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雪夜访普图的故事,《雪夜访普图》与《源氏物语绘卷》:中日绘画背后的有趣联系

2023-12-05 06:04 作者:岑岑 围观:

中日巡回画:一扇“巡回门”背后的等级秩序与艺术手段

最近,小玉迷上了从中外艺术作品中寻找隐藏的联系,并用比较的方式进行解读。今天,我想和你们谈谈两幅来自中国和日本的画:《源氏物语》和《雪夜访普图》。两幅名画有何异同?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艺术精神是什么?

让我们一起品尝。

中日互访,人物受尊重?

《源氏物语》是日本版的《红楼梦》。平安时代的女作家紫式部以那个时代的朝代为背景,展现了主人公广元的一系列生活和爱情故事。既是宫廷生活的写照,也是贵族爱情生活的剪影。

而《源氏物语》则是文学与艺术的奇妙结合,根据故事中的回眸,用线条勾勒出人物和场景,用矿物颜料将轮廓涂上明亮强烈的色彩。整卷用图片讲述了小说的精彩片段。而这本“浮世绘”版的源氏物语卷轴,展现的正是这样一个“拜访”场景:广元来接一个寡妇家,有仆人在外面等着。房子内外,有两个空房间。

卷轴中的人物刻画非常有特色。

在画卷中,人物的描写是程式化的:脸上的钩代表鼻子,两条粗细略有不同的横线代表眼睛,称为“醒目的鼻子”,而嘴唇的表情只需要一个红点。这样的人物在画里看起来都差不多,没有太多个性的独特展示。但是,有时候,地位较低的人物可能比地位较高的人物更细致,更真实。简单的理解,就是程式化的概念和表现越高越抽象,对人物的尊重就越大。

源氏物语红叶,台上表演的人地位低,面部描写更细致;台下的宫女地位很高,采用程式化的表达方式。

所以,回到最初的“客图”,似乎是对屋内广元夫妇的脸进行了简单的勾画和程式化,体现了人物的尊严;相比之下,屋外两个侍从的脸更接近真实描述,代表地位低下。可见人物面部的画法隐藏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明代刘军《雪夜访普图》

再来看中国的“出访地图”。

《宋史·赵普传》中有这样一段历史记载,皇帝到大臣家,刘军在雪夜访普图,画出了“雪夜访宋太祖赵匡胤名臣赵普”的场景。整幅画的人物非常精细生动,房屋和事物的结构精确,线条流畅工整。画中均匀分布着三组人物:画面下方是皇帝的四大侍卫,他们早已在屋外等候多时;抬头望去,屋里是赵普和他的妻子,一位唐副书记。他坐在第一侧,姿态谦恭,颇有谋士风范。在房间的中央,在整幅画的黄金分割处,是宋太祖·赵匡胤,他身材魁梧,气度不凡。

雪夜访普图人物比例大小明显不同。

但是,如果仔细观察,最奇妙的其实是画中人物比例所体现出来的大小区分——如果按照近大远小的正常比例结构,画中最底层的这些随从应该是最大的,其次是宫中的朝臣夫妇,坐得最远的皇帝应该是最小的。但其实这个比例是反过来“刻意”的!

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从战国中期到清末,延续了两千多年。“尊卑”和“等级”的封建观念渗透到中国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艺术也不例外。这幅《雪夜访普图》是这种“尊卑”观念的巧妙艺术外化:皇帝所占比例最大,代表“贤者高”,其他人物也根据各自的地位以相应的比例刻画。此外,中国画家经常将主要人物安排在最显眼的位置,以达到“大而突出”的视觉效果,主次分明。这种艺术处理,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体现了封建社会“尊卑”的主流意识。

唐·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人物比例和主次顺序的安排别出心裁,仕女以绝对的比例优势和C位展现了自己的高贵身份。

所以作为“客图”,人物的地位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体现,但日本绘画体现的是刻画人物外貌的程式化,而中国画在人物的比例和距离上有突出的地位。

访问中国和日本,满满的相机感?

看完两幅名画中的人物,我们再回到《源氏物语》,来看看另一个重要的技法:“吹屋顶”的画法。在很多画作中,都体现了这种独特的日本绘画技巧——

绘图卷中反映的“吹屋顶”的绘图方法

“吹屋顶平台”的透视效果

吹拉画是指将屋顶从画面上移开,以45°的斜角俯视房间的场景。可以说日本设计师直到现在都很喜欢这种绘画方式。这种画法有利于呈现屋内外的全景效果,动线和朝向也清晰直观,外人一览无余。看这幅表现广元拜访一位家属家的画,我们可以在画外有一个“上帝视角”,心平气和地欣赏所发生的一切:屋内两人悠闲地聊天,屋外两人也是空自由自在,不必为服侍人而紧张。

源氏物语画卷通过吹房子和平台,营造出一种神的感觉和电影的感动感。

这种“吹屋顶”巧妙地扩大了画面的容量和密度,在日式风格中也颇具匠心。所以有人说看日式卷轴就像看手机电影。

但这种不受透视和空限制,多角度表现事物特征,自由表现人物的绘画技法,在中国画中也是存在的,那就是经典的“散点透视法”。这种技术的精髓是你可以不受视野的限制去看它。所以我们在回看《雪夜访普图》这幅画的时候,也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层次分明,打破了聚焦透视在一个平面上的限制构图,表现了屋内人物的坐和屋外人物的谈笑风生。相比之下,还是挺有意思的。

乾隆南巡,散点透视在卷轴画中的应用。

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妮可在看到中国的卷轴画《乾隆南巡》后,惊叹于这种“换景”的现代思维形式,很像一幅流动的电影画面!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相比,看似古老传统的中国画透视法,其实比自诩优秀的西方透视法更接近现代的“动像”思维。因此,他还结合了相机拍摄等多重思想,并由此开始进一步探索这种思想在西方绘画中的运用。

所以,日本绘画,既作为“客图”,以“吹屋顶”带来流动的焦平面感,中国画也以“散点透视”实现上帝视角的移动影像观赏体验。这就是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结论绘画欣赏是多方面的。可以看看艺术手法,文化含量,历史内涵。而两幅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画作,在对异同的探索中,可以获得更充分的审美体验。为什么不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