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棋王、树王、孩子王,棋王树王孩子王pdf

2023-11-24 21:52 作者:岑岑 围观:
一个作者的文字功力和思想深度如果高度统一,在他笔下的文章就如同草原上奔腾的万马,既有感官上场面的宏伟也有思想上透彻的顿悟。阿城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的三篇中篇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是一个时代下的产物,也是阿城作品中为数不多的经典之作。就连怼天怼地自称有“攻击性人格”的王朔见了他都会化身小迷弟,王朔评价他:“这可不是一般人,北京这地方没个几十年就要出一个人精,这几十年成精的就是他,我极其仰慕其人,如果下令全国每个人都必须追星,我就追他。”不仅如此,梁文道,窦文涛,朱天文等都是他的忠实听众,在文学界,阿城有个“阿老”的称呼,可想而知其受尊敬的程度。三篇本是不相互纠缠的故事,最终却思想上有了相同的启示和呐喊,因此多家出版社将三篇合为一部出版,也能让读者在顺序故事中体会人性的纯净和统一的呼喊。一个人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和能量,让他在困苦中坚持,在磨难中加持,在无助中觉醒,三篇主人公有着类似的时代背景,有着普通且无助的身份,在各自的人生历程中孤独地前行着,但无一例外地坚守着各自价值观中的能量点,在故事高潮处转折升华,形成思想流。《树王》是三篇之中最早完成的一篇,其次是《棋王》,最后是《孩子王》。遵从排版的需求一般将《棋王》放第一篇,不过对于阅读体验来说并无太大差异,毕竟是三篇独立的中篇,不用苛求太过。

《棋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那个年代发生的一个关于下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王一生,一个痴迷下棋的下乡知青。

在“我”的视角里,王一生的痴、呆、愚形象无不活灵活现,这样一个违背社会发展的性格设定,似乎早已透露着王一生不怎么光辉和高大的形象。下乡去的火车上,王一生为了下棋不在乎对象和方式,为了下棋可以忘记其他一切俗事,遗忘妹妹与别人斗嘴。在“我”的眼里,王一生的不可理喻和传说同样令人好奇。

王一生之前在学校是名人,不因为别的,还是下棋痴迷到人尽皆知甚至危及命运也不在乎和停止的地步。

痴迷者必其艺高超,王一生拥有着高超的棋艺和一视同仁般的棋德,只要愿意下棋不管你是谁都会认真对待。为下棋被人串联时引做诱饵,施以小钱以棋局吸引矛头,后被带走审问一时传为妙谈,后因审主见他面露呆色而放回。

一名手听说王一生棋艺高超,想收为子徒,反被问:“这残局你可走通了?”

“未通!”

“那我为什么要做你的徒弟!”

名手言之:棋艺高超,桀骜不驯,棋品连着人品,后必品劣!

偶遇一拾荒老人,与老人垃圾堆前下盲棋,后得老人馈赠四旧之书,以男女之事点化王一生棋路太盛:太盛则折,太弱则泄。若对手盛,则以柔化之,可在要化的同时造成克势。柔不是弱,是容,是收,是含。含而化之,让对手入你的势。这势你要造,需无为而无不为。拾荒老人对王一生点化之言可谓道法自然,上尊天理下和人欲,对王一生棋道精进帮助不少。

王一生名言:何以解忧?唯有象棋!何以解不痛快?唯有象棋!

王一生有着对下棋痴迷的疯劲,认为下棋可以解决一些思想层面的问题,包括身体的痛苦都可以化解。

下放后农场的生活充实而乏味,“我”和王一生的交集也发生在棋上。不在一个农场,但我对王一生的关注和好奇一直不曾间断,王一生半个月的行走来到不足百里之外我的农场,交谈和趣事增进了我对王一生更深的了解。

