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喋血孤城之虎贲,电视剧喋血孤城之虎贲战士

2023-11-15 00:21 作者:岑岑 围观: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副、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

一条腿被击穿,另一条腿也受了枪伤,“走到一半时,我走不动了,后来干脆就把棒子丢了,在地上爬。我怎么也要去见团长最后一面啊。”

“我不过是一个后死者,当时的一个幸存者,既然我没有同他们一起死,那我就该来看着他们,陪着他们……”

“人是真人,事是真事,时间是真时间,地点是真地点。”

“中国万岁,虎贲万岁!”

中国第一部军事纪实小说

1945年,作家张恨水写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军事纪实小说,《虎贲万岁》。

按照真人真事的脉络,小说纪录了发生在1943年湖南常德的一场战斗。

那是一场8千人守城,最终仅83人生还的战斗,战斗最终的结果是日寇破城。

刻写这场战斗的价值是什么?

一场失败的城市保卫战,又究竟有什么令敌我双方都同样念念不忘呢?

《用我一湘壮河山》第十篇:虎贲之殇

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历史上发生的这场战斗,被当时西方国家赞为“东方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然而,这样一场战斗,却鲜为后人所知。历史,只留下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疑案,负责常德作战的师长余程万率百多人突围,结果却受到了军事法庭的追究,甚至面临被枪毙的命运。

后来,余程万隐匿。

不久,市面上忽然又冒出了《虎贲万岁》这本歌颂余程万的书。

扑朔迷离的历史中,真相究竟如何呢?

湖南文理学院

朱清如,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副教授。

2009年4月,朱清如上网时,无意中浏览到一篇题为《“虎贲”将军余程万——我的老长官》的热帖,文章图文并茂,并明确标注内容和照片由余程万的上尉副官旷文清先生口述和提供。

这个发现让致力于常德会战史研究的朱清如兴奋不已。

经与发帖人辗转联系,得知对方是旷文清的儿子旷子鹰先生。

通过旷子鹰的引荐,5月10日,朱清如终于与隐居英国半个多世纪的旷文清老人首次通话。

于是,一段掩埋已久的历史真相,终于浮出水面,让世人得窥一二。

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

1939年,刚满16岁的旷文清,参加了在南岳举办的游击干部训练班。

在这里,懂书写、勤奋又老实的旷文清被一位将军看上了,将军提出要将旷文清带在身边。

这位将军,就是当时代号“虎贲”的57师师长余程万。

这一年,旷文清离开生活了十多年的衡山老家,跟随余程万四处转战。之后多年,旷文清一直跟随着这位将军,出生入死,寸步不离。

1943年5月初,20岁的旷文清跟随余程万驻扎在常德。指挥部,设在常德郊外河洑的一座庙中。

刚到常德不久,为了给母亲邮寄近照,旷文清到常德城里找了家照相馆,留下了这张照片,戎装上,“虎贲”的部队徽记清晰可见。

旷文清和余程万合影

日寇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

1943年11月,日寇第十一军司令官横山勇,从武汉调集10余万兵力,分三路会攻常德。

为放手一搏,余程万将师部搬到城内中央银行,同时命169团团长柴意新,组织6万多常德百姓向沅水南岸疏散。

常德市民陈腊珍一家,当年也在这支逃难的队伍之中。

“余师长下令常德老百姓疏散,要各团各营官兵给老百姓背行李送出城,不准接受任何报酬。有一个叫刘为才的军人收了两块大洋,回到部队就被抓去枪毙了。余程万不允许他的57师官兵犯一点点错误,特别是帮老百姓背行李、划船送百姓过河的,不能收一丁点报酬。”

常德会战前,运送物资战马

吴荣凯,时任74军57师169团上尉书记官,曾参加了长沙三次会战、常德保卫战、衡阳会战、湘西会战。1943年常德会战期间,他的任务是负责传达师部的作战命令。

老人生前谈起78年前常德城内,喋血孤城的16天,依然仿如昨日。作为书记官的吴荣凯始终记得,余程万发布的3563字的《陆军第57师司令部文告》。

它既是57师的战前动员令,也是57师全体官兵的集体遗书。

“余师长发布的这个文告,其实就是个战斗动员令,号召57师全体官兵誓死守住常德城。57师从来没有打过败仗,这次也不能打败仗,哪怕我们中国军人战至只剩最后一个人了,也要死守常德不能退。人在城在,人亡,城也得在。”

