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赢家是根据什么电影改编的,大赢家解读

2023-11-27 10:58 作者:岑岑 围观:

作者:胡志强

网络电影《大赢家》讲述了一个不受欢迎的普通银行职员的故事,他在一次警匪演习中被错误地选中扮演“强盗”的角色。电影中的“演习”是一个大家都知道规则的游戏。这个游戏,无论是派出所、银行、第三方媒体,还是参与演习的围观群众,都心知肚明,就像电影里的台词:演戏。但谁也没想到,这位“强盗”是认真的,不仅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在“抢劫”的过程中,他坚持求真务实,打破了与人之间的规则平衡,从而形成了剧情的对比冲突,使得剧情不仅好玩,而且具有讽刺意味。

主题上,这是一部比较成功的黑色喜剧。近年来,许多小成本电影经常暗指大问题。但这部电影的出彩之处在于,它看似是一部刀光剑影的形式主义,实则是对人性和现实生活本质的洞察和揭露。一方面诠释了大多数人面对“人生如戏”的本能反应,另一方面刻画了不同的“强盗”面对同样的处境选择保持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最终成就英雄主义。归根结底,这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斗争——有人得过且过,有人认真的活着。影片用一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闹剧撕掉了形式主义的底裤,你方唱罢我登场,吵得不可开交。一个笑话之后,剩下的只有参与者自己知道的“荒谬”。

我把两种不同价值观的斗争理解为“追求本能”和“保持自觉”的价值观。人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就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是把自己和动物区分开来,开启文明新时代的第一步。第二步,人的自我意识可以通过不同的主体即主体的进化,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从而在社会生活中拥有独立的人格,在这一点上成为“有意识的人”。有意识的人往往有成熟的信念和信仰体系。电影中的“强盗”让事情回归本来的样子,这是他“保持自觉”的独立人格和价值取向。

同样,个体独立人格出现在另一个群体中。他们发现,如果把社会和人群比作自然,如果野蛮的生存本能能够发挥出来,生存就会变得更容易。这个时候的人就是“追求本能”的人。很明显,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追求本能的人。毕竟挑战我们的独立人格比适应规则要累得多。当影片中的其他角色面对“除法/kloc-0”的潜规则时,他们的反应可以看作是“追求本能”这一价值取向的不同层面。“胖子”急着赴约,一再要求加快演戏节奏,甚至最后希望被“枪毙”以求早日脱身,这与他高高挂起、门前扫雪的本能完全无关;负责处置的现场指挥员,理所当然,完全作为一种行为,但还是体面地组织部署,扩大宣传。后来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按照剧情来演,他感到不安。他在讲话中声称维护警队形象,其实是一种“伪君子”的心理本能;影片中级别最高的领头警察局长以上帝视角出发,表现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天下皆浊我独醒”的心态,以至于“我”想用这件事来完成唤醒你的目的,却又忍不住要问之前的演习是怎么进行的。作为导演,明知道大家都“集体醉了”,为什么不启动自我革新、自我净化的程序,反而把希望寄托在“强盗”身上

电影说到这就更有意思了。有很多戏。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生活中,辨别真假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追求本能,保持意识,都不是原罪。归根结底,只是个人的选择。“强盗”不愿意像其他人一样忽视、服从甚至加入虚伪的狂欢,而是选择发现、反抗、坚持,这取决于他的独立人格和思想意识所建立的自我完整、坚实的信仰体系。换句话说,即使外界的影响无处不在,他也能有意识地根据自己内心的信念做出决定,摆脱这些附着在生活表面的类似本能反应。

其实人总是会讨厌不喜欢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或者排斥与自己选择不同的人。所以劫匪的这种独立人格和思想觉悟,往往会成为大家口中的“异类”。在这种情况下,就变成了一群装病指责别人有病的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得了绝症。

那么,对于电影里的吃瓜群众和电影外的观影人群来说,如何选择和追求两种价值观,电影自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该认真了,该反思了,该投降了。导演终于笑了,“满满的深情”。劫匪凭借一己之力取得了抢劫和价值追求的双重胜利,成为对抗闹剧和潜规则的“大赢家”。连最后一个开车的警察都说,这样的人100个人里有一个就够了,但是没有这个,真的不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