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走出大山简介,走出大山去阅读答案

2023-12-11 12:13 作者:岑岑 围观:

记得很多年前,经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励志故事,标题是这样的:《走出大山》。看完之后,我深受感动,但也感到有点沉重和无奈——大山,在当时人们眼里总是与困难和苦难并列,是通往幸福生活道路上的一个障碍。

这几年我采访过很多山区,和山区的年轻人有过一些交流。不经意间发现,“山”字在晚辈眼中似乎不再那么沉重。相比当时“走出大山”的渴望,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谈论“走进大山”。谈及这些话题时,他们两眼放光,心中向往。

前不久,我来到西藏昌都横断山,遇到一对80后的兄弟姐妹,他们在当地创业。他们告诉我,他们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走出家乡的大山,再也不回来。他们的母亲是澜沧江畔的盐农。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妈妈每天从河里提水去晒盐,很辛苦。他们再也不想这样生活了。后来两兄妹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但在大城市生活了几年后,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家乡,在澜沧江流域建立葡萄园,生产特色红酒,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我对他们的决定相当惊讶——毕竟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山,而是一座海拔四五公里的雪山。

是什么吸引他们回来的?基础设施的改善是先决条件。以前,这里的人们以制作和销售井盐为生,运输基本靠肩上驮马,出门至少十天半月。现在,乡镇都修起了崭新的水泥路,不到一天就能到达四川和云南。近年来,当地特色井盐制作技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游客蜂拥而至,曾经封闭的小镇顿时变得美丽起来。当地政府推出优惠政策,鼓励年轻人回乡发展。头脑灵活的兄弟姐妹们也想借着这股东风,重新开发当地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红酒酿造技术。这一切让兄妹回归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像这位兄妹俩,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拘泥于在城市找职业方向。“进山”似乎是一种新趋势。这些年轻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知识,有想法,思维灵活,眼光独到,善于发现藏在大山里的资源和机会。在云南普洱,一些人在山里开始了一种新型的农业。一个年轻的海归看到了消费趋势,和农民一起在山里种牛油果,颇有收获。在浙江湖州,一群年轻人正在深山里研究传统的紫笋茶技术,希望用心做出好茶;在青海三江源,有人在雪山中展开生态保护,年轻的巡防队员和科研人员选择在大山中燃烧青春...山里不仅藏着无尽的宝藏,还有他们挚爱的事业。

国家政策也在为年轻人进山铺路。近年来,一系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好政策,为很多年轻人“进山”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更有一批年轻的村干部选择来到大山扶贫助志智,努力改善大山里的落后面貌。他们的到来给宁静的山村带来了激情和活力,也吸引着走出山村的年轻人努力工作,回到家乡做点事情。

千山万水,山为峰。对于敢于追梦、勇于奋斗的年轻人来说,“山”不再令人恐惧,而是令人向往,让人更容易联想到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从“走出大山”到“走进大山”,不仅体现了一个发展阶段的转变,更意味着新发展理念的落实,甚至预示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引领潮流的第一社会力量。”在“走进大山”的新潮流中,年轻人已经冲锋在前。当前,“十四五”规划建议已经绘就了更加宏伟的乡村振兴蓝图。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千千的大好河山将成为年轻人施展抱负的宏伟舞台。

《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3日05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