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大秦正声醉京华 秦腔经典《三滴血》“百岁之年”响彻国家大剧院

2023-11-12 19:29 作者:岑岑 围观:

唱念岁月,做打人生,

阅世纪时光流转,承秦腔一脉正声。

由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编剧创排的《三滴血》,

是所有秦腔乃至戏曲爱好者心目中“经典中的经典”。

从1918年首演至今,这部戏已经整整演出了100年。

10月13日晚,由中共西安市委、西安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承办,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演出的“纪念易俗社经典名剧《三滴血》上演一百周年演出”,在呈现国家艺术的最高殿堂——国家大剧院拉开首场帷幕。秦人专属的慷慨激越、质朴无华之声,令京华观众心热动容,近千中外观众慕名而来,争睹秦腔风采。

大秦正声 秦腔经典亮相京城

“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中有家园。姐弟姻缘生了变,堂上滴血蒙屈冤……”虽然这两日北京的夜已入寒,但在国家大剧院的剧场中,却是一派火热景象。当悠扬的板胡声伴随演出开始,剧院上下两层观众厅座无虚席,乐队演奏的秦腔曲牌、传统而不失现代审美的舞美效果均让观众耳目一新。步步紧扣,动人心弦的剧情和演员精湛出色的表演,更让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三滴血》取材于《阅微草堂笔记》,由被称为“东方莎士比亚”的易俗社剧作家范紫东编剧。该剧讲述了一场关于“滴血认亲”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封建官僚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批判了主观、教条的思维方法。自上世纪初创排以来,易俗社带着该剧走遍大江南北,深受各地戏迷喜爱。1958年,该剧晋京演出,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等同志观看了《三滴血》并给予盛赞,艺术界田汉、曹禺、梅兰芳等对该剧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1960年,《三滴血》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大受好评。伴随百年易俗社的传承延续,《三滴血》迄今久演不衰,成为易俗社乃至整个秦腔剧种的标志性符号。

而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现场,秦腔的艺术魅力,经由场内曲折妙极的剧情、流畅委婉的音乐、细腻生动的演唱、精致凝炼的舞美……被浸润给在场每位观众。当演员唱到 “祖籍陕西韩城县......”“五台县官太懵懂......”“你二人原是一胎养......”等多段经典唱段时,台下不少观众除了报以掌声和喝彩,更情不自禁跟着小声哼唱起来,过足戏瘾。

大秦正声醉京城。连续两晚,全剧两个多小时的演出,收获观众掌声近30次,见证了京城观众对这部戏的喜爱,演出结束后,演员们更是在全场观众的欢呼与掌声中返场,光是谢幕就长达半个小时。

13日晚,西安秦腔剧院委培班20名小学员登上舞台,与现场所有演员再次合唱“祖籍陕西韩城县......”一瞬间点燃台下近千名观众齐声合唱,台上台下,声势浩大的合唱,响彻当晚的国家大剧院,成为了演出最精彩的环节之一。

演出结束后,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意犹未尽的观众,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在北京工作的咸阳人王先生表示:“从小长在陕西,很早就听说这部戏,今天第一次看。这部剧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演员的素质也非常高,表演非常出色,整个演出效果过程非常好。为我们陕西秦腔点赞!”

戏剧戏曲专业学生、北京人马女士动情地说道:“易俗社的《三滴血》在戏剧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今天第一次看到非常喜欢。这部戏既能把传统的道德价值观传达出来,又能很好的与时俱进,给观众带来欢声笑语,所以对我个人来说还是非常受益的。”

西安长大、北京工作的何女士表示:“这是一部艺术大餐,给北京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虽然这部剧有百年历史,但常看常新、百看不厌。第一,这部剧将现代科技运用到了极致,舞台、灯光、服装、化妆和道具等都有了非常大的提升;第二,新一代的表演艺术家也是非常棒,长江后浪推前浪!”

