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明王朝1566第六集剧情解析,大明王朝1566第九集剧情

2023-11-17 22:32 作者:岑岑 围观:

这集是个关键节点。

在前面八集中,朝堂和地方的博弈是一层推一层,朝堂博弈——地方执行——新的事件——朝堂博弈....但是在第九集,“改稻为桑”进展越来越激烈,朝堂博弈和地方执行同步进行,然后把剧情推向了一个小高潮。

这集的剧情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王用汲海瑞大闹堂议、胡宗宪借粮、严嵩徐阶谈心。注意,这是三个不同层面的博弈同时进行。

1.王用汲海瑞大闹堂议

上集高翰文准备在议案上签字,被王用汲叫住,表示不解。

▼王用汲站起来,向高翰文解释自己不解的原因。

▲王用汲帐算的清楚,了解民生已是难得。每天七两米,还要缴纳税赋,置办衣物,购买其他日用品,将心比心,度日已经很是勉强。这还是平均数,稍微差一点的只怕一半日子都要挨饿。

▼何茂才只是不耐烦,他是不关心的。

▼王用汲只当没听见,继续说。

▲分洪以后,如果卖了田度日,以后就要租田种,就要分一半的收入作为田租。注意,这还是五五分账的情况,卖田的人一多,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增多,说不准还会涨田租,百姓还不一定能分到一半。如果改成了桑田,蚕丝供给增多,能换到的粮食说不定更少。一天不到三两五钱米,就是什么都不买,只是吃饭,也是远远不够的。话说长身体的时候一顿就能吃到三两....

▼听了王用汲这样说,高翰文明白了一些,在座的官员也低下了头。

▲这些人不是不知道,只是所有人都不在意,他们也就不在意了。

▼王用汲继续说。

▲王用汲这番话说得非常让人感动。数字是死的,需要一点一点解释给大家听,最后不过是落到“一天只有三两五钱米够不够?”这个最简单的问题上。这群大人天天听曲玩古董,种田人的艰难他们是不懂的。但只要是人都知道,一天三两五钱米是绝对不够吃的。这也是我喜欢儒家的一个地方,所谓“仁”,就是那一点“见之生不仁见之死”的不忍。人同此心,何忍以一人之心夺千万人之心。只是可惜现在国学宣扬的都是什么“女德”、“弟子规”这种细枝末节,浑然不理解其中根本。

▼王用汲说到后来,自己也要哭了。看下各人的反应

▲高翰文惭愧,海刚峰已哭成泪人(刚峰兄其实是个蛮感性的人),其他“衣冠禽兽”大人们也是一脸凝重沉寂。

▼不知道是谁放下了自己的笔。

▲鉴于上一集末高翰文已经放下了笔,这个动作应该是其他大人做的。

▼这种形势下,郑泌昌不得不出来主持大局了。

▲郑泌昌每次出来的时机都很对。一般都是何茂才身先士卒出来怼,但是何茂才的方式要么是威胁要么是强压,何茂才的方式搞不定的时候,郑泌昌再出来。这样,得罪人的话大部分都让何茂才说了,自己也乐得做老好人。郑泌昌说话要委婉地多,但是也不要脸的多。

如果没有开上帝视角,郑泌昌这个话说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要求他人为“大义”牺牲小我,只有当要求的人自己能做到的时候才具备说服力。譬如“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为变法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同样的话,谭嗣同说还是康有为说就绝不相同。如果为官者连自己牺牲都做不到,要求治下的百姓去牺牲,是绝无道理的。

▼郑泌昌既然发话了,书办便来撤王、海二人的凳子。

▼海瑞王用汲站着,却没有下去,何茂才呵斥他们。

▼海怼怼终于发功啦~

▼海瑞怼完了何茂才,又去规劝高翰文。

▲可以看到海瑞和王用汲的不同。高翰文的表现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是去织造局的时候被威胁了,所以才签字。同样是规劝高翰文,王用汲避开了让人尴尬的“被威胁”的事,只从两县的实情入手,但海瑞却会挑明白。

▼何茂才见他去劝高翰文反水,勃然大怒,呵斥不行,就上武力。

▼海瑞却是绝不吃这一套的。

▼熟读《大明律》的海瑞开口啦。

▲这段棒极了。摇晃的镜头让海瑞显得非常有神性,是《大明律》的化身(当然也有可能是海瑞把何大人气晕了头哈哈哈哈)。海瑞聪明,这是绝对的,但这部剧里面谁不聪明呢?海瑞之所以是海瑞,一则他遵从的是超脱权势富贵的法,在剧里面是《大明律》;二则是他对百姓所抱有的仁心;三则是他绝对的无私。懂法让他不畏权贵,有仁让他不失于严酷,无私让他坚不可摧。剧里面的人虽多,却只有他能同时做到这三点,即使我很喜欢胡宗宪,但胡宗宪却绝做不到无私。

