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芭比女孩是什么意思,女的叫芭比男的叫什么

2023-11-19 02:36 作者:岑岑 围观:

作者:李沁宇

《芭比》上映前的宣传确实令人困惑——不知何故,它似乎被塑造成了一部无脑喜剧,没有指出这部电影用童话映射现实世界的本质。好在上映后的口碑爆棚挽救了之前惨不忍睹的排片率。但是问题又来了。这部电影确实很优秀,但它的“好”在哪里?

社交媒体上又出现了一句流行的陈词滥调:不要为男人而活,独立、坚强、勇敢,这才是“正确的”女性价值观。然而,这其实是对芭比的误解——这部电影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剧”,也不是挑动大众情绪的“酷片”,甚至不应该被简单地描述为“女权主义”或“女权主义”。它属于每个人,是的,包括每个男人。

不仅仅是女性受困于父权制。

“你必须瘦,但不能太瘦。你不能说你想瘦。你一定喜欢当妈妈,但不能整天说自己的孩子;你要有自己的事业,但你要照顾好身边的人……”电影中格洛丽亚的吐槽确实让人叫好,但芭比显然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女性真实处境的吐槽或者对不合理世界的攻击。

那么,电影中的芭比到底想要什么?或者说,吐完之后她该怎么办?这部电影对父权制的讽刺并不尖锐,但推翻和颠覆父权制就能赢得幸福生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电影中一个很有意思的情节是,芭比世界中的肯,在了解到现实世界中父权制的“美好”后,试图利用自己的男性身份获得工作和尊重,但最终以一种很搞笑的方式失败了。原因很简单。现实世界的问题不仅仅是父权制。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不会因为你是某个性别而变得更轻松,就像医生对肯的断然否定——如果不能做手术,做人还有什么意义?

就此而言,父权制的关键不是“父亲”,而是“权力”(芭比世界其实是男权的,但占据“父亲”位置的是女性)。现代社会表面上强调“人人平等,能活在其中者为尊”,但无处不在的表现主义和达尔文主义却在悄悄疏远每个人——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权力体系中,不由自主地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

正是因为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潜规则”总是束缚着每一个人,所以我们很容易转录出格洛里亚的吐槽:男人要温柔体贴,但不能缺少阳刚之气;男人可以照顾家庭,但更重要的是有一份可以拿的事业;一个男人不能失风度,不能炫耀,不能自私...就像电影里美泰公司老板说的,开会的时候也会觉得无聊,甚至想挠自己痒痒。

在电影的最后,当芭比重新获得童话世界的霸主地位时,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愿意加入权力体系。但是,总统芭比断然拒绝,告诉他们,这个世界会有他们的“一席之地”。这就是芭比的觉醒——只要权力体系还存在,无处不在的矛盾就会困扰每一个人,无论男女。

重新理解“芭比和肯”

芭比世界里的肯是一个完全边缘化的角色。他每天的生活目标只是为了获得芭比眼中的认可。在电影的最后,肯和芭比一样,终于下定决心要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他不再是芭比的附庸,不再是《芭比与肯》中无足轻重的“小尾巴”。

这其实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结论——建立健全的独立人格,或者说得直白一点,“做自己”是无数现代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但更值得注意的是芭比对肯的态度。芭比利用肯的内斗,重新夺回了芭比世界的霸主地位,但她对此并不怎么高兴。相反,她为肯在生活中的遭遇感到“遗憾”。

这就是电影的美妙之处——每个人都需要独立,但同时,每个人也要学会尊重、关心和爱他人。因为只有这样,个体才能成长为真正的“人”,而不是与世隔绝。

芭比的形象本应设计得“完美”,但影片却为她设计了许多人性化的桥段。比如在长椅上看路人,和身边的奶奶相视一笑,或者和露丝在美泰喝一杯下午茶。芭比世界和现实世界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这些“类人”的生活场景。换句话说,是一个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感受人类喜怒哀乐的“人”,而不是一个冷漠的玩偶。

这就是芭比和肯之间关系的本质。“她是芭比,他只是肯”并不是要宣扬某种女性沙文主义,也不是要强调人要“做自己就好”,而是要提醒所有观众,每个人都不应该盲目地服从别人,而应该超级地互相尊重和爱护,就像芭比帮助了肯一样。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热门剧更是打着“小三”的名号,极力渲染对异性的不信任,传播对异性的敌意和仇恨。这些都不是对女性价值的肯定。相反,他们是为了迎合热点,赚取流量,达到的效果只是挑逗社会情绪,制造性别对立。

可以看出,影片对扎克·施耐德剪辑版《正义联盟》和《教父》的嘲讽,既是对一些盲目自信、自以为是的男性的尖锐讽刺,也是对权力体系的分析和解构——权力的运作只看到目标和效果(就像有些男性想通过炫耀和炫耀来博取女性的好感),却不在乎和在意其中“人”的感受。这是男女都能从芭比身上学到的宝贵一课——“我们真的尊重别人吗?”

童话世界的真正力量

平心而论,芭比肯定不是完美的,尤其是影片后半段,依靠大量台词“说教”,暴露了主创的自信。我不知道如何通过影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却要通过影片中人物的口来解释,这与影片的精神背道而驰。

至于大量影评人推崇的存在主义主题,恐怕并不高明,而是一个谄媚的结论,支持“做自己”永远是最安全的。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影片前半部分的母女不和、芭比世界的歧视等问题——都很“谄媚”地滑过。在这方面,芭比的“深刻性”其实是大打折扣的。

不过影片对结局的处理还是很惊艳的:一系列场景几乎让我们以为芭比要去现实世界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开始理想的生活,但镜头一转,原来她只是在找妇科医生。

的确,现实世界怎么会有那么多大团圆结局?芭比既然选择做一个真正的“人”,就必须面对生活的焦虑、生活的局限、自身的缺陷——这些也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问题。

就像电影里的芭比世界没有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一样,芭比和肯也分不清自己想要追求什么。芭比并不打算为观众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只是抛给我们一个问题:如何理解当代社会的两性冲突,如何达成共识?

就像芭比娃娃最终得到了真正的“肉”一样,我们应该首先意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而不是被困在各种主义创造的文化符号中。就此而言,芭比不是一部献给女性的电影,而是一部值得大家欣赏和思考的电影。(李沁宇)

来源:北京青年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