的“眼睛”,被比作高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 高端科学仪器的创新发展对相关技术领域具有引领与推动作用。从精度角度 看,高端科学仪器处于精度的最顶级;从技术角度看,高端科学仪器使用的共 性核心技术更先进、更前沿、更具有先导性,因而更具有技术引领作用。在高 端精密装备领域,高端科学仪器技术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 中国科学仪器超过 80%依赖进口,2020 年检测分析仪器进口金额高达 404 亿美金,国内高端仪器、精密设备基本依赖进口。全球的高端产品市场基 本被赛默飞、安捷伦、默克、岛津等国际巨头所垄断,国内科学仪器产业亟待 突破。

产业政策持续支持:相较于传统的工业制造、半导体等行业,生命科学领 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还处于萌芽状态。随着近几年基础生命科学领域的若干 重大突破,如基因编辑、iPS 细胞技术、免疫治疗等。在国家创新战略部署下, 国内企业经历多年经验积累,自主研发能力逐步提升,高端制造有望突破,我 们认为中国科学仪器行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产化正式开启。

根据 SDI 预测,2020 年全球实验室分析仪器市场规模约为 637.5 亿美 元,2016-2020 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4%。2018 年中国市场空间已超过 100 亿 美元,较 2009 年增长 233%,预计远期会超过 150 亿美元。 从全球实验室分析仪器细分领域看,生命科学、表面科学是最大两个领 域,分别占总空间 26%和 13%,色谱、质谱、光谱仪和实验室设备合计占总 空间的 37%,是主要的产品分支。

质谱仪:根据 Zion Market Research 测算,2018 年全球质谱仪市场规 模为 62 亿美元,预计 2020-2023 年全球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5% 以上,其中环境、生物科学、食品饮料和工业分析需求非常强劲。根据中国海 关进口数据统计,2019 年中国进口质谱仪 26693 台,比 2018 年(12424 台) 增长一倍。2020 年前 10 个月我国已进口质谱 11086 台,价值超过 78 亿人 民币。

光谱仪:根据中国测试协会数据,2018 年全球实验室光谱市场约 82.81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该市场将达 94 亿美元,我国光谱仪市场占全球市场比 例一直处于提升态势,2018 年占全球市场 10.29%(8.3 亿美元以上),北美 和欧洲仍是主要市场,占 60%以上份额。 色谱仪:到 2022 年全球色谱仪器市场总规模将达 109.9 亿美元,相比 2017 年的 78.6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6.9%。

2.2 原料药:短期关注成本传导品种,长期关注产业链高质 量发展

原料药行业是中国医药产业链中少有的产业链在中国,而需求是面向全 球的细分行业,疫情下中国原料药稳定的产业链竞争优势有望迎来全球市占 率提升的发展机遇。2021 年 11 月 9 日,发改委发布关于推动原料药产业高 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原料药产业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 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系统观念,补齐技术装备短板,加快 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布局优化调整,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构建原料药产业新 发展格局,夯实医药供应保障基础。

原料药上游原材料基本分为两大类,大部分上游为精细化工品,属于石油 产业链,另外以抗生素为主的发酵类产品上游为玉米等农作物。原料药板块成 本端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冲击及汇率波动,毛利率及利润端出现波动。以 天宇股份为例,自去年三季度开启,毛利率持续下降,由 55%下降至 38%。

短期来看,因原料药产业链较长,成本传导一般会有滞后,我们预计供需 格局良好,有望有一定幅度的价格传导。当前,抗生素及解热镇痛类原料药价 格均已出现上涨趋势,建议积极关注弹性较大品种投资机会。

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几条投资主线:1、核心创新工艺技术平台有望价 值重估:传统生产过程效率及成本有望通过现代化工艺合成生物技术、连续流 微反应、连续结晶和晶型控制等先进技术得以大幅改善。2、高端设备及专用 耗材有望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高端设备如核酸反应仪及专用耗材如高端膜 材料产业链自主配套水平会有提高。在低碳绿色环保要求下,低碳技术设备及 智能化设备将会有新一轮资本投入。3、转型 CRO 新业态投资机会:以普洛、 天宇股份为代表的企业,上半年 CDMO 收入分别达到 7.2 亿、3.1 亿元,同 比增速分别为 31%、21 倍,收入占比已经在 20%附近,其中奥翔药业的占比 达到 51%。传统原料药企业的生产体系质量标准均采用国际化标准,转型 CDMO 业务具备明显优势。

3、立足全球维度,把握底层技术迭代周期

生物医药领域核心的一条投资主线就是技术创新,始终有一批有梦想的 科学家推动着时代的进步,改善着生命的质量。在制药工业史上发生了四次革 命性的技术迭代,80 年代之前是化药的时代,80 年代之后抗体技术的出现使 得人类进入生物药时代,也是纳斯纳克生物技术指数存在以来第一波上涨,许 多创新药公司弯道超车成长为现在的龙头公司,最具代表性就是 1976 年成立 的 Genetech,这个公司的诞生被誉为生物科技产业的起点,它引领了全球生 物制药产业的进步,公司的拳头产品至今位列全球药品销售额 TOP10 榜单。

