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百年影史,它必在王座上

2023-12-02 23:51 作者:岑岑 围观:

01.教父诞生记

“存在即合理”,这是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提到的理念。

而电影的合理性,则是在1888年那部两秒钟的《朗德海花园场景》诞生之日起,就被确立了独特的意义。

寻子遇仙记(1921)

好莱坞,作为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拥有其独有的影片风格——类型片。

它在经历了黄金时代,法国新浪潮、电视对电影的冲击后,以一部《邦尼和克莱德》开启了美国新好莱坞时代。

同时,这部在IMDB上常年位列前三、在91年电影手册十佳中排名第四的电影《教父》也于此阶段诞生。

IMDB排名

这个时期的美国电影打破了以往民众对其的刻板印象,人们接受了‘对美国正面形象的巨大否定’。

类型片也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类型模式,导演们借助现实来使电影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而市场也对这类影片呈现出极大的兴趣,《教父》两亿的票房就是对理论最好的证实。

甘比诺家族新闻图

但追溯影片创作的初期,科波拉也曾遭受来自黑手党的阻挠,他们认为这部影片是对意大利移民的丑化。

直到制片人在和黑手党的谈判中表示会把剧本送给其过目,并提修改意见。

在黑手党把关剧本后,并雇用用黑手党成员理查德·卡斯特兰诺参演(甘比诺家族老大保罗·卡斯特兰诺的亲侄子,片中饰演Clemenza),片子才得以正常拍摄。

02.三代教父

《教父》的剧本改编自马里奥·普佐的小说,片中的柯里昂家族其实是现实中甘比诺家族的艺术缩影。

影片集中讲述了三代教父维多·柯里昂(马龙·白兰度饰)、麦克·柯里昂(阿尔·帕西诺饰)以及后来的文森特·曼西尼(安迪·加西亚饰)之间的权力更迭。

在第三次移民浪潮中来到美国的第一代教父:意大利籍的维多·柯里昂在动荡中开始了属于他的史诗。

青年时期的维多因高额的保护费被迫走上了黑手党的道路,在一次3K党的游行活动中,维多枪杀了范伦奇,逐渐在街区中积累起了名望。

值得玩味的是,在《教父3》中,第三代教父文森特也是在一次3K党的游行中枪杀了当时家族的对头乔伊萨沙。

这场戏中,科波拉对3k党的描写多以全景或大全景为主,镜头上也用到了仰拍的空镜,给观众旁观者的视角的同时又符合当时社会的情绪。

这种镜头语言与现实的相似性大大增加了历史与电影的联系,使观众产生强烈共情。

而科波拉做到的并不只这些。他在娴熟的展现历史后,又把视角切换到了人。

作为传统摄影的代表,戈登·威利斯很少用当时流行变焦或航拍的镜头,是科波拉的强硬立场才说服了他用变焦镜头表现故事。

在描写人时,“历史”作为前景被虚化,由德尼罗扮演的年轻时期的维多·柯里昂成为了镜头中的主要内容,家族、亲情以及血脉传承的主题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除此之外,影片对第二代教父麦克·柯里昂的人物塑造也堪称完美。

如在营救老教父的那段,麦克在下车后回头望了一眼,随即走入了医院中。这是他第一次参与家族中的事,而这个由“门”外走入“门”内也代表着麦克展开了一段新的人生。

这段戏中的麦克的角色多处在一种被“框”住的状态,他的内心在亲情的鞭挞下挣扎。

而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逐渐走出框外,一种对于角色走出心理困局的暗示在观众脑海中不自觉的形成。

科波拉巧妙地运用构图演绎麦克的心理变化,在另一方面,又通过客观视点到主观视点的转变让观众自然的融入剧情,获得共情。

这种叙事手法完美的展现了麦克·柯里昂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人物也在此刻脱离了影像,真正“活”了起来。