常德会战白马湖碉堡遗址

常德东郊外的抗日碉堡,扼守着进入常德城的必经之路。如今这里居住着一户人家。

当年,驻守于此的是57师169团1营的300多人。

这里曾经爆发的攻防战,打了整整3天。57师169团1营的将士死伤超过一半之后,不得不被迫撤到常德城内。碉堡附近躺倒的日军尸体,倍数于我。

撤到城内的1营将士负责守卫常德城东门。面对蝗虫一样蜂拥而至的日军铁蹄,河北沧州人的1营营长带领剩下的一百多将士且战且退,最后与日军进入了艰苦的巷战阶段。

57师169团1营300多名将士最终无一人幸存,全体阵亡,英勇殉国。

常德会战惨烈程度超乎想象

1943年11月26日,常德外围阵地相继失守,余程万决定收缩防线,双方开始进入城垣争夺战。

169团团长柴意新奉命撤退到东门外,将街道两边的房屋打通,修筑了绵延一公里的简易战壕和暗堡,用以抵御日寇的进攻。

敌众我寡,且日军武器较中国军人先进,柴意新有意集中有限兵力布成口袋阵,以一个排的少量兵力为饵,引得日军一个中队来追。

这一个排的中国军人,为了能把日军引入阵地全歼,往往要且战且退,既不能退得太快,又不能不付出一定的代价痛击日本鬼子,以免引起狡猾的日本军官怀疑。所以,这一个排的中国军人往往损失惨重,甚至全军覆没,都是真正的敢死队员。

常德会战战场

一个姓杨的营长,就带了自告奋勇参加敢死队的一个排,在正面堵截日军。日寇看他只有一个排就追了上来。杨营长边打边退,退了两三里路,一直把敌人带进了口袋阵,一声“打”,两边的手榴弹、步枪、机枪都朝突入进来的日本鬼子猛烈开火。

进来的700多日军,几乎全部被打死,剩下活着的七八个也成了俘虏。

是役,杨营长带领的一个排的敢死队员,只余两名幸存者。

常德会战巷战,中国军人寸土不让

这样的战斗,在常德城内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在激烈上演。成百上千的57师将士,用自己的血肉绞杀着不断攻进城来的日军。

此时,蒋介石正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参加著名的开罗会议。

蒋介石在开罗会议期间

虽然中国与日本法西斯战斗了10余年,但还没有一场令人信服的胜利来增加外交的筹码,中国常德的战况成了会议上的热门话题。

正当蒋介石焦急等待常德会战的消息时,一封电报传到埃及开罗:常德会战中,中国守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战斗十分顽强,6天下来,鬼子扔下无数尸体,却依然未能前进半步。

参加过四次抗日会战的老兵吴荣凯走了

吴荣凯所在的169团,负责防守常德东门,这是日寇进攻的重点。2天2夜的战斗下来,中国守军共打退敌军24次进攻,日寇死伤一千多人。

这是日寇攻城以来遭到的最大打击。

恼羞成怒的日寇,随后调集大批飞机投掷燃烧弹,将东门外的民房全部毁于一旦。

誓与常德城共存亡的中国军人,面对日寇的铁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爆发出卓绝的战斗力。

孤城血战,誓死不退的中国抗战军人

东门城外日军炮弹炸出的坑里,有中国将士扛着机枪阻击敌人;东门内有个水泥碉堡,也有中国军人架着机枪居高临下封杀敌人;城墙上有炮台,虽然没有藏身之处,但也架了机枪,配合城门内外的战友,对正在攻城的敌人形成交叉火力。

一位将士倒下,马上又有另一位将士红着眼睛嗷嗷叫着顶上。

吴荣凯所在的营几百将士,堵在东门击杀冲破火力线的日寇。隔得远的日寇,吴荣凯就甩出手榴弹;冲到近前的,吴荣凯和战友们端着刺刀一声大吼就往上冲,完全舍弃性命也要杀退日军的架势。

常德会战壁画

一直标榜自己步军单兵作战能力亚洲第一的日本兵,看着不畏生死端着刺刀冲近身的中国军人,不少竟然吓得掉头就跑。

衣衫褴褛、几乎人人身上沾满血迹的中国军人,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将日寇挡在了常德城门之外。