第三波技术浪潮来自于精准医疗和免疫疗法,基因检测时代催生了 ILMN, 人类对疾病研究进入分子水平时代,治疗方法进入个性化治疗阶段。免疫疗法 时代玩家 MSD、BMS、Juno、Kite:PD-1、Car-T,人类看到了治愈疾病的 可能。 当前我们来到了第四波技术革命,药物治疗机理由胞外转向胞内,由蛋白 转向基因。疫情加速了 mRNA 技术的进步,在疫苗上的成功验证了技术的可 行性,未来可能会看到 mRNA 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突破。

国内企业乘着第三波技术革命的浪潮,成功积累了前沿技术开发经验,免 疫疗法的投资从 2017 年炒预期,到 2018 年 12 月获批上市得到验证,再到 2020 年商业化成功落地,这波周期完整地演绎了一款创新药产品从开展临床 研究到获批上市,再到商业化落地。(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1 国内医药创新生态与国际接轨,产业国际化破局在即

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将在“十三五”的基础上, 围绕科技前沿、创新体系、创新产业、人民健康等四个方面,实现总体目标的 跨越式突破,引领创新生态系统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真正实现从医药制造大 国到医药创新强国的转变。

研发投入加大构建长期可持续发展生态:2020 年国内香港两地上市公司 研发投入达到 954 亿,较 2017 年研发投入翻了 6.4 倍。头部公司公司研发投 入力度明显高于行业,2020 年 TOP20 研发投入高达 424 亿,同比增长 32%, 平均每家公司研发投入达到 21.2 亿,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构建坚实护城河。

国内医药企业开启研发军备竞赛:2020年两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50亿, 分别为百济神州和恒瑞医药,三家公司研发投入超过 20 亿,分别为石药集团、 复星医药及中国生物制药,TOP20 研发门槛提升至 8 亿。

医药研发 CRO 行业经过 20 年的发展,培育了大量新药研发人才并推动 国内医药产业研发升级,我们选取龙头公司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及泰格医药, 技术类员工数量保持快速增长,2020 年同比增长 30%。2020 年药明康德披 露其研发专业人员 21942 名,600 余人拥有海外博士学位或为拥有 10 年以 上海外新药研发工作经验的资深海外归国人士。

资本助力:2018、2019 年 18A 及科创板开通打通科技创新类公司一级 二级市场,形成良性投资退出闭环,持续为创新赋能。全球生物医药赛道融资 市场持续火爆,除 2016、2019 年出现短暂降温后,2021 年融资金额达到 1171 亿美元,同比增长 42%。

国际化进程:研发实力获得 FDA 认可, License-out 从空白到活跃,国 内药企开展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从2016年的66项增加到2020年的147项, 国际监管机构认可也实现零的突破。

License-out 方面:2011 年之后国内药企才有 License-out 项目,交易金 额仅为千万级别,而到今年 License-out 总金额已经达到 26 亿美金,首付款金额也已经达到 7 亿美金。我们认为走向全球市场始于 License-out,再到产 品获批上市最后落地到商业化,可能是未来十年中国药企的发展之路。

3.2 ADC:智能生物导弹药物厚积薄发,步入收获拐点

ADC 药物技术平台经历百年沉淀,在抗体、Linker、Payload 及连接技术 不断迭代更新推动 ADC 药物治疗窗口大幅扩大,适应症从血液癌拓展至实体 瘤,乳腺癌治疗方案由末线推进至新辅助治疗,市场空间不断被打开,2019- 2020 年新产品密集获批上市,行业步入收获拐点。

2019-2021 大厂超 400 亿美金重金扫货 ADC 技术平台:2019-2020 年 ADC 领域 License 及并购交易超过 400 亿美金,复盘技术发展路径及大厂资金布 局,该技术平台已经从破土进入枝繁叶茂发展阶段,这也是继 PD-1 平台后另 一个平台型、覆盖多病种的重磅赛道。

Enhertu 将成为 62 亿美金爆炸品种:根据 Nature 文章测算,2026 年 Enhertu 将成为 62 亿爆炸品种,Enhertu 的主要增长动力还是来自潜在的适 应症广泛应用,目前获批乳腺癌 HER2+上市,2022 年 1 月预计完成乳腺癌 二线临床,在 HER2+胃癌二期临床也已经达到临床终点,在结直肠癌、NSLCL 以及联合 PD-1 抑制剂的临床试验也在推进。Padcev 获批转移尿路上皮癌预 测 2026 年销售额可以达到 35 亿美金。而 Kadcyla 因在 HER2+胃癌及非小 肺癌临床试验均失败,目前仅限于 HER2+乳腺癌,2025 年将面临生物类似 物冲击,峰值预计为 23 亿美金。

