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北平往事 电视剧演员表,北平往事电视剧免费观看

2023-11-27 10:52 作者:岑岑 围观:

“很多人好像对北京的冬天更有感觉,感觉冬天的北京更像北平。尤其是一下雪,有些网友就感慨北京仿佛又回到了北平。”

虽然不能完全理解这句话的逻辑关系,但好像又能感知到这句话的语境。

【北平】二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燕国置右北平郡。

司马迁在《史记》里有这样的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彼时燕国的都城是蓟城,蓟城就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

秦始皇实现大一统后,蓟城成为广阳郡郡治,与燕国时所置的上述五郡为秦沿用,与广阳郡同属中央直接管辖。

秦灭亡后,汉朝在行政区域划分上做了变动,重新实行分封制,蓟城又改称为燕国,同时将郡国合并为州,即今天省的最初形态。封国燕及另外九郡组成了幽州,蓟城也变为州治所(类似于省会)。

幽州包含的其他九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涿郡、渤海郡。

其辖治范围除以上外,又新增加了当时刚征服的朝鲜北部领土。

隋唐以前,“幽州”这个地名一直被用作为省级行政名称,但到了隋唐时期,被用作州与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府的名称。幽州府的政治地位与郡等同。

蓟城一向是该府治所,所以当时也被称为幽州。

幽州这个地名曾两度被更改,先是改为涿郡,后又改为范阳,这两个地名也都曾用来指代蓟城。

唐朝结束后,幽州这个称谓无论作为州还是府都不再用了。

也就是从唐开始,无论是被称为幽州,还是范阳,那些被我们所熟知的,被写进历史的人和事开始逐一上演,他们的行为与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似乎冥冥之中有着某种联系。

唐时期,沿边疆地带设置了十个藩镇,每一个藩镇都有一定数量的军队驻守,由节度使统领。设置这些藩镇就是为了防止外族入侵,范阳所在地主要面临的就是契丹人的骚扰。

幽州,当时被称为范阳,便是这十个边疆藩镇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古代的中国,在北部的边疆一线,来自草原的外族部落一直侵扰着汉人生活,甚至威胁着汉人王朝的根基。

这种现象其实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

朝廷始终期望能够确定一个严格的、绝对的界线,界线以内是真正的、完全的汉人;界线以外的,与汉族模式背道而驰的一切,则都应被排除在外。

长城的修筑,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但是,这一思想从未真正实现过。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唐朝把驻守边疆、防御契丹的重任交给了一位胡人与汉人的混血,通晓六种边疆地区语言的安禄山担任。

742年,安禄山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治所在营州),744年兼任范阳节度使(治所在幽州),751年又兼任河东节度使(治所在太原)。

手握近二十万大军兵权的安禄山在755年举起了反叛大旗,一路南下攻陷唐东都洛阳,在数月内就占领了长安。

756年,他自称大燕皇帝,并将幽州定为都城。763年,叛乱被镇压。

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唐朝灭亡以后,便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动乱时期。

后唐末期的936年,突厥出身的石敬瑭发动叛乱,并向契丹人求援,在契丹的帮助下,建立了后晋。

作为答谢,石敬瑭于938年将包括北方边疆最重要的军事重镇在内的十六个州割让给契丹,这其中就包括幽州、后来被宋人称之为的燕山府,和今天的大同当时被称为云州的两大城市。统称“燕云十六州”。

后来的宋朝一次次举兵想要收复被割让出去的失地,但都没有成功。

契丹人便趁机抓紧时间在这片新的土地上安定下来,紧接着,幽州就被立为契丹陪都。

公元938年,契丹人的辽国在幽州城建立陪都,因其位于辽国疆域的南部,所以称为南京,又称燕京。

这也标志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契丹人吞并燕云十六州并在幽州城建立陪都长达二百年之久。直到女真人打败并结束了契丹人对幽州城的统治。

公元1115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正式建国称帝,国号为金。

很快,金与北宋结成联盟,共同抗辽。公元1122年,在强大的女真铁骑进攻下,辽南京城(幽州)失陷。

次年,按照盟约规定,北宋收回燕云地区,并将辽时期的南京改为燕山府。

两年后的1125年,金人占领了燕山府,并继续挥师南下。1126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军攻破,宗室公子及官僚逃过长江,在临安(今杭州)建都,史称南宋。

