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疑犯追踪第一季百科,疑犯追踪讲解

2023-11-21 22:12 作者:岑岑 围观:

文丨路西法尔

2001年,举世震惊的「9·11」事件发生,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在恐怖袭击中轰然倒塌,官方的「9·11」事件委员会宣布:共有2996人在这次袭击中死亡或失踪;2011年,「9·11」事件十年之后,CBS电视台推出了一部以反恐和电子监控为题材的电视剧——《疑犯追踪》,因其准确预言了斯诺登和「棱镜门」事件,而令人刮目相看。到今年,「9·11」事件已经过去了二十年,《疑犯追踪》首播也已经是十年前的事了,重温这部电视剧也许适逢其时。

《疑犯追踪》(2011)

《疑犯追踪》英语标题为「Person of Interest」,简称「POI」,由《迷失》的导演J·J·艾布拉姆斯和英国编剧乔纳森·诺兰主创。乔纳森·诺兰就是如今炙手可热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弟弟,其兄最重要的几部影片,如《黑暗骑士》系列、《星际穿越》等,都是与他共同创作的剧本,可以说乔纳森是如今诺兰电影票房与口碑双收的最大幕后功臣。

乔纳森·诺兰(左)与哥哥克里斯托弗·诺兰

在第一季第一集中,吉姆·卡泽维饰演的前中情局探员约翰·里斯以潦倒落魄的地铁流浪汉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从阿富汗归来的他患上了严重的PTSD,疲惫、孤独、酗酒、麻木,正是「反恐战争」后美国人的精神写照。教训了几个小混混后里斯被关入了纽约警局,可一位神秘人马上将他保释了出来。

这位神秘人就是迈可·爱默生饰演的哈洛·芬奇——低调的亿万富翁,同时也是史上最伟大的黑客。这一集的结尾,芬奇与里斯隔着哈德逊河遥望着重建中的新世贸中心,芬奇告诉里斯:「9·11」事件后,芬奇帮助政府开发了一套被称为「机器」的电脑系统用以监控全体国民,以阻止类似的大规模恐怖袭击再度发生。在大量搜集公民隐私的基础上,「机器」能够准确地预报有预谋犯罪,但政府仅仅关心其中与公共安全相关的大型事件,不会插手那些普通的刑事犯罪。

得知每天都有无数人被「机器」准确地报出号码,却只能默默遇害的芬奇寝食难安。他利用在程序中预留的「后门」,得到了凶案相关人士的社会安全号码。为了阻止罪案的发生,他聘用了了无生趣但身手不凡的里斯接近号码的主人,从此拉开了这部长达五季一百零三集科幻悬疑连续剧的序幕。

刮去了络腮胡子的里斯外形帅气、动作矫健,犹如电视剧版的詹姆斯·邦德;而躲在幕后的芬奇足智多谋且拥有数不尽的资源,难怪观众觉得这部剧是将诺兰指导的《黑暗骑士》系列中蝙蝠侠身上的特征拆分到了两个角色身上。

一静一动的双男主搭配给人感觉并不新鲜:两个白人男主,一个有钱,一个有闲,一面躲避政府的耳目,一面行侠仗义,而动机却仅仅是出于内疚。主人公主持「正义」的过程只是对社会议题做一些蜻蜓点水的触及,如第一季第四集中的退伍老兵融入社会问题,第十六集中的华尔街内部交易问题,都是当时的社会热点,但剧情丁点也不会触及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结构。

最后反派全部被里斯打碎膝盖就完了。酷炫的高科技手段和曲折刺激的过程下其实是社会主流群体的自我审视、自我期许和自我满足。因此POI前期其实并不算好看,剧情的最大亮点还是两位男主时不时「逼死同人」的基情互动。

好在POI是以部铺设长线见长的作品,不温不火的六集单元剧过后,本剧便迎来了第一个小高潮:黑帮「教父」以利亚的登场。这个外表平凡的秃头男人实际上却是暗地里控制着大半个纽约的黑手党老大,虽然他作恶多端但对自己的兄弟有情有义。这个亦正亦邪的角色犹如向投入了池塘的石头,搅动了POI表面的宁静。

从第二季开始,随着「根妹」、「锤妹」和各方势力的登场,POI的常驻主角阵容渐渐完备,剧情也逐渐突破了单元剧的限制,围绕「电子监控」伦理和「人工智能」的主导权展开冲突。剧集节奏陡然加快,使人喘不过气的紧张气氛反而会使观众怀念起前面「舒缓」的单元。

