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闪灵详解,闪灵系列

2023-11-10 17:55 作者:岑岑 围观:

和很多类型的文学一样,恐怖作品一直被主流评论家所不齿。主流价值观认为作品的核心是严肃的社会、人性、自我超越等主题,而诸如殴打、杀戮、怪力的困惑等流行元素是不可接受的。这些不成文的规则就像笼子一样,制约着作家和批评家的越轨行为。不知不觉受其影响,我们看名著总想总结出超越的东西。就像看《金瓶梅》一样,要把它看做“天下第一小说”,却忽略了它对情色描写的贡献——因为情色文学,俗称情色书籍,并没有文学价值,只是这部作品的附庸和包袱。不知道当年嘲笑兰陵的读者会不会认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买赠还珠。

而恐怖的类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恐怖本身有艺术价值吗?

有内涵有思想的恐怖片自然好,但是没思想没内涵怎么办?

如果一部电影不讲道理,不教人做人,不让主角成长升华,只剩下恐怖和邪恶,它还有存在的理由吗?但是拍一部没有道德说教和社会责任感,只为吓唬吓唬而生的电影,有什么价值呢?

我想答案已经有了。这部作品是关于《闪灵》,一部证明恐惧的电影。它并不打算一直告诉观众任何真相。它邪恶、怪异、荒诞、恶意,却更吸引人。

说到闪灵的电影,就不得不提原著小说。原著作者斯蒂芬·金不太喜欢改编电影。他与电影导演库布里克的差异,恰恰反映了两种美学:追求意义的传统主义和解构意义的现代主义。

《闪灵》这部小说其实是一部很有野心的作品,因为它并不局限于恐怖。作者将现实主义与济世情怀相结合,再现了他那个时代美国的整体风貌,让他在阅读的时候感觉又像在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主人公杰克在家庭暴力中长大,始终没有摆脱家庭的噩梦,在酒精的作用下逐渐崩溃。他的悲惨经历反映了暴力和创伤的代际传承以及美国梦的幻灭。北美殖民扩张时期酒店的血腥历史成为其超自然现象的源头,充满了作者对殖民主义的批判。作者以黑人厨师的经历,讽刺美国种族歧视的现实,讽刺白人歧视黑人的无意识行为。杰克极致的形象升华和亲子亲情,饱含着作者对人间真情的真挚赞美。

那么《闪灵》这部小说是一部怎样的作品呢?

非常有意义的作品。批判现实,同情弱势群体,讴歌人性,发人深省。我想斯蒂芬·金一定很为自己作品的意义而自豪,所以他看到库布里克的电影就会这么生气:

库布里克的版本包含了除了意义以外的一切。

没有意义,我们早就习惯了内涵丰富、意义独特的作品,习惯了通过故事总结创作者想要告诉观众的东西。但是库布里克打了他的脸,他的《闪灵》好像在说:去***的,这世界没有那么多道理!

与斯蒂芬·金强调社会价值,总希望摆脱恐怖作家的帽子成为主流不同,库布里克更好地呈现了世界无序混乱的一面——《闪灵》中世界真正的恐怖不在于等离子和遗迹,而在于它的不可知和不可理解。你不知道酒店灵异世界的真相,也不知道走廊尽头双胞胎女孩出现的意义。你连杰克看到最后发疯的确切原因都不知道,更别说黑叔千里赶来帮忙,当场被砍死了。没人给你理由,也没人给你解释。所有这些都令人不安。这种烦躁、焦虑、怀疑和情节的结合成为了整部电影恐惧元素的一部分,铸造了一个充满恶意、不可知和不可捉摸的世界,超越了鬼鬼的范畴,成就了这部电影的传奇印象。这可能是恐怖电影的优势,因为与道德伦理不同,恐惧更不可预测,逻辑性更差,呈现方式更离奇丰富,更能兼容前卫的艺术手段。但代价是,斯蒂芬·金在作品中苦心营造的社会批判和警示价值被无情地抛弃了。

人性的对立,但这可能不是斯蒂芬·金和库布里克的唯一区别。影片中两人所倡导的人性观也完全不同:

斯蒂芬·金的人性观是左翼的,积极的。他关注弱势群体,同情黑人和印第安人,痛斥殖民者的罪行、深重的社会压力和遗传的家庭暴力,使杰克从人变成了鬼。他的结局也包含了每个人都可以变好,都可以被救赎的希望。总之,斯蒂芬·金始终倡导人性的光明意义。

但库布里克不一样。他创造的世界是恶意的、无序的、缺乏现实意义的,他对人性的态度也不乐观。在电影版的《闪灵》中,我们感觉人性本身并没有那么美好和可靠:邪恶的环境可以把任何人变成杀人狂魔并乐此不疲,就像观众对恐怖本身着迷一样。库布里克的《闪灵》相当于把斯蒂芬·金打倒了除了恐怖以外的一切,后者如此疯狂也就不足为奇了。

恐怖是永恒的,但斯蒂芬·金的原著中有什么是库布里克继承的吗?

是的,那就是恐怖本身。

库布里克以意识流的形式完美呈现了斯蒂芬·金的恐惧肌理,一种高级而奇妙的心理恐惧。在斯蒂芬·金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对其祖先洛夫克拉夫特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人类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在《闪灵》中,杰克最强的恐怖是他开始失去噩梦和现实的界限——他发现树篱形成的动物在动,却分不清是自己疯了还是世界疯了。这种邪恶的未知带来的无奈,从各种感官的末端一点一点侵蚀着他的人性。库布里克将未知恐惧的再现作为影片的唯一焦点。当杰克在一个不该存在的酒吧里喝了一杯而发疯的时候,闪灵人的电影展现了主角被妄想侵蚀的过程无与伦比,甚至超越了小说本身。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闪灵》作为一部电影如此强大,光是它在心理恐惧上的突破就足以让它在恐怖电影史上留下显赫的地位。相比斯蒂芬·金的社会批判和人性颂歌,电影更有弘扬心理恐怖的价值。

而我认为《闪灵》之所以强大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它在挣脱了主流观念中“意义”的牢笼后,有力地展示了恐惧本身的独立魅力和审美价值。恐惧和觅食、择偶、养育后代、栖息地选择一样,是人类漫长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机制。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人类都被恐怖所吸引,就像人类被生命本身所吸引一样,因为我们不知道恐惧就无法理解安全,就像我们不知道死亡就无法确定生命是否存在一样。自埃德加·爱伦·坡、博尔赫斯、洛夫克拉夫特以来,对恐怖价值的发掘依然任重道远,后来者也必然难以避开前人杰作《闪灵》那令人眼花缭乱的颤抖闪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