国内主要企业进展方面: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是国内首个获批的 ADC 药物,目前已获批适应症为胃癌。其他项目方面仅有荣昌 RC48 其他适应 症、东曜 TAA013、浙江医药 ARX788、美雅珂生物 MRG003 推进至Ⅱ、Ⅲ 期,除 MRG003 为 EGFR 靶点外,均为 HER2 靶点。

ADC 药物赛道具备长期持续投资价值,在联合用药大趋势背景下,ADC 技术平台的价值将更加凸显,从技术成熟度来看,ADC 技术平台可能是继免 疫疗法之后又一个泛病种治疗的技术平台,潜在市场规模不亚于免疫疗法,也是各个大厂必争的技术平台之一。国内 ADC 市场刚刚起步,但以荣昌生物为 代表的国内药企在这个领域已经取得优异成绩,在个别瘤种上走在了全球前 列并成功走向国际市场。我们认为随着行业技术不断成熟、产品密集获批,行 业正迎来行业收获拐点。

3.3 双抗:下一代抗体药物,竞争格局良好

双特异性抗体(bsAb,Bispecific Antibody)是新型的第二代抗体,拥有 两种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可以同时与靶细胞与功能细胞相互作用,进而增强 对靶细胞的杀伤。与单克隆抗体相比,双抗增加了一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 因而特异性更强、更能准确靶向肿瘤细胞并降低脱靶毒性。具体而言,双抗主 要存在三大优势,包括:(1)两个抗原结合位点可以结合肿瘤细胞和免疫细 胞,重新定向免疫细胞,将免疫细胞募集至肿瘤细胞周围,增强对肿瘤的杀伤 力;(2)可以同时阻断两种不同的信号通路从而增强细胞杀伤毒性;(3)与两 种不同的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相对而言可能潜在增加结合特异性,降低脱靶 等引起的副作用。

双抗属于是一个新兴的研发细分领域,基础理论机制较单抗有明显优势, 但因为双靶潜在的复杂机制研究并不透彻,有潜在的未知风险。 目前全球仅有三款药物获批上市,明星产品罗氏的艾美赛珠单抗是首款 获得 FDA 批准治疗体内含或不含因子 VIII 抑制物的 A 型血友病预防药,上 市三年销售额已经突破 20 亿美金。

康方生物产品管线聚焦在肿瘤、免疫两大领域,目前开展 20 款药物研发 项目,其中 6 项目双抗产品管线。公司作为 biotech 公司已经成功上市 PD-1 产品,第二款 FIC 产品 AK104 正在审请上市,另外双抗 AK112 也是一款潜 在的全首创产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公司已经开发出中国生物制药公司 里最丰富的创新产品管线之一。产品包括一款 IL-12/IL-23 单克隆抗体(AK101), 一款 IL-17 单克隆抗体(AK111),一款已在澳洲获得 IND 批准的 IL-4R 抗体 (AK120),以及一款处于 IND 研究阶段的 IL-1 beta 抗体(AK114)。公司借助 双抗平台,有望成长为 biopharma 公司,建议积极关注公司长期成长投资机 会。

3.4 mRNA:新一代底层技术革命疗法

mRNA(信使核糖核酸)是由 DNA 的一条链作为模板转录而来的、携带 遗传信息能指导蛋白质合成的一类单链 RNA。以细胞中基因作为模板,依据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生成 mRNA 后,mRNA 就含有与 DNA 分子中某些功 能片段相对应的碱基序列,能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直接模板。理论上,信使 RNA(mRNA)具有表达任何蛋白质的能力,因此 mRNA 疗法在疫苗研发、 蛋白质替代治疗、表达抗体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及改造 CAT-T 细胞等细胞疗 法等方向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mRNA 的发现始于 1961 年,但由于 mRNA 的不稳定性,开发进展缓慢。 近年来随着 mRNA 体外合成与递送技术的不断成熟,mRNA 的稳定性和翻译 效率大幅提高,mRNA 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2020 年是 mRNA 技术平台的突破年,COVID-19 的 mRNA 疫苗上市并 得到广泛使用。2019 年底,专注于 mRNA 平台的五家上市公司的总市值约 为 150 亿美元。截至 2021 年 8 月,mRNA 上市公司市值超过了 3000 亿美 元。当前估值水平不仅仅体现在 mRNA 疫苗的放量上,更多的是对技术广泛 应用的预期。

