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失望或是希望?《晚秋》运用独特的叙述手法,将故事情节展现出来

2023-11-24 23:21 作者:岑岑 围观:

文/木乔简科

编辑/木乔简科

引言

《晚秋》是由金泰勇导演,汤唯和玄彬主演的电影作品。尽管《晚秋》是一部文艺片,不像商业片那样强调“卖点”、“爆点”或“热点”,但却凭借其深刻的人性描绘、爱情叙事、道德考量以及法律纠葛等多方面的主题,赢得了多个奖项,包括“韩国电影大钟奖”和“釜山影评奖”。

影片的成功不仅源于其深刻探讨的人性层面,还有赋予情感以建构和消解的独特叙事手法。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来看,《晚秋》的叙事艺术都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色调交错: 建构温情,消解悲剧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视听艺术,环境的构建在影片叙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环境往往在电影叙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能够营造特定氛围、增添情感内涵,塑造角色形象,甚至构建整个故事情节。

在电影《晚秋》中,叙事艺术的首要特点之一是创作者运用了冷暖色调的交错运用。在整体的冷色调基调上,巧妙地融入暖色调,通过色彩的变化,在原本呈现荒凉和衰败的环境中构筑出一股温情,有助于化解隐藏在影片情节中的各种悲剧元素。

电影《晚秋》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因为被指控“杀夫”而入狱,在获准前往西雅图参加母亲葬礼的短暂三天里,与亲友以及男主人公勋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深入分析故事情节,不难发现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悲剧元素。

以安娜个人的命运轨迹为例,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她与丈夫的“惊恐”与“死亡”。七年后被“囚禁”的安娜得知母亲已“去世”,获准前往西雅图参加葬礼。回到熟悉的城市后,她却感到与城市文明的“陌生”,与亲人之间的“疏离”和“失望”。

虽然最终重获自由,但对安娜而言,这种“自由”实际上与“异化”没有本质区别。总结而言,影片中安娜的人生似乎始终笼罩在悲剧的阴影之下,她似乎无法摆脱命运的操控,逐步步入了她无法预料却又无法逃避的悲剧之路。

与男主人公勋的相识与相爱或许是安娜人生中的一丝亮色,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份亮色并不足以与影片中弥散的悲剧氛围相匹敌。影片的创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暖色调的意象和环境设置来在对安娜悲剧人生的艺术化表达中建构温情。

这种手法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影片中悲剧元素对主人公命运的束缚,以及对观众心灵的冲击。电影《晚秋》以灰色为基调,创造了一种悲凉、萧索的氛围。然而,创作者却有意识地选取了氤氲着暖意的黄色、米色等暖色调,在以灰色等冷色调为主的环境中交织出一抹温情。

无论是主人公的服装、自然景物,还是家具和家居用品,都不时展现出温暖的色彩,融入到画面之中。阳光、灯光等温暖的光线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也为整部影片注入了许多温情。电影中的各种色彩并非仅仅反映了人和物的自然特征,更承担了重要的表达作用。

二、情节虚化: 建构共情,消解评判

所谓“情节”,指的是事件的排列形式或语义串联,是故事结构的骨架,也是人物与环境的支撑点。

尽管电影《晚秋》主要采用情节推进的结构方式,然而在叙事过程中,创作者并没有将每一个细节都详尽呈现,而是经过选择和虚化处理。

这种情节的虚化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观众与主人公产生共情,消解了观众作为旁观者对影片人物的道德评判。这构成了影片叙事艺术的第二个重要特点。电影从安娜作为“杀人犯”的身份的确立与解构开始,也以此为结束。

影片中并未深入描绘安娜“杀人”的事实调查、司法审判等程序,而是通过展示安娜服刑等一系列镜头来呈现她的“杀人犯”身份。

随着情节的展开,观众逐渐明白一个事实:安娜的初恋对象王晶实际上是她丈夫的真正杀手,安娜只是被冤枉成替罪羊。

这一真相隐含在安娜与勋之间荒诞对话以及王晶的台词“那天,我本来想再回去那里……”中。

尽管从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真相大白和真凶伏法似乎更符合观众对正义的期待,但艺术的真实性并非生活真实的简单映射。这种情节走向虽然合理,却可能使电影陷入俗套,走向程式化。

电影《晚秋》的创作者有意对安娜在服刑前的一系列司法程序以及“安娜丈夫之死”真相进行虚化处理。这种处理显然是有深意的。在创作者的视角中,影片并不局限于简单的是非、黑白的二元对立来进行评判。

影片更关注人情与人性的错综复杂,情感与法律的冲突。这正是影片意图向观众传达的现实世界的本质。在情节的虚化处理中,观众放下了对所谓“真相”的执着追求,而是从安娜与丈夫、安娜与初恋的关系入手,感受她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对爱情的信仰、坚持和固执。

二、暗藏隐喻: 建构波澜,消解平淡

文艺片的创作者往往并不过于关注作品之外观众的观影体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波动。因此,相较于商业片而言,“晦涩”与“平淡”几乎成为文艺片不易摆脱的类型化标签,用以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晚秋》本身就具备文艺片的属性,这使得影片本身带有一层平淡的外观。部分情节的虚化处理使得影片的节奏较为缓慢,从客观上加深了影片的平淡感。

基于这个情况,《晚秋》的创作者以巧妙的手法,在情节的推进和时序的变迁中,不显眼地引入隐喻元素,从而在无形之中为影片注入了波澜,化解了影片内在的平淡特质。

这是影片叙事艺术的第三个重要方面。在电影作品中,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常出现具有符号意义的标志物,其本身以及所蕴含的规律性,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观众的情感,成为影片节奏的一个源头。