故事中王一生童年的不幸和妈妈的对他的殷切希望制造了泪点,妈妈知道王一生喜欢下棋,但家贫的境况不允许王一生只关注下棋,妈妈知道听一街道的人都说王一生棋下的好,就捡拾别人的牙刷把,给王一生磨制一幅无字象棋,在临死前交给王一生,并嘱托他照顾好弟弟妹妹们。故事的结局中这幅无字象棋也成为王一生感情爆发的归属的最终道具。

哎!当母亲的。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王一生与我队里的“脚卵”认识之后的旷世棋局:一人同时大战多人的辉煌场面。这也是在“脚卵”的步步引导下发生的,类似催化剂的效用。

“脚卵”原名倪斌,因为腿长被戏称,意味粗俗但无侮辱之意。准确讲“脚卵”是一个有背景的下放青年,有着比一般青年远务实的人生规划。在与王一生棋局对峙失败后就被王一生的高超棋艺所折服,并真心地为王一生付出着力所能及的关心。

地区组织象棋比赛,众人都对王一生寄予了厚望,一则是对王一生实力的肯定,二则那个时候可供消遣的事情真的不多,一场象棋比赛可以拉动多少目光和精力,毕竟人都是好动的。

出乎意外王一生居然没有报上名,原因竟是因为下棋占用较多时间导致劳动工分不足被拒绝。在“脚卵”的多方游走下,找到父亲的关系网可以用一幅明朝的乌木棋为王一生间接取得参赛名额,谁知王一生竟然拒绝。

“我反正不赛了,被人做了交易,倒像是我占了便宜。我下得赢下不赢是我自己的事,这样赛,被人戳脊梁骨。”

“呆子!”

故事的高潮在此刻来临了,在比赛结束后通过“脚卵”的牵线,王一生与比赛的前三名进行友谊赛,交叉沟通之下最后演变为王一生同时与九个人进行盲棋比赛,一时间集市千人聚集,大家都争相看看一战九的空前场面。

隔档围成的棋场上尘土飞扬,王一生坐在场内当中一个靠背椅上,把手放在两条腿上,眼睛虚望着,一头一脸都是土,像是被传讯的歹人。

棋局开始了,千人不再吱声,只有传棋的人在场内外来回走动,太阳斜照在一切上,烧的耀眼。

两人起立,对着王一生一鞠躬,说:“甘拜下风。”

王一生的姿势没有变,依旧双手扶膝,眼平视着,像是望着极远极远的远处,又像是盯着极近极近的近处。

对于王一生的孤军奋战,“我”和同伴不能给予任何的帮助,只能看着王一生稳稳地坐在那里,心里暗暗为他赌一口气:死顶吧!

在山上扛木头,两个人一根,不管路不是路,沟不是沟,也得咬牙。死活不能放手。谁要是顶不住了,自己伤了不说,另一个也得被木头震得吐血。

“我”趁着有人报棋的空给王一生递水喝,他刀子般的眼神、巨大的吞咽声音和眼中的泪花,活脱一个外世界的人儿。

人更多了,狗也在人前蹲着看,“王一生”、“棋呆子”、“是个知青”、“棋是道家的棋”,人们嘴上传。

最终只剩一盘棋,恰是与冠军的那一盘,盘上只有不多的子了。

王一生黑子,冠军红子,但红子半天不见动静。

一老者由人搀扶着慢慢走到棋场,推开搀扶的人,对着王一生朗声叫道:“后生,老朽身有不便,不能亲赴沙场,使人传棋,实出无奈。你小小年纪,就有这般棋道,汇道禅于一炉,神机妙算,先声有势,后发制人,潜龙治水,气贯阴阳,古今儒将,不过如此。老朽有幸与你接手,感触不少,中华棋道,毕竟不颓,愿与你做个忘年之交。老朽这盘棋下到这里,权做赏玩,不知你可愿意平手言和,给老朽一点面子?”

王一生已全身僵硬,竟不能起来,脚卵用大手在身上、脸上、脖子上用力揉搓半晌,王一生身子才软了下来,喉咙丝丝地响。很久,才呜呜地说:“和了吧!”

