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马翠翠最后怎么样了,《我叫马翠花》:用喜剧风格表现传统美德的作文

2023-11-17 14:07 作者:岑岑 围观:

编者按:湖南地方戏曲艺术吸收了中国和湖湘文化的生活养分。经过漫长而艰难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19个风格各异、各具特色的剧种。

7月底,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挑选了12部剧目,在北京大剧院进行了演出。这是湖南首次集中展示湖南特色艺术元素、湖南地方戏曲和湖南艺人的大型舞台艺术演出。

本次展览将全面展示三年来湖南艺术创作取得的新成就,交流展示湖南优秀表演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为湖南戏剧文化走向世界搭建更好的平台,扩大湖南文化影响力。

为此,红网特别推出“湘剧在北京”系列报道:

由湖南省古画戏曲保护与传承中心全新打造的现代古画歌剧《我叫马翠花》将于13日在国家地方戏曲中心上演。

饰演马翠花的演员张小虎是活跃在湘剧舞台上的优秀青年演员。

饰演女主角牛飘飘的叶弘是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全国地方戏折子展和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一等奖。

《我叫马翠花》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社会的正能量,用喜剧的形式描述了身边的琐事。

时报讯记者唐红辉通讯员张玲尹正长沙报道

盛夏的长沙,热火朝天。湖南省的花台正如火如荼。

由湖南省古画戏曲保护传承中心新创作的现代古画戏《我叫马翠花》进京前在这里举行了彩排。

湖南省古画戏曲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罗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叫马翠花》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社会正能量,展现了普通人的中国梦,与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我相信‘马翠花’在北京的演出一定会引起首都人民的共鸣。”

编剧:《马翠花》自然流淌着淳朴的美德。

《我叫马翠花》是湖南省著名剧作家彭铁森创作的新剧。是继《走进阳光》和《城市民谣》之后,又一部反映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现代都市剧。这也是笔者与湖南省古画戏曲保护与传承中心(简称省花)的第三次深度合作。

彭铁森,湖南安化人,国家一级编剧。曾任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影视部创意总监。他的代表作有《秋花鼓》、《旧桌轶事》等。曾获飞天奖、曹禺戏剧文学奖、文华戏剧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我叫马翠花》是一部现代花鼓戏,主要讲述了青年农民马翠花和朴来到城市打工,遇到流浪儿童的故事,从不得不认为儿子,到真心把当亲生儿子抚养,再到在危难时刻为众多“马丹”的生命置生死于度外,塑造了马翠花、朴、杨、洪华凯、兰等形象。全剧以轻松幽默的喜剧风格表达中华传统美德,在生活趣味中制造震撼,在爱情、亲情、友情中刻画和检验真善美。

该剧高举主旋律,以一个小人物的视角展现社会正能量,以喜剧的形式描述马翠花身边的琐事,用生动的喜剧人物和喜剧语言描述阳光下普通人真实的仁义道德和人生梦想。他们的生活虽然艰难,被人误解,但最终通过善良获得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小人物身上闪耀的品质,也生动诠释了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彭铁森说:“在我看来,仁义是指引道德的坐标。‘马翠花’自然流淌着淳朴的美德。从农村到城市,他用这种美德征服了偏见和傲慢,赢得了爱情和友谊,获得了尊重和爱。美德的力量震撼了周围的人。"

彭铁森透露,这个剧本他酝酿了5年,但只用了4天就完成了。是他的家乡安化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剧中仁义村和马翠花的原型都来自安化山区。

导演:这是一部不按套路出牌的戏。

这是一部经过反复修改和编排的花鼓戏,由著名导演熊、何以光执导。

2016版总导演何以光介绍,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集体文化失落,从唯物质利益的社会潮流中重拾民族主义自尊,以时代文化人的责任感提醒我们,既要关注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也要关注全民精神情操的法律法规。在我们即将丧失优良传统和民族性格的今天,我们把仁义理想打造成一个卑微的形象,固执地讲他的世界观,讲他可笑的戏谑。

何以光认为,如果用普通的观念来看待这部剧,应该遵循经验丰富的导演结构法来建构叙事策略,在传统的现实语境中解读导演对该剧的思想主题。那么我们就处在了剧本和作者意图的对立面,也在艺术思维上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脱离现实生活和人类意识的事件,让我们敏感地意识到,我们应该通过艺术幻象来揭示事物的真相——我们在被污染的文化荒原里播下了正义的种子!基于这些思考,我们力求赋予该剧某种辩证的意义,勾勒出一群戴着面具的蒙面人和具体生动的现实人物,体验这个时代仁善的光辉绽放。

