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试析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哈克与霍尔顿

2023-12-04 17:16 作者:岑岑 围观: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胡一舸

编辑|胡一舸

前言

美国人的一生都是由青春的经历和经历所决定的,所以有关青春的故事在美国文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成长小说呈现出这样一幅图景:在一段时间内,少年主角在经历了一些痛苦的事情后,要么对自己原来的世界观进行了转变,要么对自己的人格进行了转变,这些转变使得少年脱离了幼稚,走向了一个真正而又错综复杂的成人世界。

成人文学的叙事架构较为固定:幼稚―引诱―逃离―迷失―试探―丧失幼稚―觉醒―了解生命和自己。这种基本模型,或者基于它而产生的变化,存在于一切关于儿童成长的故事中。

作为美国各个时期的儿童成长文学的经典之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与《麦田里的守望者》都蕴含着儿童成长文学特有的叙事架构。

虽然两篇小说中的主角所处的年代不尽相同,但是他们的成长经历却大体上是一致的。她们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人生巨变之后,终于实现了对社会、生命和自我的再认知。无论是哈克还是霍尔顿,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留下了他们所处的时代印记。

发展历史

本文从哈克与霍尔顿有着类似的成长,他们都经历了从迷失到觉醒,最终实现了对生命与自己的认知,但因为时间的差异,他们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也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受到的人与事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芮渝萍指出:“在美国成人文学的叙述架构中,除主角和他们自身的典型经历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之外,成人的指导者也是构成成人文学发展的基本单元。”

从社会的观点来说,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一些积极或消极的因素的影响,正是在这样一些因素的作用下,年轻人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寻找自己的人生目标。

(一)由懵懂走向成熟

哈克的困惑是因为他的守护者——陶格拉斯太太对哈克说,只有通过不断地向上帝祷告,他才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可是哈克却不这么认为,他感到莫名其妙:“既然祈祷能得到一切,那么,为什么威恩捞不回来他因卖猪而损失的钱呢?那个寡妇怎么没能把她失窃的那个银制的鼻子烟壶拿回来?华珍姑娘怎么就长不长肉呢?"他心里想:"不,这全是胡说八道。"这使他对自己所受的教育产生了疑虑。

哈克并没有像陶格拉斯太太那样过着舒适的日子,他宁愿穿旧的,也不要新的,他也不肯服从别人对他提出的纠正不良行为的指示,显然,哈克并不喜爱什么文明,反而渴望自由,所以,他同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是对立的。

哈克对自己的新生活不满,就去了密西西比,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个逃亡的黑奴吉姆。他从小就被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奴隶属于白种人。然而,当他和吉姆接触时,他看到了吉姆的真诚和善良,这让他非常迷茫,不知道该不该帮吉姆脱身。

由于当时的社会给他的观念是,帮黑奴越狱就是一种罪行,所以哈克总是在进行着自己的内心挣扎。更何况,吉姆还是被华珍大人收为仆人,还是华珍大人教导出来的。

不过,在他听见吉姆称赞他为好人,称他为吉姆的挚友,从未见过如此守信用的白种人时,心里就暗暗告诫自己,千万不要出卖自己的好兄弟。哈克的秉性使他作出了明智的选择。

在华珍女士看来,哈克是一个顽皮的、需要管教的男孩,但哈克的行动完全受他的本性和爱好的影响,他并不是一个道德高尚的男孩,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什么恶意,他只不过是因为他讨厌别人认为他应该表现得像个绅士,所以他才会对这个黑奴伸出援手。

霍尔顿的难题在于他在人世中怎样寻找自我,怎样确定自我。“每当我必须横穿街道,”他想到,“我的双腿刚刚踏上那该死的人行道,我就会感到我从来没有走过这条街道。”

他沿着纽约的“第五大街”散步时,他就会这样想。我感觉我要一直走下去,走下去,走下去,再也不会有人看见我了。”

因此,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每当他要横穿马路时,他都会对他的哥哥艾里装模作样地讲话:"不要把我弄丢了,艾里。不要把我弄丢了,艾里。”

霍尔顿并不清楚自己的位置,也不清楚自己应该怎样生活,他对自己的儿时情有独钟,但当他毕业后,这一过程已成为必然。

霍尔顿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尤其是他哥哥艾里的死。艾里去世的那一年,他只有13岁,正在经历着生命的真谛,正在成长为一个成年人,艾里的死给霍尔顿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并在他的一生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霍尔顿眼里,艾里是一个善良的男孩,但他却始终不明白,一个如此阳光,如此聪明,如此诚实的男孩,怎么就走了呢?艾里的死让霍尔顿百思不得其解,他相信,只有当一个人最后一次长大时,他才会真正地长大。

另外一个令霍尔顿困惑的问题就是关于性,他对全校学生谈论的关于性的话题感到厌恶,他从来没有和女生上过床,却把一名娼妓放进了旅馆。

他曾想过要同她交往,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他向女友莎莉表白了自己的爱意,可他心里明白,那只是虚张声势而已。霍尔顿对与他人发生性行为的抗拒,表明他尚未作好成长的准备,尚未步入成年人的社会。

