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情节安排是什么,情节安排的方式和作用

2023-11-17 19:23 作者:岑岑 围观:

有人说写小说的第一步是安排情节。今天,我们重点讨论如何思考和安排小说的情节。

众所周知,故事是利用好奇心的艺术,简而言之,作者抛出一个问题,并使其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在这个解决的过程中,每一个转折都需要牢牢的勾上读者的好奇心。读者被好奇心俘获后,总会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最后发生了什么?

你可能会骄傲地说,我的故事能让读者哭笑不得,这就够了,但请不要忘记,在思考剧情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让读者等待。

总之,我们需要学会保持读者的胃口。

人物和剧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故事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你是风,我是沙,缠绵到天涯。”人物带动剧情,剧情证明人物。没有剧情,人物不可信,没有人物,剧情毫无意义。

那么,剧情是什么?情节是一系列事件的有序安排。

现在的读者目光短浅,读者先看的情节可能是故事成功的关键。开场越精彩,吸引读者的机会就越大。

用什么来吸引读者?通过“事件”。如果你能通过人物的困境、冲突、悬念勾勒出剧情走向,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好奇和担忧,那么你就接近成功了。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来看看安排剧情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罗伯特·麦基在他的书《故事》中称之为“激励事件”。

激励事件通常有以下两点:

首先,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角原有生活的平衡。

在大多数情况下,激励事件是单一的事情,要么直接发生在主角身上,要么由主角引起。比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沃伦斯基在火车站的一见钟情,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

再比如: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活》。父亲去世的那天早上,我在山堂前晨读,看到手腕上沾满了苍鹭灰色松散的粪便。书童用丝绸擦了擦我的手腕,说,现在是深秋,你该回宫读书了。秋深了,谢国大祸快到了。这个第一人称的开头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在《呼啸山庄》中,故事从希斯克利夫到达呼啸山庄开始。这是一个外在因素,带来了不和谐,必然破坏自然秩序的运行。

就在读者几乎认定希斯克利夫是个残忍的人时,小说中最抒情的一幕出现了。希斯克利夫探出窗外,恳求凯茜的鬼魂进来。毫无疑问,他是无情的,但同样,他的内心也有无限的温柔和大爱。显然,这种潜力在他生命中的某个时刻被摧毁了。结果,读者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想知道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其次,主角必须对激励事件做出反应。

这种反应对主角来说可能是有压力的,但作者一定是有思想的。

故事的通常形式:一个事件打破了人物生活的平衡,激发他去追求某个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路上,他必须与内外各种反对势力斗争到底。

在小说《简爱》中,简爱与罗切斯特相遇后,两人渐渐产生了爱情的火花,但阁楼上的疯女人却是罗切斯特的合法妻子。简爱的自尊和独立不允许她生活在悲惨之中,所以她必须离开。直到一场大火烧掉了所有的羁绊,他们才重新走到一起。

这个例子非常符合剧情的冲突法则:主角进入激励事件,就进入了一个冲突法则主导的世界。换句话说:没有冲突,故事里的一切都无法前进。

情节转折点

平实直白的叙述是设计剧情的大忌,光明未来的戏剧性转折是故事的命脉。有实力的作家总是给读者制造一种期待感,但他们并不轻易满足读者的期待,而是不断制造各种意外,让读者惊出一身冷汗,获得极大的快感。余华是这方面的大师,他的小说总能吊住读者的胃口,让人忍无可忍,一口气读完。

理想情况下,每一个情节段落都应该带来一个转折点。从一个情节段落的开头到结尾,必须改变人物关系或者推进情节,否则需要删除情节段落。

我们需要反复思考:对于英雄来说,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这种跌入谷底的霉运如何才能变成最好的结局?反之亦然。

亚里士多德说,一部作品越长,重要的转折就越多,否则读者会感到厌烦。

作家普遍认为,短篇小说从一系列情节段落演变成大反转,故事就结束了。

中篇小说:故事在两次大反转后结束。

小说:故事必须包含至少三个主要的反转才能到达结尾。目的是创造一种触及生活极限的情感体验。

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背景信息需要让读者知道,否则读者跟不上故事,就要通过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来完成。

节奏

如果你拿现代小说和现代作家的作品做比较,你会发现今天故事的节奏明显加快了,很大一部分以前的作品可以夹杂作者的思考。如:《战争与和平》、《瓦尔登湖》、《一个孤独行者的遐想》。但在今天,一个精彩的故事一定是相当紧凑的,而且故事情节惊心动魄。比如《许三观卖血记》就讲述了许三观靠卖血熬过了生活的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