根据 BCG 对 mRNA 市场预测, 2021 年 mRNA 疫苗将超过 500 亿美 元,在 2023 年至 2025 年期间,由于主要市场对 COVID-19 疫苗的需求减 少以及缺乏新产品发布,预计会出现下降,而加强注射和更广泛的全球使用可能会支持约 200 亿美元的销售额。随着其他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的进入, 预计该市场将从 2028 年开始增长,到 2035 年将达到 230 亿美元。预计 预防性疫苗仍将是基石,到 2035 年将有超过 50% 的收入。估计癌症治疗 性疫苗贡献了大约 30% 的 mRNA 产品销售额,而治疗药物的贡献不到 20%。

mRNA 产业链投资机会:根据 Publiccitizen 对 Moderna 的 mRNA 生 产成本拆解来看, Clean Cap AG(Cap1)、修饰后的核苷酸溶液以及 DNA 模板溶液这三种原材料为主要成本,三者合计占比超过 80%,这也对应了 mRNA 疫苗中涉及到的核心壁垒——mRNA 序列设计中的 5’端加帽、 非 编码区设计等环节,对 mRNA 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十分关键。

4、医药行业整体运行平稳,研发保持高增长

4.1 研发投入保持高增长,单季度高基数导致业绩放缓

医药行业 412 家上市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收入 1.61 万亿,同比增长 17%, 归母净利润 1910 亿元,同比增长 25%,经营性现金流 1617 亿元,同比增长 18%。研发费用 535 亿元,同比增长 31%,研发费用率为 3.3%。 单季度方面,2021 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 5448 亿元,同比增长 7%,归母 净利润 565 亿元,同比下降 3%,扣非归母净利润 501 亿元,同比增长 9%, 经营性现金流 609 亿元,同比增长 1%。研发费用 191 亿元,同比增长 25%, 研发费用率为 3.5%。 由于 2020 年疫情高基数影响导致整个行业表现业绩增速有所放缓,同时 研发费用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导致利润端增速有所放缓。

我们选择统计数据中 2021 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 TOP80 作为其中样本 数据,TOP80 大约为总数据前 20%,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及研发 费用占全行业占比分别为 62%、73%、55%,利润端体现出了明显的行业集 中度特征。 单季度方面,TOP80 业绩表现也好于全行业,营业收入 3382 亿元,同 比增长 9%,归母净利润 405 亿元,同比增长 0%,扣非归母净利润 377 亿 元,同比增长 11%,经营性现金流 445 亿元,同比增长 9%。研发费用 104 亿元,同比增长 28%,研发费用率为 3.1%。

二级行业方面,13 个主要二级行业第三季度业绩差异较大,疫苗、生物 药、血液制品、CXO 业绩突出,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均录得 40%以上高增长。 体外诊断、原料药、化学制剂及中药业绩平稳,录得中双位数左右的增长。医 药流通、线下药店及医院均为疫情受损行业,业绩有所下滑,医疗设备及医疗 耗材受到疫情周期影响,去年高基数下,耗材出现较大的下滑。

4.2 创新药二级市场表现

2021 年年初至今医药生物指数下跌 9.1%,创新药方面,港股生物科技 指数出现大幅下跌 23.6%,较最高点有超过 40%以上的回调幅度,此轮调整 一方面消化疫情下板块大幅上涨,另一方面主要受到创新药研发门槛提升政 策及互联网、教育板块政策波及所致,出现背离 A 股大幅回调走势。

而从涨幅幅个股来看,涨幅较为活跃的是新冠药物及 mRNA 产业链个股, 肿瘤药方面,我们认为产品管线价值丰富且具备 FIC 潜力的个股表现强势。 跌幅方面主要是受到疫苗个股,受到口服小分子药物优秀临床数据影响跌幅 较多,另外以恒瑞系为代表核心产品业绩低于预期的个股也出现明显回调。 行情的走势也应证了我们对于创新药投资板块的判断,板块虽然跌幅较 多,但对创新投资主线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从类创新转向真创新,产品线具备 潜在 FIC 潜力的个股上。

4.3 公募基金及北向资金第三季度持仓变动

我们梳理了第三季度公募基金及北向资金第三季度持股变动情况,发现 公募基金与北向资金有所分歧, 1、CXO 板块:第三季度公募基金依然大幅加仓 CXO 板块,TOP10 个 股中有 8 只为 CXO 板块公司,而北向资金仅加仓了龙头公司药明康 德,4 只 CXO 遭到减持。但对龙头公司药明康德的观点一致。 2、医疗器械龙头公司迈瑞医疗出现分歧:公募大幅减仓,而北向资金大 幅加仓,成为第三季度北向资金加仓最多的个股。 3、北向资金第三季度加仓二级细分行业相对分散,分别涉及医美、ICL、 品牌中药、疫苗、生长激素、血液制品及医疗冷链设备等行业,而公 募基金除了重仓抱团 CXO 外,仅加仓疫苗及眼科医院两只标的。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