于是,金朝第四个皇帝金海陵王听从其汉族官员的建议,把首都从东北的松花江一带迁移至辽称之为的南京城,北宋的燕山府,并将其命名为中都,意为中心的都城。

这是北平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王朝首都,王朝实际的统治中心。

金人的好景也并不长,公元1234年蒙古人灭金,跟随金人一起被蒙古人毁灭的还有金朝在中都建造的极其奢华的皇宫。

1260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称帝,建立元朝。

1264年,忽必烈将元朝都城迁至金中都。并下令在中都的东北修建一座新城,汉语里称这座新城为“大都”。

自金人将这座城市做为陪都时,就已经开始大规模修建宫城了。

元朝也不例外,甚至更加用心。从“大都”兴建之初,就是一座精心规划的城市。

元朝统治者遵循了中国古代城市营造经典《周记.考工记》提出的原则:“匠入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径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他们重新建造了皇宫、改善了水道,以及太庙、社稷坛,大大小小的集市和市场有几十个。

在积水潭东北岸建钟楼,并于稍南建鼓楼,以确定大都城的几何中心。钟鼓楼坐落在皇城中轴线延长线上,这条中轴线与东西城墙等距,钟楼与南北城墙等距。

如今北京城内现存的钟楼和鼓楼建于明朝1420年,比元朝时的钟鼓楼位置稍偏东。

在当时来看,元大都城其规模宏大,规划有序。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朝代的更迭,又经过时间的洗礼,今天的北京城城北的、现已是一片空地的元大都遗址早已是风光不再。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明朝大举北伐,攻下元大都,更名北平府,取平定北方之意。

两年后的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将北平赐给了被封为燕王的第四子朱棣。

1399年,燕王朱棣叛乱,带兵攻打到南京,把已经取得了皇位的侄子(朱允炆)赶下台,并于1402年登基称帝。

1403年,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但习惯上仍称北京。

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

自此,至辛亥革命爆发以后,这500多年的时间里,北京一直是明清两朝的首都,也一直被称为北京。

朱棣未迁都北京以前,永乐五年(1407年)已开始下令修建宫城(紫禁城),永乐十五年(1417年)开始大规模修建,永乐十九年(1421年)基本修建完成。

前后建造时间历时十四五年,「工作之夫,动以百万」。宫城内有九千多间殿宇、楼阁、庙堂。

朱棣下令建造的宏伟的紫禁城保存至今。

在嘉靖时期,为防御京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开始修建外罗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增加了各门的翁城。并绕外罗城挖护城河,从西便门外分内城护城河水,环绕外罗城,东流入通惠河。

外罗城周长28里,三面共有七门。南正门: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门:广渠门,东北角有东便门;西门:广安门,西北角有西便门。

内城:内城周长40里,四面共有九门。南面三门:正门叫正阳门,东为崇文门,西为宣武门;北面二门:由东往西为安定门、德胜门;东面二门:由北往南为东直门、朝阳门;西面二门:由北往南有西直门、阜成门。

皇城四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

即是老北京城中所说的“内九外七皇城四”。

明代北京都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改建和扩充而成的,奠定了明代北京城市的规模。

清朝统治者从明朝手中接管了保存完整的北京城,除去定期的修缮和增建宫殿之外,北京城已无需大规模新建了。因此清朝统治者就把精力放在了城外修建皇家园林上面了。圆明园、颐和园......

当慈禧还在大耗财力建造供自己享受的颐和园时,她还没意识到大清朝即将走向灭亡的尽头。

面对国外列强的虎视眈眈,国内一片动乱的局面,“清朝这座已经溃烂到底大楼随时面临倒塌”。

1894年的甲午战争敲响了清朝灭亡的丧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反清反封建王朝的浪潮在南方各省四起而动。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南方各省代表推选为临时大总统。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势力(北洋军阀)被当时的晚清权臣袁世凯所把持。

同年,南北和谈,为了让袁世凯接受共和,孙中山被迫辞去临时大总统,推选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定北京为首都。

孙中山建议迁都南京,但被袁世凯否决。

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也正式宣布退位。(当时还住在紫禁城内,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兵将其逐出紫禁城。)

1916年,袁世凯离世,由他所组建的北洋军队内部分裂出以曹锟为首的“直系”与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两个派系。以及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在东北日渐做大,雄踞一方。