而关于第三代教父文森特的人物构成上,科波拉在《教父3》开篇就用了多角色来展现人物关系。

引导出与乔伊·萨沙的矛盾,之后又通过一系列如卧底等事件的描述,最终呈现了一个野心勃勃、杀伐果断的文森特。这种对群像式人物的刻画也可在后来的《低俗小说》中看到。

受限于剧本要求,这个出现于教父3中的角色并没有之前如麦克一般的角色铺垫,虽有一个桑尼私生子这样合理的身份,却始终在完整性差了那么一点。

但我相信,对于影迷们来说,这依旧是一部食之有味的完结篇。

03.教父的伟大之处

安德烈·巴赞曾经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电影是什么?”。

我相信在每个人观影后,都会拥有一种电影在脑海中留下的“感受”。这种感受是私人的,是复杂的。

《教父》三部曲作为一代经典,无论台词、布光、音乐音响以及人物塑造都值得深思。

而对于这个系列,我更想将这个问题以一种物质化的方式回答:电影是音响,光和色的结合,是一段虚构的蒙太奇世界。

演员塑造人物,音响和光可以塑造电影,剪辑则构成影像。在《教父》三部曲中,音响、光和蒙太奇都为这段宏大史诗出了一份力。

尼诺·罗塔,曾为《尼罗河上的惨案》、《战争与和平》做配乐,并和费里尼有着长达25年合作关系,正是《教父》配乐的制作者。

配乐师尼诺·罗塔

其中一首《Love Theme from the Godfather》用到了曼陀铃,这种起源于18世纪的乐器与吉他共奏。

浓郁的西西里气息扑面而来,为电影蒙上了一层朦胧的悲,一种漂泊的凄凉油然而生。

而《The God father WaItz》这首柔美的配乐第一次出现于剧情则是在小女儿康妮的婚礼上。维多·柯里昂与康妮伴随着音乐跳起爱的华尔兹。

在光的运用上,作为当时有‘黑暗王子’之称的戈登·威利斯,他经常让影片都处于一种低沉的暗色中。

就连威利斯自己也说“当黯黑影像出现在银幕上时,许多看惯桃丽丝·黛影片的人都觉得有些可怕。送审时样片,如此之‘黑’,连派拉蒙的经理们都看不清楚,只看见侧影。以前谁也没有送来过这种样片的。”

若光为人物塑造中的香料,那色则更像盐巴,它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不同于《布达佩斯》的明亮华丽,《教父》三部曲多采用高光比,黑棕色影调,人物面部的明暗光对比强烈,加之摄影上的黑和后期的棕,角色的冷峻严肃在光的辅佐下变得更为突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父在剪辑上也有着亮点。

巴里·马尔金,作为教父2和教父3的剪辑师,他获得了多次剪辑奖提名。但反观教父1片尾那段出彩的平行蒙太奇,却是由当时的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完成。

如默奇所说“剪辑是一种全身性的舞蹈”,在《教父1》中,他完美的展示了这“舞蹈”的魅力。在那段时空里,麦克在教堂中为康妮的孩子洗礼,他的手下在同时空内为家族铲除隐患。

配乐渐起,画面交替分叙,麦克低垂的眼眸特写也得到了一种新的释义。

这是旧时代的终结,也是另一个时代的新生。

·

04.影像之外

在影片中,柯里昂家族的兴衰牵动人心。而在电影之外,导演科波拉的家族也正上演同样的戏码。

为了影片的拍摄,在教父开场的群戏中,科波拉把家族中几乎所有的亲戚都叫了过来,除了几个重要的角色外,其余都为科波拉家族成员。

另外,由于电影的预算只有600万美元,科波拉只能找自己的父亲卡曼·科波拉来为电影制作原声。

同时在《教父1》片尾,科波拉年仅1岁的女儿,也是1999年凭借处女作《处女之死》入选电影手册年度十大佳片的索菲亚·科波拉,就出演了那位受洗婴儿。

作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电影科班导演,科波拉非常明白怎么去拍“好莱坞”式的电影。

可作为一个受到新浪潮影响的人,他有着强烈的艺术追求,这点从影片中大量固定长镜头的使用得以彰显。

表演方面,科波拉请来了德尼罗、白兰度、帕西诺共同的老师李·斯特拉斯伯格作为《教父》的艺术指导,而他也在教父三部曲中出演海门·罗斯。

作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隔代弟子,他的“即兴表演”和“情绪记忆”为影片制造了许多意料之外的镜头。

李•斯特拉斯伯格

正是导演科波拉的付出,才使得《教父》成为新好莱坞时期一颗璀璨的天狼星。

《解读电影》的作者布鲁斯·F·卡温曾说:美国电影到教父诞生才变得好看起来。

而斯坦利·库布里克也在观看到十几遍时公开表示: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没有之一。

参考资料:

彼得·比斯金,《逍遥骑士、愤怒公牛:新好莱坞的内幕》

拉毕格,《导演创作完全手册》

赖爷,《吉他与曼陀铃弹奏<教父>主题曲,太美了》

——

编辑:cobb

可私信“教父”

周末重温黑帮风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