注意哦,海瑞理都没理何茂才,直接让郑泌昌把兵退下去,毕竟这是巡抚衙门,何茂才也没啥权力调动巡抚衙门的兵。

▼郑泌昌也觉得这样下去不可收拾,他们事先拟定的是压着海瑞去改稻为桑,直接在巡抚衙门羁押了海瑞,裕王那派就不会放过他们。更何况海瑞搬出了《大明律》,占了个理字。

▲郑泌昌的话可比何茂才厉害的多,先是搬出王命旗牌来威胁海瑞,告诉自己有“杀”的权限。然后把马宁远三人被杀的事例拎出来,证明确实有人被王命旗牌所杀。有理有据,语调也非常从容。只可惜他威胁的是海瑞....

▼郑泌昌既然主动提了马宁远三人的事,海瑞就直接拿这三个人的事来怼。

▲给郑、何二人立了flag的海瑞.....

▼郑泌昌本来就对“毁堤淹田”的事心里有鬼,海瑞这样一说,他赶紧把事从“毁堤淹田”绕过去,给海瑞扣个大帽子。

▲如果辩论的时候只能扣帽子了,基本就输了...证明说理说不过人家。

▼海瑞不理会郑泌昌的大帽子,继续规劝高翰文。

▲是冤案终可昭雪,是过错回头是岸,大善~高翰文已经被说动了。

▼眼看着高翰文已经被劝动,不会签字。郑、何二人也很是着急。正在此时,进来了一个领队的官兵。

▲剧里面队官还没有汇报什么事,何茂才已经冲起来说是淳安百姓通倭,按照之前拟定的计划压着海瑞去淳安杀人。何大人还是太着急了,一看就是逼急了来诬陷别人。

▼海瑞不接话,他就转向了高翰文

▲何大人是比较欺软怕硬的,海刚峰这种不好惹,直接丢给高翰文。

▼高翰文如何不知这是诬陷,辩解了两句,却被何茂才一顿抢白。

▼高翰文本来也只是个翰林院的读书人,哪里经历过这样的大起大落。两天内,先是自己被下套,堂议上被人威胁,又眼见着两个知县和整个巡抚衙门的人争,此刻海瑞又被人威胁通倭,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心中气愤又无力,最后竟然就晕了。

▲高翰文晕倒的背景是“临大事有静气”......他显然是没有的。

▼高翰文再不听话,也是小阁老派过来的人,把他逼得晕倒,总是不好看。郑泌昌赶紧叫人来抬。

▲这有个细节很好玩。郑泌昌开始叫“来人”的时候,来的竟然是一队官兵,哈哈,大概巡抚衙门一般叫“来人”就是抓人。

▼抬下了高翰文,郑泌昌继续逼着海瑞去淳安杀人。

▼何茂才也赶紧附和着。

▲带上兵,就是明白的威胁了。

▼何茂才一说完,王用汲先担忧起来。

▲海王CP发糖~

▼海瑞也不是好对付的,和郑泌昌先是打起了口水官司。

▲海瑞666。问了一个郑泌昌无法否定的问题。郑泌昌的逻辑是“不杀百姓——抵制国策——官兵不听海瑞”,海瑞却不在“抵制国策”上纠缠,只说要不要“滥杀无辜”。说白了,郑、何二人想把“通倭”和“改稻为桑”搅和在一块,但也不敢明面上说这俩是一回事。海瑞也抓住了他们这个心理,把这两件事摆明白。郑泌昌总没办法说“滥杀无辜”和“以改兼赈”是一回事。

▼海瑞叫了官兵和他一起去淳安。

▼官兵一脸懵逼,跟说好的不一样啊,只得转向何茂才,想讨个准话。

▲何茂才的意思显然是要他按之前拟定的办法干。这事事请示不背锅的习惯倒是一脉相承~只是有了“滥杀无辜”这一出,后续这些官兵倒是处处掣肘,只要没有上头的明确指示,他们自己是绝不会担这个责任的。