当时跟随余程万的随军记者爱泼斯坦报道:由于连日血战,官兵减员严重。因此只得将许多从未上过火线的伙夫、勤杂兵也调往前线,用梭标、木棒协同守军作战。

后来,聪明的守军为弥补人数不足之急,设法扎了不少稻草人,戴上阵亡将士的军帽套上军服,半露半掩地插在工事旁边。

常德会战日军丧心病狂的使用毒气

11月29日拂晓,恼羞成怒的日寇,动用大炮百余门和飞机26架,对常德轮番轰炸,同时还丧心病狂地释放毒气。

四个小时之后,常德城墙周围一片火海,东北角的马木桥城墙石砖都被炸成了粉末,其上守军全部阵亡,常德城的最后一道防线被攻破,169团被迫退到常德城内。

常德保卫战进入最后的巷战阶段。

下午5时,天色已暗,一架敌机绕城圈飞了一周,随后就在兴街口上空,丢下一颗照明弹。

这是日寇发动总攻的信号——更为残酷的城内巷战开始了。

两万鬼子从东、北二门涌入城内,疯狂烧杀,除了一座西班牙的教堂,城区几成焦土。

虎贲师长余程万

站在师部所在地,中央银行的二楼,看着自己的士兵一排排倒下,余程万心急如焚,不停地问身边的副官旷文清,援军到哪里了?

余程万的求援电报,让身在开罗的蒋介石也坐立不安。早在25日,蒋介石就调了方先觉的第10军、鲁道源的58军驰援常德。

第10军军长方先觉

58军军长鲁道源

第十军也确实没含糊,昼夜兼程赶到常德外围的德山。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寇阻击,作为先头部队的预10师师长孙明瑾,不顾牺牲挥师猛进。

孙明瑾给上级的电报上说,本师已抱定不成功便成仁之决心,打到一兵一卒也要向常德突进。

结果,预十师8000多官兵,包括孙明瑾本人在内,全部阵亡在了常德城外。

孙明瑾中奖,抗日烈士!

常德德山乾明寺

“南无观世音菩萨,弟子来空仅以大悲咒向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祈福,早升极乐世界,永生轮回。阿弥陀佛!”

这样的祷告,常德德山乾明寺的僧人释来空每天要念七次。

老人说,他身体好一些的时候,每天要念49遍,现在身体差一些,就念得少一些了。

每天早课完毕,老人又慢悠悠地踱回到自己的寮房。

寮房附近不远,是孤峰塔。

德山孤峰塔

78年前,从孤峰塔到老码头,这一带是炮火纷飞的战场。

青灯,木鱼,老人,旧战场,中间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人生悲欢。

释来空原名吴淞,长沙人,是千万热血沸腾的湖南子弟中的一名。

释来空大师,吴淞,抗战老兵!

1938年,武汉沦陷,长沙不断遭遇日机轰炸,在课堂里无法静心念书的吴淞,作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参军报国,上阵杀敌。

参军后不久,吴淞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原部队,孙立人的税警总团。

1941年,回家探亲的吴淞,为躲避日机轰炸,将母亲接到南门口的马厂巷,租了间房子。

就在这里,他认识了第10军第9团重机枪连连长封全善,巧合的是,封全善的妻子,是吴淞的邻居。

“封全善他是个大老粗,但是他能够用步枪打飞鸟,百发百中。”

释来空大师常忆常德会战

在吴淞的印象中,封全善个子很高,枪法很准,是个粗人,但却是个疼老婆出了名的人。

后来,税警总团组建远征军奔赴缅甸,吴淞被调往第10军。巧的是,吴淞新就任的部队正是老朋友封全善所在的第9团。

调任第10军任中尉联络参谋的吴淞,因为负责部队弹药、卫生器材、以及军粮补给,调运车辆等工作,和团长张惠民关系很是密切。

很多年后的今天,吴淞脱口而出的名字,就是这两名战友,张惠民和封全善。

常德会战老照片

1943年11月30日,吴淞所在的第10军奉命驰援,抵达常德城外的制高点德山。此时,常德城已被日寇团团围住。

这是他从军以来参加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

“常德会战打得很紧,第九战区的总司令薛岳就打电话到南岳衡山,要我们攻打德山,预10师就攻打汽车南站,因为这两个地方是关键。德山是常德的东南门户,如果要想给常德解围,把日本鬼子赶出去,就一定要把德山夺回来,把汽车南站夺回来。”

