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的电影叫什么,巴金小说团圆改编成什么电影

2023-11-14 13:26 作者:岑岑 围观:

巴金和他的小说《重逢》的封面

钦米亚亚

留尼汪简介

巴金的《团圆》主要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国志愿军于1951年初进入朝鲜的故事。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人民第二慰问团赴朝退伍前(1952年11月底前),志愿军战士“王成、王芳”的兄弟姐妹奔赴同一个战场,“王成”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以哥哥的精神为榜样,为战士们服务。最后,她和她的养父“王”走了。

《团圆》是巴金上世纪写的一部中篇小说。它发表在60年代初的《上海文学》上。后来,常颖把这部小说搬上了银幕,并把它重新命名为《英雄与孩子》。影片上映后,引起强烈反响。“向我开枪”,片中男主角王成那句“扑倒在地”的豪言壮语深深地刻在了我们的心里。

这是一部优秀的军事电影,描写了广大志愿军在朝鲜土地上的浴血奋战,借助父子、父女、老战友的生死离别与重逢,渲染了气氛和结构故事,展现了革命事业的艰难历程。

影片以巴金的小说原著为基础,丰富了王成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突出了这位英雄战士的成长过程及其对其他战士的影响。人物关系的情感内容和炮火连天的战场氛围构建,让影片既充满革命激情,又深深蕴含亲情和道德力量。

《团圆》的创作背景

1950年,战火到达鸭绿江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开始了。1952年,受时任中共文艺部宣传部部长丁玲的委托,曹禺致信巴金,动员他加入中华全国文联组织的创作小组。

1952年,以巴金为首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创作工作者踏上了满目疮痍的朝鲜土地。在朝鲜战场上,巴金深入志愿军,与工作人员一起采访生活。巴金和创作组成员在朝鲜待了半年。回国后,当他听说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时,他决定再次去朝鲜体验生活。在这次旅行中,他写中长篇小说的想法逐渐在脑海中成型。他在信中告诉妻子萧珊:“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努力工作...我还想在上海认真读两本苏联战争小说,看看别人怎么写战争,好好学习……”

令巴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次访朝时了解到的一个志愿军六连的故事。他两次去朝鲜,在志愿军某团六连所在的部队194师采访了他两个多月。

1952年10月,六连在开城保卫战中担负坚守67高地的任务。指导员和副连长先后受伤后,副指导员赵先友指挥全连坚守阵地,最后只剩下赵先友和通讯员刘顺武。

击退敌人17次后,赵先友用对讲机向团长报告,敌人已冲到我阵地,要求炮兵直接向他们阵地射击,并大喊:“向我开火!”阵地被夺回,但赵显友和刘顺武壮烈牺牲。

战斗胜利后,巴金去六连的团里面试。团长兼政委张振川(最后的职务是河北省军区司令员)向巴详细介绍了这次战斗和赵先友烈士的英雄事迹。听完张振川将军的介绍,巴金被赵先友等英雄号召炮兵誓死与阵地为敌的英雄壮举深深打动,深有感触地说:‘你们团打了六七高地,打了三打红山,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有强大的武器,我们的士气也很高。”最后,巴老根据赵先友和其他许多志愿者的悲惨事迹,萌发了创作灵感,写出了著名的小说《团圆——永恒的绝唱》。

上世纪90年代,北京军区第65军为赵先友烈士竖立了一座雕像,雕像正面由巴金题写:“王战斗英雄——赵先友,特战英雄”。雕像的背面是张振川将军的题词,描述了赵仙友和刘炼的英雄事迹。

来自:百度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5940191.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