▼海瑞走了后,郑泌昌也让王用汲去以改兼赈。海瑞去了淳安,王用汲想去嘱咐两句,却只看到了背影。

▲海王CP继续发糖~

▼逼着海瑞去淳安县杀人,郑何二人又让沈一石去买田。沈一石却迟迟没有出现。

▼何大人心里烦,郑大人也不舒服。

▼郑大人表示还有其他事情要忙。

▲热爱甩锅的何大人~他才不想直接对上小阁老,郑泌昌当然也没有指着他。只是这个时候何茂才还想着甩锅,郑泌昌也不太开心。

▼注意,码头上的船挂着都是织造局的灯笼,里面给了好几个特写。

▲打着织造局的名义去买田,明显郑何二人出的主意。他俩在地方上久了,对嘉靖的性情未必那么了解。此时他们身陷局中,无法脱身,只好狗急跳墙,按照严党一贯的套路,想尽办法把宫里也搅和进来,自己也就安全了。打着织造局的名义买田,就是激起了民变,也有沈一石在前面顶着,要追究他们也要追究宫里的人。只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反倒成了他们的催命符。

▼此时的沈一石,却在焚琴。

▼他见着管事来找他,知道有事。

▼见他如此,芸娘出来了,沈一石放她走。情意已尽,芸娘一拜,走了。

▲焚琴、放走芸娘,沈一石此时是存了死志了。小说里还有段击鼓的戏,可惜此处没拍,大约是怕和沈一石死前那出击鼓的戏重复了。

沈一石是个极精明的商人,他知道,改稻为桑势在必行,如果改不成,国库亏空没法解决。掠之于民不成,自然就会掠之于商,江南首富就是最好的对象。而高翰文、海、王三人都不肯按议案改,杨金水也躲着不回来,他敏感地察觉到了改稻为桑成不了。他能做什么呢,什么都做不了,改稻为桑不成,他就是个死。借着郑、何二人逼着他买田,他最后希望以赈灾的办法争取宫里给他说话,就算不成,也为沈家其他人留条后路,这才有了后续杨金水对芸娘的照料。

▼遣走了芸娘,沈一石一反常态地换上了丝绸衣服,讲究了排场。

▲一贯粗布白水的沈一石,正是因为有了死志,才一反常态地在公开场合讲排场、着锦衣、玩姑娘。沈一石真是天朝富商的缩影,生意一旦大了,你的钱不是你的钱,你的命也不是你的命了。只是,掠之于民的财富,沈一石死的也不冤。

▼第二次堂议告一段落,王用汲写信给谭纶,告诉他这边的情形。

▼这时来了一个人。

▲正是巡抚衙门那个书办。

▼那个书办放下了文书,人却不走。

▼书办不走,王用汲会意,想他在巡抚衙门的作为,以为他要钱。

▲王用汲原来是把银子放在枕头下~枕头下藏钱真是我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啊~小时候压岁钱也藏在枕头下~

▼谁知道那书办并不接钱,说出的话也让王用汲吃了一惊。

▲剧里此处没有交代这个书办的身份。小说有写这书办在巡抚衙门里面呆了四年,原是胡宗宪的人,报这几个消息,是希望王用汲将消息报给胡宗宪。

这书办三集也就四场戏,第一场是以茶勒索海、高、王三人,一副趋炎附势的小人嘴脸;第二、三场戏都是关于上茶,以上茶之名,先是还了玉佩,又威胁了高翰文,机敏又通人情;第四场戏,借递文书传消息,又显出忠义。这剧里面有无数这样的小人物,和所有的普通人一样,都有自己的善与恶,复杂而真实。

2. 胡宗宪借粮

▼胡宗宪此时正在苏州借粮,给他看病的是李时珍。

▲哇咔咔,元芳你肿么就变成了李时珍呢~演员是张子健老师~其实更早之前我还挺谜他演的《甘十九妹》,尹剑平当年也是男神,就是里面女二被轮奸的戏份给我留下了森森的童年阴影~其实更更更早之前我还看了《白眉大侠》,但实在想不起来他的角色了。

▼谭纶进来了,说了浙江的情况。

▲胡宗宪也没有欣慰,高翰文否议案只是第一步,关口还是赵贞吉能不能借粮,没有粮食赈灾,百姓还是要卖田,胡宗宪便想见赵贞吉来谈。偏偏还不能说粮食的事。

▼谭纶这才说赵贞吉已经到了。

▲这两句话小说里面并没有。过度解读下,可能赵贞吉早就想来看胡汝贞,但是又怕他当面说借粮食的事情,自己不好回,就一直拖着。此时也是,来驿站等着,也正踌躇着要不要来见胡宗宪。

