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人性纷争的狂热旋涡:歌剧《卡门》的璀璨光芒,与戏剧的永恒魅力

2023-11-27 07:49 作者:岑岑 围观:

文丨胖仔娱说

编辑丨胖仔娱说

引言

在法国艺术的璀璨星空中,乔治·比才犹如一颗明亮的星辰,他的音乐作品如同流星般划过,留下永恒的光芒。

当我们聆听他那首扣人心弦的歌剧《卡门》时,很少有人会相信,这部被誉为法国喜歌剧巅峰之作的作品,原本是一则悲剧故事的改编。

“悲剧”还是“喜剧”

《卡门》的作者乔治·比才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作曲家之一,在他的歌剧作品中,《卡门》被认为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法国著名剧作家梅亚克和哈列维为了更好地适应歌剧舞台的演出条件,对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梅里美,创作的同名短篇小说《卡门》的剧本原型,进行了合理的改编。

通过必要的戏剧处理,他们使歌剧的剧情发展和音乐诠释更加流畅和通顺。

关于歌剧的剧情,大家并不陌生,年轻的士兵唐·约瑟,经受不住多情的吉普赛女郎卡门的诱惑,陷入了爱情的旋涡。

得知自己深爱的女伴移情别恋,爱上了英俊的斗牛士后,年轻的士兵依然苦苦哀求,希望对方在最后时刻回心转意,但却遭到了倔强的卡门残酷的断然拒绝。

约瑟无法接受这巨大的情感打击,一怒之下拔出匕首,刺向卡门。

在血泊之中,约瑟搂着死去的爱人,痛苦不已、后悔莫及,这是一段悲剧的爱情故事。然而,在一堂德国的"歌剧史课"上,彻底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卡门》的理解。

在课堂上,教授提到比才的《卡门》属于"Opéra comique",也就是法国喜歌剧。但是,《卡门》明明是一部"悲剧",怎么会被分类为"喜剧"呢?

通过后来对大量资料的反复阅读,以及与教授和导师的进一步讨论,《卡门》确实是一部典型的"法国喜歌剧",而且是19世纪中后期法国喜歌剧的巅峰之作。

萌芽雏形“vaudeville”的诞生:“加法公式”

欧洲近现代的“喜歌剧”也被称为“谐歌剧”,它是一种与正统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类型。

喜歌剧在欧洲的发展可追溯至18世纪,歌剧的流行先后兴起于不同国家。最早兴起的是意大利,然后是法国,其他欧洲国家如德国等稍晚一些。

虽然各国的喜歌剧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它们的剧本主题常常取材于日常生活,音乐风格偏向幽默。这些喜歌剧通常具有喜剧元素,结尾往往是大团圆的胜利。

法国的喜歌剧的萌芽和雏形可以追溯到17到18世纪,当时法国诞生了一种具有政治讽刺性的民歌。

这些民歌通常采用“载歌载舞”的表演方式,有时还会使用木偶道具。这种声乐体裁被称为伍德维拉(法语:vaudeville)。有趣的是,伍德维拉这个词实际上是一个人为创造的“拼凑词”。

这个历史背景的确很有趣,最早的伍德维拉实际上源自于15世纪法国诺曼底地区的一种叫做“vaudevire”的歌曲形式,它带有政治讽刺的色彩,并以VIRE河命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6世纪,法国巴黎附近出现了一种称为“都市歌声”的城市音乐类型,它以现成的世俗流行音乐为基础,并使用各种不同的民间歌谣进行补充。

这种音乐最初在“圣·日尔庙会”剧院中出现。有趣的是,这两种音乐的名称发音非常相似,而且都带有政治嘲讽封建朝廷的意味。这些历史背景为法国喜歌剧的发展提供了有趣的线索。

其发展的交汇和融合也很有趣,尤其是它们来自不同的年代和地域,却具有相同的戏剧文学寓意。

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这些元素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伍德维拉”。而关于“伍德维拉”的名称,它似乎是由诺曼底地区的“vaudevire”和城市音乐“voix de ville”的组合而来。

用一个简单的加法公式来表示对法国喜歌剧最早形式的认识似乎很贴切:“vaudevire” + “voix de ville” = “vaudeville”。这背后的历史发展和音乐形式演变的过程确实非常有趣。

碰撞:要“正”还是要“喜”?