人渐散去,王一生还有些麻木,看到我给看的她母亲做的棋子,“哇”地一声后呜呜地说:“妈,儿今天......妈——”。

入夜,王一生已沉沉睡去。

我却还似乎耳边人生嚷动,眼前火把通明,山民们铁了脸,掮着柴火在林中走,咿咿呀呀地唱。

最后,“我”的一段感悟之言作为小说的结尾,对小说的思想最后一次拉伸和升华。

“我”笑起来,想:不做俗人,哪儿会知道这般乐趣?家破人亡,平了头每日荷锄,却自由真人生在里面,识到了,即是幸,即是福。衣食是本,自有人类,就是每日在忙这个。可囿在其中,终于还不太像人。

《棋王》借着“我”的视角看到了王一生在艰难生活中为棋所付出的一切,为棋所荣耀的瞬间。这似乎就是人生,在别人眼里你的执着和无厘头无论多么的怪异和偏颇,只要自己觉得值得那就是王道。

王一生坚守一个棋字,成为棋王。

我们需要坚守什么?又成为什么王?各家均有自论,至此该篇已言尽意止,赏析或路过各随其便。

《树王》是阿城三篇中最早完结的一篇,却是在《棋王》发表之后才做发表,故事背景依旧是六七十年代的下乡潮,还是熟悉的第一人称方式,以“我”的视角揭示“树王”的前因后果,这是一个生命对生命呐喊和助威的故事,天道?人欲?孰对孰错亦或孰轻孰重。

知青下乡老乡迎接,肖疙瘩这个矮汉子由此出场。在支书的喊叫下欢迎来客。不与女的握手,我伸出手说着“你好”并看着矮汉子,手却似被门狠狠挤了一下,差点失声。被握过的男同志均不作声,只抽空甩一甩手。

知青李立是故事中一主角,扮演积极、正面、敢冲敢做的正面形象,最终也是矛盾冲突和升华中的导火索,重要但缺少价值。

下乡最初生活是充满好奇和美妙的,知青好奇农民,农民好奇知青。门口围满了一群孩子,知青们少不了拿出城里的糖果来散给这群孩子,孩子们尖叫着跑回家,不一会儿又嘴里鼓鼓地吮着继续围来门口,眼里少了惊奇多了快乐。

晚饭在月光下的房前场进行,“我”夹了一筷子菜放进嘴里,立刻像舌头上着了一鞭,胀得痛。

“以后菜都这么辣吗?”

最后知青们只是吃饭,菜满满地剩着。孩子们都跳脚说:“明早有得肉吃了!”原来这菜里有荤腥啊。

肖疙瘩在支书的安排下给知青们劈柴、生火,沉默寡言却尽心尽力。

生产队在大山缝脚下,从站的地方望上去,森森的林子似乎要压下来,月光下只觉得如同鬼魅。

砍树是知青们在生产队的任务和目标,为了接受再教育和建设祖国,但肖疙瘩似乎不理解。

在知青们第一次上山后,发现一颗被村民称为成精了的大树,后来被李立说是“树王”的大树,居然是百米高的一擎天伞,震撼又压抑。据说砍了就要遭殃,谁砍谁遭殃。就连树王都不敢砍,此刻“树王”作为令农民三缄其口、知青好奇的影子出现了。

肖六爪是肖疙瘩的儿子,交谈中无意说他爹肖疙瘩居然当过兵,侦察兵,去过外国。

在李立并不强壮但狠劲十足的带领下,知青们学会了砍山上的一切。人有利器,易起杀心。“我”因有父亲好厨的影响加之自己的研究琢磨,发挥磨刀的功力,用锋利的刀刃将砍树进行的英雄无比。

之后“我”与肖疙瘩有了更多的接触,交流切磋磨刀技巧发现肖疙瘩磨刀功力在我之上,一拳砸断磨刀石见证了肖疙瘩当过兵的事实和能力。之后知青们的砍树日子每天都在进行,与肖疙瘩的交集也越老越多,但肖疙瘩的神秘气息却越老越重。