▼谭纶去请赵贞吉,李时珍继续给胡宗宪诊脉。

▲李时珍明显脾气不太好,胡宗宪此时心事重重,诊脉的手都弄错了。

▼赵贞吉来了,东南二贞见面了。

▲赵贞吉这话明显是不想谈借粮的事情,只让李时珍开方子。

▼李时珍不喜欢别人叫他太医~

▲在朝海刚峰,在野李时珍。这两个人也算是镜像了~官员有一万个,可海刚峰在我大明朝却只有一个~赵贞吉也演的很好,儒雅中的那一丝圆滑把握地刚刚好。我不喜欢赵贞吉,但他确实也有他的过人之处,这话说的就很妥贴。

▼李时珍便顺着他的话说。

▲赵贞吉这话是在给胡汝贞表忠心啊,遍地都是可不就是粮食嘛~

▼李时珍去写药方,胡宗宪咳嗽了起来。赵贞吉赶紧去抚摸。东南二贞CP发糖~

▲小说里面谭纶也一块去照顾汝贞~这里就只剩下赵贞吉了~

▼李时珍写完了药方,却让谭纶先读。

▲李时珍知道赵贞吉不想借粮,也知道胡宗宪不便先提,他便提出来,医者仁心,莫过于此。李时珍说的也没错,胡宗宪这病,本来也是心病。

▼赵贞吉听了这个,却有些尴尬起来,他事先夸了口,又不愿借粮,只能说是开玩笑。

▲明明是好事,却没人愿意做,通常是更大的地方出了问题。

胡宗宪见李时珍如此仁心,心中感动,顺势提出让李时珍和他一块去浙江,李时珍答应了。

▼李时珍又问赵贞吉。

▲赵贞吉知道避不过,只能跟胡宗宪私下说。注意,赵贞吉此时的称呼从“汝贞”换成了“部堂”,表示他要谈的是公事。

▼李时珍知道要避开自己,识趣地走了。

▲赵贞吉还是挺尊重李时珍的,处处给面子。胡宗宪也把谭纶支了出去。

▼只剩胡宗宪和赵贞吉两个人,赵贞吉倒是说了实话。

▲不是没有粮食,是不能借粮。赵贞吉言下之意,胡宗宪自己也在躲。

▼胡宗宪对他这样想有些失望。

▲赵贞吉还是没有领会胡宗宪的意思,只以为他早就看出来了这是个死棋,早早的让内阁逼他辞职,不过是为官三思那套。

▼胡宗宪见他如此诛心,心里更难受,咳嗽了起来。赵贞吉赶紧安抚。

▼胡宗宪问是谁打招呼。

▲赵贞吉见他如此穷追不舍,也有些生气。

▼胡宗宪也只是探一探赵贞吉。

▲赵贞吉和胡汝贞二人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朋友之情却不假。

▼赵贞吉听他这样说,也有些感动,劝胡宗宪别管改稻为桑。

▲赵贞吉说的本也没错,这样做其实也没人能指摘胡宗宪,都尽心到病了,又能如何。

▼但胡宗宪就是胡宗宪。

▲赵贞吉此言和吕公公那句“九个县又如何,皇上心里装的是九州万方”何其相似。只是吕公公是太监,他可以这样说;但赵贞吉是饱读经书的父母官,他如此说实在是让人不齿。赵贞吉大概是在哪个时代都能过的好的那种人,不管世道如何,他总能找到合适的法则,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当然算不得错,但也实在让人敬佩不起来。