孤峰塔下的码头河道

德山乾明寺不远,就是孤峰塔。从孤峰塔到老码头不到500米的阵地,就是前来增援的第10军3师9团阵地。

常德保卫战时,这段河道被鲜血染红。

饱受战火摧残的常德城外码头

到12月11日收复常德,吴淞所属的第3营,只剩下了3个人,第9团总计1400多名战士,倒在了这里。

让他最为难受的是,好友封全善的尸体,他都没能帮忙收敛。

德山攻防战进行到最激烈的一刻,日军明显已经抵挡不住了,9架日军飞机紧急驰援,低空呈品字形扫射。一时间,找不到掩体的9团将士损失惨重。

9团团长张惠明抱起一挺机枪就朝天上日军飞机扫射,从头到脚中了十几发日机机枪子弹,被打得面目全非,尸体都拼不拢了。

张惠明将军,抗战烈士!

封全善眼看着张团长倒下,一声大吼拖着一支步枪就冲出了战壕,追着低空的日机专打油箱。三枪之后,一架日机油箱被打中,爆炸了。日机不敢再低空飞行,纷纷掉头离开了。

封全善因为失去了掩体保护,追着日机跑,完全暴露在了对面日军步兵的射击范围内,身中数枪不支倒地。不解恨的日本兵,为了泄愤,还抢去了他的尸体,残忍割下了他的头颅。

德山终究还是没能从日军手中夺回来。

万分悲痛的吴淞,在战后回到长沙城,找到了封全善的妻子,告诉了她这一噩耗。才结婚不到一年的封全善妻子,当时就晕死了过去。

常德会战老照片

听到援军的枪炮声,却始终见不到援军进城。

11月29日,余程万给蒋介石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

“弹尽、援绝、人无、城已破,职率副师长、指挥官、师副、政治部主任、参谋主任等,固守中央银行;各团复划分区域,扼守一屋,作最后抵抗,誓死为止。”

血战常德

12月2日晚上10点钟,余程万召开临时军事会议,讨论究竟是继续坚守下去,还是突围出去迎接援军。援军都被挡在德山之外打不进来。

会上,余程万和169团团长柴意新之间起了激烈的争执。

柴意新将军,浩气永存!

柴意新是少将团长,57师中四个团长以柴意新军衔最高。余程万提出,要柴意新带领其他三个团长一起突围出去寻找到援军,与援军汇合,自己坐守常德。

柴意新坚决不应,他给出的理由最终也说服了余程万。他说,你是师长可以指挥三个团长,保证兵力不至于分散突围不出去,与援军汇合后,余师长你可以和援军协商收复常德,我柴意新坚决守卫常德至最后一兵一卒。

常德会战老照片

作为柴意新的书记官,吴荣凯已做好了和团长一同战死的准备。但是,团长却对他下达了一个让他为之痛苦了一生的命令,也是最后一道命令。

“与师长开完会一回来,柴团长坐在那里气色就不太好。他对我说,你跟着师长一起出去。我就说我不出去,我要跟团长你一起守城。团长平时跟我关系很好,那天他跟我说话口气却非常地差。他指着我的鼻子就喊了起来,我让你出去你就出去,怎么?要违抗我的命令?抗命不遵,格杀勿论!

我没办法,只好给他敬了个礼,说,团长,我遵命。那个时候我眼泪流个不停。转身刚走了两三步,他又轻声说了一句,站住,沿途小心,能活着,就活着。”

吴荣凯强忍着泪水,与团长告别。

抗战民族英雄余程万

随后吴荣凯跟随余程万突围,240名官兵,用5艘无桨小木船,借着风力渡过沅江,过江后分几路撤退。期间,吴荣凯与师长余程万,数次与敌人遭遇。

到了德山附近的王家湾,余程万等再次遇到了日军,一场激战之后,最终仅104人突出了重围。

第二天,留城牵制日寇的柴意新团长和39名虎贲战士,面对着两万多名日寇的进攻,全部殉国。

柴意新身中四弹。

柴意新将军,抗战烈士!