小说的矛盾冲突高潮是李立决定砍伐树王,用他的话说就是“树王一倒,一种观念就被破除了”。这不仅让农民和其他知青吃惊,更是与肖疙瘩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接下来作者用了一章的文字详细描写了砍伐树王的过程细节,这里有李立的坚定决绝和肖疙瘩的抗命抵制,有现实思维和生命思维的抗衡,有时代需求和命运本色的较真。

最终,现实战胜了生命,时代需求战胜了生命本色,肖疙瘩在支书的勒令下退出了守候大树,却暴露出树王的真正身份,就是这个矮小精壮守护另一个树王的肖疙瘩。

大树整整被砍了四天,树王肖疙瘩在大树旁边整整守了四天,一句话不说,定定地看刀起刀落。

大树倒了,肖疙瘩病了,原先十分强壮而沉默的汉子,现在依旧沉默,强悍却渐渐消失。肖疙瘩在拜托“我”给他战友写一份“对不起”的信后便静静死去,应肖疙瘩的要求埋葬在距离树王一丈远的地方。当天大雨并连下一个星期,原本烧山后黑褐的土地在你给大树的周边竟冒出一丛丛的草,短短地立着,黄黄绿绿。肖疙瘩的坟竟胀开了,白白的棺木高高地托着坟土上,山不容人啊!

肖疙瘩终究被火化,依旧埋葬在原来的地方,周边逐渐长出一片草,生白花。

《树王》讲述的故事就到此结束,但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和触动却久久不能消停。两类树王终究落得同归于尽的结局,这既是特定历史局势的走向,也是人性呐喊对抗的结果。

树王肖疙瘩的坚守和执念,一则为了自己,二则为了天道;以李立为首的知青们也在坚守和执念,一则为了自己,二则为了改变;大树也在坚守和执念,靠着生命的韧劲和无言的重生维护着命理。

《树王》值得我们用心去阅读,一定能找到你心底的那根弦,在世俗中不经意拨动,依旧会有闪亮枝叶在风中摇摆的声音。

《孩子王》是三连篇中最后一篇,写在最后排版也在最后,也是作者完成时间最短的一篇。讲的是“我”从农场被上调为学校老师,与学校、学生在教学和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故事,没有太大的高潮迭起和悲喜交鸣,故事结局也略显急促和平淡,似过午溜达出门后随手关门不再归来之感。

全篇围绕教学一事展开,以当老师的“我”和学生王福的故事为主线,夹杂农户与知青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事情为配料,描述了那个年代农村教育中的难与感动。

“我”是一个被意外调去当老师的知青,七年时间的生产队干活锻炼,虽体弱不能样样人先但毕竟自食其力,心下也坦然。

在老黑、来娣等熟人的调笑相送之后,来到学校报道,一问才知因有老师调走而我又是分场知青中唯一一个上过高中的,尽管没有上完,这样的“美差”就无例外地落到我的头上。

校长老陈殷切安排,我一个高中未毕业的人竟然要教初三的课,万般推辞不下擦硬着头皮用唯一的一本课本开始教书。

教室是杂乱破旧的草房,学生年龄个头参差不齐、七零八落,居然没有课本,而且一直都不曾有。原来因此处地方小,县里印制的课本不够分配,基本上每个年纪就是几本,学生需要抄写学习。

本就没有教学经验,教起来学生自然不服气。

王福是反驳最大声和最有理的那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先教他们认字,其中王福认字数是最多的,按照他的办法,以前不认识的字他都是单独抄在一个本子上,算到今天居然认识三千四百五十一个字。而“我”也知道了王福就是王七桶的儿子,一个老实憨厚的农民,跟随别的队进城受累白干活只为给王福买一本字典,三队司务长回答:“你要的字典还是没有”。

白天上课晚上无聊,趁着星期天回队里,与来黑、来娣还有其他知青相互聊天解闷。大家都觉得字典是当老师必须有的,方便管那些学生嘛!

来娣:“没有字典,当什么孩子王?”