“湖南古画戏幽默、活泼、接地气,非常适合表现现代题材,是一部值得关注的戏剧。我愿意融入花鼓文化,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农民的转型愿望和艰辛,解读底层人民的邻里公约和情怀,描绘众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底线。《熊》2015版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认为《我叫马翠花》这个剧本选择了独特的视角,不是表现农民工生活的艰辛,而是描绘他们的梦想,展现了普通人所反映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剧本的艺术创作很有个性。

谈到该剧在形式上的创新,熊说这是一部“不按套路出牌”的剧。一秒钟前,演员们说着地道的长沙话;下一秒,他们唱起了欢快的花鼓腔。在这个场景中,演员扮演剧中的角色;在下一个场景中,他们变成了充满活力的舞者...“该唱的时候不唱,该唱的时候不唱,怎么好看。好看,好玩,有个性。”

说到创新,现代古画戏的强项是“救花”。与传统歌剧相比,现代歌剧的特点不仅体现在时代主题上,还体现在古画音乐的改革与创新上。

“虽然这部古画歌剧的歌词沿袭了老花鼓调的风格,如安东调,但它的曲调经过了改革,以适应今天人们的口味,使曲调更加流畅,更加好听。”《我的马翠花》的作曲、国家一级作曲家欧阳觉文说,最重要的是节奏的自由化。“古画歌剧的节奏是‘四段’,这是一定的,不多不少。这部剧是根据人物的演唱需要,有时候会拖很久。此外,还融合了现代舞曲的节奏元素;乐队除了原有的二胡、锣鼓,还配有弦乐、木管、小提琴、大提琴、贝斯、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等西洋乐器。这样5个8度音都有了,大大丰富了古画戏曲的音乐表现力。”

主演:古画戏最擅长表现“马翠花”

饰演马翠花的演员张小虎是活跃在湘剧古画舞台上的优秀青年演员。他在《古画戏》、《欢喜冤家》、《老桌轶事》、《三连冠》和湖南方言电视剧《一家向前冲》中饰演的各种风格各异的角色深受观众喜爱。

在张小虎看来,塑造马翠花这个角色的关键不是一开始就把他定位成英雄。他是人群中的普通人,应该在细微的动作和表情中体现出来。随着剧情的发展,马翠花逐渐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平民英雄”。

“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牛飘飘,‘马翠花’来到城市靠捡废品为生。虽然是个被人看不起的小人物,但他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不是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而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今,农民穿得几乎和城里人一样。如何把农民工的特点表现出来,让观众看马翠花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典型的农民工?张小虎说,主要是通过一些典型的和反复的行动。“比如,从不大声说话,从不高调做事;他总是听别人怎么说,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一群人做事的时候他总是躲在角落里。这些东西呈现在舞台上,观众心中的农民工形象就出来了。”

当然,“马翠花”也有个性。张小虎说,“马翠花”对爱情痴迷,坚信“只要把爱情当猪养,小心伺候,就不信它不会长胖!”他淳朴善良,一些小事件被用在剧中——他在下水道里给人捡钥匙,帮人爬树找猫,收养街头孤儿,跳入山洪救孩子等等。,这一切都显示了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光辉照耀着马翠花。他活泼幽默,生活充满阳光。“这是古画歌剧院最擅长的。”张小虎说,这部剧的歌词和人物语言非常接地气,演一部剧观众就笑个不停。

饰演女主角牛飘飘的叶弘是国家一级演员。曾获全国地方戏折子展一等奖、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一等奖,主演的《刘海Xi金蟾》享誉三湘。

这是叶弘第一次在现代戏剧中扮演主角。“演传统戏和现代戏不一样。传统戏剧讲究程序。演员做一招一式,基本不会‘筐瓢’。现代戏更注重表演,人物的眉目、笑点、生气都要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

叶弘认为剧中飘动的牛是一个可爱、泼辣、有商业头脑的“地瓜美人”形象,她的身上具有典型的湘辣少女特征。“牛飘·朴的性格和我自己有几分相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扮演了本色出演,但不同的是牛飘·朴的劳动气质。为了表明这一点,我仔细观察了街上许多卖烤红薯的小贩。”

省花:《翠花》一定会引起首都人民的共鸣。

作为现代话剧创作的生力军,“救花”现代题材占剧院创作剧目的60%,涌现出《三里湾》、《补锅》、《打锣》、《野鸭岛》、《八官》、《桃花源记》、《乡村警察》、《老桌轶事》、《走进阳光》等多部现代题材代表作,并获得文化部文华大奖。

湖南省古画戏曲保护传承中心主任罗微认为,《我叫马翠花》以小人物的视角展现了社会正能量,展现了普通人的中国梦,与当下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我叫马翠花》作为晋京演出中的重点剧目,在原有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多处翻案,重新排练,只为将其打磨成精品,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信一定会引起首都人民的共鸣。

目前《我叫马翠花》已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并与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签约。今年5月,该剧入选2016年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25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