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羽科技-解读点评影视小说作品

微信
手机版

“九一三”后毛泽东说林彪“娘要嫁人”出自哪部典籍

2023-11-10 09:14 作者:岑岑 围观: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佚名,原标题:何典的奇书是什么?毛泽东把它推荐给他的儿子。

毛泽东推荐给他儿子的一本好书。

毛泽东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这也反映在阅读上。他总是琢磨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才能随心所欲地写文章。但是对于一些古代的作品,即使推荐,他也不一定有兴趣去读,尤其是心情不好的时候。通过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代伟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毛泽东为他儿子写的书单。

作为一名政治家,毛泽东最大的爱好是阅读。延安时期,他曾两次给在苏联留学的儿子毛安迎和毛岸青送书。1939年,他让林买一批书寄去,但在途中丢失了。一九四一年一月,他写道:“关于送书的事,前年我请安的老同志林给你们青年组送了不少。可惜听说没收到他们。我现在多给你发一点,等很多。"

细心的毛泽东随信附上了一份书单,并注明了相册的数量。具体内容如下:《岳传》2、《官场现形记》4、郑续3、《三国志》4、《高中外国史》3、《高中国史》2、《中国经济地理》1、《通俗哲学》1、《中国历史教程》1、《兰梦传说》1、《峨眉剑侠传》4、《小武夷》6、《续小武夷》6。

这份书单列出的书籍有20多种,其中不少属于明清小说,如清代钱才编的《仲晶岳传》、《说岳全传》,清末黄孝培编的《洪秀全》、《洪秀全演义》。章太炎写得有条不紊。但是有一些书比较晦涩,大部分人不说没看过,恐怕也没听说过,比如《子不语》、《何典》。《子不语》是清朝乾隆年间的大才子袁枚写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民间故事。子不语的标题取自《论语》:“子不语与怪力乱。”至于何典,现在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何典》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上海才子张南庄创作的讽刺漫画小说,共十章,约十二万字。张南庄的书法是欧阳,诗歌是范陆,作品都一样,但他身无分文,无力付梓。咸丰初年,太平军占领上海,张南庄的其他作品都被烧死,唯独何典幸免于难,为后人留下了淡淡的风雅。虽然是吉祥羽毛,但也显示了它的才华。何典的语言很独特,书是用吴语写的。原来的俚语活泼机智,有些甚至油腔滑调,读起来很有趣。至于主题立意,更是别出心裁。都是关于鬼的。作者主要通过三村富裕的活鬼家族两代人的不同际遇和命运,嘲讽了阴间的阎罗王和妖魔鬼怪的嘴脸。在那里,还有“有钱能使鬼推磨”、“杀人不怕血气”。凡在人间上演的一切,勒索、贪污、淫乱、造反,在鬼界依然可得。作者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在作品中塑造了活鬼、女鬼、活死人、描写鬼、六物鬼、饿鬼、催命鬼、黑漆漆的大头鬼、胖大头鬼等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让人看了欢喜得差点笑破肚皮。张南庄以“路人”为笔名,在序言中描述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和立意方法,说“何典”是随意之举。看风景,靠空耍花招;“新筋斗作花斧,老话头带成旧马桶”;“满天都是贝壳,七缠八叉;鬼啊鬼啊,把六缸水弄得干干净净,浑浑噩噩。”这里可以看出它的幽默。现在的人听到不相干的话,都爱问出何典的问题,却不知道原因和张南庄有关。

《和典》虽由上海管鲍在光绪五年(1879年)出版,但真正流传到民国时期。这主要得益于刘半农和鲁迅的全力推动。1926年,时局混乱,身为教授的刘半农进退两难。他偶然得到了47年前的《何典》印刷本,当即决定标点,希望通过卖书赚钱以解燃眉之急。他做了一个煽动性的广告,实际上一年内印了两版。应刘半农的要求,鲁迅于1926年5月25日一天之内写了两个字:为半农何典题词、题字,可见其对何典的敬仰之情。在题词中,鲁迅承认自己一直要求何典,但得不到。现在半农在校对,把我先打印的样品展示出来,真的让我很喜欢。“他认为《何典》的情节既然来自人间的种子,那就一定是人间的花朵。正所谓“谈鬼如人,用新经如经”。1932年,日本编撰了《世界幽默全集》。鲁迅应日本友人增田的要求推荐《和典》为中国八大幽默作品之一,并在5月22日给增田的信中说:《和典》这本书最近作为漫画获得了很好的声誉。

二、何典对毛泽东言行的影响

毛泽东读的《和典》版本,很可能是刘半农校对、鲁迅作序的版本,因为像鲁迅这样的文学巨匠,在1926年之前都没有机会看到《和典》,所以毛泽东也不容易看到。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何典对毛泽东言行的影响。

毛泽东在许多场合使用或直接引用了《和典》中的词语。这在“林彪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林彪逃跑时,周恩来问毛泽东是否要拦截林彪的飞机。毛泽东平静地说:“天要下雨了,妈妈要嫁人了。让他走吧。”所谓“母亲要嫁人”,在《何典》中可以找到。

林彪是毛泽东指定的接班人,这是写在党章里的。然而,中共九大后,林彪与毛泽东的矛盾逐渐加深。1970年8月,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林彪、陈伯达共同倡导“天才”论,坚持设置总统。毛泽东写了《我的看法》后,林彪表示悔悟,要求把他的名字去掉,不要流传下去。毛泽东为救他而除名,陈伯达成了主要的批评对象。但这样一来,林彪加紧了篡权的步伐。在毛泽东看来,这是没有希望的。在1972年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在谈到林彪时,直接引用了何典的许多话。首先是“医者不病死,死后无医者。”意味着医学只能治愈不会死亡的疾病。得了绝症,非死不可,无药可治。林彪得的就是这种病,像《何典》里的活鬼一样,犯了症,就是“把九转沈欢丹像炒盐豆一样吃在肚子里也没用”。接着,毛泽东引用了何典的两句话:“口中无良药”和“一双空手遇死神”。一个江湖骗子满嘴都是花言巧语,口袋里却没有良药。在毛泽东看来,林彪“嘴不离口,语录不离口,当面说好,背后做恶”,不愧为不折不扣的政治骗子。至于温都尔汗,在阴谋败露后仓皇出逃,摔死在蒙古,那是“一双空手去见阎王”。这些话用在林彪身上,既生动又贴切。在座的人听了之后都很新奇,于是就问毛泽东这些话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说他是从一本小说里读到的。鲁迅写了序言,推荐。这部小说叫《何典》,作者张南庄,乾隆嘉庆年间上海人。所以当时政治局要求何典,用大字体重印一次,政治局每个成员发一份,连中央委员都没资格拿到。郭沫若后来试图得到一本。

相关文章