吕利的贡献和影响在法国歌剧发展史上是非常显著的。他将17世纪的意大利正歌剧引入法国,并与法国本土元素相结合。

与法国的剧本作家让·菲利普·拉莫共同创立了真正的法国歌剧,称为“tragédie lyrique”或“tragédie en musique”,意为“音乐悲剧”或“抒情悲剧”。

从理论上来说,这种歌剧也可以称为法国的“正歌剧”,它在当时的巴黎等大城市的剧院中占主导地位。

这种抒情悲剧的故事内容和形式与意大利正歌剧相似,通常涉及英雄和神话故事,情节严肃、固定、刻板,与大众的实际生活相脱节。

这导致了在当时,法国的滑稽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为其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18世纪,意大利喜歌剧在意大利兴起,它是从17世纪意大利正歌剧的幕间喜剧发展而来。

这种歌剧的故事取材于社会生活的真实故事,情节轻松幽默,易于理解,充满欢乐和娱乐性,与法国民众的口味相契合。

在1746年和1752年,一部名为《女仆管家》的意大利喜歌剧在巴黎两次公演,掀起了法国社会关于歌剧的激烈争论,尤其是有关“法国本土歌剧”的争论。

这场争论异常激烈,持续了数十年之久,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从普通大众到封建朝廷的国家精英,无一幸免。这场争论对法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持续了整整四分之一世纪。

论战的核心问题在于对“法国正歌剧”和“意大利喜歌剧”的性质和方向的争议。其中,争议主要集中在这两种歌剧的核心特点,即“正”和“喜”,以及是否应该改变法国正歌剧的方向。

两个主要的对立派别是支持吕利、拉莫等人的法国正歌剧的贵族保守派,以路易十五和蓬帕杜尔侯爵夫人为代表;另一方是支持意大利喜歌剧的启蒙派,以皇后玛利亚列申斯卡领导,包括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尔等。

这两大派别在论战中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每当对方推出新作品上演时,另一方都会在剧场中进行讽刺和嘲笑。他们会尽力寻找对方歌剧的缺点,同时强调自己阵营的音乐观点和戏剧优势。

这场争论激烈异常,双方难以妥协,互不承认对方的观点。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中,这两大派别被戏称为“CoinduRoi”和“CoindelaReine”,意为“国王的小屋”和“王后的别墅”,突显了论战的激烈和双方的对立。

法国启蒙学者卢梭坚定支持意大利喜歌剧,对法国抒情悲剧的“沉重与陈旧”提出了批评意见。

他不仅口头上支持新兴的“喜歌剧”形式,还亲自投入创作,创作了一部名为《乡村占卜师》的田园风格幕问剧。

在这部作品中,他强调了歌剧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将意大利歌剧的流畅音乐与法国滑稽剧的经典对白相结合,旨在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卢梭还高度赞赏意大利歌剧的音乐,他认为意大利歌剧的音乐最为通俗易懂和流畅自然。相比之下,法国歌剧的音乐线条和发展不如意大利歌剧出色。

对于法国观众来说,母语法语更加熟悉。因此,将意大利音乐模式与本国戏剧语言相融合的方法不仅弥补了不足,还相互促进,启发了许多人。

在18世纪中期,大量年轻的法国作曲家开始创作混合了意大利和法国元素的新型法国喜歌剧,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这场争论实际上推动了法国原始喜歌剧的发展,促成了法国式喜歌剧基本模式的形成。

这种新型法国歌剧由法式正歌剧改进而来,以传统法国滑稽剧为基础,并成功融合了意大利喜歌剧的元素,最终成为独具特色的法国喜歌剧。

意、法两国“喜歌剧”的区别

从字面上看,法国喜歌剧和意大利喜歌剧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因为它们都包含了“喜剧”(comique或Bufa)的意思。然而,尽管它们都属于喜歌剧的范畴,但实际上在音乐形式和故事题材上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风格通常更加轻松、欢快,充满了幽默和笑料,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音乐在意大利喜歌剧中往往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强调旋律和歌唱技巧。

法国喜歌剧的音乐可能更加多样化,结合了法国的传统音乐元素和滑稽剧的特点。此外,法国喜歌剧的故事题材通常更加多样化,涵盖了社会、政治和道德议题,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喜剧情节。

尽管这两种歌剧都被归类为“喜剧”,但它们在音乐和戏剧元素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各自国家的文化和艺术传统。

19世纪的法 国喜歌剧的显著变化与特点

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和整个欧洲的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对封建制度的冲击和社会变革的开始。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和思想变革也对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歌剧。

社会变革和思想变化推动了歌剧内容和形式的演进,使其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以满足观众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也反映了艺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艺术作品往往反映和回应社会的变化和情感需求。

19世纪中期,法国歌剧经历了来自意大利、德国等国家歌剧的竞争和冲击。尽管古诺、马斯涅、梅耶贝尔等大师创作的法国大歌剧曾经辉煌一时,但它们渐渐衰落,受到了其他国家歌剧的挑战。

与18世纪的法国喜歌剧注重喜剧不同,19世纪的法国喜歌剧更多地朝向正剧甚至悲剧的方向发展。

这一转变反映了当时观众对多样化和深刻情感表达的需求,以及法国歌剧领域的演变和变革。它们在情感和戏剧深度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满足观众的不同口味。

19世纪中叶后期的法国喜歌剧呈现出多样性,涵盖了从传统的轻松喜剧到深刻的社会写实喜剧的广泛范围。

这个时期的歌剧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多元性,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