2013年「棱镜计划」曝光,爱德华·斯诺登泄露的绝密文件显示:「9·11」事件后,美国政府秘密地通过互联网搜集隐私信息,其监控范围既包括美国公民也包括美国以外的对象。原则上只要使用过美国公司的互联网服务,如微软、谷歌、脸书等,个人信息就有向美国政府泄露的危险。这令POI的经典开场白「你正在被做成表」(You are being watched)一下子从科幻预言变成了一个近在每个人眼前的冷峻现实。

也是在这一年,《疑犯追踪》播出了第三季。从这一季起,警察内部的腐败组织「HR」已经不足以成为主人公团队的对手,左有激进的反政府黑客组织「时刻警惕」,右有开发出比「机器」更加强大的监控系统「撒玛利亚人」的「德希玛」公司,屡屡将POI小队逼入绝境。

这一季以一个贩卖客户隐私的数据掮客之死开始,终结于「时刻警惕」所组织的「世纪审判」。这名数据掮客总是整部剧集中POI小队少数未能成功挽救的受害者之一,电视剧用了一整集来揭示隐私泄露的危害:一名少女被变态前男友通过社交软件找到行踪并杀害;一名男子被误认为强奸犯,丢了工作不说还进了监狱。一家泄露客户隐私的企业的危害已经如此大了,换作一个国家又如何呢?

本季结尾的审判也代表着后「9·11」时代三种关于隐私的代表性观点:「时刻警惕」强烈反对国家对公民的全方位监控,不惜发动一场诉诸武力的「革命」;而代表政府的M女士则辩称监控是卓有成效的反恐手段,与挫败恐怖袭击所挽救的人命相比隐私的牺牲不值一提,剧中最大的反派,「德希玛」的首脑X先生更露骨地说:「人们在心里盼望被保护,只是不能接受被保护的方式。」

主人公的芬奇持怎样的隐私观呢?如果从人权、自由这些熠熠生辉的字眼出发,他理当支持「时刻警惕」,何况他自己也在当局的追捕下隐姓埋名多年,最理解「隐私」的重要性不过。但他又是一手开发出「机器」的始作俑者,不仅在「时刻警惕」眼里他和和本季开始时被杀的那个黑心掮客无异,连芬奇自己也无法原谅自己是「机器之父」这件事。

这种分裂的心态也折磨了芬奇多年,也是促使他组建POI小队不断救人的原动力。或许芬奇会支持这样一种隐私观:在后「9·11」时代已经不存在真正的隐私,潘多拉的魔盒已经打开,与其一味抗拒时代的来临不如及早想一想能如何正面利用隐私收集。

但这种「政治不正确」的态度能够在电视剧中经由主人公直白地表达吗?要知道电视机前的大部分欧美观众都会天然地倾向于「时刻警惕」的立场,反对政府对民权的肆意干涉,所以斯诺登的爆料才会引起轩然大波,一部电视剧怎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所以我们根本看不到芬奇在这个问题上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他的发言只是拖延时间等待营救,然后编剧就用下一个的紧张刺激的情节点将芬奇的表态跳过了,观众们最应该接受到的信息反而没有触及。

在POI中我们同时看到了一部通俗电视剧对于现实题材的敏锐,也看到了它在触及这些题材时的取巧。

从第四季起,剧情转向了「机器」与「撒玛利亚人」两个人工智能之间的交锋。支持「撒玛利亚人」的「德希玛」是绝对的恶的化身,深信以机器的选择代替人类的选择可以创造一个绝对公平的世界,公权与私权的主题被悄悄替换成了自由意志和绝对控制,连「德希玛」的老大X先生都被塑造成了一个被克格勃思想吸引的前中情局特工,这是一个更加「安全」却更加老套的主题。

虽然后两季的情节更加紧凑,每季结尾时小诺兰的煽情手段更加得心应手。在一些单元中,POI的编剧们还尝试了更多实验性的手法,比如开放式结局,比如致敬《后窗》、《史密斯夫妇》等电影名作,但我始终认为POI的真正巅峰就是第三季那个其实并未完成的结局。

「棱镜门」肇始于小布什时代,但是在奥巴马时代却保留了下来。从奥巴马时代起,美国政坛的「极化」愈演愈烈,包括隐私权在内几乎所有的公共议题都成为了泾渭分明的党派之争。

相应地,不同的族群也「重新部落化」了,社会共识几近解体。也许多年之后美国社会可以重新找回共识,但在当下支撑芬奇、里斯二人游走于黑暗之中主持正义,背后那种主体民族、无可置疑、当然而然的、普遍的「正义」已经不复存在。今天看来,也许POI是在后「9·11」时代普适正义对于日渐四分五裂现实社会的一次想象性拯救,虽然越接近结局拯救的希望就越渺茫,但它的失败也同样值得铭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