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无名豆瓣评分,无名电影什么时候开机

2023-12-11 05:00 作者:岑岑 围观:

#头条创作挑战赛#《无名》从上映至今,争议最大。

聚焦的点就是它到底是不是一部好电影,评论的分歧也在于此。

其实,从电影层面来讲,《无名》并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差,至少在文学性和叙事技巧上,还是值得一看的。

《无名》的文学性。

在粗制滥造充斥却又能获得高票房的当下,让不少导演懵圈,也让他们对艺术的追求慢慢动摇。

绞尽脑汁、费心费力拍出来的作品不受市场欢迎,反而一个两个月的流水线产品,动辄十数亿,任谁见了都动心。

懒惰逻辑一旦在脑海中萌生,功利心占据上风,所谓艺术也就会被抛弃,什么叙事、表意、抒情统统不重要,票房高才是王道。

电影起源于文学,经典之作都具有浓郁的文学气质。

当电影只顾票房,丧失文学性的时候,其作品中的世界观、美学观、想象力和创作力自然就会枯竭。

电影中的认知和思考也会变得浅薄,人物随之扁平化,剧作结构趋向单一化,最终沦为过目就忘的快餐文化。

而《无名》的出现犹如一股清流搅动着国产电影早已浑浊的这汪湖水,让大家看到了电影最本质的样子,也就是久违的文学性。

何为文学性?就是用形象的语言、寓意的画面、精妙的结构,外加表现手法,让电影不再单薄,变得内涵十足。

如1945年,胜利前夕,公爵他们一行人在工厂周围寻找水源,无意间在枯井内发现了四具尸 体,便询问工人是何人所为。

随后他们将工人们召集在一起,并列站一排,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恐惧与无助,倒数十个数,没人说凶手是谁,枪声随即而起。

工人们像待宰的羔羊一样,就算背后是“xxxx万岁”也保护不了他们,这种对比的表现手法让这个镜头有了遐想的空间,充满了寓意。

之后因工人说井里的“东西”是脏东西,敌人倒数五声,将他们全部用水泥浇筑。

镜头一转,一只山羊出现在画面中,没过几秒,一锅羊肉汤取而代之,不用过多说明,羊象征人,与前面待宰的羔羊呼应。

这个片段并没有血 腥的画面,也没有几句台词,更没有哭天喊地。

程耳仅仅用两次倒数,以及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便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残忍,普通人的悲惨体现了出来。

镜头看起来很克制,实则每一处的笔触都具有解读意味,这就是文学性,用简练的方法引发观众的主观思考,而非拿来主义。

在语言上,《无名》的文学性更为明显,何先生的台词大都是一语双关。

如在审问他人时说道:“时局天天都在变,说也说不准,不妨一起再等一下”,都不用细品就知何先生话里有话。

与唐先生他们一起吃日料,渡部问他总是吃这么少吗?他说我吃不惯,这一句看似随口的回答透露出何先生的双重身份。

这也是文学性,通过精妙的台词突显电影的戏剧张力。

让对话不再是流水账,反而有许多可看性,也让《无名》有许多细节可延伸,好电影长出翅膀就是这样,一个文学性就精彩纷呈。

《无名》的叙事技巧。

《无名》的叙事方式是重复线性叙事,类似于罗生门的结构,从不同角度去讲述同一件事情。

在非线形叙事中,程耳用到了平叙,平叙不是指平铺直叙,而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时而说东,时而说西。

再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融合,让多条线在最后都回到主线上,或借助蒙太奇剪辑让过去和现在看起来像在同一时空内。

但使用平叙这种叙事方式需要特别交代事件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若时间一乱,全局皆乱,观众就会摸不清头脑。

所以在看《无名》时,必须注意屏幕上打出的年份,这是理清主线故事的重要线索,也是程耳专为观众跟电影沟通所搭建的桥梁。

《无名》中的时间点主要有四个,1938年、1941年、1944年、1945年和1946年。

在影片前半段,这四个年份相互穿插,像开头是1945年和1946年,不一会成了1938年,没过多久又来到1941年。

这种一开始就透过不同的年份布下草蛇灰线的结构会让观众产生一种茫然感,一时不知道该注意哪条线,也不明白究竟哪个年份是主线。

这个时候就需要特别留意某个年份所在片段的时长长短。

如1938年只占了五分钟左右的戏份,程耳用两条狗的对比来叙事,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并在1938年即将结束之际,有一个镜头给到了何先生。

顺带告诉观众何先生为什么要到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又是哪来的勇气在最后拼 死 一搏,因为他亲眼目睹了生灵涂炭,见到了很多人的不作为。

当1938年的片段完了之后就不必再关注了,因为1938年的作用就这些,再无其他。

接下来需要注意的是1941年,这在影片前半段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片中多次提及这个年份,如德对苏宣战,日对英美宣战。

其中穿插的1945年的剧情可以暂时不理会,到了电影的后半段,程耳会以闪回的方式把前面所有的伏笔交代清楚。

《无名》的主线本是1945年,程耳之所以在前半段对1941年加大笔墨,是因为1941年是1945年发生的所有事的因。

1941年,德对苏宣战,结果战败,苏联得以抽身,中国进而得到更大的支持,日对美宣战,在太平洋战场一败涂地,国力耗损。

何先生他们在上海的情报工作开展的很顺利,拿到了江小姐手中有关居住在上海的 日 本 人的名册,对抗日胜利的到来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这些事件导致日方兵力缩减,想要垂死挣扎,便对上海加大管控。

所以不得已抽调公爵来到上海,从而引发了1945年公爵之死事件,让渡部的回国行程被叫停。

同时,也致使张先生不堪重压选择自首,何先生将其除掉,让自己暴露的可能性增加,这才有了饭局上的自爆,以及跟叶先生的对搏,将潜伏的重担交给他。

因此,在前半段,只需将重点放在1941年便可以理清故事线。

到了后半段,《无名》真正的主线显现出来,即1945年,这一段无需赘述,就是正序的叙事手法。

只不过插进去一段1944年,这段也不难理解,就是为了给骑墙派唐先生的结局做一个说明,也预示日战败的必然性。

至于其他部分,只要在前半段把注意力放在1941年上,1945年的所有剧情就会一目了然,因为1941年种下了因,1945年是果。

综上所述,尽管《无名》打乱了时间线,但主线还是很清晰,即1941年+1945年,其他年份都是补充。

叶先生的身份在片尾才揭秘是叙述性诡计讲故事的技巧,起到的是干扰视听的作用,但用分支定界法就可以弄明白。

何先生跟叶先生是主干,剩下的人是分支,观影过程中,只看主干便可,再根据线索跟分支相串联起来,也就是说只注意1945年的叶先生就行。

这就是《无名》叙事技巧的高明之处,看似杂乱无章,实则环环相扣,抓住时间这一符号就能看清故事的整个脉络。

看《无名》不能单看一方面,得全方位的分析。

在某些地方,《无名》确实做得不到位,但也不至于全盘否定,虽称不上经典,但也值得一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