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纳博科夫照片,纳博科夫简介

2023-11-15 15:45 作者:岑岑 围观:

纳博科夫在美国——洛丽塔之路【美】赵军译罗伯特·罗珀著,花城出版社出版。

国内外著名小说《洛丽塔》的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对读者来说并不陌生。随着《洛丽塔》的广泛关注和享誉世界,纳博科夫的个人生活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他的回忆录《说吧,回忆》和布赖恩·博伊德的两本传记《纳博科夫:俄罗斯时期》和《纳博科夫:美国岁月》先后在付梓出版,成为研究纳博科夫的百科全书。在此基础上,美国传记作家罗伯特·罗珀(Robert Roper)写了这本《纳博科夫在美国的生活——纳博科夫在美国——洛丽塔之路》。

与以往的传记不同,作为美国本土作家,罗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美国本土视角”,这是他在美国时代对纳博科夫进行全新解读和阐释的最佳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这本书的初衷”。他想通过这部传记,把众多读者从对《洛丽塔》创作者的刻板、标准化印象中解救出来,把被他人排斥、自恋的纳博科夫“还原”成一个真正的普通艺术家。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还原”并不容易。试图强行越过写纳博科夫传记的前辈们的山脊,走在别人开辟的道路上,注定是徒劳的。只有找到新的方法,才能产生奇效。正因如此,罗珀选择追溯纳博科夫令人惊叹的美国化:他在流亡美国后是如何向美国本土的影响敞开心扉的,他是如何掌握美国文学传统的,他又是如何将其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相融合的?在这本书里,作者对纳博科夫对美国文学的理解进行了许多详细而生动的描述。比如在第七章,他提到纳博科夫不太看重海明威的作品,对福克纳也有类似令人震惊的评论。为了证实这一说法,作者还摘录了纳博科夫本人在60多岁时的一次采访:“我40多岁的时候第一次看海明威的作品,都是丧钟、鸡蛋、斗牛之类的东西,我不太喜欢。后来我看了他非常好的作品《黑仔》和那部关于神奇大鱼的小说,我觉得这部作品也非常了不起。”另外,笔者通过考证,从纳博科夫在犹他州写的书信中得知,他非常关注美国文学的发展,并表示要广泛、持续地阅读具有美国气质的作家的作品。除了描述纳博科夫为融入美国文学所做的努力,罗珀还深入研究了纳博科夫对《洛丽塔》中重要元素——性的理解。比如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极其反感;比如他小说中最露骨的段落,不是对性行为本身的描述,而是对激发欲望的对象的详细描述;例如,描述对女孩的迷恋对纳博科夫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甚至使他的写作毫无条理...以上是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对纳博科夫足迹的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文笔有理有据,引人入胜。这种对纳博科夫与美国文化和美国作家内在关系的全方位、多视角的探索,成为本书区别于其他纳博科夫传记的象征性代码。

在书中,我们可以见证纳博科夫开着二手车,游览美国的群山,在荒野中自由追逐蝴蝶,发表研究论文;见证他在文学生涯中遇到了永生难忘的贵人,与他同病相怜的仇人;见证他在美国发表大量文学演讲,为尼古拉·果戈理写传记,将俄罗斯经典《叶甫盖尼·奥涅金》翻译成英文出版;他见证了自己写出了《洛丽塔》,把自己推上了神坛,诞生了代表作《微火》和《阿达》...可以说,书中记录的纳博科夫在美国度过的20年,是他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塑造了纳博科夫的晚年生活,也造就了如今世人皆知的纳博科夫。

简而言之,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罗珀(Robert Roper)在纳博科夫的汽车旅馆、写作车间和演讲教室里寻找他旅行、捕蝶、教学、写作和交流的历史痕迹。他怀着朝圣的情怀,用细腻的目光追随纳博科夫的脚步,最终写出了这部兼具历史、文学和学术的传记作品,尽可能真实、详细地向读者“还原”了《洛丽塔》的创作者,向纳博科夫揭示了美国的真谛。

作者:陈妍希

编辑:朱子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