剧情设计的秘诀就是让读者体验过山车的感觉。千万不要转轮子,重复是节奏的死敌。不要匀速跑,要时而加速,时而减速,再加速,营造轻松的节奏,直到高潮。达到这种效果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

一个故事中最强的一幕是最后的高潮,但达到高潮的方式一定是先压抑,或者先压抑。

这是因为当情绪体验重复时,第二个事件的强度会减半。如果故事的高潮减半,整个故事也会减半。

主情节和副情节:

总的来说,主要情节需要尽快展开。如果要推迟主要情节的话,唯一的原因就是为了向读者更详细地刻画主角,以便主角能够充分应对激励事件。

如果主剧情比较晚,为了弥补空孔的感觉,就要从一个伏笔的副剧情开始。读者在等待后期主要情节成熟的时候,一定要有故事可以讲,才能保持兴趣。

副情节增加了人物的深度,使读者从主情节的紧张中获得一种轻松或浪漫的调整,但其首要目的是衬托主角,增加其考验。

主要情节和次要情节的关系:

第一,次要情节可以和主要情节冲突,从而丰富故事情节。第二,副情节可以与主情节相呼应,从而以同一个主题的各种变化来丰富故事。

在设计分情节时,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否则很容易陷入自己设下的陷阱:

1.第二个情节太过丰富多彩,可能会造成剧情失焦。2.如果主情节和副情节的主角不是同一人物,就不要让副情节的主角有太多的同理心,以至于篡夺了主持人的角色。

如果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发现副情节需要更多关注,就要重新考虑整体设计,让副情节成为主情节。

如果副情节和主情节之间没有因果互动,那么副情节就应该删掉,否则会让读者脱离故事,感觉牵强附会,发呆。

《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个小人,在整个故事中出现了八次。托尔斯泰刚写的时候,小人物没有,但是写完书回去修改的时候,加了这个角色。

当作者把整个故事讲完后,从更高的角度看整个情节,往往会看得更清楚。这个增加非常奇妙,小人物成为贯穿整个故事的隐藏细线,可谓神来之笔。

当我们仔细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会发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用这个小人物预言安娜的爱情悲剧是不可抗拒的命运。

安娜和沃伦斯基的一见钟情,其实是异性之间的化学反应。托尔斯泰认为人体的欲望是罪恶的根源,所以他增加了新的情节来突出故事的主题。由此可见,大师级作家在构思作品的时候都是非凡的。

剧情进展的三个套路

1.个人进步

用来描述人物的关系和内在变化。

2.社会进步

逐步扩大人物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个人问题入手,向外界传播,以便建立一个强大的进步过程。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

3.象征升华

发展故事意象从个体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的象征力量。比如迟子建写的《白雪公主和乌鸦》,白雪公主代表善良和纯洁,而乌鸦代表遇到困难时深不可测的人性。

以上三个套路,几乎在每一本名著中都可以看到。

高潮和结局

把最好的留到最后,顺着故事线让剧情冲突越来越深。比如谍战剧,最后会挖出隐藏最深的大间谍。

所有故事线的关键是给读者他们想要的,但不是以他们期望的方式。应该是既合理又出乎意料。

深度思考可以让故事有一个极端的结局,让读者想象不出另一种更好的可能,否则读者会不满地看完,读者希望我们把他们发挥到极限,带到所有问题都有答案,所有情绪都得到满足的地方。

最后说一下上结尾,下结尾,混合结尾。

理论上,读者要的是情感的共鸣和升华,三种类型的结局都能让读者产生不同程度的满足感。但是,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巨大。因此,大团圆结局的故事相对更受欢迎,因为它传达了乐观和希望。目前国产电视剧大多属于这种结局。

糟糕的结局故事表达了人们的失落感、悲剧感和对厄运的哀叹。这些故事现在不是很流行,虽然很多世界名著都属于这一类。

结局喜忧参半的故事,表达了人们生活状态的复杂,既叫好又写得好。比如故事里的主角虽然死了,家人也平安,但是这类故事很难控制,不够坚强,尽量少尝试。美国电影经常用这种结局。

直到你进入水中,你才知道鱼在哪里。你只有筛过成千上万的沙子才能看到金子。以上方法适合刚开始写故事的你。在阅读的时候,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对作品进行拆解,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剧情设计,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阅读和写作的过程,大多是与自己的对话。选择学习摆脱单调的重复,可以让我们从梦中完全清醒过来,尤其是在目前封闭的状态下,专心写作可以让我们把自己放回原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