▼胡宗宪见和他论交情说不通,只能拿官职压,也算给赵贞吉找个借口。

▲打仗打的不只是士兵,更是粮草是后方。胡宗宪的地位不一样,看到的大局也不一样。

▼赵贞吉仍然有问题。

▲胡宗宪急了,也知道赵贞吉在担心什么,以安定后方的名义多调点军粮,对徐阁老、小阁老都交代的过去。即使被质问,他也有借口可以解释,不至于得罪两边。

▼赵贞吉一想,便答应了。

▲赵贞吉答应借粮,主要有了合适的借口,加上他和胡宗宪也确实有感情。他劝了胡宗宪几句,但胡宗宪确实是没有退路啊,默默给自己立flag的汝贞。

粮食总算借到了,胡宗宪和赵贞吉一段暂时了解。

我们再来看看朝堂。

3. 严嵩徐阶谈心

下面的人闹得天翻地覆,内阁却一派宁静,他们在写青词。

▼剧里介绍了下青词的作用。

▲嘉靖又一装神弄鬼的杰作~神秘感产生权威。嘉靖命题,让下面的人猜自己的心思,写出切合自己心意的青词,最后品评一番,让下面的人照着自己的意思办。

▼严嵩八十多,徐阶六十多,都戴着老花镜。

▼严嵩搁笔,写完了。

▼徐阶捧场道。

▼这一次,严嵩直接点破了。

▲徐阶为人谨慎,不管政治立场如何不同,私底下如何倒严,在明面上他始终让着严嵩。首辅就是首辅,该有的尊敬一点都不能少。

▼徐阶想解释,却被严嵩打断,继续说。

▲这话说的很是温情了,严嵩真懂人心,知道怎么最能戳中对方。

▼徐阶也不弱,也回地真诚。

▲严嵩和徐阶的感情非常特别,是政治上的敌人也是最了解对方的人。严嵩何尝不知道徐阶想扳倒他?徐阶内心又何尝不鄙视严嵩的所作所为?但他们仍然是处境最相似的人。君心难测,位极人臣,家大业大,党羽满朝,他们最懂的,也是对方的难。

▼严嵩先是以一番温情的话开场,渐渐切入正题。他先问了徐阶一个问题。

▲和王用汲类似,严嵩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要说服别人,都要从两方最能理解的问题入手,取得最基础的共识才能继续。徐阶回答“父子”,自然也意在说严嵩和严世蕃。疏不间亲,徐阶这个回答也很妥贴。

▼只是他没想到,严嵩否了他的回答。

▼严嵩解释。

▲这话都快把我说感动了。何况徐阶也是老人,这番话自然是勾起了他的共情。严嵩真是识人啊.....只是这话处处又说的是严世蕃,徐阶自然不好接言。

▼看下徐阶这老人酸楚的表情,徐家的兄弟儿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徐阁老也难。

▼铺垫的差不多了,严嵩终于切入了正题。

▼徐阶老狐狸,仍然装傻。

▼严嵩见他还是如此油盐不进,偏偏又挑不出毛病,继续把话往明白里说。

▲徐阁老666,说了三句话不是废话就是让严嵩说~谨慎如此才能安全地当这么多年次辅啊。

▼徐阶这样油盐不进,严嵩只有说明白。

▲徐阁老其实就四个字“您说的对”,还要换着法说,也不容易。当官说话要诀:关键的话能少说就少说,人人都知道的好话(也是废话)能多说就多说,变着法儿说。

▼严阁老挑明了自己的诉求,让赵贞吉借粮。

▲严嵩在改稻为桑这件事和严世蕃是有分歧的。他是首辅,知道绝不能逼反百姓,抗倭的优先级毕竟高于改稻为桑。严世蕃此时虽有了退缩之意,才推出了高翰文。所有人都知道改稻为桑是步死棋,却又都不得不推着走。嘉靖心中未尝不明白,但他要银子的心很坚决。同时,他这么要面子的人,绝不能因为要银子逼反百姓,影响抗倭进而影响他的名声,这才有了青词这一节。

小说里严嵩有句话“严世蕃他们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电视剧里给删掉了,我觉得剧里面删的合适。严嵩对徐阶说的话虽然有抱怨严世蕃的意思,但从他后来的行事来看,他的心里,始终是对他儿子最亲,又怎么会直接在政敌面前说儿子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呢。

▼话说到这份上了,徐阶又怎么能不应了。

▲内阁遍布嘉靖的人,严嵩话说的那么明白了,徐阶再不答应,就是不顾大局了。不过这个“兵部六百里加急”比较有趣,调粮是户部的事情,让“兵部六百里加急”也是说,这调的是军粮,为的是军国大事,而非支持“改稻为桑”,和胡宗宪的想法倒是一致。

▼严嵩见他答应了,自然高兴,给了bonus。

▼严嵩指着椅子的那个镜头拍的真好看。

▲严嵩的说话之道还是不错的,先从最简单的人生道理入手,引起徐阶的共情。再说当下的朝局,从圣意说到大局,将父子之情、师生之情和当前的大局联系起来,提出请求。徐阶怎么能不答应,事毕,又给了徐阶一个正反馈:首辅位置的承诺。徐阶但凡道行浅一些,也要被严嵩感动。

严嵩这话说的真心吗?未必不真。我看完这段挺触动的,只是后来看了《明史》里严嵩那篇,发现他当年也是用这招对付夏言的。说的时候未必不真诚,只是后续在政治上有冲突下手也不会手软。

好啦,第九集结束来了。朝堂、省里,严党和裕王初步达成了一致,赵贞吉借粮给胡宗宪,保证浙江不反。但是浙江内部已经闹得难以收拾,郑、何二人狗急跳墙,严党失去了控制,沈一石挂着织造局的灯笼去买田,把矛盾进一步激化。

如何激化?且看下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