(二)指导者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的吉姆是一位积极的人物,正是他对哈克的一片赤诚,使他对友情和忠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虽然吉姆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头脑简单,但是他很诚实,很善良。一路上,他对哈克关怀备至,甚至在哈克调皮捣蛋时,他第一个考虑的都是哈克的安危。哈克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便上前对吉姆表示歉意。

一个白种人对一个黑种人的“致歉”,标志着哈克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偏见与歧视,朝着他自己的人生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除此之外,大自然还能为年轻人提供指引,正如密西西比河,这是一个未受文明影响的原始图景。

哈克在这条河流的拥抱下,受到了大自然的眷顾,他发现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他的木筏那么舒适,那么狭窄,那么狭窄,而他却能在上面感到无拘无束,无忧无虑。马克·吐温通篇都在向我们表明,没有被文明所污染的生命才是美好的,而文明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幸福,反而给我们带来毁灭。

霍尔顿希望能有一位大人来指导他,帮助他认识自己,可是他的双亲根本不管他的想法,就让他上学,所以他就向斯宾塞先生这位历史教师寻求帮助。

他相信,斯宾塞先生对他还是很有兴趣的,希望能得到一些真诚的、有益的忠告。可是在谈话中,他发觉斯宾塞先生实在是个又老又病态又自命不凡的人。

在对斯宾塞大失所望之后,霍尔顿把目光投向了安多里尼,这位他以前的英语教师,也是他一度最信赖的人。

然而,在他眼中,安多里尼却是一个以金钱为代价,不惜以个人快乐为代价的成熟男人,他向霍尔顿展示的却是一个虚伪,欺骗,堕落的成人社会。

在没有找到引导者之后,霍尔顿改变了主意,反正也没有可靠的大人,他决定自己来当这些小孩的保护神。霍尔顿已经从一个被保护的人变成了被保护的人。

大环境下的发展

每一个人都和他所在的环境密不可分,没有一个人可以逃脱他所受到的影响。

两位主角所处的年代迥异,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她们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她们的发展过程又折射出了她们所处的时代特点。

(一)19世纪40年代的奴隶时代哈克

在19世纪,在美国南部,奴隶被视为是一种自然现象,认为白种人比黑种人优越,而黑种人就是下等人。哈克出生在这个世界,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如此。

然而,哈克却犹豫不决。在和吉姆接触的这些天,他觉得吉姆为人真诚,善良,大公无私,宽容大度,可是从小接受的教诲却让他明白,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不能去救一个会让他堕入深渊的奴隶。

他受到了外界的道德规范,和他自己的感情的双重折磨。在南部,奴隶已经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哈克也无法幸免,但吉姆的诚恳和仁慈却让哈克茅塞顿开。哈克在其个人发展历程中,其心灵的挣扎与伤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传统社会的逆反心理,而这种逆反心理与现实的自我认知又有很大的不同。

(二)霍尔顿在1950年代美国社会中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在战后的繁荣时期,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中产阶层也越来越多,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却变得越来越贫瘠和空虚。

美国作者诺曼·梅勒把50年代描述成“人云亦云、意志消沉的时期,美国人的每个毛孔都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恐怖气息,我们正遭受着共同的心理疾病”。他们没有坚持他们的性格和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讲话的胆量。”

在御史时期,美国人以顺从,爱国,忠诚以及对国家政策的完全认同为核心。而教育部门也把重点放在了这方面。

人们都会很小心,他们被告知不要有非常规的想法或行动,要去理解由政府赋予他们的想法或意见。因此,美国的社会也就成了一种比较传统、比较保守的社会。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霍尔顿才能不断地寻求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定位与定位。他不停地问着两个问题:“我是谁?”“我的未来是什么?”他渴望了解人生的方向,在这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未来。

虽然还是一个学生,霍尔顿却不乐意去做那些被社会所需要的事情,也不乐意去做那些被认为是被他人所认可的事情。

由于对学校的不满,他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在霍尔顿眼里,成人的生命充斥着虚伪,空虚,乏味,浮华,他只是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感到温馨和满足。他相信一个人的天赋和兴趣只能在孩提时代得到最大的发展。

儿童的内心充满了怜悯、简单和爱心,他们的童年有着无穷的想象,自由而温馨。所以,霍尔顿很自然地拒绝进入成年人的社会,在他的成长之旅中,充满了悲伤和挫败。

霍尔顿痴迷于儿时的生活,并不想就此终结,因为他深知,当他步入成年后,除了绝望和堕落,什么都没有。

他想做一名“守护者”,让儿童免于堕落到成年人的虚假和破坏中去,让他们继续做一名儿童。他非常害怕,因为他看见姐姐菲比坐在一匹旋转木马上,正试图接住金环,但他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这时他才明白,自己无法阻挡这些小孩的成长,因为每一个小孩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总有一天他们会走进成年人的世界。

霍尔顿认识到,这些小孩必须依靠自己,任何人都无法帮助他们,于是,他打消了做看护人的念头。最后,当他意识到,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另一个人的看门人,也不可能做另一个人的看门人,一切都要靠自己。

结语

在任何一个时期,青年都会面临着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伴随着青年的成长,而这些问题也会伴随着青年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社会环境与时代精神的持续变化,使其具有永不枯竭的新鲜与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美国成人文学探微

2.《哈克贝利·芬历险》

3.麦地中的看守人

4.美国60年代的文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