来娣有一本新华字典,但她的梦想是当一个音乐老师,传递她优美的歌声和不俗的作曲能力,彼此嬉笑怒骂间传递着我们的各自的追求和梦想,尽管实现起来可能很遥远。

来娣的热情和请求是以字典为代价交给我的,而“我”答应写一首歌词给她,她来作曲并传唱。

之后的教学“我”要求学生两点,其一写字必须清楚,一笔一画;其二作文不能再抄社论、抄报纸等,必须自己写。

王福写道:我家没有表,我起来了。我穿起衣服,我洗脸,我去伙房打饭,我吃了饭,洗了碗,我拿了书包,我没有表,我走了多久,山有雾,我到学校,我坐下,上课。

“我”表扬了王福,王福很高兴,眼白闪起来,抹一抹嘴。

一场砍竹子盖校舍活动中,王福和“我”打赌,他可以提前写出关于活动的作文,而作为奖励我要把字典送给他。

晚间其他老师善意提醒,要按照大纲教学,否则追究下来不好交代。

第二天清晨,在开始劳动砍竹子之前,“我”发现了王七桶和王福,以及昨晚就砍好的三百三十棵竹子,作文已写好在家放着。

王福说他赢了,“我”说他没有赢,但我可以将字典送给他,因为:记录一件事,永远在事后,这个道理扳不动的。

王福抬眼望我,说:“我输了。我不要。我要——我要把字典抄下来。每天抄,五万字,一天抄一百,五百天。我们抄书,抄了八年呢!”

“我”想了很久,说:“抄吧!”

自此,每日放了学,王福便在屋中抄字典。放映队来了也不看,叫他吃饭也不吃。来黑和来娣一同来看放映,中间我们扮演老师上课玩闹,我和来娣一个作词一个作曲,大家一起排练起来。

一二三四五

初三班真苦

识字过三千

毕业能教书

五四三二一

初三班争气

脑袋在肩上

文章靠自己

第二天,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作文是写自己熟悉一个人,王福写的是我的父亲,摘录如下:

我的父亲是世界中力气最大的人。他在队里扛麻袋,别人都比不过他。我的父亲又是世界中吃饭最多的人。家里的饭,都是母亲让他吃饱。这很对,因为父亲要做工,每月拿钱来养活一家人。但是父亲说:“我没有王福力气大,因为王福在识字。”父亲是一个不能讲话的人,但我懂他的意思。队上有人欺负他,我明白。所以我要好好学习文化,替他说话。父亲很辛苦,今天他病了,后来慢慢爬起来,还要去干活,不愿失去一天的钱。我要上学,现在还替不了他。早上出的白太阳,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啦。

“我”呆了很久,眼睛干涩,便挤一挤眼睛,想,我能教那么多的东西么?

下课后老陈找到我,吴干事要与我谈话,围绕“你和学生打赌了?”、“教到第几课了?”、“总场、分场的意思”等,最终告知不用教书,可以回农场了。

“我”轻松答应并提出要带走这一次学生的作文就离开了。

第三天,“我”回三队了路上,拿出字典,翻开,一笔一笔地写上“送给王福 来娣”,看了看,又并排写上我的名字,再慢慢走,不觉轻松起来。

全篇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时代的困局下体现着主人公们和孩子的单纯,没有高潮突兀的情节和转承,没有大喜大悲的事件,但透射出来的精神画面却如此清晰可见。

同样,《孩子王》用这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故事传递了一种执拗,一种坚持和童真。

这样的阅读感触在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中也能够找到,孩子的世界一片纯真,大人的世界是是非非,大人看孩子无知,孩子看大人不解,为什么大人都那么麻烦,需要解释给他们蟒蛇还是帽子。

在孩子的世界里,对就对、错就错,开心、难过、哭泣、大笑、爱的表达都代表着原始的意义和能量,哪怕看起来不社会,但这就是原始的珍贵,是大多成人老年甚至弥留之际才能彻底醒悟的。

一篇《孩子王》找到了我们失去的真和乐,发现了时代的空缺和成人的伪善,启示了一片天地下的芸芸生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