当时的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自袁世凯死后亦是频繁易手——黎元洪、冯国璋、曹锟、段祺瑞,他们在当时拨弄着历史。

南方各省地区也是山头林立,拥有军队就可以占山为王,全国乱成一片,进入了军阀相互征战时期。

很快,广州国民政府的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与北洋军阀作战。在国民革命军中,蒋介石脱颖而出,逐渐开始走向权力的顶峰。

北伐战争最后以张学良率领奉军易帜收尾。同时也结束了军阀混乱的年代。

中国的政治权力中心随着蒋介石1926年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也开始短暂南移。

1928年6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将北京改为北平市。

1937年7月7日,北平卢沟桥上的枪炮声揭开了在中国大地上全面抗日的序幕。

国共在经过了长达八年的共同抗日战争后,日本人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

随后,国共双方也进入了最后的决战时刻。开打以后,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以压倒性的胜利彻底打垮了国民党的碎梦。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每一场战争国民党都是节节败退;最后的平津战役,不仅关乎国民党的生死,也关系到北平这座千年古城是否能完好无损保存下来。

当时的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辖约五十多万的军队布防在平津以及华北其它地区。但当时的国民党大势已去,傅作义坐镇北平,孤立无援,他与他的军队已被解放军四面形成合围之势。

解放军对他既打又抚,恩威并用,同时万一非打不可,党中央已严令部队保护文物古迹。

傅作义自己也明白再做无谓的反抗已是徒劳,于是通过他已加入共产党员的女儿与共产党高层联系,表达和谈的想法。

最终经过双方代表三次和谈,并达成具体协议,1949年1月31日,北平得到和平解放。

这座历经几朝的千年古都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免遭战火,完好保存了下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设于北平市,同时更名为北京市。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全国一片百废待兴,需要尽快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针对首都北京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改造也在逐步推进。

如何“对待”这座千年古城,国家非常重视,不仅邀请了由苏联专家组成的市政专家小组来到北京,同时国内有梁思成、陈占祥等顶级建筑学家,共同进行讨论研究。

以梁思成、陈占祥为代表的“保派”、即“梁陈方案”,建议保留老城面貌,包括城墙,在旧城外面建一个行政中心,把长安街两边的新建筑都拿到那边去建,从整体上保护古城。

当然,最终的结果我们现在也都看到了。

上世纪50年代开始,老北京城的外城墙陆续被拆除;1965年修建地铁线,内城墙开始被拆除。

在拆除的过程中,经周恩来总理批示,保留下来了正阳门城楼以及现在的建国门地铁站东南角的明清两朝天文观测中心的古观象台。

在修建地铁时因德胜门箭楼未阻挡地铁线路而未立即拆除。1979年正要准备被拆除时,当时的全国政协委员郑孝燮向当时的国家副主席陈云写了一封信后,也得以保存下来。

其它各城门的城楼、箭楼、瓮城以及城墙在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陆陆续续均被拆除。包括城内的很多牌楼。

1960年,一个叫王栋岑的人在与北京某高校的大学生参加拆除城墙义务劳动的时候写下了一首诗:

一群活泼的青年,

在拆运城墙上的砖;

阵阵歌声笑语,

惊醒了古老的城垣。

古老的城垣,

一直沉睡了多少年!

荆棘遍体,

灰尘满面。

它充当过封建帝王的卫士,

忍受过帝国主义的炮弹;

在悠长的岁月里,

谁知道它满腔的心酸?

今天,它翻身了,

奔向祖国建设的前线;

“我能为社会主义服务?

没想到有这么一天!

可不是,

哪见过这么光明伟大的世面?”

它像姑娘们一样年轻了,

丢开破烂的城堡,

一块块方砖,

从泥土中站起来,

阳光下露出笑脸。

它听年轻的姑娘说,

用它砌小高炉,

搞土煤气罐......

兴奋地跳得大高:

决心在技术革新中,

做个新时代的好汉!

END

参考资料:

《北平历史地理》—侯仁之

《北洋军阀史》—来新夏等

《城记》—王军

《傅作义将军与北平和谈》—王宗仁. 史庆冉

《中国城市发展史》

微信搜索

团结湖观茶室

公众号

点击关注

阅读更多有趣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