在石门桥,突围而出的余程万,等到了第58军军长鲁道源,第10军军长方先觉。当晚,余程万便亲率援军克复了德山。

12月8日,常德城破六天后,中国军队收复常德。

是役,余程万率所余虎贲将士参战,104人仅余83人生还。

余程万率虎贲勇士和援军打回了常德

进城后,吴荣凯一直在打听团长柴意新的消息,直到战役结束后,在常德各界以及74军举行的阵亡将士追悼会上,他才从6000多名殉国将士的名单上,发现了团长柴意新的名字。

此时的吴荣凯,因为腿部被子弹击穿,正在58军野战医院。听说要开追悼会,已经无法站立行走的吴荣凯,拿来一根大棒当拐杖,一步一拖地寻了过去。

从58师野战医院到74军死难将士安葬地,三四里地的路程,吴荣凯走了四个多小时。

“走到一半时,我就走不动了,后来干脆就把棒子丢了,在地上爬。我怎么也要见团长最后一面。”

陆军74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坊

爬着到了殉国将士安葬地,追悼会已经结束,吴荣凯还是没能见到团长柴意新最后一面。

那一刻,经历了无数次死难的吴荣凯,突然开始嚎啕大哭,久久地不能停歇。

陆军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之后的很多年里,每逢清明,吴荣凯都会从村里步行20多公里,去常德公墓坐一坐,给团长敬一个军礼,陪老团长说说话。

他说,我不过是一个后死者,当时的一个幸存者,既然我没有同他们一起死,那我就该来看着他们,陪着他们……

我军战士缴获的日本国旗和武器

常德保卫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全中国为之欢欣鼓舞,虎贲将士再战以血祭名,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被我中国军人俘虏的日军

然而,常德失守的这6天,让在开罗开会的蒋介石面上无光。

回国之后,蒋介石竟然迁怒于师长余程万,指示要将他判处死刑。

被俘虏的日军士兵

消息传来,常德民众群情激昂,全城6万多民众签名作保,求免余程万一死,就连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也出面求情,结果,余程万被押往重庆囚禁。

期间,在土桥监狱的余程万,觉得有责任把常德会战中的事迹记录下来,便派副官旷文清找到当时住在重庆的著名作家张恨水,希望他能将“虎贲”将士的感人故事写下来。

张恨水

悲壮的常德保卫战,深深震撼了张恨水。

两年后,中国第一部现代战史小说在张恨水笔下诞生。

在自序中,张恨水写道:“人是真人,事是真事,时间是真时间,地点是真地点”。

书名取自57师的口号,“中国万岁,虎贲万岁!”

后注

1943年11月8日至12月3日,常德保卫战历时16天,57师8000官兵仅剩83人。

这一仗,中国军队三名师长阵亡,分别是预十师师长孙明瑾、暂五师师长彭士量、一五零师师长许国璋。

日寇在半个月先后投入攻城兵力达3万人,番号达3个师团之多,火炮300多门。牵制在外围的日寇更是高达15万人,伤亡达23000多人。

战后,日寇用“凄绝”来形容常德的攻城战斗,称其“堪为保卫上海战役后最激烈之一次”。

被击毙的日军尸体堆积如山

柴意新率全团和日军激战16天,一千多人的团,就只剩下12名战士。

战斗到最后,8000虎贲将士只剩300余人幸存,柴意新主动留守常德,挑选了51名战士坚守华日玻璃厂。

胳膊被炸掉重伤的战士,拼尽力气用脚趾扣动扳机,依然奋勇杀敌。

柴意新被流弹射中牺牲后,战士们力竭,为不做日军俘虏,全部自尽殉国。

余程万与家人合影

1950年,余程万旅居香港,在新界屏山乡间办了个农场种菜养鸡。

1955年的8月27日晚上近12时左右,余程万遭遇劫匪绑架,在警匪枪战中中枪身亡。

陆军第七十四军常德会战阵亡将士纪念塔

1998年10月,75岁的吴淞于益阳栖霞寺削发为僧,法名来空,法号耀虚。

七年后,释来空来到德山乾明寺,一直陪伴在逝去的战友的身旁。

虎贲之师,喋血孤城,宁死不降!

明天,小编将继续讲述《用我一湘壮河山》的第十一篇——兵临雁城。

望吾辈当思天下兴亡,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