在电影《晚秋》中,一系列充满文化隐喻的标志物与情节相互交织,恰当地调整了影片的进程,同时也为影片赋予了深度和思想性。

例如,当安娜回到西雅图的家,她在母亲遗像前将翻倒的香重新插好,这一情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味。

受孝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通常高度重视亲人的丧仪。在民俗背景下,“香”具有与天地鬼神沟通的特殊作用。灵前炷香作为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承载着后代对逝去亲人的敬爱和追思之情。

安娜在母亲遗像前的香炉中的香倒下,与“墓碑错字”的情节相呼应,间接反映了安娜的家人并未真正关心母亲的丧仪,反而积极谋划着早日分割遗产。一炷倒下的香悄无声息地揭示了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在特定的背景下,“香”也象征着个体的家族成员身份。因为安娜被指控“杀人”入狱,她感到自己仿佛被一只大手从原有的家族谱系中拽离。

对安娜而言,她自己就像香炉中倒下的那一炷香,香的倒下意味着她家族身份的缺失。安娜扶香、插香的举动折射出她内心对家族认同重新归位的强烈渴望。

三、首尾勾连: 建构宿命,消解偶然

电影《晚秋》的创作者通过时间的前后推移将人物联系在一起,构建情节,将近十年的故事时间内的三天展现为影片中的时间延伸。这种创作手法遵循因果逻辑,遵循单一时间维度的线性原则,是观众所熟悉并接受的线性叙事结构。

若仔细观察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发现在线性叙事背后,实际上隐藏着首尾情节的相互联系。这种首尾相连的叙事方式消解了安娜人生旅程中的各种偶然事件,将她置于宿命的束缚之中。这构成了影片叙事艺术的第四个重要特点。

安娜与勋的情感纠葛构成了整部影片的核心线索。在安娜前往西雅图为母亲送行的三天中,她与勋经历了情感的不断升温,从初次相遇、逐渐熟悉、试探,再到深入了解,最终演变为深刻的爱情。

当他们的感情逐渐稳定时,勋的突然消失再次给已经伤痕累累的安娜带来沉重一击。回顾整个影片,安娜和勋命运的纠葛似乎起始于偶然。两人偶然相遇,偶然相识,偶然陷入爱河,偶然分离。

如果将影片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对照,这种偶然性显然不再成立。影片中,安娜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丈夫之死以及案发现场外警笛的鸣响。

从那一刻起,她本已曲折的生活一落千丈。安娜与勋短暂的相处建立了恋爱关系,这本应是她从低谷重新走向高潮的重要转折,勋的突然消失、不远处警车的出现和警员之间传递的传呼声,再次将安娜推向无尽的绝望深渊。

在影片的开头,第一次出现的“警笛”、“警车”、“警员”等元素见证了安娜为了保护所爱之人,为坚守她的爱情信仰而失去了自由。当这些元素在影片接近尾声再次出现时,它们再次见证了安娜即将获得人身自由之际却失去了她所珍视的爱情。

通过影片开头和结尾两处看似不起眼的情节的联系,创作者消解了安娜命运悲剧的偶然性,将安娜所经历的一切与宿命紧密相连。这种通过首尾勾连构建起来的宿命感赋予影片以传统线性叙事所不能达到的神秘和凄凉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局开放: 建构未知,消解范式

在电影的结局设定上,创作者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闭合式结局”,即故事中的问题都得到解答,情感得到满足。这种方式注重影片自身的完整性,创作者会规范人物命运和情节走向,遵循成熟的范式,观众被接受创作者设定的结局,无法参与到结局的多元生成中。

另一种是“开放式结局”,创作者不受影片完整性的限制,赋予结局多重解读的可能性,邀请观众共同参与到结局的创造中。这种方式强调观众的角色,鼓励他们与影片互动。在电影《晚秋》中,创作者选择了后者,以开放式结局来设定影片的结尾。

这种结局赋予了观众未知和多元解释的空间,消解了传统悲欢结构对观众个性化观影体验的限制。

通过创造开放式结局,影片召唤了观众的思考和参与,将影片的意义留待观众自行解读。这构成了影片叙事艺术的第五个重要特点。

影片接近结尾时,勋的下落不明,安娜独自回到监狱中。两年后,安娜刑满出狱,独自坐在一杯咖啡和一份甜点前,仿佛在等待着某个人或某件事情的发生。

“您好,好久不见……”这是影片中的最后一句台词,安娜话音刚落,音乐便响起,标志着影片的结束。

影片的创作者刻意制造了悬念,提出了许多问题,但并没有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相反,他们将解答问题的主动权交到了观众手中。未知的情节引发了观众的想象,而想象则激发了创造力。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结局的创造者。在影片《晚秋》中,存在着无数种可能性,而观众则从中选择一种形式来达到他们自己的满足。

这种叙事策略使影片的结局具有了另一种形式的完整感。影片通过这种巧妙的手法,再次证明了其叙事的高超。

结语

以建构与消解为特点的独特叙事艺术,是电影《晚秋》中艺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作者基于他们对艺术与生活独到的洞察,巧妙地综合运用各种叙事策略,为观众带来了视听的愉悦、精神的洗礼以及思想的启迪。

本文所讨论的《晚秋》叙事艺术的内容还有助于该片超越了传统文艺片的限制,对于去除标签化的束缚起到了积极作用。该片采用的多重叙事手法也为未来文艺片的创作提供了叙事方面的有益借鉴。

阅读完此文,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