第八代阵容诠释传承与创新

作为秦腔乃至中国戏曲的名片式作品,《三滴血》历经一个世纪,其经典恒久的舞台魅力却未减分毫,这得益于一代代秦腔人的薪火相传,同样得益于对传统的尊重和顺应时代的大胆创新。

晋京版《三滴血》导演张保卫,是我国著名秦腔艺术家。他告诉记者,为了迎接《三滴血》百年,在近年几度打磨的基础上,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遵循“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在老一辈艺术家的指导下,对《三滴血》进行了再次精排和进一步提升,“首先,我们对戏曲的唱段部分进行凝炼,对整体时长进行了压缩精减,让这部经典更符合现代观众的观剧节奏;其次,在原有的基础上,舞台舞美也进行了重新设计提升,增加了演员亮相时的框架结构,布景背景也进行了调整,让戏曲整体更能适应现代灯光效果,更好凸显了舞台的纵深感和立体感;最后,在艺术唱腔部分,所有演职人员也是苦下功夫,让该剧的唱腔和艺术呈现有了很大提高。 ”

此次来到京城,与观众见面的《三滴血》,已是该剧在易俗社的第八代传承,主创阵容汇聚了易俗社的最强力量——除了饰演女主角贾莲香的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社长、中国“梅花奖”得主惠敏莉外,还包括了李洪刚、王宏义、韩利霞、陈超武、朱海娥、李东锋、屈鹏等大批易俗社的实力扛鼎演员。

由于沿袭了明清以“双线结构”为基础的编剧传统,保持了古典戏曲经典中最复杂的“三审三问”、“双生双旦双团圆”的故事模式,《三滴血》令每个演员都有发挥演技的表演空间。演出现场,这种充分张扬行当表演的舞台风貌,最大程度地发挥着易俗社演员们对于角色的塑造之力,让京城观众赞叹。

惠敏莉则充满深情的说,自己与《三滴血》有着不解之缘,她五岁开始学唱的第一段戏,就是《三滴血》中的“虎口缘”选段,“今天能与这部戏共同来到国家大剧院,我的心情澎湃——在我国的顶级艺术殿堂,展示经典佳作,让全国乃至世界领略到正源大声大秦之腔的魅力,我们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百年前,范紫东写下《三滴血》,成为传世佳作。

一百年后,“三滴血”穿越世纪,以更富有朝气的面貌,吸引大批观众,也让秦腔古老剧种在快节奏的当下,焕发勃勃生机。

除了10月13日、14日,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两场外,在未来一周,西安秦腔剧院的百年剧社易俗社和经典剧目《三滴血》还将陆续走进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四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学府,并在中国文联与人民日报社举办多场相关论坛活动。

《三滴血》晋京展开百年庆典纪念活动,并登上国家大剧院,是秦腔艺术繁荣和再次腾飞的新契机,也是讲述西安故事,弘扬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希望西安秦腔剧院抓住机遇,增强与各戏曲门类艺术的交流学习,让古老剧种秦腔与时代接轨,持续提升秦腔演出的艺术水准和演出品质,打造植根群众、深入人心、高雅崇高的新时代秦腔艺术品牌形象,散发出新的时代光芒。”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主任姚立军说。

为增强秦腔艺术的文化自信,推动秦腔“走出去”,推动百年经典名剧的传承发展,进一步提升秦腔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未来几天,西安秦腔剧院百年易俗社和经典名剧《三滴血》还将陆续走进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等学府。并在中国文联与人民日报社举办多场相关论坛活动。此外,该剧也已收到了中央党校等单位邀请。

14日上午,在中国文联召开的《三滴血》艺术价值研讨会。

14日下午,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在国家大剧院举行秦腔剧种知识普及讲座活动。

西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正在积极打造“梨园之都”。西安秦腔剧院董事长兼总经理雍涛表示,希望通过这一系列的纪念活动,让秦腔真正的走出去,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同时也大力推介西安乃至陕西的特色文化,以此来增强陕西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自信。

来源:西安秦腔剧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